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的工人阶级生活品质思想研究

2024-01-02四川省总工会课题组

工会理论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四川省总工会课题组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是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将“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小标题统领第九部分内容,强调“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46页。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中国共产党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重点任务。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工会工作领域的具体化展开,就是着力提升职工群众的生活品质,更好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既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任务和实践性课题,也是一个需要在学理上廓清的重大理论问题。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1845年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本文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依据,结合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工运事业和中国工会工作的具体实践,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人阶级生活品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实践价值,为新时代中国工会更好地履行服务职能、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提供理论借鉴。

一、生活品质是从总体上把握工人阶级状况的重要测评维度

出版于1845年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是青年恩格斯运用经验观察和实地调研法,从“另一条道路”通达唯物史观的标志性著作,被当时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察官盛赞为“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描写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德文的书”。①科尔纽著,刘丕坤等译:《马克思恩格斯传》(第3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31—132页。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这本书是一部旨在描述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真实生存状况和生活写照的著作。“在这本书里,我试图向我的德国同胞真实地描述你们的状况、你们的苦难和斗争、你们的希望和前景。”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为实现这一目标,恩格斯没有满足于一般性的文献分析和理论推演,而是采取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法,深入英国工人阶级之中,融入他们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通过亲自观察、实地体验、访谈交流等方式,掌握了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大量一手材料。正如恩格斯所言:“我放弃了资产阶级的社交活动和宴会、波尔图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和普通工人交往。”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正是基于科学的调查方法,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阐述,无论是在素描层面的细致性、生动性,还是在理论层面的批判性、建构性,都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其他理论家。因此,这部著作是一部跨越时空且具有强大现实穿透力和理论批判性的“思想经典”。

恩格斯所关注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客观状况”。首先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产状况或者说是劳动过程状况,对这一层面“客观状况”的考察是以生产空间为背景、以工厂制度为参照系的。工厂制度是由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工具变革形成的以机械化工厂为核心要素的一整套劳动生产制度规范,它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在工厂空间的具体化形态,也是资本控制劳动的核心机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工厂制度的形成及其负效应做出过深刻阐释。他认为,工厂制度是机械工厂取代手工作坊的必然结果。“在自动工厂里,代替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专业化工人的等级制度的,是机器的助手所要完成的各种劳动的平等化或均等化的趋势,代替局部工人之间的人为差别的,主要是年龄和性别的自然差别。”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3页。工厂制度将工人死死地捆绑在机器体系上,使之成为维系机器体系持续运转的一个部件,进而作为活劳动的工人被作为死劳动的机器所控制,工人依附机器进而也是依附于资本而存在。“滥用机器的目的是要使工人自己从小就转化为局部机器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工人自身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大大减少,而且工人终于毫无办法,只有依赖整个工厂,从而依赖资本家。”①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6页。由此可见,工厂制度不仅从劳动过程视角揭示了工人阶级被资本逻辑操控的现实客观性,更触及了资本主义劳动制度霸权“何以可能”的深层机理,只不过受制于青年恩格斯的认知水平和理论视域,关于工厂制度第二个维度的理论深意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还没有被完全揭示出来。

其次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发育状况或者说工人运动状况,对这一层面的“客观状况”的考察是以英国工人阶级的抗争行动为背景的。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着墨甚多。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将英国工人运动大致分为两大阶段和四个具体环节。第一个阶段是个体化行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人抗争行动就是“犯罪”,“但是工人很快就发觉这样做是无益的。犯罪只能一个人单枪匹马地以他们的偷窃行为来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社会却能以全部权力来袭击每一个人并以巨大的优势压倒他”。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0页。第二个阶段是工人阶级组织化的抗争行动,历经暴力反抗机器、有组织的罢工以及组建工会等三个具体环节。从盗窃到组建工会的过程也是工人阶级逐步摆脱自在、自发倾向,转向自觉、自为阶段的过程。尽管这些组织化行动在强大的资本力量面前必然遭遇一个接一个的失败,但恩格斯仍然给予工人运动以高度的评价:“这些工会及其组织的罢工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们是工人消灭竞争的第一次尝试”,“正是因为工会及其组织的罢工反对竞争,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命脉(虽然其反对的方式是片面的和有局限性的),所以这个社会制度才把它们看得这样危险”。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4页。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并未仅从政治学的视角来理解工会组织工人罢工的意义和功能,因为走向失败是工会组织工人阶级罢工的阶段性结果。恩格斯比一般的政治学家看得更远,因为他是从消灭资本主义竞争关系的社会历史运动的宏大视野来审视工人阶级组织化行动及其未来意义的。“因此,与其说恩格斯在此处强调工人罢工对消灭竞争来说所具有的意义,还不如说他在强调工人罢工对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性意义。”④唐正东:《青年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社会历史性解读及其理论意义》,载《哲学研究》,2020年第10期,第14—22页。

最后是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状况,对这一层面的“客观状况”的考察是以工人阶级的居住空间和日常生活场景为背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在叙事体系上的突出特点,就在于没有止步于工人阶级的生产空间和组织化行动空间,而是深入劳动与抗争以外的日常生活之中,从工人阶级的生活方式出发来呈现工业革命所塑造的英国工人阶级的整体形象、精神风貌、需求结构、现实处境以及主体理性。生活方式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综合考察和分析作为主体的人具体存在形式和生活状况的基本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既然数百万家庭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相互敌对,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页。《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考察的日常生活状况主要是指工人阶级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或者说是城市产业工人的生活。恩格斯之所以将日常生活状况纳入他的理论视野,主要是因为劳动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着互为影响的深层关联以及理论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具体而言,工业革命催生大量的现代城市,而现代城市通常是以工厂集群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所形成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工厂生产需要工人,工人高度集中于城市之中,为确保工厂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就必须在工厂周围建立一大批工人生活设施和必要的公共服务机构。因此,工人生活空间的发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工业化水平和现代化程度,通过对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的考察能够更加完整、客观、立体地展现工人阶级的真实状况。

在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状况可以用“量”和“质”两个指标来衡量。在“量”的规定性上,就是看工人阶级的工资性收入是否能够与其劳动力价值保持一致,能否真实地反映其劳动成果的价值,能否有效维系工人阶级个体和家庭的正常生活;在“质”的规定性上,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状况还表现为工人阶级精神世界的富足程度、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认同程度、对本阶级利益的认知程度以及工人阶级个体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程度。尽管恩格斯并没有提出“生活品质”这一概念,但我们完全可以从“量”与“质”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来把握工人阶级生活品质的核心要义。有学者指出:“生活品质又称生存质量、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是对人的生活状态及生存和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②李睿祎:《新发展阶段提升职工生活品质研究》,载《工会理论研究》,2022年第3期,第4—13页。

由此可见,工人阶级生活状况以及生活品质与工人阶级的劳动过程状况、组织化集体行动状况共同构成了恩格斯考察工业革命进程中英国工人阶级现实状况的总体性理论视野,蕴含着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生活品质的重要思想和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理论和工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测评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充分考虑“生活品质”这一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方面生活维度有机统一起来,结合中国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科学设置一级指标,通过系统论证,合理设计各项具体指标,增强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客观性。

二、工人阶级生活状况以“人的问题”的方式集中呈现

工人阶级的生活品质不是外在于工人阶级的“自在物”,它由工人阶级亲自创造并深刻影响工人阶级自身,是工人阶级作为人的主体力量的重要表征。恩格斯对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品质的描述,没有局限于统计学意义上的物质品类和富足性指标,而是从工人自身的存在状况,从他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等主体性指标来衡量。“我们已经相当详细地考察了英国城市的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现在我们可以从这些事实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并且再把这些结论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让我们看看,生活在这种状况下的工人本身变成了什么样子,这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是怎样的。”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8页。

恩格斯首先分析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健康状况。导致英国工人健康状况恶化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因工资低廉而造成工人生活资料短缺的原因,也有因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其一,生态环境恶化是工人健康恶化的外部因素。机器体系空间聚集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大特征,这种聚集趋势对城乡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果说大城市的生活本来就已经对健康不利,那么,工人区的污浊空气造成的危害又该是多么大啊,我们已经看到,一切能污染空气的东西都聚集在那里。”不仅空气被严重污染,生活用水和工人生活居住空间也被严重污染。“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过高的死亡率,除了不断发生的流行病,除了工人的体质注定越来越衰弱,还能指望些什么呢?”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0—411页。其二,居住环境极度恶劣是工人健康恶化的重要因素。“城市中条件最差的地区的工人住宅,和这个阶级的其他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成了百病丛生的根源。”比如伤寒这种疾病“在一切大城市的工人区,甚至在较小的地方的某些房屋质量很差而又维护得不好的街区都可以发现,而蔓延得最广的是在贫民窟”。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1—412页。其三,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是造成工人阶级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直接原因。工人营养不良和身体素质欠佳给各种疾病以可乘之机,造成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在于工人日常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性,即不仅营养物质难以得到保障,就连最基本的吃饱都成了问题,其中遭遇最大不幸的当数儿童。“正是在最需要营养的时候只能吃半饱的孩子们(这样的孩子在每一次危机期间,甚至在繁荣时期,不知有多少)必然十分虚弱。”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5页。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导致工人健康恶化,比如长期酗酒、假药销售等。

工人健康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死亡率的持续陡增。恩格斯援引大量官方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的统计数据阐明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下工人阶级死亡率的现状、特征、原因和趋势。因疾病致死、因过劳致死是对工人生命权的剥夺,是最为严重的非人道性。更为严重的是,工人阶级的死亡具有家庭扩散和代际传递特点,并且各种偶发性事件导致死亡年龄持续降低。“除了贫穷阶级目前被忽视和被压迫所必然引起的这一切疾病,还有其他原因促使幼儿死亡率上升。有许多家庭,妻子和丈夫都外出工作,结果孩子就完全没有人照顾,他们或者被锁在家里,或者交给别人照看。这样,如果有成百的这种孩子死于各种各样的不幸事件,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2页。

接着,恩格斯又对工人阶级的精神状况进行了分析。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通过工人阶级的身体状况反映出来,而工人健康水平和精神状态是衡量工人阶级身体状况的两个基本维度,并且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工人的精神状况。一方面,宗教神学世界观在工人阶级的精神世界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孩子们脑子里塞满了各种无法理解的教条和神学上的奥义,从很小的时候就激起教派的仇恨和狂热的迷信,而一切理性的、精神的和道德的教育却被严重地忽视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4—425页。宗教神学世界观将工人阶级生产与生活的不幸解释为“命中注定”,将摆脱生产与生活的不幸寄希望于上帝神灵,因此成为工人阶级主体意识和集体理性觉醒的最大障碍。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道德状况每况愈下,但在恩格斯看来,工人阶级的非道德性在根本上是由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的非道德性导致的。“工人的整个状况和周围环境都强烈地促使他们道德堕落。”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页。当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对工人阶级的基本生存条件构成实质性威胁时,工人阶级就会以非道德的手段、非法的行动向现存社会制度发出挑战。“当无产者穷到完全不能满足最起码的生活需要,穷到处境悲惨和食不果腹的时候,那就会更加促使他们蔑视一切社会秩序。”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9页。

由上面的论述可见,恩格斯从人作为人本身来把握工人阶级的生活品质,从“人的问题”的视角出发来解析导致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状况的深层原因。物质性指标固然能够反映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但只有从作为社会存在主体和生产劳动主体的人的维度,才能揭示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的本质性特征。因此,恩格斯对工人阶级生活品质的解释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性的视角,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发展,也包括精神世界的富足。在恩格斯看来,英国工业革命只是造成了少数资本家的富足,而位于社会最底层且规模巨大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品质却在社会总体财富增长的基础上每况愈下。这种低劣的生活品质不仅严重威胁工人阶级的生命权和生存权,而且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的制度刚性将这种低劣的生活品质固定下来,并一代代传递下去,从而造成了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状况以及代际贫困的再生产。

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生活品质的思想始终立足于“人的问题”本身。同样,中国工会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工人阶级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工会工作的各方面各领域,把提高职工群众生活品质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支撑点。但物质利益的增进和满足并不是生活品质的唯一构成要素。在中国工会的政策设计中,职工群众生活品质在内涵上是丰富的、在向度上是多维的、在结构上是完整的,充分体现了推动职工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全面增进的价值导向。只有构建旨在促进职工群众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生活状况全面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督导体系,才能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才能最终形成推动中国工人阶级和职工群众增强主体性力量、筑牢主人翁意识的内生动力。

三、劳动体制是影响工人阶级生活品质的深层逻辑

造成19世纪中叶英国工人阶级生活品质低劣的原因固然众多,但如果只停留在感觉直观和经验现象层面的描述,是无法透过现实抓到问题的本质和要害的。同其他同时代的理论家相比,恩格斯并没有止步于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日益恶化的道义批判,尽管道义批判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清晰可见,但这绝不是恩格斯写这部著作的根本目的。相反,恩格斯将理论研究的视野从现状描述、道义批判进一步推进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领域,抓住了决定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根本性制度因素——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恩格斯指出:“工人颓废堕落的另一个根源是他们的劳动的强制性。如果说自愿的生产活动是我们所知道的最高的享受,那么强制劳动就是一种最残酷最带侮辱性的折磨。没有什么比必须从早到晚整天做那种自己讨厌的事情更可怕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页。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是揭示工人阶级生活品质状况的深层逻辑。恩格斯之所以能够从雇佣劳动制度本身着手对工人阶级生活品质恶化的根本原因做出本质性的揭示,一方面与他在长期经商活动中同资本家和工人阶级打交道有关系;②《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是一部基于在工人阶级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过程中观察到的经验事实而写成的作品。另一方面是因为此时的恩格斯在世界观领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型。恩格斯从“另一条道路”开始迈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世界观领域,在他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进行深度调研后,这种新的世界观于1845-1846年在他与马克思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清晰地表达出来。“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不仅为我们考察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现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更为我们理解工人阶级生活品质及其走向恶化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这启示我们,要从工人阶级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即生产关系)着手,从工人阶级同资本家在社会生产领域的分工结构和制度关联入手,来探寻工人阶级生活品质恶化的深层逻辑。

恩格斯认为,强制劳动是造成工人阶级生活状况走向恶化的社会性根源。一是从劳动控制的角度来看,所谓强制劳动就是资本家对工人阶级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绝对控制,这种绝对性控制使工人阶级紧紧地依附于机器体系而失去自由,完全服从于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而失去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工人阶级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从事他想从事的工作,而是必须在资本家的劳动指令和绝对控制下进行劳动。此种劳动关系结构对工人阶级的劳动能力和精神健康造成双重损害。就前者来说,工人阶级的劳动能力日益趋向片面化。“分工把强制劳动的这种使人动物化的作用增强了好多倍。在大多数劳动部门,工人的活动都局限在琐碎的纯机械性的操作上,一分钟又一分钟地重复着,年年如此。”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2页。就后者来说,在片面性、单一性、高强度的劳动控制下,工人阶级的工作时间不断延长,而生活时长不断压缩,由此导致工人阶级精神生活深陷异化的泥潭。“这种强制劳动剥夺了工人的一切可支配的时间,工人只有一点时间用于吃饭和睡觉,而没有时间从事户外活动,在大自然中获得一点享受,更不用说从事精神活动了,这种工作怎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页。

二是从工厂制度的角度看,工厂制度是构建和维系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实现剩余价值生产和再生产的核心机制。工业革命制造出工厂制度,而工厂制度在资本的强大推动力量下几乎波及所有社会生产部门。工厂制度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将工人紧紧绑定在机器体系之中,使之内化为机器体系的一个部件、一个构成要素。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只是用来维系机器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转,如果工人脱离机器体系,那么工人也就失去了其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工厂制度是资本对劳动进行绝对控制的深层次制度因素,正如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所说:“工人之间的分工越来越细,于是,从前完成整件工作的工人,现在只做这件工作的一部分。这种分工可以使产品生产得更快,因而也更便宜。分工把每个工人的活动变成一种非常简单的、时刻都在重复的机械操作,这种操作利用机器不但能够做得同样出色,甚至还要好得多。因此,所有这些工业部门都像纺纱和织布业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全都受到了蒸汽动力、机器和工厂制度的支配。这样一来,这些工业部门同时也就全都落到了大资本家的手里,工人也就失掉了最后的一点独立性。”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7页。工人失去了独立性也就意味着工人丧失了劳动的自主性和自由度,劳动在工厂体制下成为工人的外在之物并控制着工人。

在劳动控制和工厂制度的双重作用下,工人阶级的劳动被资本牢牢操控,没有任何自由、尊严、体面和人道可言,这必然激起工人阶级一浪高过一浪的抗争,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性结构也将被撕裂和破坏。“敌对的方面已渐渐划分成相互斗争的两大阵营: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这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战争不会使我们感到惊奇,因为它不过是已经包含在自由竞争中的原则的彻底实现。”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6页。由此可见,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分散化和两极化,这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内在固有矛盾的外显,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在这种运动趋势下逐渐显现出来。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随着资本运动的扩张,必然导致地方性、局部性的工人运动发展为全国性、整体性的工人运动。伴随工业化的推进,“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而且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从劳动体制层面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抓住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完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彻底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制度致力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致力于实现工人阶级的体面劳动和尊严劳动,将物质财富的生产与职工群众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调节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协调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明确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对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声音,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不仅有力维护了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提升职工群众生活品质奠定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同时也最大限度化解了劳动领域各类社会风险,劳动领域政治安全得到有力维护,走出了一条超大规模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与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成功道路。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提高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提供坚强领导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还蕴含着一条非常重要的政党叙事线索,这条线索在《共产党宣言》中以更加清晰的话语表达出来。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造成工人阶级陷入普遍贫困和片面化,工人阶级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生存基础遭受严重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集体反抗来谋求最基本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恩格斯用“社会战争”这一概念来描述上述情形:“在这个国家里,社会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并为了自己而反对其他一切人。”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6页。公开爆发的社会战争的结果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走向公开决裂,正像资产阶级通过组建政党、参与议会政治来维护资产阶级特殊利益一样,位于资产阶级对立面的工人阶级也将组建政党以维护和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这个政党不是旧式的议会体制内政党,而是旨在颠覆议会体制以及整个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新型政党。“政治和社会的发展也将向前推进,这种发展将有利于这个新生的政党。”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73页。这个“新生的政党”把无产阶级以及整个无产阶级运动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全部利益,把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体制作为革命斗争的直接目标,把实现工人阶级解放和劳动解放作为终极理想。这个“新型的政党”就是共产党。

工人阶级是共产党最可靠、最牢固的阶级基础,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提高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是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使命和职责。在与恩格斯同时代的理论家笔下,几乎没有人会把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寄望于无产阶级政党身上,甚至也极少有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道义或理论批判时引入政党的线索,因为他们看不到工人阶级内部所蕴含的强大历史动能,看不到工人阶级政党化是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经阶段,从而也无法得出共产党在领导和推动无产阶级解放和劳动解放中的历史进步性和巨大的组织优势。但是恩格斯已经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并且将工人阶级组建政党作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必要条件,把组建政党作为工人运动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工人阶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摆脱过去那种分散的、自发的运动状态,走向组织化的、自觉的运动阶段;另一方面,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历经革命运动的洗礼,逐步获得对本阶级共同利益的认同、对资产阶级作为共同敌人的认知、对阶级解放道路的正确理解,获得了历史自觉和主体理性,摆脱了过去对共产主义机械化、粗俗化的认识,即“共产主义不是一种单纯的工人阶级的党派性学说,而是一种最终目的在于把连同资本家在内的整个社会从现存关系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的理论”。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70页。由此可见,共产党诞生于工人阶级之中,它是工人阶级的政党;但共产党又外在于工人阶级,它为工人运动提供政治领导、科学指引和组织动员。正如有学者指出:“工人阶级必须从社会历史进程之必然性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工人运动的深层内涵及一般规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一个政党来引领一般的工人群众。”②唐正东:《青年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社会历史性解读及其理论意义》,载《哲学研究》,2020年第10期,第14-22页。

共产党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组织的集中化动员,二是理论上的科学性指引,三是利益上的表达与兑现。第一种和第二种形式是以第三种形式为基础的,因为任何组织动员与理论教化都必须建立在利益的满足基础之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缺少利益契合的组织动员和思想动员都是无力的,也很难产生实际效用。在利益结构方面,共产党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共产党没有自己的政党“私利”,它始终代表无产阶级运动的整体利益和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这种真实的、整体性的利益代表结构能够使共产党为实现工人阶级的利益进行最彻底、最坚决的斗争。“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53页。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群众利益作为战略性任务,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党领导的工运事业的价值主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职工群众不仅成为人民共和国的“主人翁”,进入国家政权体系并执掌国家政权,而且还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实现了权益的增进和利益的维护。当然,不容忽视的是,我国仍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域间、行业间、城乡间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东部地区的发展仍在整体水平上普遍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尤其是在经济生活领域表现最为突出。”①雷晓康,张琇岩:《高品质生活的理论意蕴、指标体系及省级测度研究》,载《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第100—113页。这就要求党在新时代的新发展阶段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公平与效率、物质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不断提升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②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5日。另一方面,党要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职工群众内部生活品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趋势严峻等现实问题,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深入职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市场调节、政府调控、工会介入、社会支持等多种方式方法,不断创新和丰富社会政策工具箱,“以有机结合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的方案”③王代月:《马克思国家治理主体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载《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6期,第40—48页。教育和引导职工群众,为提升职工群众生活品质提供更具现实针对性、更有效管用的政策支持体系。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人民出版社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抉择
走谁的路,去往何处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