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宝小档案——貘尊

2024-01-01李想

百科知识 2023年24期
关键词:马来青铜器动物

李想

是猪,是羊,还是象

中国古代器物的设计制作,素有“制器象物,示有其形”的说法。纵观我国一万年文化史留下的人类遗存,不难发现,我们的先祖在很久之前,就开始有意识地将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界其他一些元素的形象,融入各类器物的制作中。器物形制仿象“有其形”者,多以动物为模仿对象,这些仿拟动物形象的器物,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给今人带来了一些识别动物的乐趣。

2006年,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标号为2158的墓葬)出土了一对憨态可掬的动物造型青铜尊。它们造型相似,身体圆润而健硕,四肢健壮有力,脖子短粗,小小的脑袋上长着一对大而圆的耳朵,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长长的鼻子自额头向下垂遮挡住嘴巴,屁股上还有一条短而尖的小尾巴。它们的背上有方形孔,上置一个装饰有鸟形钮的器盖,通体饰麟纹,四肢下端饰龙纹,肢关节处还有离火纹。这对青铜尊制作精良、纹饰精美,造型栩栩如生。然而,很多人对这对青铜尊模仿的动物却非常陌生,它们看上去似猪非猪、似羊非羊、似象非象,这到底是什么动物呢?难道是古人臆想出来的神兽?

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的这对青铜尊并非孤例,在此之前,我国已发掘出土不少造型与此相似的青铜器。著名古文字家、篆刻家、收藏家容庚先生所著的《善斋彝器图录》中收录了一件名为“遽父乙象尊”的青铜器,其造型与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尊相似,器物上刻画的长鼻让容庚先生誤以为这是仿象大象的造型,故将其命名为“象尊”。其实,将这种动物认错的不只容老先生一位。

20世纪70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在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西周早期墓地也发现了一件造型相似的动物形青铜器:体态肥硕、大耳长鼻、双目圆睁、蹄足卷尾,出土时还与一件青铜盘相配。独特的造型和罕见的器物组合,让在场的各位专家犯了难。他们认为这是一件盥洗器而非酒尊,但又从未见过此种造型的水器,最终只能以初见时观其似羊而将其命名为“羊尊”。1993年,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到宝鸡考察,见到所谓的“羊尊”后,他认为这件青铜器表现得并不是羊,而是另一种食草动物—貘,称其为“貘尊”更为合适。尽管它铸造得有些失真,但是整体造型还是和貘更为接近。有了马承源先生的纠正“错误”,山西省绛县横水西周墓地出土的那对可爱的青铜尊一出土便被命名为“貘尊”。

现今国人之所以对貘如此陌生,是因为除了在国内几所大型动物园中能看到貘外,野外早已寻觅不到它们的身影。即便是考古学家,也有知识上的盲点,才有了将貘尊认成“象尊”“羊尊”的误会。

曾经的居客—貘

貘,现存1科1属5种,除生活在东南亚的马来貘外,其余四种貘—中美貘、南美貘、山貘和小黑貘均生活在遥远的中南美洲。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国内没有貘,现生的貘又远在万里之外,我国先民是如何制造出栩栩如生的貘尊的呢?

考古学发现的诸多证据表明,貘曾经在中国生活过,中国先民见过貘,所以才有了前文提到的活灵活现的貘尊。其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在制作器物时就曾模仿过貘。湖北省天门市邓家湾出土有石家河文化红陶象和红陶貘,两者不仅体态不同,鼻子的造型也各异:红陶象鼻子更长,鼻子两侧有长牙,肩部到臀部平直,屁股圆润;而红陶貘鼻子较短,两侧没有牙齿,背从髂骨以下急剧塌缩,臀部显得比较瘪,这与现实生活中的貘的形象非常相似。当时的工匠技艺高超,能非常准确地抓住象和貘的特点,并十分写实地展现了它们的形象。如果没有见过貘,工匠们绝对无法制作邓家湾红陶貘这般写实的器物。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杰出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的版画作品《犀牛》,因为丢勒并未亲眼见过犀牛,他只能根据一些简易的素描作品进行创作,所以版画上的很多细节和真实的犀牛有很大的差异。

除了前面介绍的几件青铜貘尊外,很多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也装饰有貘的形象,如安徽博物院珍藏的公卣、山西青铜器博物馆珍藏的目云纹提梁卣,提梁两侧的动物就是貘。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貘并非稀罕之物。先秦之后,貘的形象在文物中也多次出现,如山东省平阴县孟庄汉代画像石、山东省滕县西户口汉画像石中的貘、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出土的上虞窑貘钮青瓷扁壶等。特别是山东省平阴县画像石上的貘,左侧还有人喂食,似乎是人们豢养的宠物,这也说明当时人与貘的关系十分亲密。

如果说这些文物上的貘的形象都是间接证据,那么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及陕西省汉文帝霸陵的貘骨则更有说服力,能证明貘曾是中国的“老居客”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锺健和法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对殷墟出土的兽骨进行系统鉴定,并发表中文题名为《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的论文。文中认为殷墟出土的兽骨中除了水麞和竹鼠外,还有貘(Tapirusindicus Cuvier),而Tapirusindicus Cuvier就是马来貘的拉丁学名。近年来,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江村大墓被考古学家认定为汉文帝霸陵。经过考古发掘,霸陵的随葬坑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奇禽异兽的骨骼,其中就包含一具体长超过两米的完整的动物骨骼。这具骨骼头骨上的两个牙齿尖连起来呈山脊状,肩胛骨上有一块缺陷,而这些都是貘的特征。通过古DNA鉴定等方法,考古学家确定这具兽骨就是马来貘的骨骼。

曾经有人认为这些貘是从外地输入的,毕竟现生的貘都生活在气温高、湿度大的热带雨林地区,除少数区域外,我国现今绝大多数的气候实在不适合貘的生存。其实,中国古代气候相较现在更为温润,自然生态也未遭到破坏,生物种类众多,许多动物的分布区域远比想象的更为广大。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直立人遗址和重庆市龙骨坡巫山人遗址中,发现了集中埋藏的貘(巨貘)骨骼化石;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贵州省发现了7000年前的貘群骨骼。这些证据都充分证明,貘曾经在中国生活过。

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曾考证,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陕西、山西、河南、湖北一带炎热潮湿、森林茂密,非常适合马来貘的生存,中国古人能见到貘不足为奇。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及人为因素的影响,貘才和犀牛、大象等动物一样,在中国的栖息地逐渐缩小,被迫南迁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栖息地。如今,除了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能见到野生亚洲象外,貘和犀牛早已在中国野外灭绝了。

古籍中的貘

相较于今人,古人或许有机会在野外见到貘,按理说,应该对这种动物更熟悉些。的确,《尔雅》《说文解字》《南中志》《旧唐书》《周逸书》《列子》及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白居易的《貘屏赞》等古籍文献和艺术作品中均有与貘相关的文字记载。近代以来,通过对甲骨文的释读,学者发现甲骨文中也有“貘”字。然而文献中的记载让人越看越糊涂、越来越摸不着头脑,古籍中的“貘”到底对应现实生活中的何种动物呢?

最早记录貘的文献是《尔雅》,《尔雅·释兽》云:“貘,白豹。”过于抽象的描述,让晋代的郭璞一头雾水,只能给出“或曰豹白色者别名貘”的说法。清代陈元龙在《格致镜原》中引陸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云:“毛白而文黑谓之白豹。”只是不知道这里的“白豹”是否就是《尔雅》中提及的那种。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也有关于貘的记载,相比之前《尔雅》中的描述,貘的形象更为具象一些:“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这里不仅介绍了貘的体态似熊,颜色为黄白相间,还说明其产自蜀中。或许是受到了许慎的影响,郭璞在注释《尔雅》时,还给出另一种不同的观点:“(貘)似熊而头小脚庳,黑白驳文,毛浅有光泽。能舐食铜铁及竹骨蛇虺,其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结合郭璞所描述的“貘”的特点,毛色黑白相间,以竹为食,这不就是妥妥的大熊猫吗?有人就将文献中的“貘”与国宝大熊猫画上了等号,大熊猫也喜获一个霸气的别称—“食铁兽”。

唐代白居易在《貘屏赞》中对貘的形象有准确的描述:“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寝其皮辟瘟,图其形辟邪。”“象鼻、犀目”符合马来貘的特征,“生于南方山谷”也符合马来貘的生存环境。貘善于游泳,貘的皮毛能够隔湿保暖,这个特点描述得也非常准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貘”条记载:“今黔、蜀及峨眉山中时有。貘,象鼻、犀目、牛尾、虎足。土人鼎釜,多为所食,颇为山居之患,亦捕以为药。”李时珍同样强调了貘“象鼻、犀目”的特点,这与大熊猫的形象相去甚远。

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一个“魏犨擒貘”的故事。冯梦龙笔下的貘似熊非熊,鼻子像大象,头像狮子,四足像老虎,毛发像豺狼,鬣毛像野猪,尾巴像牛,体形像马一般大小,身上是黑白相间的皮毛。不难看出,这里的貘融合了诸多古籍中貘的特点,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寻找,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过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彼时古人对于貘的形象是十分陌生的。或许当时中原大部分地区已不见貘的踪影,人们对其的认知,只是文献中一些碎片化记载的拼凑。

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孙机先生认为: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貘,其实就是马来貘,而不是有的学者认为的大熊猫。从各个文献中一再强调的“黑白驳”“大如驴”“象鼻、犀目”等特征来看,均与马来貘相合。当然,也有持有不同的观点学者,认为貘在古代文献中“一名多义”,有的指大熊猫,有的指马来貘,还有的指所谓的“白豹”。

魏犨擒貘

晋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国,在与楚王一起狩猎时,遇到一只貘。兵器怎么都伤害不了它,而且它嚼铁如泥,车轴裹铁都被它吃了。楚王问重耳:“公子生长在中原,博闻多识,想必知道这是什么野兽。”重耳看了看身后跟随的赵衰,赵衰说:“这种野兽就是貘,秉天地之金气而生,好食铜铁,便溺所至,金属都能化成水。用它的皮毛做褥子,能辟瘟去湿。”楚王又问:“怎么才能制服它?”赵衰曰:“它的皮肉兵器伤不了,但鼻孔是它的命门,可以纯钢之物刺它的鼻子;或以火烤,一烤即死。”

这时,重耳的另一个随从大力士魏犨高声说:“我不用兵器就能活擒此兽,将它献于驾前。”随后,魏犨进入西北角围场中与貘搏斗,貘用舌头一舔,就将魏犨腰间的鎏金锃带吃掉了一段。魏犨大怒,用尽平生威力,腾身跨在貘身上,双手将它的脖子勒住,直至貘不能动弹。魏犨不仅生擒了貘,也为重耳挣足了面子。

除了文献中的貘到底是哪种现实的动物外,关于貘的疑惑还有很多:传说中貘的“食铁”本事从何而来?中国野外的马来貘什么时候灭绝的?为什么青铜器上有马来貘的形象却没有大熊猫的形象呢?期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早日为我们解开谜题。

【责任编辑】王 凯

猜你喜欢

马来青铜器动物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马来犀鸟 巨大的盔突
英雄不开宝马来
最萌动物榜
动物可笑堂
郎骑竹马来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
梁带村里发现的微型青铜器
马来二腈基二硫烯镍(Ⅱ)配合物展现了介电反常和弛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