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四个坚持”深化镇街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改革
2024-01-01东营市委编办
●东营市委编办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镇街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山东省东营市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由点及面深化镇街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改革,始终突出“四个坚持”,从基层扩权减负增能、强化机构编制保障、搭建基层治理平台等方面,建体系、夯基础、提质效,努力构建起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一、坚持试点先行、上下联动,纵深推进镇街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改革
东营市在深化全国经济发达镇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接续推进9个市级试点强镇建设,有序铺开全市40个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改革稳扎稳打、落地见效。一是探索推进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2010年4月,确定广饶县大王镇为全国首批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省市层面迅速启动强镇扩权改革,出台《东营市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从下放管理权限、优化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深化事业站所改革、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展发展空间等方面细化改革举措,给予经济发达镇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自主空间。省、市先后召开深化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定期开展改革试点评估,推动了各项改革要求落实落地,大王镇在2022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中位列第73位。二是扩面推进市级试点强镇改革。在充分吸纳经济发达镇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自2012年开始,统筹考虑各乡镇综合实力、发展潜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先后分批次确定牛庄镇、稻庄镇、胜坨镇等9个市级试点强镇。市委、市政府研究出台《关于加快试点强镇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试点强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管理权限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部署开展管理权限下放、机构编制调整、综合执法平台建设、权责清单制定等工作,着力发挥改革试点对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深入推进全市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18年以来,进一步推广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经验,着力扩大管理权限、推行“一站式”便民服务、实行综合行政执法和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全面推进全市40个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地见效。
二、坚持精准赋权、减负松绑,构建到底到边、协同高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为破解长期制约和困扰镇街发展中存在的“职责大、权力小”等问题,东营市坚持精准放权、减负松绑两手抓,健全县乡协同机制,打好扩权、减负、赋能的“组合拳”。一是抓实精准放权用权。突出需求导向,按照“依法下放、权责一致、能放即放”的原则,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有效承接的县级管理权限赋予镇街,编制公布放权目录,向每个镇街平均放权230余项(其中向经济发达镇大王镇放权731项),跟进放权工作评估督导,确保放权事项接得下、用得好,让镇街有能力履职、有条件干事。二是深入推进规范“属地管理”工作。着眼于理顺县乡权责关系,制定《规范县乡“属地管理”事项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乡镇(街道)职责任务清单》,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的78项县乡权限不清事项,逐项明确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对涉及基层党建、城乡建设、经济发展、综合治理、公共服务等7个领域的177项具体事项,逐项明确承办机构、责任人、服务电话并向社会公开,推动镇街“照清单履职、依清单办事”,通过规范“属地管理”为基层松绑减负。三是健全完善县乡协调配合机制。面对不同层级间“协调调度困难”等治理难题,建立“乡呼县应、上下联动”工作机制,细化完善“乡呼县应”平台管理流程,镇街对无法独立解决的复杂事项或突发事件,可通过平台直接向县区部门单位“呼叫”,县区部门接到派单后快速“响应”,形成了县区和镇街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同时,着力增强镇街话语权,赋予其对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权和征得同意权、对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权等多项权力,建立健全将派驻机构纳入镇街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机制,把条的管理和块的治理协同起来,凝聚起推进基层治理的合力。
三、坚持机构统筹、编制下沉,以机构编制保障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为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需要,着力调整优化机构设置、下沉编制资源、激发队伍活力,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的综合效能。一是综合设置机构。突出强化对镇街机构设置的指导规范,制定《镇街机构设置指导原则和主要职责表述参考》,保障同类型镇街机构设置和职责定位相对统一,做到既实行限额管理、强化综合设置,又体现因地制宜、兼顾特色实际。各镇街均探索构建“大党建”“大综治”“大执法”“大经济”“大民生”的组织架构,汇聚了协同推进工作的合力。党政工作机构主任由镇街领导副职兼任,另配备1名副主任(副科级);事业单位配备主任1名(副科级),打破了之前基层干部尤其是事业人员晋升的“天花板”。二是推动编制资源下沉。在职责调整、权限下放的同时,按照“减上补下”的思路推动人员编制下沉,近年来,市县两级先后向40个镇街下沉编制862名,同时在制定用编进人计划时,优先向镇街倾斜,满足基层用人需求。三是建立务实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在镇街探索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合理调配、待遇统筹保障,赋予镇街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拓宽镇街选人用人视野,探索推进行政、事业人员同台竞技。建立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干部待遇,乡镇干部收入高于县级机关同职级人员,在乡镇逐步形成留得住人、引得进人的良好机制,让基层“有权办事”的同时“有人办事”。
四、坚持系统思维、多元参与,以善治便民平台推进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完善多部门参与的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整合审批、执法、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力量和职能,搭建起涵盖便民服务、综合执法、网格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基层治理平台,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一是推动便民服务“一站式”。综合设置基层审批服务机构,全市各镇街均统一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涉及民生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事项进驻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推动便民服务向基层延伸,围绕有人员、有场地、有设备、有流程、有网络、有经费“六有”标准,在村居(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实现公共服务“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构建起以镇街便民服务中心、村居(社区)便民服务站为支撑的服务网络。二是搭建行政执法“一平台”。针对基层执法任务重、执法力量分散薄弱等问题,各镇街统一设立综合执法办公室,作为综合执法平台,统筹辖区内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交通运输等派驻队伍和镇街执法力量实行联合执法,确保基层执法全覆盖。县区派驻镇街的综合执法中队接受镇街统一指导和协调,日常执法活动以镇街管理为主,实现镇街“一个平台管执法”,打造了县属乡用共管、条抓块统联动、“综合+专业+联合”三位一体的镇街执法新模式。三是推行基层治理“一张网”。全面推进全科网格治理,整合各部门、行业组织的“专业网格”,将各网格原来承载的726项工作整合优化为7大类229项,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保障、民生服务等工作。健全城乡社区网格化治理体系,在各镇街统一构建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和一岗多责、一专多能的职业化网格员管理队伍,实现“多网合一、一员多能”,全面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