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思考
2024-01-01张志元王嘉欣
摘" 要: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任务。当前,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数字化转型升级缓慢、集群规模效应不足、高素质人才紧缺、绿色发展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优化制度环境推动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开放合作发挥好东北地区向北开放新前沿优势,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发挥高素质人才集聚效应,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友好型先进制造业等对策,提高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新篇章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关" 键" 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东北振兴; 东北地区; 先进制造业; 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 F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4)05-0515-08
收稿日期: 2024-07-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3BKS09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2314004)。
作者简介: 张志元(1979—),男,山西介休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4.05.09
制造业是国家的筋骨,其规模和质量的提高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这为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东北地区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庄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2]把握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从社会发展现实的视角理解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困境,有利于更准确地找到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现实路径。
一、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一) 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对产业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有效助推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2]
首先,振兴我国实体经济要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助于巩固我国实体经济基础。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经济循环中,实体经济供求循环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一循环畅通,经济就不会出大问题。”[3]614实体经济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和重要支撑,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着力点。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就要抓住先进制造业这一关键因素。东北地区工业底蕴深厚,拥有众多的“老字号”和“原字号”企业,“新字号”也在持续培育壮大,具有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巨大潜力,这为我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动能。东北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实体经济与人工智能结合,通过打造一批面向未来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对提高我国工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东北地区以科技创新为抓手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引领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2]。东北地区以科技创新引领制造业产业发展,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改变过去对资源过度依赖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竞争能力,打破“资源诅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十四五”规划中,东北地区要坚持“补短板”和“锻长板”并重,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最后,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助于夯实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根基,为我国提供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东北地区以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为依托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助于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韧性,实现我国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升级。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对制造业产业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基础零部件、基础工业的完善,有利于发挥产业体系的支撑功能,为我国构筑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提供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当前,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实现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有助于推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高我国产业能级和国际竞争力。
(二) 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内涵。首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变革创造了条件。新时代我国制造业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东北地区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实现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夯实了基础。新时代东北地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数字技术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积极搭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在关键核心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人类历史已经发生的物质生产活动中,工业化的物质生产活动具有巨大的反自然性,所以,我们为了避免陷入严重的工业危机和积极开拓新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深入认识工业化的反自然本性及其表现[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东北地区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度开发“原字号”,发展重点产业链,让传统优势产业链条不断向下游延伸;培育壮大“新字号”,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布局未来产业,集聚发展新动能,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制造业优势品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 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强国建设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基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重化工业基地,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潜力。截至2022年6月底,辽宁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3%和56.2%[5]。新时代以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及沈鼓集团跻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哈南机器人产业园成为我国重要的机器人产业基地。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在体制机制、科学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培养以及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推动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首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能够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筑我国制造业领域的战略优势,释放国家经济增长潜力。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整合东北各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企业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建立新型科研平台。二是完善配套服务机制。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活力是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前提,即要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提供更加便利、高效、优质的服务。三是创新人才吸引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能够释放东北地区的人才潜力,助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
其次,坚持创新驱动是推动制造强国建设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符合制造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符合制造业向高端化、高科学技术水平、高附加值发展的要求。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就是挖掘地区创新资源,培育创新潜力,注入创新动力,对传统制造业产业进行智能化、网络化、绿色化改造的过程。
再次,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智力支撑。“十三五”时期,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28%,在数量和结构上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需要[6]。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人才队伍支持。同时,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也是培育具有创新能力,掌握先进技术的“开拓者”和“领跑者”的过程。东北地区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最后,高水平对外开放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与俄罗斯等国接壤,拥有众多港口、铁路和公路,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先进制造业有助于东北地区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拓宽对外开放广度。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提高其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能力,有助于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在技术成熟的装备制造领域开展投资合作,推动更多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构建互利共赢的国际区域合作新机制,持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四) 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续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篇章的重要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砥砺前行。东北地区在新起点新征程上要明确定位,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锚定战略目标,把握正确的实践路径。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续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篇章的重要举措。
首先,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相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和价值旨归,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中国共产党在追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坚定不移地增进民生福祉。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要选择。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合理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而且需要优化制造业产业布局,为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促进东北地区经济繁荣的关键,也是推进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体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7]目前,东北地区存在创新能力不足、人才流失、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影响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2]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过程也是提高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的过程。
最后,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与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相一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意味着要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国的重要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8]。因此,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9],应实现技术设备绿色化,降低制造业企业的污染和能源消耗,推动制造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一) 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产业结构现代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产业体系完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多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东北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振兴措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目前,东北地区虽已初步建立了现代产业体系,但仍存在制造业结构不合理、轻重工业结构失衡等问题。例如,在辽宁省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统计数据中,铁矿石原矿产量最高,达17122.9万吨,基础重工业占据着主要地位[10]。此外,东北地区制造业竞争优势仍然集中在中低端领域,缺少高质量产品的供给和地区优势品牌。传统产业的发展趋势在微笑曲线上表现为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东北地区产业体系中,多数产业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中下游环节,资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这与东北地区过度依赖重工业,过度依赖资源投入,相关服务业发展不够成熟有关。在相关产业链条上,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规模较为单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不协调,产业之间缺乏深度协作,先进制造业集群效应不显著。
(二) 数字化转型升级缓慢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1]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生产,提高制造业产业效率,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为制造业提质增效的牵引功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其传统优势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工业偏重的结构问题比较突出。东北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困境:
一是东北地区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1]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中,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2]。2022年,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分别为217.8亿元、187.3亿元、620.9亿元,与广东省的4411.9亿元及江苏省的3835.4亿元相比,差距较大[13]。
二是东北地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依赖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东北地区在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如工业互联网、5G基站等建设方面存在赋能不足、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方面(如智慧电网等)也存在差距。据统计,2023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京津冀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7497亿元、42600亿元,在东北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007亿元,差距明显[14]。
三是东北地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自身基础薄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待发展壮大。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然而由于企业数字化转型投入成本较高,从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布局到制造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真正产生需要较长周期,很多企业陷入“不敢转”的困境。同时,在东北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中小型企业也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资金不足等问题。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以提高智能制造水平为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 制造业集群规模效应不足
区域协调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产业集群作为着眼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建立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东北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既深刻反映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要求,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东北地区不断推进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具有一定专业化、规模化特征的制造业集群。然而,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的规模效益还未能得到充分实现,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一是东北地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须加快构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有待着力破解;二是东北地区制造业集群经济效应不足。在制造业集群经济效应上,一方面,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之间“集而不聚”,产业关联度不高,集群经济效应有待增强。当前,东北地区缺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制造业集群,这就导致产业之间凝聚力不强,在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方面存在不足。例如在长春汽车产业集群中,长春一汽掌握着先进的制造技术,但是其他企业只能承担生产锻造件之类技术含量不高的工序。在集群内,个别企业为了形成与长春一汽的合作关系,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问题,不利于发挥整个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城市联动效应存在不足。例如,哈长城市群建设是提高东北地区产业一体化程度、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哈长城市群内,各城市之间制造业同构化现象严重,制造业集群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支撑不足。
(四) 高素质人才紧缺
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重要战略资源,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要素。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5]。“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16],这是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2]2010—2020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减少1099.8万人,减少约1/10,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8.22%下降至6.99%[17]。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中青年劳动力流出,进一步增加了东北地区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东北三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1615万人,到2050年其比重将超过40%[18]。这给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带来了更为不利的影响。高素质人才队伍紧缺是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先进制造业发展不充分又使东北地区陷入不同程度人才外流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东北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推动更多高素质人才积极投入东北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是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 绿色发展能力不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3]535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应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着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仍未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这将会进一步增加环境压力。除此之外,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还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这导致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目前,东北地区制造业绿色发展面临以下突出问题:首先,东北地区制造业多为资源密集型产业,污染重、能耗高,为制造业绿色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其次,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所依赖的原料成本以及人力成本正在增长,且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人口红利衰减的困境。最后,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东北地区制造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以辽宁省为例,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消费偏煤、运输结构偏公路,石化、冶金等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90%[19],亟须增加资金投入,推动制造业全面绿色转型。2022年,我国东北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长4.8%,与东部10.4%以及中部11.9%的增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总体来看,工业污染治理投入以及发展方式转变缓慢,不利于增强东北地区制造业绿色发展能力。
三、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指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2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多主体协同努力的结果。
(一) 以优化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为保障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东北地区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政府部门应紧跟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增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信心和能力,不断转变自身职能。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中,发挥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优势。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指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营商环境。”[22]
首先,应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营造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政府应采取奖励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抓住机遇,以先进技术赋能企业提质增效。2022年3月,黑龙江省编制了《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全国一流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在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龙江特色的数字经济强省[23]。这为黑龙江省制造业企业把握产业变革机遇,打好数字经济攻坚战提供了政策支持。目前,辽宁省沈阳市已经落实科技创新专项资金8353万元,支持了17个项目,总投资2亿元,集聚科学技术人员491人[24]。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把投资触角伸向东北地区,为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同时,政府要积极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如支持大连市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创投中心等,鼓励企业先进制造业装备及技术共享。因此,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其次,应增强企业互动,打造健康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共享平台。东北地区要加强制造业企业之间的联结,鼓励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共享、技术共进的合作机制,支持制造业企业共同承担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协同推进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
最后,应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为促进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推动东北地区现代化转型,政府需要鼓励培育制造业与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示范点,树立一批标杆企业,通过开展制造业企业分享交流活动推动创新要素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进而激发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活力,提高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二) 以加快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抓手
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交织演进,以及网联、物联、数联与智联的不断迭代,世界正加快向以“万物互联,泛在智能”为特征的数字化新时代迈进,人类文明正在跨入以数字化生产力为主线的崭新历史阶段[25]。加快东北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高度肯定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时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26]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7]330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必须加快补齐科学技术短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为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保障。
首先,要立足原有制造业产业基础,对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进行数字赋能。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要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石化、冶金等优势产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加强对制造业优势产业全方位的智能化改造,在制造业生产全过程加快智能制造技术运用,加快形成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等智能制造模式。
其次,要优化钢铁、冶金等原材料制造业产业布局,推动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企业要发挥东北地区的区域优势,提高对资源的精深加工能力,开发重点产业链,扎实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梯次培育,释放制造业优势潜力,增加制造业产品附加值。
最后,要培育发展新动能,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东北地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新兴产业,培育重点产业链。以辽宁省为例,应积极落实《辽宁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建成40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化工精细化率要达到48%”“高端装备占比提高到27.5%”[5]。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以先进技术攻坚为着力点,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链,增强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三) 以推动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开放合作为支撑
制造业乃东北经济根基,是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底气。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开放合作。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多吸引跨国企业到东北投资。开放方面国家可以给一些政策,但更重要的还是靠东北地区自己转变观念、大胆去闯。”[28]
一方面,必须重视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在开放合作中谋求共赢。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对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全面构建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应以自身独特发展基础为支撑,深化地区合作方式改革,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共同搭建科研院所合作平台等方式改革,推动南北人才交流,协力攻坚克难,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另一方面,推动东北先进制造业与国际接轨。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好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29]东北地区是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联结中国与其他东北亚国家的重要桥梁。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缘优势对构筑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融入中日韩“自贸区”大市场,加快推进国际合作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辽宁拥有2920公里海岸线,是东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和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30];黑龙江拥有15个边境口岸、2900多公里边境线[31];吉林拥有珲春等众多口岸,为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利条件。应依托沈阳中德产业园等合作园区推动中德中欧合作,深化对俄对蒙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科技人文等多领域合作,提高东北地区开放水平[32]。因此,应发挥好东北地区向北开放的新前沿优势,因地制宜,利用RCEP规则,围绕“一带一路”深化国际合作,增加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往来,提高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开放合作水平。
(四) 以培养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素质人才为核心
东北振兴的关键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27]517人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智力资源支持,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将人作为重要智力资源。
一是重点培育高技能领军人才,努力构建人才梯队。东北地区要重视对先进人才的培养,通过基础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加强与国内外院校合作,支持东北地区高等院校设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高校和企业还应加强合作,搭建更为完善、精准高效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培养先进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东北地区也可以借鉴国外“双元制”教育平台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培养工业人才的经验,促进“四链”融合发展,形成符合先进制造业发展实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加紧培养紧缺型技术人才,尽快补齐人才短板。提供专项基金支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东北地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东北地区高素质人才培育内生动力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举措。面对人才紧缺的现实情况,可以通过在职教育培训等方式,鼓励制造业企业对已经具有生产经验的工人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数字化意识,增强他们的数据工程能力,从而减轻制造业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压力。
三是完善人才引育配套措施。高校学生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才后备军。东北地区相关高校较多,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如吉林省可以加大“长白山人才工程”实施力度,创新“候鸟型”人才引进机制,提高“吉人回乡”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辽宁省可以通过优化“兴辽英才计划”提升人才待遇,完善“平台+人才+机制”模式,鼓励高端团队“带土移植”。突出政策的引导作用,有利于发挥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效应,为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 以推动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为驱动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关系,先进制造业发展要以绿色作为自身的鲜明底色。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丰富自然资源的支撑下,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制造业体系。但是,随着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因此,东北地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顺应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改变过去粗放式工业发展方式,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实现先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以新质生产力助推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与新时代绿色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因此,要围绕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这一战略目标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视提高东北地区先进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鼓励引导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积极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绿色、生态友好型先进制造业,减少制造业对环境的污染,促进东北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企业是推动东北地区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主体,政府应采取必要的支持政策鼓励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支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促使制造业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变。在鼓励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同时,还应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采取必要行政手段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制造业企业进行处罚,从而倒逼东北地区制造业企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完善对制造业企业的监督机制,带动制造业生产力的整体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
总之,东北地区发展先进制造业,既是国家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步,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时代,东北地区要立足地区优势,把握战略机遇,汇集发展先进制造业合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谱写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24-07-22(1).
[2]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N].人民日报,2023-09-10(1).
[3]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韩民青.新工业论:工业危机与新工业革命 [M].2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420.
[5]规划司,工信微报.“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今日举行 介绍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情况 [EB/OL].[2024-07-10].https://www.miit.gov.cn/gzcy/zbft/art/2022/art_a5c3819260b04dc1ab7af974868b63ba.html.
[6]李心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 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民生视线) [N].人民日报,2021-03-19(19).
[7]吕捷,毕明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N].光明日报,2023-04-27(2).
[8]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 [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27.
[9]陈福中,蒋国海,董康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转型的空间溢出效应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4,34(5):114-125.
[10]辽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辽宁省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R].沈阳:辽宁省统计局,2024:1-23.
[1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0.
[13]国家统计局.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EB/OL].[2024-07-10].https://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9/t20230918_1942923.html.
[14]运行监测协调局.202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 [EB/OL].[2024-07-01].https://www.miit.gov.cn/gxsj/tjfx/dzxx/art/2024/art_973024044030402ab5-e742405126bc9e.html.
[15]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N].人民日报,2023-05-06(1).
[16]习近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N].人民日报,2013-09-02(1).
[17]王菡,单菁菁,武占云.“东北振兴”20年:进展、问题及对策 [J].区域经济评论,2024(2):50-59.
[18]于潇,高震极.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J].人口学刊,2024,46(1):21-28.
[19]王坤.转型添活力 绿色增动力——关于辽宁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报告 [N].辽宁日报,2022-09-27(1).
[20]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解读《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EB/OL].[2024-07-01].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9/content_6904755.htm.
[21]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 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 [N].人民日报,2016-05-26(1).
[22]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破解矛盾 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 [N].光明日报,2018-09-29(1).
[23]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EB/OL].[2024-07-10].https://www.hlj.gov.cn/hlj/c108376/202203/c00_31185958.shtml.
[24]光明日报调研组.创新,一座工业老城的蝶变之路 [N].光明日报,2024-04-26(5).
[25]董晓松,万芸,徐宝亮,等.数字经济概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102.
[2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2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8]习近平.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J].求是,2019(24):4-9.
[29]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N].人民日报,2020-07-25(1).
[30]刘勇.奋力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访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代表 [N].光明日报,2022-10-17(7).
[31]发展的鼓点激越 开放的脚步铿锵——我省打造“一带一路”龙江通道综述 [N].黑龙江日报,2018-05-28(1).
[32]刘海军,张超,闫莉.东北振兴二十年历程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J].改革,2023(9):53-66.
Strategic thinking on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Northeast China from perspective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ZHANG Zhiyuan, WANG Jiaxin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69, China)
Abstract: The Northeast region is an important old industrial base in China, and develop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the important mission to achieve comprehensive and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the Northeast region. Nowadays,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the Northeast region encounters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unreasonable industrial structure, slo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sufficient cluster scale effect, shortage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weak green development capability, etc.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optimiz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enterprises to make full use of production factors, adhering to the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develop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and future industries, strengthening openness and cooperation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new frontier advantages of opening up to the north in Northeast China, actively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leverage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high-quality talents, and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to develop green, low-carbon and eco-friendly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tc.,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odern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build solid economic foundation for the resolutely writing of the Northeast new chapter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northeast region;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real economy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