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两个结合”的反教条主义实质

2024-01-01毕芙蓉

关键词:教条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摘" 要: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成果。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充分表明,反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两个结合”具有反教条主义实质。坚持“两个结合”反对教条主义,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重视理论创新,并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关" 键" 词: 两个结合; 反教条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事求是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4)05-0456-07

收稿日期: 2024-06-15

作者简介: 毕芙蓉(1971—),女,山东梁山人,教授,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方面的研究。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4.0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两个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刻认知和宝贵经验,也是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的重大意义、内在机理、实现路径作出的新阐释。“两个结合”扎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深刻的哲学机理。

“两个结合”的实现,是与反教条主义分不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表明,反教条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两个结合”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前进的每一步,都与反教条主义息息相关。固守僵死的教条,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结合,不能推动理论的发展,不能取得实践的胜利。因此,可以说“两个结合”具有反教条主义实质。

一、反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教条主义,又称为“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知识和理论当作教条并盲目迷信,一切从定义和公式出发,理论脱离实际,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顾名思义,反教条主义,就是反对唯书本唯理论,即反对将理论作为故步自封的教条,而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仅机械地搬用、套用理论教条的一种态度。反教条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之义。

(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50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实践,指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强调要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出发来理解社会历史,阐明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迁的内在根据,初步描绘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轮廓。之后,马克思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给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基于社会实践来认识世界。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502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同于以往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新哲学,其重点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理论的来源,是认识、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根本目的,也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527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唯理论者所恪守的教条。

卢卡奇曾经指出:“马克思对《精神现象学》的基本概念的全部哲学批判,是建立在下面这个思想基础上的:既然黑格尔没见到劳动的这个消极方面,那么在他那里就必然地产生出哲学上错误的分割、错误的统一和唯心主义的神秘化。发现资本主义劳动的实际辩证法,乃是对这样一种哲学进行唯物主义批判的前提,这种哲学,根据对资本主义劳动的片面观点,试图从哲学上理解人类的发展。……马克思在一段评语里批评黑格尔哲学含有一种‘无批判的唯心主义’倾向。”[4]黑格尔从绝对精神(理念)出发,把世界历史看作绝对精神(理念)的自我展现,以概念的神秘逻辑解释世界。所以,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法哲学乃至整个哲学都是抽象的“逻辑神秘主义体系”,是把一切都头足倒置的思辨思维,是对现实“无批判的唯心主义”。可以说,凡是忽视实践基础,把理论体系看作唯一的绝对真理的,都是“无批判的唯心主义”。

(二)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脱离了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脱离了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从实践中产生,又在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同时,理论只有与实际相联系,才能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理论如果脱离了实际,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就会失去其活力与生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仅从书本搬用,说得再好的专家也只是“纸上谈兵”,在现实中难免一败涂地。因此,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正如恩格斯在1895年3月致德国经济学家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691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的哲学,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在《资本论》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观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6]这段话所表明的,正是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的辩证法精神。理论的研究首先是经验的、科学的,但这种科学理论之所以科学,又恰恰在于它的普遍适用性,而同时这种适用性又不是一劳永逸的,理论必须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理论与它的适用对象之间永恒存在的是不相统一,这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实践基础上认识相对性的来源。因此,必须反对教条主义。

1887年1月27日,恩格斯在给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中表明了他的反教条主义态度。他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5]562这就是说,理论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也不例外。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和行动,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突破教条主义的束缚,才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创造,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改变现存世界,创造出新的天地。具体到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实现“两个结合”。反对教条主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两个结合”与反教条主义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历史上,教条主义曾经一度占据领导地位,给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损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领导集体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与教条主义思想倾向进行坚决斗争,在捍卫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

(一) 中国革命时期“第一个结合”与反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实践的理论,从不讳言自己的党性原则,它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革命会首先在较为先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且是在几个先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世界革命的性质,这也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必然结果。列宁结合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并指出在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会在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国家发生。在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后来者提供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宝贵经验。列宁主义的提出及俄国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俄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成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人“以俄为师”,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俄国一样,中国也是在贫穷落后的历史境遇中开始革命的,也在革命性质上发生过疑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能够成功的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陈独秀主张二次革命论,他认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中国工人阶级在质量上、数量上都有所不足,无法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因此应该首先由资产阶级联合无产阶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一条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事实上给中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带来深重灾难。与之相对,王明等人坚持一次革命论,即反对中国革命有阶段之分,抹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区别,迷恋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企图把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并作一步走,在民主革命时期就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他们坚持学习苏联革命的模式,主张攻打大城市,导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造成了革命力量的极大损失。

毛泽东同志早在1925—1927年就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这些文章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当时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力量及各阶级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是各种教条主义思想的“解毒剂”。土地革命时期,从苏联回国并掌握了党的最高领导权、以共产国际理论权威自居的王明,盲目模仿俄国革命,推行在中心城市组织领导工人阶级开展经济斗争、政治罢工和暴动的错误路线。被排除在中央领导集体之外的毛泽东同志不畏强权,积极主动抗争,终于在遵义会议之后扭转了局面,使得党的领导回到正确路线上来。毛泽东同志突破了狭隘的俄国革命经验,创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理论,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针对王明照搬书本、墨守成规造成的左倾激进错误,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他指出:“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就是明显的证据。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7]这就明确地表达了他反对教条主义的态度。如果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没有反教条主义这个前提,毛泽东思想是无法形成的。

(二) 改革开放时期“第一个结合”与反教条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致力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当时,具有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只有苏联,因而苏联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时流传着列宁的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形象刻画,再加上“土豆炖牛肉”就构成了人们对共产主义的完美想象。“大炼钢铁、赶英超美”初衷是为了加快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但实际上却脱离了当时的国情,造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挫折。于是,人们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具体而言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斯大林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具有高度的计划性,企业自由度几乎为零,导致生产没有积极性。牺牲轻工业和农业把资源集中在重工业上,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工业化,这是错误的吗?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的手里,并且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8]20他们的确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生产的盲目性与逐利性所造成的经济危机是人类劳动的极大浪费,未来社会生产应该实行计划生产,即“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9]308。“就是说,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计划、在社会全体成员的参加下来经营。”[9]302但是对于以什么形式来实现计划生产,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他们指出,未来社会将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而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这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10]。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也不希望他们关于计划生产、按需分配的一般原则被当作教条接受下来。

综上,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体制的研究,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所带来的经济无序乃至经济危机等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表明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是自觉的计划生产。但是,社会主义计划生产原则或特征与计划生产的具体实现形式是有明确区分的。计划生产的实现形式是由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水平决定的[1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表明了纯粹的计划生产在现实中的失败,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计划生产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是错误的。对于苏联和中国而言,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经济相对落后,实行单纯的计划经济是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突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的僵化认识,寻找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计划生产的实现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重大历史使命。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的传统观念,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的锋芒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后,并非一路坦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试图一步到位的价格闯关改革受挫。国内外复杂形势下,一些人把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同社会主义制度联系起来,提出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这表明,对社会主义的刻板认识卷土重来。1992年1月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彻底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问题。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决定,突破了社会主义必须搞单纯计划经济的教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2]143他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国家走出一条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是基于这种破釜沉舟的反教条主义的大无畏精神。

(三) 新时代“两个结合”的提出与反教条主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当今时代,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的科学论断。

“第二个结合”虽然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才被明确提出,但在党的百余年历史中,相关的实践探索早已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13]533。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13]623。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3]534以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肯定,是毛泽东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认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应当借鉴和学习”的[12]210。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根本指导地位,同时强调建设“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4]。党的十六大又提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三个文明”理论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把握,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得以制度化。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对前辈先人理论探索的接续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两个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第二个结合”是新时期所提出的新的战略任务。“‘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15]75“‘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15]6“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题中之义,也是对“第一个结合”内容的深度拓展,这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地位与功能的深刻认识。“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精髓,厚植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历史根基、文化血脉,不断彰显文化自信、历史自觉,更好地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新时代“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涵的升华和拓展,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彻底突破了古教条和洋教条,是对古今中外问题新的解决方案,也是对中国道路问题的时代答案。这是新时代坚持反教条主义的重大成果。

三、如何在“两个结合”中坚持反教条主义

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而言,马克思主义是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根脉,二者的结合铸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这条中国之路、时代之路、现代化之路,需要创新,也就需要反教条主义。如何坚持反教条主义,成为实现“两个结合”的关键性问题。

(一) 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反教条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不能随心所欲,全盘否定。例如,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之时,需要为新思潮开路的“劈山之斧”。这把“斧头”就是五四启蒙运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13]700不破不立,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需要五四运动带来的这样一场思想上的启蒙以及中国共产党加入以后的新民主主义运动作为推动。反教条主义,首先要反对的就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的旧道德、旧文化。然而,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也就无法本土化,只能作为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无法落地生根。这其实就是根脉与魂脉的关系问题。“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孔家店必须打倒,孔夫子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则需要从封建专制体制中被解救出来。马克思主义必须也不得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语境,适用中华民族特有的逻辑形式,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在这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实际。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在这个事实中寻求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规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过程要求我们秉持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们要坚持反教条主义,但是不能走向极端。反教条主义不是反知识反理论、以主观能动性代替客观理性,而是反对不能适应实际而束缚实践的僵化理论,从而创造出新的能够指引实践的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反教条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 要重视理论创新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理论创新是反教条主义的目的和结果。同时,理论创新还是反教条主义的动力和助力。例如,只谈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还不能彻底说服那些排斥市场经济体制的人,当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时,这一理论的丰富性、时代性、创造性,立刻瓦解了教条主义者的僵化壁垒。从广义上讲,理论活动也是一种实践形式,理论活动同样也是“生产”,只不过这种生产产生的是新的理论成果。“产生思维具体(认识)的过程完全在理论实践中展开:它虽然同实在具体有关,但这种实在具体‘仍然是在头脑之外保持着它的独立性’(马克思语),永远不可能同另一种‘具体’(认识)混淆起来。……重要的是决不能把抽象(‘一般甲’)和具体(‘一般丙’)的真实区别同抽象化(这是思维、科学和理论的本质)和具体(这是实在的本质)的区别混为一谈。”[16]这就是说,思维是抽象化的,但思维过程并不是从思维的抽象化到具体的实在,而恰恰是要实现思维的具体。理论实践的观点,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这就是说,理论创新是一个独立的理论实践过程,而不同于政治实践、经济实践等意识形态实践。或者可以说,理论实践是实践的一种,是实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 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都旨在实现同一个目标,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不可动摇。反教条主义,并非全面否定理论,而是要突破那些妨碍我们达成目标的障碍,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例如,强调“第二个结合”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所有内容,而是要吸收那些能够推动现代文明建设的先进文化。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时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正是“第二个结合”的具体目标。“中华民族”一词集中凸显了新文明建构的历史主体性,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扎根于中国千年历史的文明创造,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文明建构;而“现代”一词则凸显了新文明建构的时代性,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非照单全收的文化复古,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传统文明,在现代化大生产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明建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生成的现实根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第二个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性质,澄清了我们的思想认识。总之,在“两个结合”中反对教条主义,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综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17]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有两个教条,一是旧教条,一是洋教条,都是思想上的奴隶。五四运动打破了旧教条的奴役,是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犯了洋教条的毛病,现在开展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同样是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许多干部中毒很深,需要做启蒙工作。”[18]八十多年前的话语,仍然如此振聋发聩,这充分表明,坚持“两个结合”、反教条主义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7.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卢卡奇.青年黑格尔 [M].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19.

[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9]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1.

[11]张建云.互联网时代马克思“计划生产”理论再探 [J].观察与思考,2020(7):27-34.

[1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78.

[15]人民日报评论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6]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 [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58.

[17]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J].求是,2019(1):4-8.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366.

On anti-dogmatism essence of “Two Combinations”

BI Furong1,2

(1. School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2.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The “Two Combinations” is a significant achievement in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is the fundamental viewpoint of Marxist theory, emphasizing starting from reality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ti-dogmatism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Marxist theory.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fully demonstrates that anti-dogmatism has played a huge role in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y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wo Combinations” has the essence of" anti-dogmatism. To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Two Combinations” and anti-dogmatism,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must be adhered to, importance must be attached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must be grasped.

Key words: Two Combinations; anti-dogmatism;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责任编辑:靳文凯)

猜你喜欢

教条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教条主义本质的多维审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教条主义研究综述
彭德怀与1958年反教条主义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