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视角下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策略分析

2024-01-01廖雅珍马春玲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现场教学高校思政课协同

廖雅珍 马春玲

摘要: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的系统性、整体性及现实困境要求参与主体必须协同教学。从认知基础—协同主体观念差异、发展动力—协同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过程控制—协同主体面临不同的压力等三个角度分析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存在困境的原因,并从改变认知—建立互通的协作机制、激发动力—引导合成机制、控制过程—资源调配的整合机制等三个角度提出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系统实施的相应策略。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4-0014-04

一、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协同的必要性

(一)理论依据:思政课现场教学具有系统性

赫尔曼·哈肯认为协同是“通过相互协作,自发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促使整个系统形成单个子系统不具备的新的结构和功能” [1]的学问。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论的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同与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1.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的统一性需要协同

理论教学是现场教学的前导,现场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生动化体现。因此,现场教学要以课程理论为依据,坚持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为目标选择现场教学主题。

2.现场教学的多主体性需要协同

整体功能的体现是通过各环节有机协同实现的。第一,现场教学在准备、实施过程中涉及多元化主体,主要包括校内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相关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校外的现场教学基地主讲老师、大学生骨干等。他们在推动思政课现场教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彼此之间互为依托、互相依赖。第二,现场教学的多环节性需要各主体协同。从教学过程看,现场教学实施涉及教学主题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从教学空间看,现场教学涉及现场教学点、交通等,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必须统筹考虑各环节,构建相互协作发展的协同机制。第三,现场教学的质量评价需要各主体协同实施。首先是教师及现场教学基地人员对学生现场学习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如学生参与的态度、思考的深度、后续的跟踪学习等;其次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如对现场教学基地选择契合度、教学目的、现场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等进行评价;再次是师生对现场教学基地主讲老师的评价,如对教学目的、重难点、答疑解惑能力等进行评价。

3.现场教学内容的多样性需要协同

现场教学的内容不仅仅是思政课理论教学在现实世界的映射,也是各专业课程在现实中的运用。这就要求思政课之间、思政课与二级学院的现场教学课之间、思政课与团委学工实践课之间在内容上协同,不能出现简单再重复现象。

(二)现实困境:现场教学协同不足

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的不同子系统都在探索协同的途径或方式,但已有的协同工作仍然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互补,主要表现在:

1.教学与现场协同不够

现场教学点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主题内容、学生疑惑点和社会热点三个维度。依托主题内容是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内容边界,关注学生疑惑点是理解强化政治认同的关键,聚焦社会热点是调动学生参加积极性的重要保障。现场教学选址过程中,教师以教材的理论为根基设计实践教学,但缺乏对学生疑惑点和社会热点的关注,出现“为了任务而实践,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情况,导致现场教学只是作为单纯理论课的印证,学生感悟不深。

2.现场教学的工作队伍协同不够

现场教学涉及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协同校地双方、校内各方。虽然校内外的育人目标是一致的,但囿于各单位岗位职责和工作重点的不同,“在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的机制下,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2]

3.現场教学内容协同不够

现场教学内容既要符合教材理论,又要符合时代特色、适应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但实际操作中,首先,思政课现场教学尚未形成一个体系。目前高校思政课的现场教学资源整合不够,缺乏编写规范、衔接紧密的现场教学大纲和方案。现场教学点选择往往是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乡村振兴的典范村庄、博物馆、政府相关部门的开放日活动等,这就出现不同课程选择同一个现场教学点的情况,导致现场教学内容雷同。其次,思政课与专业课现场教学内容的协同不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群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特点,选择与之相关的思政课现场教学主题,做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专业和职业精神的塑造相融合。如在主题为《乡村振兴》的现场教学活动中,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关注乡村产业结构,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关注某个具体产业的技术难题,如何在解决专业问题的同时达到思政育人目标,依然是现场教学待解决的难题。

4.现场教学线上线下合力的协同模式未形成

现场教学现场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参加,虽然直播让在校生也能同步参与现场互动,但这也考验着技术设备、拍摄技巧及主讲老师的临场能力。

二、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协同不足原因分析

一个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能否相互协调配合,与其认知基础、发展动力和过程控制密切相关。

(一)认知基础:协同主体观念差异

从校内各单位看,高校虽然一直强调校内各单位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开展活动,各主体要齐抓共管,但囿于这些机构各自岗位职责和工作重点有所不同,它们的认识自然存在差异。校内二级学院更多认为思政课现场教学应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与此同时,各二级学院及团委学工等部门本身就有实践活动,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参与思政课现场教学活动。从地方单位看,校地之间本质上属于相对独立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组织、实力和协同意愿,地方单位认为教书育人职责主要在学校,参与思政课现场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认为是负担。

(二)发展动力:协同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

观念不统一是影响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协同教学的重要因素,而观念不统一的背后在于利益诉求的不同。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教师而言,庞大的现场教学经费支出一定程度上影响本学院其他项目的建设,不断扩大的现场教学规模增加教师教学工作量,影响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组织现场教学的积极性。对于校内二级学院而言,其考核指标不直接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关联,他们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开展现场教学的积极性并不高。对于现场教学基地而言,他们的诉求是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更多是希望得到高校的技术支持,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获得更大的利润及社会影响力。对于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将现场教学看成“旅游”,课前对现场教学点、理论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了解不够,在“行走”过程中缺乏思考,结果便是“转了、看了、听了、玩了—完了”[3],其现场获得感一般。

(三)过程控制:协同主体面临不同的压力

从马克思主义学院角度看,作为现场教学主体单位,其与教师面临着以下挑战:“第一,资源挑战。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大量的校内外资源。作为一个教学单位,在日常工作开展中所接触的校内外单位相对单一,对接和掌握的实践教学资源也相对单一。第二,时间挑战。对于原本课时量就较大的任课教师来说,实践学分的增加需要更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开展更多的教学任务、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获得感,是实践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第三,经验挑战。承担思政课的主讲教师主要是来自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平台和内容了解不多”[4],尤其是对直播技术了解不多,开展现场教学直播时可能存在经验不足的情况。

从现场教学点看,高校现场教学点有两种:一种是红色景点、博物馆等,另一种是企业或乡村。即便有专业讲解员,也很难针对高校思政课某个知识点进行扩展讲解,这就可能导致“两张皮”的情况,他们若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同备课,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他们协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从校内各相关二级学院看,他们面临的压力也不小:第一,相关二级学院专业实践时间本身不够,专业实践结束后,较少从思政育人的角度加以提升。第二,专业课教师大都关注情怀培养与精神涵养,而问题澄清与道理阐明型、行为规约型、问题应对型的思政知识储备不够。因此,二级学院老师与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共同组织现场教学积极性并不高。

对于学生而言,一部分学生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态度端正,希望通过现场教学了解社会大课堂,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参加现场教学后还要完成相应的任务,在课业繁重情况下选择不参加。

三、高校思政课现场教学协同路径构建

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往往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协同作用决定。若子系统协同得好,则能“提升系统的有序性和整体效应,产生1+1﹥2的效果。”[1]因此,在思政课现场教学中可从改变认知、发展动力、过程控制等三个角度发力,以提升教学的整体效应

(一)改变认知:建立立体互通的协作机制

首先,社会层面,要善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培养学生、锻炼学生,促使大学生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其次,高校层面,要建立思政课现场教学绩效评价机制。高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议成立思政课实践(现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党委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的主要领导,统筹整合各院系实践教学平台,结合理论难点、社会热点问题、本校本地的资源,构建校内外联动、课内外互补、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现场教学育人体系。

再次,同城高校要建立思政课现场教学联盟。通过思政课现场教学联盟加强同城各高校之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联系。针对同一实践主题、同一实践地点,进行不同实践教学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需求。

(二)激发动力:引导合成机制

为了激发各现场教学主体的积极性,高校必须缓解他们参与现场教学的压力。针对马克思主义学院面临的资源、时间和经验挑战,学校给予資金、人力、培训支持;针对思政课现场教学基地,高校要在校内通过一定的机制为他们经济价值诉求的实现牵线搭桥,如组织相关专业老师为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他们提供理论宣讲、基地推介等,学工和团委主办的学生寒暑假实践可以根据基地诉求,制定订单式实践主题,为他们提供服务;针对二级学院教师思政知识储备不足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可与各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一起备课,避免课程思政“低级红”现象;针对现场教学学生态度问题,教师可将现场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课毕业论文、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各类科研项目等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延伸现场教学的“产业链”。

(三)控制过程:构建资源调配的整合机制

在思政课现场教学过程中,校内各方、校地双方可以进行互惠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最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标。

1.沟通:互惠信息共享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贴合时代的变化,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渗透性,不断引入开放、丰富、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这就要求高校二级学院要敏锐洞察地方经济发展个案对思政课现场教学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义务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与现场教学基地分享,在校地双方共同备课中,实现理论及基地资源紧密结合。

2.协调:优化资源配置

(1)优化现场教学内容设置。首先,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打破思政课现场教学各自为政的界限。“思想道德与法治”现场教学应关注中国道德建设和法治建设的实践问题;“中国近代史纲要”现场教学应以“四史”教育为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现场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为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现场教学应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社会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现场教学应从整体上关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合乎辩证逻辑的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学院要打破现场教学各自为政的界限,思政课与专业课程思政应携手打造统一的思政课现场教学体系。

(2)优化现场教学基地构成。拥有一批特色的现场教学基地是保证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从“专题内容、学生疑惑点、社会热点”三个维度,打造旧址(遗址)或纪念馆等为代表的红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地等3种类型现场教学点。

(3)优化现场教学讲解教师队伍。思政课现场教学可以依托现有的教师队伍,根据各课程及专题的建设需要,积极引入社会主讲老师,如引入全国劳模、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福建省劳模、福建省引进人才、扎根基层的普通人、学生讲师团、退伍大学生士兵等,从而提高现场教学效果。

3.行动:最优同步

(1)马克思主义学院行动。为了避免思政课现场教学陷入“游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做好现场教学准备—实施—反馈三个阶段工作。在准备阶段,一方面,教师到现场教学进行考察,了解思政课现场教学相关的地理、条件等,与基地工作人员深入沟通,确定现场教学主讲内容重难点;另一方面,教师提前发布与现场教学基地有关的资料及理论内容,研读经典文献。实施阶段,教师通过讲解、提问、讨论、总结、点评等环节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在后期阶段,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现场教学基地负责人对教学活动的反馈意见,总结经验。同时,通过牵线搭桥等方式为现场教学基地提供技术、人才等支持。

(2)基地行动。现场教学基地要在讲解内容、参观上提供便利,在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提高问题解答的深度,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辅助现场教学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

(3)校内行动。首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二级学院应联手组织现场教学,共同完成一个基地两个方面的教学任务。其次,思政课现场教学链要延伸到学工、团委,当现场教学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与学工团委合作,统筹后续实践教学的主题,拓展现场教学内容的广度,增强现场教学内容的深度。

(4)学生行动。准备阶段,一方面,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提出困惑问题;另一方面,具备许可情况下,学生可与老师一起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实施阶段,学生在看、听、学、思、悟的过程中寻找答案,解决困惑。后期阶段,学生要回顾和总结思政课现场教学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以专业所长完成现场教学作业。学生通过前—中—后教学三环节增强思政课现场教学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5)线上行动。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现场回答线上学生的疑惑;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运用AR、VR技术,构建“虚拟人—机器人—真实我”的三维动画,让线上学习的学生与线下参加思政课现场教学的学生一样,感同身受。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239.

[2]陈军强.协同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场教学特征及策略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9(3):30-33.

[3]李青嵩,刘纯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2011(5):52-53.

[4]封麗萍,姚明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模式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1(12):40-42.

收稿日期:2023-06-02

基金项目:福建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2021028);龙岩市廖雅珍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022001)。

作者简介:廖雅珍(1980―),女,福建永定人,龙岩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春玲(1975―),女,福建永定人,龙岩学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现场教学高校思政课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电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试析中职《焊接工艺》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导游湖南实训》课程教学组织与实施探索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项目驱动式现场教学模式在园艺类专业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