APP下载

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逻辑

2024-01-02晏功明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晏功明

(景德镇学院, 江西 景德镇 333400)

2022 年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2023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2023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现代化的价值理论。 至此,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敢于创新、勇毅前行的姿态,努力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它拓宽和深化了党的历代中央领导人对现代化的深入思考,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为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深刻内涵,本文尝试从文明、政党和文化动力三个学术维度解析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逻辑,以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信心。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文明逻辑

“现代化”一词是二战后众多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使用颇为频繁的词汇。 根据北京大学已故教授罗荣渠先生的研究, 现代化的四大含义之一就是指一种由工业革命引发的人类社会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转变而产生的新型文明形态。[1]故从文明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它是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过程,其显著的标志是,工业主义成为人类文明的主宰力量,成为时代精神的象征。 这种思想最早为现代化理论的先驱卡尔·马克思所揭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2]据此认为,摆脱传统落后的农耕文明,建立新型工业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现代化理论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 早在1944 年5 月22 日,毛泽东就指出:“中国落后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新式工业。 ……因此,消灭这种落后,是我们全民族的任务。 ”[3]毛泽东同志看到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工业根源,他抓住了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1953 年新中国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任务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64 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目标。 这个提法意味着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现代化外延的认识深化了。 它从工业现代化扩展到现代农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 1983 年10 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它预示着国家领导人对现代化的认识获得进一步发展, 它认识到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根基和成功前提。

2021 年7 月1 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4]如果对照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就会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提法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应地提高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高度。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是从文明的高度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 相应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征之一, 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5]它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类新型文明内在具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崇尚和谐的特质。 2023 年3 月15 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实际上指出了作为文明新型态的现代化,其出发点和归宿还是人。 这种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将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理念, 它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 相应地,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始终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新方向, 它必将丰富21 世纪人类文明的百花园。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政党逻辑

现代化是建设新型工业文明社会的过程。然而, 必须破除现代化必然是文明进步的片面认识,因为现代化并非是完全无害的过程,现代化重塑传统社会将导致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的失序、失范。 因此,成功现代化就应控制其消极后果,力求对百姓消极影响最小化。 这需要开展国家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本质上是一个国家自主塑造传统社会的现代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级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企图从中获利并俘获国家。如果社会现代化与国家现代化两个过程中相互纠缠,相互掣肘,那么社会动荡往往与国家政局动荡互为因果。所以,落后民族国家都呼唤有序的现代化。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说:“贫困与落后,动乱与暴力, 这两者之间的表面关系乃是一种假象。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 ”[7]因此,亨廷顿特别强调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必须树立政府权威来实现公共秩序。 在国家制度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落后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要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有序, 唯有依靠强大的政党。[7]据此可知,强大的现代政党组织是落后民族国家实现有序现代化的关键。

最早成功实现现代化、实现富强的都是西方发达国家, 故落后民族国家启动现代化都自觉地走上学习西方现代化之路。 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笼罩着一种现代化即西化的迷思。 然而,资本主义现代化却伴随着乡村衰败、 环境破坏和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 这些消极后果都根源于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 要根本摆脱西方现代化模式的陷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以国家理性调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据此可以认为,马克思主义推进现代化的主张, 本质上是一种有序现代化的思想。 而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共产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文中说:“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人的党,也就是教育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能够夺取政权并引导全体人民走向社会主义, 指导并组织新制度成为所有被剥削劳动者在不要资产阶级并反对资产阶级而建设自己社会生活的事业中的导师、领导者和领袖。 ”[8]据此可以认为,在革命成功后,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并始终保持它处于核心地位。 故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成功, 关键在于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领导和持续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点为中国共产党长期贯彻和坚持。 改革开放后,历次党代会报告都强调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然而,这个提法还没有将党的领导与现代化直接联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5]这一论断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义, 它不但揭示了落后民族国家现代化成功的关键是政党, 而且它明确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应遵循党的领导的组织逻辑。

组织社会学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中有众多摆脱血缘与先赋身份特征的宗旨不同、 功能各异的组织,诸如学校、医院、帮会、政党和政府等。社会中的个人, 既受置身于其中的组织结构限定, 又会充分利用各自所拥有的组织结构与他人开展人际互动, 追求尽可能有利自己的博弈结果。 在社会人际互动中,最缺乏组织支持的个人将处于最不利地位。 在国家竞争中,最缺乏组织支持的国家将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现代国家都是政党政治, 政党的基本功能就是动员支持和整合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要求。 在现代化进程中最成功的国家都是强大的执政党组织动员向下重构社会, 向上重塑并形成中央集权民族国家。 如果执政党不能以组织动员向下重构社会, 那么民族国家不仅不能有效集中社会资源推动国家发展, 反而将迷失在社会传统结构所设置的种种陷阱中。 如果执政党不能组织动员向上重塑并形成中央集权民族国家, 那么民族国家将在世界竞争中丧失战略主动和国家自主性,民族国家将在内外形势动荡中走向溃败。 因此,有始终拥抱现代化先进理念、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立场的强大执政党, 是落后民族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自1921 年成立以来,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从百年变革来看,中国共产党向下组织动员(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等)重构了社会,向上组织动员(三反五反运动、党内整风运动、反腐败运动等)重塑并形成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民族国家。 从百年伟业来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新时代强起来的伟大成就。 中国共产党以世界现代史上最牛的创业团队, 展现了政党组织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入新时代,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这实际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新内涵。 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既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批判,又着力打破现代化即西化的迷思,它为落后民族国家贡献出现代化发展新路。

为了防止党的组织在现代化进程中被内外各种敌对势力腐蚀, 中国共产党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 不仅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而且要以自我革命精神跳出传统中国王朝治乱循环的历史周期律。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的政党组织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圆满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文化动力逻辑

从现代化动力来分,现代化可以分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 内源性现代化是指现代化主要动力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外源性现代化是指现代化在外国军事侵略、经济掠夺、 政治压迫和文化冲击逼迫下而实施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变革。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16 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革命启动的现代化,因而其现代化是内源性现代化。 广大落后民族国家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军事侵略或殖民扩张下启动的现代化, 因而其初期现代化不仅呈现出简单西方化的痕迹, 而且其背后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西方国家资本支配的影子。 因此,落后民族国家初期阶段的现代化都是外源性现代化。 相应地,落后民族国家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和主流文化都与本国的西方代理势力存在着持久的张力。 这种张力就构成落后民族国家初期现代化的巨大障碍。 这种障碍往往使落后民族国家现代化难以跨过现代化初期阶段。并且,如果落后民族国家人口规模越大,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原生文明国家而非次生文明国家,那么其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就越大。 所谓原生文明国家, 是指该国家在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不受其他文明影响,拥有独立自主发展的文明。 原生文明意味着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深刻地嵌入在本民族的核心文化中。 所谓次生文明国家,是指国家文明的形成受其他文明强烈影响。次生文明意味着其国历史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根基弱,其国可以在其他文明基础上嫁接实现迅速发展。由于原生文明国家的历史发展都深刻地嵌入在本民族的核心文化,因而落后的原生文明国家要成功地实现现代化,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还必须处理好本国核心文化与现代化新势力之间的关系。 如果处理不当,将本国核心文化视为现代化根本阻碍因素而加以抛弃,那么本国传统的核心文化就可能成为现代化巨大的阻碍。 因此,只有在批判借鉴西方现代化道路基础上,实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为本国现代化寻找到强大的内生动力, 实现外源性现代化向内源性现代化转变。换言之,现代化成功的根本动力应植根于落后国家民族优秀文化本身。

古代中国人的民族观是建立在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上。 春秋时期中国人自认为是华夏民族,其与蛮夷形成的居住格局在《春秋公羊传·成公十五年》中说是“内诸夏而外夷狄。 ”[9]当时中国人认为华夏与蛮夷之分在于华夏是文化上优越的礼仪之邦而夷狄反之。 当时中国人称谓周边土著为蛮夷,实际上指出了他们文化落后。但是古代中国华夏文化并不是完全封闭的文化,只要蛮夷承认和接受华夏礼仪文化,蛮夷也可以成为华夏民族的一员。 春秋时期秦楚两国都曾被中原华夏国家视为蛮夷, 随着两国逐渐接受中原华夏文化, 最终他们也自认为华夏民族。 据此可知,华夏民族的认同是建立在对华夏文化高度自信的基础上。 故从民族源头上讲,中华民族立族的根本在于自我文化的高度自信。遗憾的是,作为原生文明国家,中国知识阶层在近代学西方过程中一度丧失了民族文化自信。近代中国学西方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器物、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照搬西方制度,再到新文化运动后主张全盘西化的演变。 1916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讲:“吾国,……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而已。 ”[10]陈独秀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批判是深刻的, 然而这种批判带有根本否定自己原生文明的倾向。到1933 年,社会学家陈序经在中山大学(当时在河北)做了《中国文化之出路》的演讲。 他称为中国的前途计,就是要中国文化彻底的西化。 这种主张意味着国人在学习西方过程中彻底丧失了文化自信。 丧失了文化自信意味着国人倾向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与之相伴随,知识阶层一旦丧失文化自信,那么其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批判都停留在表面。1951 年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一文中说:“其先对西方文化, 因其对于自己传统模糊观念, 不知精髓, 而存有一种鄙夷轻视的心,但又迫于现实利害的权衡而转身接受。 无论其拒其受,对西方文化,总是涉其浅,未历其深,遇其害,不获其利。 ”[11]与中国近代现代化困难重重形成鲜明对比, 日本是受中国儒家文明重大影响的次生文明国家。 1853 年日本闭关锁国被美国舰队强迫打开后, 日本迅速结束了幕府的统治并成功走上了全盘西化、 全面学习欧美制度的“脱亚入欧”之路,迅速实现国家的强大。中日两国在近代学习西方过程中结局的差异,根本在于原生文明国家缺失了文化自信反而加剧传统中国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难度。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历史启示着国人:要成功实现现代化,不仅要对传统中国优秀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都应坚持批判吸收的态度, 而且对它们都应在现代化进程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 近代中国历史是中国不断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丧失文化自信的历史发展低谷时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真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之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百年来的国情相结合, 不仅探索和创新出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而且将中国式现代化当作是唤醒中国人民、 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2022 年10 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际上就指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一是它可以唤起中华民族,重新树立了中国发展的民族文化自信。 故从民族复兴高度来理解, 它就表明中国现代化道路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国土壤中, 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而且它预示着中国现代化已找到了本民族强大的文化动力, 已完成外生性现代化向内生性现代化的历史转变。 二是它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 对西方现代化模式持批判吸收借鉴的态度。 与西方现代化向世界呈现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和扩张的本质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造福于14 亿中国人口和世界人民,而且要彰显中国人爱好和平、追求天下大同的民族特质。 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5]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