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手语主播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创新重构与价值坚守

2024-01-01付帅陈紫莹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付帅 陈紫莹

[摘要]近年来,AI手语主播技术趋向成熟,AI手语主播的形象精细度、智能化水平、手语规范性更高,在各类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呈现方兴未艾之势。文章从创新重构与价值坚守两个方面,结合业界相关案例,探讨AI手语主播对新闻报道的助推作用,同时思考如何以AI手语主播为基础,健全社会无障碍服务保障机制,助推新时代传播语境下我国手语新闻节目的跃迁式发展。

[关键词]AI手语主播;新闻报道;听力障碍人士;无障碍服务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AI)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拓宽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也为虚拟主播与新闻报道的融合提供了条件。“早期的AI运用集中于有关股市变动和体育赛事等‘公式化的主题写作。近年来,AI也开始赋能专业记者和编辑处理数据深入分析和调查报道线索识别等更为复杂的工作”[1]。从2018年新华社推出全国首个AI主播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为代表的虚拟主播集體亮相,预示着运用AI主播优化新闻传播、推动新闻报道转型升级已成为大势所趋。基于此,文章探讨AI手语主播对新闻报道的助推作用,思考如何以AI手语主播为基础,健全社会无障碍服务保障机制,助推新时代传播语境下我国手语新闻节目的跃迁式发展。

一、AI手语主播应用于新闻报道的创新重构

(一)打造节目制作新模式

第一,手语新闻节目应探索用大画幅优势补齐听力障碍人士信息接受难的短板。纵观国内早期配备手语翻译的新闻节目,其传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这类节目的主要受众为健听人士,并未真正满足听力障碍人士的需求。在传统电视荧屏上,手语主持人一般居于画幅左/右下方约屏幕九分之一的独立画框内。而听力障碍人士交流信息主要依靠手语,同时辅助以面部表情,该类节目将手语主持人置于屏幕边缘位置的较小画框内,会导致听力障碍人士无法清晰地获取手语主持人的手部动作及面部表情信息。在进行节目制作时,手语新闻节目应了解听力障碍人士接受信息的方式方法,发挥手语主持人占据画面主要位置的大画幅优势,补齐听力障碍人士信息接受难的短板。2022年,江西省气象局着手打造AI手语主播“江小佑”,并推出气象预报节目《小佑说天气》。该节目中,“江小佑”站在中国风山水画的虚拟景象前,全程单人出镜,改变传统电视荧屏将手语主持人置于画面边缘位置这一现状。“江小佑”的问世体现了手语新闻节目对听力障碍人士的关怀与尊重,为听力障碍人士平等获取新闻信息创建了无障碍环境。

第二,手语新闻节目应提供24小时播报全天候服务。手语新闻节目并未开展24小时播报全天候服务,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手语主持人职业化程度低,人才输送供不应求。通常电视台要求主持人具备较高的媒介专业素养,但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欠缺手语翻译的系统性学习,而手语翻译专业毕业的学生也缺乏播音主持相关的知识[2],致使手语主持人才短缺,电视台缺乏开展手语新闻节目24小时播报全天候服务的人才基础。二是现有的手语新闻节目中,手语主持人多为被动翻译而非主动主持,面对重大突发新闻时,直播存在不可预见的情况,而手语主持人无法提前备稿。具备人工智能优势的AI手语主播可以用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的实时播报,打破时间的限制,有效缓解手语主持人的直播压力。AI手语主播基于强大的数字处理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能够确保手语翻译的准确性。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平台打造的AI手语主播,为冰雪赛事提供24小时实时手语服务,为赛事的解说员、嘉宾和报道人员等提供手语翻译,使听力障碍人士能够准确地获取赛事相关信息。AI手语主播24小时播报在提升新闻报道及时性的同时,也给予了听力障碍人士时时相伴的温暖。

第三,手语新闻节目应凸显AI手语主播人像细节质感。AI手语主播是信息传播者,其手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及形象的真实度都会影响听力障碍人士对其的认可。在虚拟数字人初始阶段,受技术的限制,AI主播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僵硬,“无机质表情”问题突出,无法应用于对手势表达和面部表情有高度要求的手语主持。现阶段,手语新闻节目运用人像还原技术,可以捕捉到真实手语主持人的微表情以及肢体语言,同时搭载形象智能合成引擎,能够提升AI手语主播形象的真实感,从而提升听力障碍人士对AI手语主播的接受度。以央视新闻推出的AI手语主播为例,其能够呈现自然真实的面部神态,展现的手势、嘴型、表情高度符合真实手语主持人。“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的形象更符合三庭五眼、四高三低的中式经典美学范式,皮肤绒毛入微,发束自然飘动,着装布料材质逼真,视觉效果更舒适”[3]。AI手语主播在播报过程中表情、动作的自然度和流畅度能够影响受众对其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二)构建应用场景新格局

第一,推进手语新闻节目常规化普及。2021年10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站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推动虚拟主播、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创新节目形态,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4]。为了帮助听力障碍人士便捷、全面地获取新闻资讯,各地市电视台纷纷推出手语新闻节目,或是在现有新闻节目基础上增设AI手语主播。2020年6月,由长沙千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AI手语主播在长沙广播电视台的《长沙新闻》直播中正式亮相,这也是全国城市广播电视台的直播类新闻节目首次运用AI手语翻译技术。“《长沙新闻》率先将新闻资讯转换成听力障碍人士使用的通用手语技术,同时结合表情+唇语,打造手语信息化的新闻场景应用”[5]。2022年1月,迪庆州广播电视台应用AI手语主播于每周三的《迪庆新闻》节目中为听力障碍人士解读相关新闻资讯。2022年3月,《珠海新闻》启用人工智能手语播报系统,并借助“观海”App对AI手语主播参与制作的相关新闻内容进行同时直播和二次转播,让听力障碍人士通过手机也能了解身边的大事。

第二,增强短视频新闻评论内容供给。为了顺应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新闻报道在形式与内容方面也必须积极变革,短视频新闻评论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结合时代元素的大胆创新。AI手语主播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将零散的新闻素材巧妙组合起来,输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评论内容,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积极影响。2022年在北京卫视多档节目亮相的AI手语主播“华同学”,是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开发的AI手语数字人产品,可提供手语同声播报、手语交替传翻译等服务。目前,北京卫视推出系列短视频新闻评论节目《华同学时事播报》,为听力障碍人士解读紧跟事实热点的新闻评论内容。配备AI手语主播的自媒体衍生评论节目,不仅能让听力障碍人士了解新闻评论的思想内核,形成特有的短视频新闻评论制作模式,还能增强短视频平台无障碍服务内容供给,持续优化该细分领域。

第三,探索新闻访谈全新模式。新闻访谈节目主要围绕新闻事件或核心人物,通过交流提问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剖析,以达到还原真相的目的,此类节目往往有固定的流程,创新节目制作模式难度较高。而广电媒体应用AI手语主播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模式创新这一困境,为新闻访谈类节目注入新活力。AI手语主播能够按照设定的访谈逻辑完成问题的设置、分析和整理,在效率方面比传统主持人更具优势。当访谈对象为听力障碍人士时,AI手语主播可以让受访者敞开心扉地参与节目访谈,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完成无障碍交流。AI手语主播还可以采用远程连线访谈的方式,同时对多位人物进行采访,既解决因时间、地点受限无法面对面交流的问题,又增强访谈的趣味性,为听力障碍人士提供具有新闻深度和信息价值的新闻访谈节目。2022年1月由“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平台打造的AI手语主播“小百”亮相央视财经频道,其用流畅的手语与主持人陈伟鸿进行无障碍交流,以专业准确的手语播报服务为广大听力障碍人士提供良好的观看体验。

第四,拓宽重大主题直播报道服务圈层。重大主题直播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难点,如何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以丰富的媒介表现形式为受众提供精准且易于传播的报道内容,帮助受众深度理解新闻,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主流新闻媒体一直在探究的内容。早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网便推出了两会特别节目“C+真探”,由3D超写实数字人“小C”完成相关内容报道[6],但其在直播时并未提供手语翻译和实时字幕服务,这无疑给听力障碍人士收看重大主题直播报道带来一定困难。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在北京召开,AI手语主播“千言”作为数字人代表参与其中,承担手语翻译以及现场报道的职责。通过交互式大屏,“千言”可以和听力障碍人士完成实时互动交流,及时为听力障碍人士解答党的二十大相关内容。广电媒体将AI手语主播应用于重大主题直播报道,能够帮助听力障碍人士理解重大主题报道的深层内核,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方针政策。

(三)赋能传播方式新发展

第一,广电媒体应打造AI手语主播专属IP,重构新闻报道传播样态。融媒时代,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媒介融合走向纵深、受众需求多样化,促使广电媒体迈入“主持人IP化”的发展道路,广电媒体应通过持续产出IP内容来推进品牌建设、吸引节目受众、增强用户黏性,最终实现对新闻报道传播样态的重构[7]。自2019年央视首次提出“主持人IP化”,此概念至今方兴未艾,近两年各大地方卫视紧跟元宇宙潮流推出虚拟主持人并对其进行相应的专属IP打造。AI手语主播作为智能传播中“形象代言人”的媒介表征符号,具有“光环效应”,具备超高可塑性,可通过其独特魅力吸引受众,更易形成粉丝圈与互动社区[8]。AI手语主播能够强化品牌形象,以“个人机制”推动节目融合发展,从而起到反哺手语新闻节目的作用。如在央视AI手语主播和著名主持人朱广权的跨次元联动中,AI手语主播能够有条不紊地对朱广权的高难度段子进行手语翻译。微博相关词条#朱广权用段子面试AI手语老师#的总浏览量达到了8750万人次,使得AI手语主播在正式上岗前便大火出圈,也为后期IP营销及相关节目预热。

第二,广电媒体应引入交互技术,打破单向传播“枷锁”。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观众往往处于被动的信息接受状态。在互联网传播技术不断更迭的当下,观众渴望与传播者建立联系并产生互动。虽然目前AI手语主播的互动范围局限于节目录制现场,实时在线互动技术仅在节目中得以应用,但随着智能交互技术的不断发展,AI手语主播可以尝试打破单向性传受关系的“枷锁”,与听力障碍人士进行直播互动,为他们提供便捷多样的新闻报道体验,从而提升听力障碍人士参与感,增强手语新闻节目吸引力。可以试想,AI手语主播在直播现场通过识别听力障碍人士发送的弹幕评论,再根据这些评论实时进行互动交流,调整新闻报道的方向,使得报道更贴近听力障碍人士的关注点,这无疑能显著提升听力障碍人士的收看体验,真正实现定制化、个性化的报道。广电媒体通过应用交互技术,还能增强听力障碍人士与AI手语主播的情感共鸣。此外,AI手语主播还可以通过对听力障碍人士评论的分析,进行情感识别,进一步提升信息传达的质量,同时引导听力障碍人士情绪,使报道更具温度。

第三,广电媒体应借助虚拟技术,创新体验式传播。以往的新闻报道大多采用主持人在演播室播报、记者在现场报道的方式,形式相对单一。在一些特殊情况中,如新冠疫情期间记者可能无法及时前往现场为观众报道相关内容。而AI手语主播可以借助VR、AR、MR等技术在虚拟场景中还原新闻现场,进行跨越时空的新闻报道。基于数字化技术制作的“AI手语主播+虚拟场景”的全虚拟新闻节目,所使用的素材均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来源更加广泛,节目制作流程更为灵活。听力障碍人士可以通过佩戴VR設备,获得与AI手语主播互动的沉浸式体验,丰富接收新闻信息的方式。AI手语主播还可以通过应用3D全息投影技术在突发自然灾害和重大事件的模拟现场完成新闻报道。依托3D全息投影技术,在自然灾害突发时,AI手语主播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传达救援队伍的构成、被困者的状况、紧急救援措施等重要信息;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AI手语主播的鲜活形象及其对事件现场全方位的展示也能够吸引听力障碍人士的注意力,提高新闻报道的影响力。

二、AI手语主播应用于新闻报道的价值坚守

(一)恪守翻译高要求

无论手语新闻节目的传播主体发生怎样的变化,听力障碍人士对信息传递准确与手语语法规范的追求不会改变。

在翻译高准度这一不变的需求下,AI手语主播除掌握《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中的手语词汇外,还应学习自然手语等手语,拓展手语词汇量,助推自然手语和手势手语加快融合。合格的手语主持人理应具备熟练的“抬手能译”技能,并准确运用国家通用手语的规范动作。因此,AI手语主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通用手语基本规定,精准掌握手的动作位置、手掌的朝向、面部表情、头部摆动幅度等,做到准确翻译。同时,AI手语主播还要具备对节目直播中突发情况的智能化处理能力。比如在解释成语典故、专有词汇、新近网络热词时,AI手语主播不能单纯依照《国家通用手语词典》对词汇进行拆解,而应该对这些词汇进行分析后,完成贴近原意、通俗易懂的翻译。AI手语主播须将推广国家通用手语视为己任,肩负起“手语普通话”践行者一职。

(二)追求内容高质量

从传统电视新闻搭配手语翻译到如今AI手语主播主持新闻节目,听力障碍人士对节目内容的高质量追求从未改变。听力障碍人士以其特殊的视角和无声的姿态关注着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这源于他们对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渴望和对社会动态的关切。在内容选择方面,广电媒体应深入了解听力障碍人士的关注点和共鸣点,着重报道听力障碍人士关注的权益保障政策,以及医疗领域诊疗技术、药物研究的突破进展。除此之外,广电媒体还可以开设专题新闻栏目,聚焦听力障碍人士职业发展和教育相关主题,选用与听力障碍人士息息相关的案例题材,深挖案例蕴含的价值,为听力障碍人士提供能触动其内心世界的节目产品。在字幕供给方面,当前诸多直播类新闻节目未进行实时字幕制作,因此未能彻底解决听力障碍人士无法有效获取信息的难题[9]。如今AI字幕技术通过先进的语音识别算法,能够准确地将新闻报道转化为文字信息,并生成实时字幕,其还具备自动校正错误、编辑字幕样式和调整显示时间等功能,能够显著提高听力障碍人士的观看体验。

(三)体现思想高站位

广电媒体以信息无障碍突破为引领,助推人工智能与大众传播媒介深度融合,共建全场景无障碍服务的初心未曾改变。人工智能技术作为近年来最引人瞩目的技术,日益深度应用于各个领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技术为新闻节目在包装形式升级、内容生产多样化等方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广电媒体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完成新闻写作、智能推荐、内容审核等工作早已成为普遍现象,未来,关于AI手语主播的创新探索,將推动人工智能与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更紧密的联系,丰富人工智能落地场景,助推人工智能与大众传播媒介的融合升级,为广电媒体朝着“智慧广电”的方向发展提供强劲助力。人与智能化技术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已趋向成熟,未来AI手语主播这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现有的新闻领域逐步拓展至政务服务、医疗保健、社会娱乐、公共交通等多个领域,实现全场景、多维度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在让听力障碍人士享受到更多便利的同时,也提升社会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史安斌,高姝睿.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实践探索与伦理困境[J].青年记者,2022(19):92-96.

[2]刘苇.地方电视台创新手语电视节目播报模式的思考[J].新闻世界,2022(02):52-55.

[3]郑弘,丰树琪.人工智能在新闻报道中的突破、传播和价值:以总台央视新闻AI手语主播为例[J].传媒,2022(20):48-50.

[4]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EB/OL].(2021-10-20)[2023-10-27].http://www.nrta.gov.cn/art/2021/10/20/art_113_58228.html.

[5]澎湃新闻.马栏山人工智能企业千博牵手长沙广电AI手语虚拟翻译首次亮相《长沙新闻》[EB/OL].(2020-06-25)[2023-10-27].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92772.

[6]央视网.AI赋能媒体!“数字小编”成为央视网两会报道的创新表达[EB/OL].(2021-03-10)[2023-10-27].https://news.cctv.com/2021/03/10/ARTI3LBDUPcwVl3YiTmadp52210310.shtml.

[7]叶静妍.融媒时代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IP化传播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2.

[8]刘娜,黎樟浩,吴晔.AI主播与真人主播的播报效果研究[J].青年记者,2023(06):58-61.

[9]杨晖,沈渭菊,王毅,等.国内听障者字幕可及之困境与突围[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22(01):156-161.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论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