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
2024-01-01戴丽黎康
摘" 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城市脆弱性不断增加,韧性治理被广泛运用于城市治理实践,但“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这一议题未受到足够关注。“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集体行动,是保持动态均衡的循环过程,是自发适应转型的策略互动。基于对所选案例的分析,发现“村改居”社区面临空间分化、权责悬浮、功能弱化、文化堕距等现象,通过营建开放融合街区、统筹多元参与力量、织密社区安全防护网、共筑精神文化家园等具体做法,体现出弹性化治理、协同性治理、数智化治理、人本化治理的运作机理。面向未来,需要强化集约规划、协同共治、资源整合、共性凝塑,不断优化韧性空间布局、筑牢韧性组织基础、打通韧性管理梗阻、提升韧性文化底蕴,以实现“村改居”社区善治的价值目标。
关" 键" 词: 村改居; 韧性治理; 实践逻辑; 本土化; 全域融合
中图分类号: D6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4)05-0494-09
收稿日期: 2023-12-15
基金项目: 江西省社会科学“十四五”基金项目(22KS23);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22QN01);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培育项目(23GJPY02)。
作者简介: 戴" 丽(1987—),女,江西南昌人,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乡村振兴研究】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4.05.07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国家陆续印发《“十四五”国家安全生产规划》《安全韧性城市评价指南》《城市标准化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韧性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以不断推进新型城市建设。2023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渐变风险和突发事件也影响着城市发展。作为城市的基本细胞,社区是承接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重要载体,也是风险感知和危机应对的前沿阵地。在风险社会不确定性和社会加速转型的双重考验下,基层社会治理成为新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1]。
“村改居”社区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相对集中的敏感地带,面临着比单纯的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更复杂的困难和挑战[2],其既要适应城乡混合、数智嵌入、虚实模糊、利益分化等治理情境,又要回应不同群体因共生关系引发的人员异构、观念碰撞、习惯冲突、文化交锋等治理挑战,承载着巨大的治理转型与创新压力。调研发现,“村改居”社区面临空间分化、权责悬浮、功能弱化、文化堕距等问题,导致主体联动不足、场域互构较弱、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其尚未形成有效的治理方式。基于此,本文通过整合现代治理资源,建构“村改居”社区的韧性治理体系,以有效回应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二、文献回顾:“村改居”社区治理实践
为理解“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内涵,首先需要辨析相关概念。目前对“村改居”社区的概念界定暂无定论,已有研究偏重强调其是城镇化进程中“徘徊不定的、模糊的、过渡型的社区类型”[3],具有“城市嵌入性与乡土延续性”[4]的兼容属性。部分研究基于学理视角将其定性为“过渡型社区”[5]“转型社区”[6]“边缘社区”[7]“第三社区”[8],部分研究基于实践样态将其界定为“城乡接合部社区”[9]“拆迁安置社区”[10]“城中村社区”[11]以及撤村建(并)居型社区等,另有部分研究秉持中立立场将其认定为“村改居”社区[12]。基于科学研究的价值中立准则,本文将“村改居”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村改居”社区在空间形态、居民结构、组织管理上发生的较大变化,已有研究对“村改居”社区治理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具体剖析。第一,关于治理背景。由于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前沿地带,“村改居”社区成为社会失序相对集中的“风险空间”[13],亟待采取更有效的治理模式。第二,关于治理挑战。复杂治理情境下社区矛盾纠纷不断、传统纠纷化解失效、现代法治策略难为等挑战,影响了基层治理的稳定性[14]。治理资源匮乏、治理能力羸弱、治理边界模糊、社会资本稀薄等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化治理效能的实现[15]。第三,关于治理模式。现代风险社会主要有“常态、转换态、应急态”[16]三种状态,应当形成“未雨绸缪、精准预测、积极救援、反思重建”[17]相衔接的风险治理模式。第四,关于治理技术。随着深度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情感能量[18]、红色文化[19]等域内外治理资源的链接优势,为实现社区有效治理提供载体保障。第五,关于治理目标。聚焦打造“发展共同体”,培育“社区生活共同体”“社区经济共同体”“社区移民能力建设共同体”,以实现推动社区共同发展的行动目标[20]。
综上,有效治理是“村改居”社区营建的核心内容,既有成果探讨了动力来源、影响因素和实践策略等内容,为拓展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对更为重要的韧性治理视角关注不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这明确了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为了回应上述问题,本文从韧性治理视角切入,通过个案考察明确“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的行动逻辑,总结“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的本土经验,并提出“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的优化策略。
三、分析框架
(一) 韧性治理理论嵌入
生态学家霍林首次将韧性思维应用到系统生态学研究领域,用韧性来描述生态系统面对干扰时维持稳定状态的能力[21]。此后,学界对韧性的认知逐步深化,拓展了韧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质言之:一是将韧性视为综合能力,主要表现为社区或社会系统面对灾害或危机时,具备减轻影响、适应冲击并尽快恢复的能力[22]。二是将韧性界定为复杂过程,即系统在预防、吸收、恢复和适应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中建立韧性,伴随过程周而复始、动态循环,韧性不断增强[23]。三是将韧性定义为策略互动,即为实现韧性治理目标,个人、社区和社会能主动创造条件、调整运行状态,以更灵活的策略组合回应各种干扰和变化[24]。
近年来,伴随韧性理念被引入城市与区域建设领域,学界结合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大量关于社区韧性治理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社区韧性治理的内涵。社区韧性由技术、组织、社会和经济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构成[25],韧性治理能力较高的社区通常具备反思性、鲁棒性、冗余性、灵活性、智谋性、包容性、整合性等多重属性[26]。二是社区韧性治理的评估。通过构建社区和区域韧性框架(CARRI)[27]、社区抗灾框架(CDRF)[28]、城市韧性指数(CRI)[26]、社区韧性框架(FCR)[29]、社区灾害韧性框架(CRDSA)[30]等,从不同角度评估社区治理的工作成效和韧性变化。三是将韧性思维嵌入社区治理的实践。资源条件的动态变化会影响社区韧性的构建路径,应当以小尺度转型作为铺垫,将韧性思维逐步融入韧性规划,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和集体行动的实践[31],不断加强适应性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32]。
可见,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更具包容性、适应性、敏捷性的治理方式,在治理行为、治理过程、治理策略等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提升基层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所裨益。在社会异质性和风险复合性持续增强的背景下,将韧性治理理论与“村改居”社区探索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深化韧性治理本土化建构的内涵阐释。
1. 增进民生福祉的集体行动
公共事物治理中的集体行动,目的在于试图通过集体行动主动增加集体成员的福利[33]。“村改居”社区是城乡管理体制转换衔接以及城乡利益平衡协调的实践场域,也是承载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载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个领域。“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包容性发展为目标[34],既强化居民个体对促进和提升集体行动的价值,重视解决“再社区化”时居民对“新社区”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以个体对集体行动的价值内化作为落实集体行动的铺垫基础;也强调完善制度规则的影响力,审视“去地方化”后村两委功能的嬗变与延续,探究与城市社区功能对接并轨的可行路径,形成长期有效的集体行动方式,切实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实质性融合的新格局。
2. 保持动态均衡的循环过程
“村改居”工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作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过渡性产物,“村改居”社区面临从农村到城市的转换衔接,原有的组织架构、文化认同、身份转型等都会受到所在场域改造与转型的惯习规约,也会受到外部经济转型、空间增容及秩序安排等因素驱动,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复杂性。面对基层治理变革的复杂面向,应当从治理理念、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主要功能等多个方面重塑,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替代结果,而是一个繁杂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要求降低社区脆弱性,通过强化内功贯通从风险预防到损害修复的全过程,有效回应风险与危机发生的过程性与周期性,尽可能降低外部扰动源对社区承扰体的影响和破坏,使社区内部保持动态均衡、持续发展的相对稳定状态。
3. 自发适应转型的策略互动
现代社会变迁的多元性、城市发展动力的多样化,叠加城市发展在突发事件影响下出现的曲折性,导致“村改居”社区转型发展轨迹具有非线性、片段化倾向,无法完全预测或刚性规制。当外部冲击和社区本体承扰的压力达到临界值时,社区系统会对外界干扰作出自适应反应,主体能自我学习以应对扰动和转型发展,通过搭建合作机制、动员公众参与、构筑协商平台等策略,促进社区利益主体之间的共同行动[35]。“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强调塑造学习适应、合作转型的思维方式,通过社区共同体价值耦合形成的策略互动,赋予治理决策过程和结果最大限度的民主性和包容性,使个体价值与共同体价值的关联性和适配性不断增强,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和现实需求。
(二) “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框架构建思路
近年来,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脆弱性的增加,韧性治理被广泛运用于城市基层治理实践中,而“村改居”社区在引介韧性治理研究成果方面尚显不足。该类社区处于社会问题相对集中的敏感地带,亟待形成常态长效的治理模式。基于此,本文尝试将韧性治理理论融入“村改居”社区建设领域,遵循“问题提出—框架构建—实证探究—对策提炼”的总体思路[36],尝试构建“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分析框架。“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主要体现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集体行动,保持动态均衡的循环过程,自发适应转型的策略互动。本文基于江西省南昌市W社区的治理实践,发现社区面临空间分化、权责悬浮、功能弱化、文化堕距等多重考验,通过营建开放融合街区、统筹多元参与力量、织密社区安全防护网、共筑社区精神文化家园的具体做法,彰显了弹性化治理、协同性治理、数智化治理、人本化治理的运作机理。基层韧性治理是韧性城市建设的缩影,面向未来,需要强化集约规划、协同共治、资源整合、共性凝塑,以优化空间布局、筑牢组织基础、打通管理梗阻、提升文化底蕴,不断提升韧性治理效能,进而推动实现城乡全域融合的善治目标。
四、“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的实践逻辑
W社区原属于N县L镇的一个同名行政村,位于城乡接合部。该社区于2011年12月成立,随后在2018年10月成立W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量化经营性资产691万元。辖区有楼盘8个,居民9400余人,房屋类型包括拆迁安置房、单位集资房和商品房。选取这个社区作为案例调查点的原因在于:一是W社区是伴随城市不断增容和人口快速增长形成的产权单位混合的“村改居”社区,代表了当前“村改居”社区的常见类型;二是该社区以综合改造为契机,成功构建韧性社区,从原先的环境脏乱差转变为远近闻名的治理样板,被多家媒体报道资料来源:http://ncx.nc.gov.cn/ncxrmzf/ltzzwgz/201812/b7239f949e72433ab57ea7833997e85d.shtml。,并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取得了较好的治理绩效,呈现出较强的社区韧性,为观察“村改居”社区运行实态提供了重要窗口。笔者所在团队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7月期间,三次深入该社区进行观察和深度访谈,收集整理了调研日志、访谈纪要等一手资料,并从不同渠道获得相关网络报道、工作报告等二手资料,以期通过深描典型个案的方式为构建韧性社区提供可行性路径。
(一) 面临问题
1. 空间分化
W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郊型村庄,在产业辐射和人口涌入驱动下,成为城乡演进的活跃地带。趋于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导致社区空间的破碎化[37],也加剧了社区治理的碎片化。一是物理空间碎片化,房屋拆迁割裂了原有的空间布局,不同形态的社区交错并置,空间规模扩张,土地利用形式缺乏整体科学规划。空间规划碎片化导致社区内外场域的割裂,也加深了社区在城市治理体系中的边缘化趋势。二是社会空间碎片化,伴随物理空间的扩张和重构,群体间的分化和异质性不断增加,社区公共空间“只有出入道路和一些停车位”(230725-WC1),难以满足居民多元需求,特别是流动性较强的租户大多早出晚归,在公共空间使用习惯上与原住户呈现较大差异。原有居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普遍”(221124-WA1),对公共空间使用权的争夺增加了邻里摩擦,对现有治理机制形成挑战。
2. 权责悬浮
“村改居”后,管理理念和方式以城市社区为参照系,然而改革过程的路径依赖和不彻底,使其面临村委会和居委会双重治理主体长期并存的局面[38]。社区成立居委会并依职能分工进行权属划分,由居委会承担服务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组织职能,同时保留原村级组织,主要负责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在职能分解和转变过程中呈现出的过渡性特点,对社区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一是组织“悬浮化”,“村民遇到问题习惯找村委解决”(221124-WA1),保留的村两委既要承担集体资产管理的职责,也要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老年居民养老等方面发挥治理主体作用,权责不清、安排惯习等问题导致组织悬浮、界限模糊甚至功能替代,削弱了领导班子公信力。二是能力“悬浮化”,社区干部主要由村委选派,他们在观念素质、年龄结构、服务能力等方面与现代化社区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匹配新的职能要求和个性需求。
3. 功能弱化
居委会既要承担基层群众自治功能,也要协助街道开展公共事务和社区服务工作。但在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下,社区获取治理资源具有较强的行政依附性[39],“社区运行经费、任务分解听上级安排”(221124-WA1)。由于没有形成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得以充分自洽的组织结构,导致社区的服务与自治功能大打折扣,具体表现为:一是行动主体间缺乏制度性合作机制,层级化治理结构中出现资源短缺、衔接不畅、难以联动等问题,使人财物等治理要素难以有针对性地配置到有需要的基层治理单元,“社区陷入忙而无用的处境”(221124-WA2)。二是秩序建构弱参与,居民构成的多元化与复杂性,导致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意识薄弱、责任意识淡薄,“社区没精力发动居民来做社区的事”(221124-WA2),无法从内源上有效激发参与协同共治的行动投入。
4. 文化堕距
在外力推动下,社区渐进式城市化的进程被打断,居住方式和社会形态发生急剧变迁,传统社会关系随即经历了一个突变式的内部联结断裂过程。社区居民在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中保留的传统村落记忆和生活痕迹,很难在短时间内与城市生活嵌合,规范文化“失范”、行为文化“失序”、实体文化“断裂”、观念文化“脱嵌”[40]等模糊了居民对社区功能的认知。同时,社区逐步形成拆迁安置户、外来购房者、外来务工人员等差异化的成员结构,不同身份、角色、权责的群体聚居于封闭式的建筑群中,“邻里关系疏远”(230725-WC1),社会关系脱域化、功能认知碎片化、利益诉求异质化等问题,使基层政府处于利益矛盾的交汇点。伴随安置时间的推进,社区居民基于传统习惯改变和利益诉求异化呈现出的“弱关联”状态,稀释着居民对“新社区”的身份认知和文化认同,并不断增加具体风险向其他领域传导的概率,继而形成“强关联”挑战。
(二) 改进途径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要求提升城乡接合部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促进社区化发展,增强服务城市、带动农村、承接转移人口功能。借此时代机遇,当地政府于2016年11月启动综合改造,依托既有公共空间对社区进行硬件更新和软件升级,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整体能力。
1. “拓展空间”:营建开放融合街区
社区“投资7800万元进行精品化改造”(230417-M2),经过“拆、改、提”三个阶段,整体环境风貌焕然一新,基层综合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拆除违章建筑。针对私自违建、挤占公共空间等问题,“集中拆违1200平方米左右”(230417-M1)。为消除居民对违建拆除后收入减少的担忧,相关干部“多次上门反复劝说”(221124-WA1),整治后社区公共区域扩大,城市形象和房屋品质显著提升。二是改善社区环境。当地政府对管网、路面、下水道等进行全面改造,并新增休闲凉亭、停车位、儿童乐园、健身广场等,极大改善了居住环境;将社区广场改造成既具备日常运动、休闲功能,又能够在应急状态下满足防灾避灾、临时安置等需求的“平急两用”场所,提升了设施弹性利用水平和平急转换能力。三是增加服务供给。围绕居民生活需求补齐社区公共服务短板,增设居民中心、智慧书屋、环保驿站、无人律师岗、青少年活动中心、教育培训、寒暑假补习班等服务设施,衔接小区生活场景与社区服务设施,系统性解决全龄段居民对专业化、细分化生活服务的需求,为居民打造出一个步行15分钟的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圈。
2. “党委统领”:统筹多元参与力量
充分发挥党委统领优势,通过“村社联建、共驻共建、星级联创”(230417-M9),将多元治理主体凝聚到基层社会治理大局中,持续有效地推进基层治理创新。一是深化村社联建。W村和W社区联合组建区域党工委,统一领导村社工作;在便民服务大厅增设村民事务办理窗口,通过“合署办公”(221124-WA1)整合办公资源,提高便民服务效率;打造长约500米的“开放式党建街区”(230725-WD4),其中设有“三中心一站一室一长廊”,即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教育中心、居民中心,五彩党员志愿服务站,建材协会党支部工作室及党建长廊,以党建引领保障社区治理发展。二是推进驻区单位共建。辖区有机关企事业单位6个,通过廉政文化墙、党建提示牌等载体,营造良好的党建氛围。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利用主题党日、党员活动日等,带领群众共同参与社区各项整治活动。推动资源共享,共商解决难题,如协调驻区单位“将老干部活动室改造成公益活动中心”(221124-WA1)。三是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力量有机融合。设立建材协会党支部工作室,为辖区192家建材类经营店搭建交互平台,党支部为商户联系低息信用贷款,协会商户优先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帮助留守儿童完成“微心愿”。居委会与小区物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社区支部书记兼任物业党建指导员,“将物业骨干培养成党员”(230210-WB1),并由物业负责人兼任社区副书记。
3. “智慧安防”:织密社区安全防护网
依托数字技术赋能村居元素从“去地方化”到“再社区化”,不断提升社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适应力和恢复力。一是“大数据+网格化”双防控,通过在消防通道、非机动车停放点、排水设施关键节点等布设智能地磁、烟感报警器、排水检测设备,提前感知小区安防、排水管网的潜在风险,构建“全天候智能监控”(230210-WB2)的韧性社区生命线。建立“1+4+X+N网格管理体系”(240225-M3),充分发挥社区在政策宣传、信息采集、民意联络、矛盾调解、社区管理、居民服务等事务中的“前哨”作用,把治理和服务触角延伸到“神经末梢”。二是“分散+集中”一张图,打造安全开放型社区。发动群众查找社区防控和治理中的漏洞,依托智慧系统启动智慧环保、智慧水务、智慧工地、智慧安监等功能应用,居民可在平台投诉私搭乱建、垃圾暴露、家具设备废弃、油烟污染等82项问题,提高了社会面风险感知的敏感度。通过联通社区安防系统与镇综治平台,推进“收集—上报—分流—反馈—结案”(230417-M17)集中闭环管理,推动信息反馈、意见回复、问题解决可视化,有效提升了居民安全感指数。三是“线上集结+在地参与”相结合,提升联合应对力。以微信群为载体探索“微治理”,引导居民对社区治理和公共事项提建议。例如,有居民在微信群中反映小区停车难,经过收集居民意见形成资源共享方案,“辖区单位车位与居民车位实现错峰共享”(230725-WC1)。组建“三风”志愿服务队、太极拳团队、文化艺术团,嵌入唯爱公益志愿者协会、幽兰爱心义工协会等资源,组织线下邻里互助、服务供给、矛盾化解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大家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230210-WB2),畅通社区治理内循环。
4. “以文惠民”:共筑社区精神文化家园
以文化地标为载体,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树立文明社会新风,让居民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打造社区文化地标。以“江南韵味”为背景,打造瑞莲苑、青莲苑、吉莲苑等七大牌坊,宣传展示名人典故、家风家训、文明礼仪、党史知识及惠民政策等内容——“以‘莲’命名,能很好地传承历史文脉”(230725-WC1)。设置廉政文化墙,手绘廉政格言警句、图画故事,采用透光水泥提升亮化效果,营造爱廉、助廉、尚廉的良好氛围。二是丰富社区文化活动。打造约500平方米的居民中心,“在居民文化服务上下足功夫”(221124-WA1),汇聚心理咨询、自助体检、课后服务、科普健身、心情连线室、棋牌室等功能,引入法律顾问、再生资源回收、健康养老等服务项目,定期为居民提供公益培训和课程,“使居民中心成为居民的精神乐园”(230417-M9)。三是树立文明社会新风。通过社区文化长廊、道德讲堂、爱心公益中心等载体开展家风、民风、社风宣传,使居民明是非、知敬畏,“愿意为社区事务出力”(230725-WC1)。表彰先进典型,评选“最美家庭”“最美楼栋”“最美志愿者”,以榜样力量引领居民崇德向善,不断提高居民文明素养。
(三) 运作逻辑
“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为有效防范社会风险、提升基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有益本土经验,其内在机理是构建集弹性化治理、协同性治理、数智化治理、人本化治理于一体的新型治理模式,从而有效实现城乡融合的目标。
1. 弹性化治理
伴随经济的发展与社区转型程度的提高,社区主体关系网络的行为交互由传统生活场域逐渐向生活、服务、情感、产业乃至空间场域拓展融合[41],各主体利益诉求在经济利益之外体现出更多人本、公平、正义等空间伦理价值。“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以公共空间场域为对象,通过规划社区结构、营造社区功能有效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一是改造与提升低效空间,打破不同时空场域间的物理壁垒和功能阻隔,实现全场域空间的通达与延伸,有助于提升不同行为主体在多元场景下的风险感知力和抗逆力,形塑多类型具体时空场景有序切换的动态互联韧性。二是注重场所营造,重视社区服务的便利性与可达性,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有助于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提升韧性社区建设的社会价值。
2. 协同性治理
协同性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体现为传统意义上的政府主导,更凸显了政府与社会合作联动推进的良善治理。“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为推进协同性治理提供了重要思路,这源于社区承受力、适应力、转型力的提升彰显了社区内在治理价值,而韧性治理能为多元主体跨界合作参与治理提供空间。中国社会经历了从“总体性社会”到“单位制社会”再到“自治型社会”的治理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发挥着统筹规划、协调领导的轴心作用[42]。在城市扩容进程中,“村改居”社区面临从农村到城市的转换衔接,随之而来的是人口迁移和聚集、城市空间增容、产业结构调整、居民身份转型等现象,催生出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复杂性。在社区转型期和矛盾多元化的现实坐标上,要在坚持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减少扰动源对社区承扰体的影响和破坏,增加社区抵御和吸收外部扰动的韧性能力,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社区。
3. 数智化治理
现代社会趋于多元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加剧了基层事务风险生发的复合性。面对风险预判与危机应对呈现出的时空范畴上的延展性与跨域性,“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强调的是对风险社会环境的应对和适应,而非着眼于个别突发事件的化解[43]。借助数字技术探索数智化治理,不仅能提高社区整体运行效率,而且是实现基层韧性治理的重要基础。具言之:一是技术应用的价值追求与社区韧性治理的目标相契合,都追求治理的有效性,有助于实现社区功能属性和满足不同居民的颗粒化需求;二是技术场景化的嵌入能降低社区脆弱性,通过数字赋能将环境变数、偶发因素、主体价值等不确定因素纳入治理框架,有助于以全景式的理解弥补治理有效性的不足;三是技术应用场景的扩大能提高社区调适力和转型力,数字技术会主动适应新的治理要求而不断调整完善,有助于推动实现多元主体协同联动、多类场域联结互构、多阶资源高效调配。
4. 人本化治理
“村改居”社区经历着社会结构、管理组织及居民身份的全方位转型,也面临着社会秩序重构的风险挑战。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出现物欲化与个体化危机,人与人的精神交往与文化联结日益疏离[44],更多碎片化、显性化的矛盾纠纷需要不同场域及其内在主体的调适力发挥作用。面对外部复杂的价值判断和多样的社会诉求,如何统筹协调个体与共同体的认知偏差和利益分歧,使治理结构产生实质性的价值聚合效果,成为基层治理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人民城市理念指引下,“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深刻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强调将多元价值具象化为话语、想法和意图,并纳入社区行动结构中,形成行动者与结构相互演绎的场域[45],使居民在深入理解在地文化的基础上,唤起对自己生活空间的历史认同感、文化认同感,为增强社会系统内部韧性、增进集体行动力积淀厚重的人文底蕴。
五、“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的优化策略
(一) 推动集约规划,优化韧性空间布局
坚持贯彻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将“村改居”社区作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高质量衔接的实践场域,推动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等力量在社区空间的合流与融通。一是营造共享空间。根据居民活动特征、出行规律等,综合规划公共空间系统,提高步行网络的安全通达性,形成内部自成体系、内外高效链接的邻里场景。利用辖区资源禀赋,布局室内多功能复合空间,承载社区历史展示、乡村文脉传承、邻里互动交流等功能。二是融入整体设计。将社区空间规划纳入城市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建成环境、人文环境的整体设计中布局,扭转社区景观和生活的碎片化状态。鼓励区位邻近、资源互补的社区联动开发运营,塑造能彰显地方风貌的特色景观,提升社区景观整体感知力和体验感。三是促进城乡融合。尊重村社主体地位,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效衔接中汲取治理经验,深挖“村改居”背后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及权重,为推动城乡融合或城乡共治提供重要保障。
(二) 强化协同共治,筑牢韧性组织基础
针对权责悬浮性、二元性等问题,应当深入推进多元主体联动的实践性互动,打造“村改居”社区韧性治理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一是凸显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统领全局、规划指导的引领作用,筑牢社区韧性治理坚实政治基础。以区域共建、支部结对等方式延伸党建触角,将党组织的主张转化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内源动力和集体行动。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优势破解协同难题,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柢。二是优化制度供给。推动构建既能满足社区现代化转型要求,又能契合“村改居”社区内在属性和优势的制度体系。推进社区民主决策制度建设,鼓励社区根据自身情况和具体条件探索韧性治理路径,形成自上而下的资源输送与自下而上的在地探索相统一的治理模式。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条目式、清单式明确安全风险责任底线、考核体系。三是强化组织协同。明确社区职能定位、权责范围,充分发挥居委会服务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组织职能,形成以居委会为主体、集体经济组织为经济支撑、便民服务中心为纽带的协同治理机制。在社区经济和社会管理事务上引入具有资源链接能力和孵化能力的社会组织、企业等,提升社区“造血”机能。
(三) 重视资源整合,打通韧性管理梗阻
面对环环相扣的复合风险链,需要强化资源整合,打造有机衔接、兼容运行、精准响应的一体化内循环处置系统,以提升建构在全场域基础上的韧性社区应变性。一是深化数字链接。以问题为导向搭建可视化“数字社区”,在充分保障安全和尊重居民隐私的基础上,联动云端城市“大脑”、社区平台“中脑”和家庭终端“小脑”。实现基础设施、物联监控和社区各类服务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匹配政府数据平台与社区商业、物业、社交媒体等平台接口,在获取授权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平台积累的居民行为数据,实现社区全生命周期可视化管理。二是保留安全冗余。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社区环境、人员构成、灾害事故特点及应对能力,开展好风险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评估和修订等工作,科学制定人员、物资和条件等资源储备策略。强化社区资源、空间备用容量适配韧性,完善应急资源储备基础、调运能力、储备模式,使社区能适应资源中断、极端压力或需求激增等特殊情况。三是平急高效衔接。盘活社区低效和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平急两用”设施建设改造和运营维护,保障基本生活的可达性与应急物资供应的连通性。依靠“神经末梢”积蓄协作惯性,成立由退休党员干部、楼栋长、热心居民等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构筑平急转换更顺畅、人与组织融合更紧密的群防群治网络。
(四) 加强共性凝塑,提升韧性文化底蕴
基层韧性更关注的是长期能力建设,而非仅限于短期防灾减灾。应当结合“村改居”社区城乡兼容属性和居民多元生活需求,不断提升居民对“新社区”的文化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形成在当前和未来增强内部韧健力和凝聚力的人文底蕴。一是塑造精神联结的文化符号。基于特定的人脉、地脉、史脉,凝练蕴含村社文化传统和居民集体记忆的文化符号,嵌合社会资源,塑造根植于在地性的文化品牌和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居民共建家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二是倡导共生共荣的文化实践。搭建以党员示范引领群众探索的社区微治理实践互动平台,协商解决居民共同关注的公共事务。以儿童、老人作为“黏合剂”,吸纳更多居民以出资、捐赠、人力资源置换等方式参与社区共建。提供满足脆弱群体需求的人性化、适老化、无障碍服务,构建普惠、共享、可持续的公益生态。三是打造情感相依的文明家园。依托居民广泛密集的文化互动,在个体需求与公共利益的协调兼顾中强化集体主义、家国一体、和合共生的公共精神和责任意识。规范居民行为,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对居民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导向作用,构筑情感相依与文明共享的精神文化家园。
参考文献:
[1]肖湘雄,滕俊磊.我国社会治理研究的学术版图及演进特征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5(6):543-553.
[2]刘红,张洪雨,王娟.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下的村改居社区治理研究 [J].理论与改革,2018(5):153-162.
[3]金太军.从“边缘”治理到“多中心”治理:边缘社区治理体制创新研究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2):77-83.
[4]纪芳.村改居社区的概念辨析及其性质特征 [J].农村经济,2023(1):63-74.
[5]丁波.秩序再造:过渡型社区的空间重构与治理转型 [J].甘肃社会科学,2023(2):62-68.
[6]卢祥波.转型社区治理中村民小组长的角色定位及其形塑机制——基于景苑社区的案例分析 [J].地方治理研究,2024,26(1):62-77.
[7]孙瑶,李险峰.公共艺术介入城市边缘社区的应用研究 [J].现代城市研究,2018,33(5):109-114.
[8]刘祖云,李烊.学术研究的“三角模型”:基于“转型社区”的文献考察 [J].党政研究,2017(1):104-113.
[9]袁振龙.超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社区文化发展包容性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和深圳市为例 [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2(4):97-104.
[10]宋辉,张甫.后疫情时代拆迁安置社区治理体系的转向 [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2,14(4):75-85.
[11]蓝宇蕴.村落终结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症结——评李培林的城中村研究 [J].社会发展研究,2023,10(4):225-237.
[12]陈云龙,杨玲,王志章.“村改居”社区的自治实践及其效果——基于重庆D社区“三事分流”的经验探讨 [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9(5):53-65.
[13]周晨虹.城市边缘区社区空间失序风险的整合性治理路径 [J].公共治理研究,2023,35(1):30-36.
[14]叶林,卢玮.嵌入与自主:转型社区纠纷化解的内在逻辑——以成都市D社区无讼建设为例 [J].理论与改革,2023(2):123-134.
[15]郑延瑾.城乡“过渡型”社区的治理困局如何破解 [J].人民论坛,2020(12/13):94-95.
[16]高小平.公共领域的“转换态”性状及治理 [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2(6):52-65.
[17]杨嵘均.韧性城市建设:不确定性风险下“技治主义”城市治理范式的转型方向 [J].探索,2022(1):125-135.
[18]何海兵,李锡坤.社区治理中的情感生产机制研究——基于互动仪式理论视角 [J].阅江学刊,2023,15(6):124-133.
[19]宋道雷,郭苏建.多元协同与基层下沉:中国城市文化治理的基层实践 [J].治理研究,2023,39(1):125-135.
[20]王蒙.后搬迁时代易地扶贫搬迁如何实现长效减贫?——基于社区营造视角 [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6):44-51.
[21]HOLLING C S.Resilience and stability of ecological systems [J].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1973,4(1):1-23.
[22]USAID.Building resilience to recurrent crisis [R].Washington:USAID,2012:1-25.
[23]REHAK D,SENOVSKY P,SLIVKOVA S.Resilience of critical infrastructure elements and its main factors [J].Systems,2018,6(21):1-13.
[24]MACLEAN K,CUTHILL M,ROSS H.Six attributes of social resilience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14,57(1):144-156.
[25]BRUNEAU M,CHANG S E,EGUCHI R T,et al.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 [J].Earthquake Spectra,2003,19(4):733-752.
[26]ARUP.City resilience index: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city resilience [R].New York: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 ARUP,2013:1-47.
[27]CUTTER S L,BARNES L,BERRY M,et al.Community and regional resilience:perspectives from ha-zards,disasters,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R].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2008:1-19.
[28]MAYUNGA J S.Measuring the measure:a multi-dimensional scale model to measure community disaster resilience in the U.S.gulf coast region [D].Texas:Texas A&M University,2009.
[29]IFRC.IFRC framework for community resilience [R].Geneva:IFRC,2014:1-24.
[30]ALI A S,REZGUI Y,LI H J.Disaster community resilience assessment method:a consensus-based Delphi and AHP approach [J].Natural Hazards,2015,78(1):395-416.
[31]FRANKENBERGER T,MUELLER M,SPANGLER T,et al.Community resilience: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measurement feed the future learning agenda [R].MD:Rockville,2013:1-46.
[32]SELLBERG M M,RYAN P,BORGSTRM S T,et al.From resilience thinking to resilience planning:lessons from practice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8,217(1):906-918.
[33]王亚华,舒全峰.公共事物治理的集体行动研究评述与展望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4):118-131.
[34]“包容性绿色增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新时代全方位推动形成低碳生活方式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6(5):385-391.
[35]许文文,石煊.利益耦合、共同行动与情感共鸣:社会组织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的三阶路径 [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24,13(1):68-84.
[36]王法硕.增能与赋权:城市社区治理智能化研究 [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2.
[37]雷诚,罗震东.大都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研究——基于“三三制”的体系构建 [J].城市规划,2019,43(8):41-52.
[38]张丹丹.双轨制到嵌入式:“村改居”社区基层组织转型研究——基于绍兴市S社区的治理实践 [J].农村经济,2022(5):79-87.
[39]王泗通,郭珍.社区选择性应对的发生逻辑及其治理策略 [J].学海,2023(6):52-58.
[40]王寓凡,江立华.总体性动员与激励性实践:易地搬迁人口文化堕距治理的双重逻辑 [J].社会科学研究,2022(5):123-129.
[41]王倩.场域理论视角下韧性社区治理逻辑与风险解构策略 [J].求索,2022(6):122-130.
[42]包大为,杨晓彤.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公共性价值理念与实践指向 [J].教学与研究,2022(1):43-53.
[43]盖宏伟,牛朝文.从“刚性”到“韧性”——社区风险治理的范式嬗变及制度因应 [J].青海社会科学,2021(6):119-127.
[44]包崇庆,柏路.公共性:新时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价值期待与秩序构建 [J].思想理论教育,2024(2):47-54.
[45]余敏江,方熠威.情感动员与韧性提升:不确定性风险下城市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基于上海市L社区的考察与分析 [J].探索,2023(4):115-126.
Practical logic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 in newly urbanized community
DAI Li, LI Ka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Ji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Nanchang, Jiangxi 33000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urban fragility, resilience governanc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urban governance practice. However, the proposition of resilience governance in newly urbanized community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The resilience governance in newly urbanized community is a collective action to improve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 cyclic process to maintain dynamic equilibrium, and a strategic interaction to adapt to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lected cases, it is found that the newly urbanized community is faced with phenomena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suspension of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weakening of function, and cultural lag. By taking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building open and integrated blocks, coordinating multiple participation forces, weaving dense community safety nets, and building spiritual and cultural homes together,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is reflected of flexible governanc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digital intelligence governance, and human-oriented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intensive plann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resource integration, and generic coagulation, and constantly optimize the resilient spatial layout, build a solid resilient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 get through resilient management obstructions, and enhance resilient cultural heritage, so as to achieve the value goal of good governance in newly urbanized community.
Key words: newly urbanized community; resilience governance; practical logic; localization; whole-region integration
(责任编辑:郭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