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交流平台”的教学变革
2024-01-02翁雯雯
文_翁雯雯
从小学三年级起,统编版语文教材为每个单元编设了“交流平台”板块。“交流平台”板块不仅是落实语文要素背景下的产物,更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抓手。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梳理学习知识,聚焦学习方法,迁移类文阅读,培养交流习惯”。
“交流平台”处于单元最末位置的“语文园地”中,其呈现方式是以学生的简短对话为主。受教材编排和呈现方式的影响,教师往往要求学生简单阅读、圈圈画画,很少深入挖掘其本质价值,浪费了重要的学习资源。本文通过妙用“九字真经”——“用得准”“说得好”“夯得实”三大策略,优化“交流平台”的教学,以期充分发挥这一板块的最大作用。
“用得准”——明晰
“用得准”一方面需要教师“教准”,教师准确把握“交流平台”的价值定位、教材理解以及在正确指导下做出目标设置;另一方面也需要学生“学准”,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等。
首先是“明”价值,“晰”目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教师用书》中写道,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集中体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这是“交流平台”的核心价值,也是呼应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设置。通过对“交流平台”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都有具体侧重,其与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备课设计阶段应该有效地将单元内容与“交流平台”内容进行整合,精准调整教学方案。
例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平台”板块则重点呈现了“抓住特殊语句体会情感”和“关注反复出现的语句体会情感”这两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明确了“交流平台”的价值定位,将“交流平台”和语文要素、教材课文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合理的、适合的教学目标。
其次是“明”内容,“晰”位置。理解教材内容是上好课的前提,运用适当方法是上好课的保障。“交流平台”的教学不可一味后置,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确定“交流平台”的教学位置。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指出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包括“联系上下文猜测意思法”“跳读法”“借助资料法”等,应当根据课文的内容来确定“交流平台”的教学位置。如教学《景阳冈》时,因为其是“半文半白”的形式,所以把“交流平台”中的“跳读法”在课前介绍给学生并要求其使用更为合理。而在教学《红楼春趣》时则可以将“交流平台”中的“结合影视资料法”教给学生,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课文后在课堂上或课后使用该方法。
再者是“明”整合,“晰”迁移。利用好“交流平台”,整合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熟悉感,为后续的教学与知识建构打下铺垫。而方法的迁移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交流平台”不仅为学生呈现了多重知识,指导了学习方法,更鼓励学生将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交流平台”向学生介绍了讲民间故事的方法,包括“以故事中的人物口吻来讲”“大胆想象,增设情节”“变换讲述顺序”等。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随堂提炼“交流平台”的方法,在课上进行讲故事的方法指导。又如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交流平台”向学生介绍了描写人物的方法,包括“选用典型事例写具体”“用多种方法表现人物特点”“间接写出人物特点”等。教师在单篇课文教学结束后可引入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人物描写。
“说得好”——对话
“说得好”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交流平台”的对话模式进行学习。“交流平台”中的内容大致分为两类——读后感悟和方法指导,在交流对话时要注意区分层次。
首先,打造“平台”,集体对话说感悟。教师在教学时应借助“交流平台”的对话模式,结合对话的内容让学生说出学习感悟。这个过程既是让学生即时学习体验,又是对过往学习内容的整理。
例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为“父母之爱”,本单元内容即围绕着“父母之爱”展开设计。在“交流平台”板块重点介绍了如何从场景与细节中感受“父母之爱”。这是一个让学生即时体验的好契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在哪些生活细节中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慈爱。在学生进行集体交流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他们联系课文内容,做到整合。
其次,制造“麻烦”,思考交流的方法。
创编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曾说过“跳一跳,摘桃子”,这句话形象描绘了解决疑难问题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作用。“交流平台”不同于“词句段运用”的训练,只有把创编问题和解决问题运用起来,才能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落实到“交流平台”的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当学会给学生制造“麻烦”,给学生的学习创设困难情境,帮助他们进行学习迁移。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为“学习批注”。批注什么?怎样批注?批注时需要思考哪些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阶段要考虑的问题。本单元的“交流平台”板块介绍了多种批注的角度和方法,至于在实际操作中如何落实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制造“麻烦”,用具体的文本做实验,让学生充分将批注的方法落实下去。如让学生给已经学过的课文《观潮》做批注,引导学生再重新学习一次课文,在做批注的实践中获得新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夯得实”——建构
“建构”的概念来源于美国著名学习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的认知建构理论。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是层层递进、回环往复的,即下一阶段的学习是对上一阶段的巩固与提升。基于语文教材这一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交流平台”板块时就必须建构起学生的认知结构,把方法“夯得实”。
第一,兴趣搭建“地基”,爱上学习。让兴趣搭建起学习的“地基”,是一切有效学习的保障。对于小学生来说,与实际生活相关的知识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交流平台”板块的优化教学中,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内容,利用生活中的素材打开“交流平台”学习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交流平台”内容适当拓展语文知识教学,将该板块与语文园地中的其他板块高效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交流平台”提示“寓言故事能让我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教师便可以结合该单元的具体寓言故事,分析其中的内涵与人物形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培养良好的是非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寓言故事与具体生活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寓言内涵。
第二,单元建构“主体”,夯实课文。从三年级起,统编版教材提出了“单元”的概念。学习单元是在语文要素的统领下,从各个角度编排课文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交流平台”展现的内容毕竟是少数,仅仅分析几个例句显然不够。教师在进行“交流平台”教学时就需要对整个单元的课文进行整合,在整合中发现语文现象,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加深对该现象的理解。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要求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中则展示了《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中有新鲜感的例句。教师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在单元课文中继续寻找,还可以让学生从课外阅读材料中找到有新鲜感的句子进行阅读比较。
第三,要素建构“大厦”,整体完善。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结构是搭建完善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零散地、不成体系地教学,那么学生的认知结构势必受到影响,不利于整体的把握。“交流平台”呈现出了单元最重要的语文知识与方法,因此必须要有整体意识,以教材为整体,使“交流平台”的教学和整本书的编排模式结合起来,回环往复,引导学生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交流平台”则是聚焦于提出问题的角度、筛选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培养提问题的习惯。而到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交流平台”则是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上下两册教材的内容是层层递进关系,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有整体意识,将二者联系起来。
总而言之,统编版小学语文“交流平台”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应该进一步优化相关教学策略,总结提炼各个单元的具体教学目标,更加高效地推动“交流平台”板块发挥自身作用,创设出更广阔、有效的语文学习平台,以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