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坚持“两个结合”解决时代和实践重大问题
2024-01-01张建云
摘" 要: 当今时代,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推动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引发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背景下,时代和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任务,主要是在经济发展上,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产方式变革的要求,促进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管,发展数字经济;在精神文化发展上,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内容生产的客观要求,提升文化的创造力和引领力。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加快建立和完善适应数据资源即时即地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还要基于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造和升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海量原始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内容生产即文化生产的创造力和引领力。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 两个结合; 数智技术; 数字经济;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0823(2024)05-0449-07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DOI:10.7688/j.issn.1674-0823.2024.05.01
收稿日期: 2024-06-03
基金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理论智库项目(ZKJC240104)。
作者简介: 张建云(1970—),女,辽宁阜新人,研究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时代发展重大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当今时代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1]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由此,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如何解决这些新问题、完成新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2]。可见,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解决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及其核心、特质与意义
如何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要认识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与特质,就要深入分析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性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是由数字智能技术体系引领和推动的。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推动新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这一系列变革不仅重塑了时代,也催生了新的时代课题,亟待我们求解。
(一) 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推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引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根本力量,社会越发展、文明越进步越是如此。因此,要研究当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质,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及由此而来的对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准确把握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由此而来的机器体系的本质和根本力量,进而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质,而这就要研究具有底层技术架构意义和基础设施意义的新科学技术体系。马克思当年就是从18、19世纪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而形成的大机器体系出发,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反复强调“机器体系”概念,指出大机器体系的形成才是大工业爆发和全面发展的标志,而非蒸汽机。同样,推动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及由此而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也不是某一项科学技术突破或某一种新工具的发明,而是内在相连的多种科学技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实现的前所未有的技术大融合,即将移动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而形成的数字智能技术体系及由此而来的智能机器体系。特别是2008年以来,这些技术在长期积累、各自推进的基础上日益融合,不断实现数字信息技术体系发展整体突破。数字智能技术体系具有底层技术架构和基础设施的意义和功能,其他的科学技术及机器只有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加持之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是围绕大数据的生成、存储、传递、交流,共享、计算、分析、管理、使用及落地应用而展开的,大数据是把握数字智能技术体系的核心,是深刻理解数字智能技术体系及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理性具体”。具体来说:基于数字智能技术体系,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互通,促进了海量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存储、传递、交流、共享,超越时空,即时即地,方便快捷且成本低廉;云计算技术可在瞬间完成对海量数据的计算、分析,并按需提供给用户;区块链技术架构的智能网络具有去中心化、数据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确保数据权属和隐私安全等特性,可从根本上提高大数据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最后,在上述技术支持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基于对海量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建构模型、算法,为人类解决问题提出各种新模型、新图式、新方案,从而实现海量大数据的落地应用,促进数据价值转化。数字技术体系的本质及其革命性在于,通过促进数据资源的海量生成、存储、传递、交流、共享、计算、分析、管理、使用及落地应用,帮助人脑收集、处理信息,促进劳动全过程的智能化。
(二) 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推动下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与特质
基于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与特质表现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通过从海量样本数据中寻找规律,建构模型、算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新模型、新图式等,帮助人脑收集、处理信息,提高人脑观念建构效率,促进劳动全过程智能化。
劳动包括两个内在相连、辩证统一的活动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3]人在现实地改造事物之前,首先依据所掌握的全部信息,在头脑中对劳动的过程、方法、结果等进行观念建构,然后再依此进行现实的改造。人脑囿于生理局限,收集、存储、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会影响劳动效率。而当今时代,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的支持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能够从海量样本数据中挖掘隐藏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其通过训练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旨在找到模型拟合能力与泛化能力的最佳平衡点,确定模型参数的最优解,并通过调整使模型性能达到最佳,再利用测试数据集验证模型效果,经过评估,最终选定最优模型。这些模型极大地丰富了人脑观念建构的资料库,提供了高效、准确的工具或条件,从而显著提高了人脑进行观念建构和信息处理的效率。这不仅解放了人的脑力劳动,也更深层次地解放了体力劳动,推动了劳动全过程的智能化,进而提升了整体劳动效率。大数据是数字智能技术加持人工智能运行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数据,一切都无从谈起。数据的数量、质量及多样性决定模型建构、劳动智能化实现的效率和质量。
(三) 新质生产力推动物质生产方式变革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物质生产决定人类社会形态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物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共同推动生产方式不断发展。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实现形式。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及由此而来的工具体系的持续进步而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新变旧,这时就需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由此,在新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下,人们需要变革旧的经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机制,以适应并推动新生产力发展。
新生产力推动的物质生产方式变革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在内容角度和人与自然关系层面,其表现为新技术体系及由此而来的新工具体系推动的生产内容发生变革;而在生产关系及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层面,其表现为新技术体系及由此而来的新工具体系对人们在生产中的分工协作方式及交往方式等的根本改变。
当今时代,由数字智能技术体系及由此而来的智能工具体系引领和推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物质生产方式,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生产方式的内容来看,在新质生产力推动下,数字内容生产成为当今时代的新生产领域。数字内容生产即形成并生产有创意和创新内容的数字产品。农业时代,农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引擎;工业时代,工业生产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主要推动力;数字技术时代,数字内容生产日益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引擎和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从生产方式的形式即生产实现的社会形式来看,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下,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支持下,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日益密切,数字交往推动普遍交往深度发展。其具体表现一是在生产领域,分工协作实时协同;二是在消费领域,去除一切不必要的中介环节,提高人们之间沟通、联系的效率,使交往普遍化、劳动社会化向纵深无限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时代和实践重大问题和任务发生根本改变,表现在:一是精神文化生产方面,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内容生产客观要求,努力提升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二是物质生产方面,要适应新质生产力、数字内容生产的客观要求,积极推动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管,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一)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内容生产客观要求,努力提升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与特质即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支持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基于海量大数据建构解决问题的模型、算法,为人脑观念建构提供无限丰富、精确的资料、条件或工具,极大地提高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根本上促进人类富有创意地进行观念建构,提高劳动观念建构过程的效率,从而推动形成一个新的生产领域,即数字内容生产。
数字内容生产是指创作者借助于数字智能技术工具并基于互联网平台,生产有创意和创新内容的数字产品。当前,数字内容生产涵盖人类生产生活所有领域,特别是在艺术和服务领域大放异彩。人们将生产生活中的场景拍摄或者记录下来,把自己的理智感、道德感、美感融入现实的场景或文字之中,形成文学作品、艺术品、资讯、时评、知识与技能分享、热点、广告创意、商业定制等数字化产品,以文本、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所有人们能想到的创意作品都可以被呈现和分享,都有机会被更多的人看到、欣赏和喜欢。在数字内容生产推动下,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即创作者经济正在强势兴起。数字内容生产者即数字产品创作者将自己创作的数字内容产品,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喜马拉雅、今日头条、百家号、闲鱼、美团、腾讯课堂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分发、推广、管理和运营,吸引用户关注、使用,从而积累粉丝,并由此获得经济收益。
数字内容生产的本质是精神文化生产。大数据是人工智能建构大模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内容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而大数据作为数字化信息,本质上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因而属于观念、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存在。数据再真实,也不是物质实体本身;数字照片再清晰,也不是本人;数字视频再全面,也不是现场。正因如此,数字化的内容才可以复制、编辑、修改,才可以任意组合、创新。因此,基于海量大数据的数字内容生产,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创造活动。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支持下,当今越来越多的物质性、直接性的劳动由智能机器来完成,而人们则越来越多地从事脑力劳动即人脑的观念建构活动,亦即精神文化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数字内容生产与创作活动。
数字内容生产作为精神文化生产活动,一方面,其本质就是创新,也就是根据人的需要,超越现实的局限性,创造出体现人的理想、现实世界没有的新内容。文化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关键性要素,是推动社会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精神文化生产主要是人类依靠自身思维能力,运用想象等方法,根据人脑存储的全部信息进行创造、进行创新生产,有人脑生理局限性。但是在数字智能技术体系条件下,精神文化生产越来越借助人工智能,基于海量大数据、建构大模型来实现。另一方面,数字内容生产及其产品作为精神文化生产及其产品,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分。先进的文化生产及其产品具有价值引领性,能体现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方向。因此,当今时代,人们要创造出日益丰富且先进、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一方面要有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要有先进价值观的引领。
由此,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内容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直接推动下,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升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一方面,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努力增强精神文化生产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因为人们现实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是依据人们观念建构的新方法、图式、方案等进行的,精神文化创造活动及其产品越有创意、越完善,现实实践才越有创新、越成功。另一方面,要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加强精神文化生产的引领力。文化创造、数字内容生产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自觉形态的精神文化生产,对物质生产、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规范和导向作用,可指引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因此,社会主义的数字内容生产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重要的、起引领作用的部分,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即人民群众的立场和鲜明的理论立场即唯物主义立场。数字内容生产既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又要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我国数字内容生产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数字内容生产、创作者经济的发展必须有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引领。当前我国的数字内容生产蓬勃发展,但是尚处发展初期,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完善,加之较低的准入门槛,导致数字内容生产的产品特别是视频类产品存在同质化、低俗化以及追求“红极一时”赚快钱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监管部门、立法部门及时制定相应制度法规,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渗透和引领。
(二)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产方式变革要求,积极推动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共管,发展数字经济
大数据是数字技术加持人工智能建构大模型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内容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就是数字智能技术加持人工智能建构模型的“米”,是新质生产力形成、数字内容生产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没有数据一切都不可能实现。由此,大数据成为当今新型生产资料,并且是生产力中重要的起关键作用的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4]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明确将数据定义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海量大数据资源的即时即地生成、普遍交流共享及高效使用是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
大数据作为在线的数字化信息,根本不同于土地、资本、机器等实体性要素。数据具有可复制性,可以同时或者非同时地被多个主体使用;数据使用具有非排他性,同一桶石油,你用了,我就没有用的了,但是同一个数据,大家可以一起使用;数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石油等自然资源用完了就没有了,但数据资源可以反复使用;更重要的是,土地、资本、机器等物质资源使用具有损耗性,共享会导致其价值减少,但数据具有共享增值性,大数据作为信息资源使用、共享时,每个使用主体都会将这个新数据信息与自己已有的信息相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更大更有价值的新信息。因此,数据越共享、越使用就越有价值,越能创造价值。正如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中指出:“大部分的数据价值在于它的使用,而不是占有本身。”[5]因此,如何基于智能互联网促进数据资源的普遍交流、共享,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用共管,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和实践提出的又一个重大问题。
数字经济发展是以数字技术体系为引领和推动的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实现形态,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平台、路径和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4]2021年12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6]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资料,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促进数据资源的海量生成和高效价值转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具体情况主要是:一方面,数据资源规模庞大,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多样、丰富,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较为活跃;另一方面,数据资源的管理、利用尚处于起步时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各企业及各单位组织的内部及相互之间数据资源的即时即地交流共享仍有困难,存在信息孤岛、数据壁垒等现象,数据的多场景、多主体协同使用和管理面临很大难度。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各个企业、单位组织信息数字化程度不一,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或单位组织技术、资金、人才等不足,以及不同企业、单位组织的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形式多样,导致彼此之间数据无法机读、调用,进而增大了数据采集和数据融合应用难度,阻碍了数据共享,形成了数字壁垒,限制了生产分工协作的深入发展,最终制约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二是当前管理体系、治理体系尚不健全,相关体制机制亟须制定和完善,以协调解决各种矛盾、打通堵点。总之,通过生产中分工协作的实时协同、消费中去除一切不必要的中介环节,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及单位组织之间数据互联互通,促进海量数据资源的即时即地生成、传递、交流、共享、共用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基于“两个结合”推动时代和实践重大问题的现实解决
综上,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型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下,当前中国面临的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表现在两个大方面:一是物质生产上,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在促进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各单位组织及个人之间,在数据互联互通基础上,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共管,从而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精神文化生产上,数字内容生产面临着如何提高文化创造力和引领力,促进数字内容生产、创作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劳动全过程智能化,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如何才能解决上述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只有基于“两个结合”,才能推动这些重大问题的根本解决。
(一) 坚持“第一个结合”,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生产方式变革客观要求促进数据资源的海量形成和高效价值转化,从而促进数字经济普遍、深入发展,这是当今中国具有根本意义的具体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这个具有根本意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这些问题。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发展根本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体。科学技术进步及由此而来的工具体系变革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从而由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随之发生变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庞大的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变革。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机制内在相连,作为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经济体制机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因此,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机制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制度体系及相宜的社会环境。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机制则是其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条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促进高质量发展,而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7]。可以说,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机制。
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机制涉及很多方面,当前重要的是通过加快构建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其中关键在于加快适应数据资源即时即地共建共享、共用共管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数据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性、关键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对当今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机制主要是以海量数据资源的高水平应用为目标,以促进全社会数据资源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为重点,一方面,促进优质数据资源海量生成,保障数据资源的高质量供给;另一方面,推动数据资源的价值转化,提升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在促进数据融合的基础上促进各行各业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努力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进一步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并构建基础制度,促进数据共享,其中包括互联网、物联网、5G、光纤及大数据中心、算力中心以及数据管理操作系统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的建设。2023年10月25日成立的国家数据局,其首要职能便是协调推进这些基础设施和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开发利用,以加速数字经济的发展。
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数据资源海量生成机制。这要求政府不断探索公共数据授权机制,建构数据采集、管理等标准体系,支持行业内企业及组织单位协同制定数据行业标准,建构数据流通平台,引导企业、单位组织开放数据,强化对数据交易市场的规范管理等。
三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数据资源流通机制,推动数据资源市场化运行。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配置及开发、利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中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2023年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中规定了数据可以作为资产进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适用范围。数据入表有利于盘活数据资源,促进企业对数据的深度开发、利用,激发数据交易市场活力。
四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制度和保障体系。主动适应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健全平台经济常态化监管制度,同时提升数据安全治理监管能力,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二) 坚持“第二个结合”,提升文化的引领力和创造力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中国自西周时代起就确立起了“重人”的精神传统,其在春秋时代由孔子自觉阐述,后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而逐渐形成,被确立为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文精神传统。它强调个体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理性精神和辩证的方法。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中,经过融合和淬炼,凝聚成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原则,最终汇聚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是开放的,方法是辩证的,体现了五千多年文明熔铸而成的共同价值。
然而,传统人文精神形成于奴隶时代、发展于封建时代,落后的生产力和自然经济生产方式限制了其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其又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打压、控制乃至埋没,更复杂的是,封建统治者又往往利用其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这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封建落后文化混合在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人们的认知。因此,我们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摒弃封建专制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确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与价值立场以及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具有时代性和人民性的先进文化,从而为文化生产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提升当今文化生产的引领力。当今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内容生产成为人类新生产领域,是引领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数字内容生产作为精神文化生产,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和指导,才能凝心铸魂,确保实践的正确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和升华而形成一系列价值原则,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8]。这些价值理念和价值原则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实践创造积累和验证,形成、确立为具有普遍性、公理性的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指引当今时代精神文化创造、数字内容生产的社会主义价值原则。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促进数字内容生产的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为人脑的观念建构提供无限丰富、准确的资料、条件和工具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了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生产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有海量大数据资源,而其中具有基础性、本源性意义的就是原始数据,即还没有经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加工处理过的数据,也就是数据采集中所获取的原始信息。原始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基础,作为一种资源,它具有无限的潜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建构模型、数字内容生产所获取的原始数据的内容越丰富、类型越多样、精神力量越深厚,人工智能大模型建构的方案、图式等才越有创新性、准确性和参考性,越能高效实现数据价值转化,数字内容生产也才越有创意、越有价值。而原始数据是由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从实践获取的经验材料中进行提炼、总结和概括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认识归根结底来源于实践,因此,原始数据的来源,除了现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正在形成的数据外,更多的是历史上前人在实践中总结、提炼、概括而形成的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它们共同构成了庞大的数据库。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铸就了辉煌灿烂、无限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涉及人类生产、生活中的所有场景和内容,包括文化系统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从内涵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经历过无数挫折、坎坷,体验过无数水火刀兵之后,历经磨砺而形成的,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广袤又深邃,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正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才使我们今天拥有了一个无比丰富的海量原始数据资源库,这是我们的精神财富,是我们进行文化生产、内容创新的雄厚基础。
当前,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内容生产与创作者经济实践中,恰逢内容为王的时代,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如动漫、绘本、文创产品、文学作品、影视剧本等,正日益增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成为数字内容生产、文化创造的巨量资源池,这不仅是我们得天独厚的原始数据资源库,更是数字内容生产的庞大资料库,激发着文化生产与创新的无限灵感,是我们创造力与文化力量的不竭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N].人民日报,2024-02-02(1).
[2]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4.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4]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J].求是,2022(2):4-8.
[5]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 [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56.
[6]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5-18.
[7]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24-07-22(1).
[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Solving major problems of times and practices by adhering to “Two
Combinations” under background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ZHANG Jianyun
(Academy of Marxism,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Abstract: Nowaday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 of production driven by the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system, unprecedented new problems and tasks are proposed by the times and practices. In ter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production methods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joint construction, sharing,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ata resources,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should be actively developed. In terms of spiritu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digital content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and leadership should be enhanced.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Two Combinations” can these problems be correctly answered and solved. On the one hand,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should be accelerated for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joint construction, sharing,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data resources from moment to moment, place to place. On the other hand, based on the massive data resource" provided by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transformed and sublimated by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he creativity and leadership of digital content production should be enhanced.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wo Combinations; digit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Marxism;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责任编辑:靳文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