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繁殖管理
2023-12-31杜红玲
杜红玲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甘肃定西 743000
虽然现阶段我国奶牛饲养规模不断扩大,但奶牛繁殖性能仍低于发达国家,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各类繁殖问题急需解决,例如发情不规律、授精障碍、流产、子宫炎等。因此,如何提高奶牛繁殖状态、能力和生产潜力,是做好奶牛场繁殖管理的重中之重。
1 奶牛繁殖规律和产犊目标
1.1 繁殖规律
对后备牛而言,通常在自身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45%~50%时性成熟;当体重达到成年牛的55%左右时,即可配种;当体重达到成年牛的80%时,是最佳的产犊体重。经产奶牛在分娩后需要时间来恢复自身繁殖机能,为下次发情、配种做准备。通常分娩后2个月内和2~3个月出现第一次发情的概率分别占40%,3个月以上发情的概率只占20%。奶牛分娩一个月后应严密观察母牛的发情状况,便于及时配种。分娩后3个月内配种成功,可以实现一年一胎。分娩后3个月后仍未发情,则需对奶牛进行检查,查明未发情原因,并采取处理措施。
1.2 产犊目标
妊娠期奶牛需在产房内分娩。养殖场内母牛胎衣不下、产褥热、新生犊牛死亡率、皱胃变位不高于5%,子宫内膜炎低于10%。分娩后3个月内奶牛自然发情概率应达到70%以上,分娩后2个月内空怀奶牛发情、配种概率达到75%以上,一次输精受胎率达到55%以上。
2 繁殖管理方案
奶牛繁殖管理方案应注重操作的可行性以及管理效果,通常要求良好的围产期和环境舒适度,保证奶牛机体健康。经产和后备奶牛分娩后第一次配种应尽可能保证集中,且不能过晚。人工输精后通过早期胎检等方式找到空怀奶牛,对其立即进行复配处理,预防妊娠奶牛流产,健康产犊,保证奶牛后续高配种效率。
3 繁殖管理措施
3.1 强化科学饲养
饲料营养水平与奶牛机体健康是提高繁殖性能的基础,营养供应不足或过量都会导致繁殖障碍的发生。妊娠期母牛分娩前、后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含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引发奶牛机体代谢疾病,延缓奶牛分娩后子宫恢复,甚至引发子宫炎等疾病。另外,日粮中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低、矿物质元素缺乏等,也会造成奶牛不发情或发情不规律,甚至出现妊娠期奶牛流产现象。妊娠期奶牛在分娩前,饲养人员可适当调整日粮中各类营养元素含量,例如,有效提高日粮中钙磷元素的含量,避免奶牛分娩后出现产后瘫痪,胎衣不下等症状。奶牛表情状况是否良好也直接影响其繁殖性能的高低,对奶牛体况进行评分可有效衡量其机体是否健康,不同生长阶段的奶牛体况评分具有显著的差别,通常泌乳后期、围产期体况评分显著高于泌乳前期和中期。前者体况评分可达到3~3.5,后者体况评分应控制在2.5~3.3。不同阶段奶牛良好的体况可有效减少配种次数、缩短孕期间隔、降低泌乳早期体重损失。
3.2 优化饲养环境
良好的饲养环境可提高奶牛机体抵抗力,对提高繁殖性能至关重要。良好的饲养环境包括温度控制,奶牛挤奶区、卧床区管理、污染物处理,降噪等。养殖过程中,饲养人员应保证奶牛7 m2的饲养空间,每头奶牛70~75 cm采食位,尽量增加光照时间。牛舍中提供优质的垫料,保证牛舍内环境安静,尽量减少车内噪音,从而保证奶牛日常有充分的休息时间。环境温度过高时,还应做好日常舍内的降温工作,加强通风,保证牛舍温度在22~25 ℃,湿度控制在60%。
3.3 建立健全繁殖管理流程
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内应建立健全繁殖管理流程,保障牛群结构合理。日常还应强化奶牛监测工作,及时淘汰和治疗有问题的奶牛。制定严格的繁殖管理制度,并严格落实。工作人员固定每日、每周、每月的繁育工作,实现流程建设和顺序作业,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安排。主要包括核对发情状况、妊娠检查、子宫保健、同期配种等繁殖工作。在制度流程上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定期更新养殖场内奶牛的繁殖信息。定期对各类繁殖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做好养殖场繁殖状态的原因等分析,充分发挥数据的指导生产作用。
合理的牛群结构是奶牛稳定繁殖的基础。根据奶牛场规模、生产计划等确定奶牛的最佳年龄结构和遗传结构。年龄结构主要包括基础母牛、成年母牛所占的比例;遗传结构应根据奶牛场生产水平,合理确定头胎母牛群、经产母牛群、淘汰母牛群所占比例。对于以繁殖为主的奶牛场,成年母牛应占比60%左右,1~2胎母牛占比在40%左右。对于牛群中年龄较大的奶牛、发情困难的奶牛、无繁殖能力的奶牛应立即淘汰。及时淘汰、更新奶牛,从而保证牛群结构合理科学,实现奶牛场高产、稳产。
3.4 严格执行繁殖操作
3.4.1 鉴定发情奶牛
日常养殖过程中,饲养人员应密切观察奶牛发情行为及其他变化,对于不同阶段的奶牛每日观察次数不同。一岁以上的后备奶牛应每日巡查3次以上,每次时间不低于30 min;对于已人工授精的奶牛,每天应观察两次以上,观察其发情状态。通过观察奶牛外阴颜色、是否流出黏液以及黏液状态判断奶牛发情状态,并确定最佳的人工授精时间。对于发情状况不明显的奶牛应多加观察次数,同时还可结合直肠检测、卵泡卵巢发育检测等来确定是否发情。
例如,饲养人员可采用涂蜡笔法判断奶牛是否发情。在奶牛脊柱尾根最高处背侧,用蜡笔涂抹。对于有条件的养殖场,还可使用发情自动检测设备,大大降低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奶牛发情揭发率。同时,也可采用人工鉴定与设备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而提高奶牛发情鉴定的准确率。
3.4.2 适时配种
对于已人工授精的奶牛,若在输精18 d后出现确定发情则可直接配种。对于第一次输精后25 d左右的奶牛,若无发情症状,则可进行同期发情处理。32 d时进行孕检,若仍未怀孕,则继续同期发情处理。第一次人工输精后18 d内出现发情症状的奶牛应进行超声检测,确定其是否发情或患有繁殖疾病。妊娠期母牛可通过定期直肠检测,判断其妊娠状态以及是否出现流产症状。对于有过流产的母牛还可对子宫恢复程度进行判断,确定其是否适合配种。
3.4.3 早孕诊断
通过借助各类诊断设备可对已经完成人工授精的发情母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若奶牛成功受孕,则需强化日常饲养管理。该方法可有效筛选漏配或误配的母牛。对配种一个月后无发情症状出现的奶牛应进行血液检测,确定孕酮水平。配种35 d时可进行B超检测。另外,也可通过直肠检查配种后2个月的奶牛是否成功妊娠,未成功妊娠的奶牛则可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对于妊娠120 d的奶牛,每周应进行2次直肠孕检,避免各种因素导致流产。若检查过程中发现空怀牛,应及时报告流产并启动同期发情处理。
3.4.4 分娩管理
母牛在分娩前应做接产准备。首先应将分娩前一周的奶牛转入产房内待产,同时加强对临产牛的关注。待产奶牛进入产房前,饲养人员应将产房内的垫料彻底清除,同时进行杀菌消毒,更换新的垫料,保证产房内环境卫生清洁、干燥。接产人员熟练掌握奶牛分娩前的变化,从而为接产做好准备。母牛在分娩前10天乳房肿大,分娩前2天乳头膨起,子宫颈肿胀、松软,阴道内有黏液流出。分娩前奶牛表现出不安、频频排尿排粪现象。此时,工作人员应加大检查力度,每小时检查两次或以上。若发现母牛尾巴上举、出现努责现象,则已进入分娩状态。此时,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接产处理,接产前工作人员应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同时佩戴长臂手套。对于分娩困难的奶牛,饲养人员应采取助产措施。助产前需对奶牛外阴进行清洗和消毒。同时对于阴道进行检查,判断子宫颈是否完全张开以及犊牛姿势。若分娩时间过长,还可对奶牛进行肌肉注射地塞米松,从而保护神经,避免神经压迫导致奶牛瘫痪。奶牛分娩后,饲养人员应帮助其恢复体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做好后期护理工作。奶牛分娩后30 min内挤初乳,同时可灌服沐瑞可,防止母牛产后瘫痪等疾病的发生。
3.5 繁殖疾病诊断与治疗
奶牛分娩后3周,子宫内膜有炎症会导致后期发情配种延迟、受胎率降低。炎症较轻的奶牛可使用抗菌消炎药物进行处理。对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的急性子宫内膜炎,首先饲养人员可肌肉注射雌二醇,随后使用生理盐水和奥利舒溶液冲洗子宫,并进行抗菌消炎处理,可在子宫内投入金霉素等。对于卵泡囊肿的奶牛,饲养人员可使用同期发情处理进行治疗,0~7 d使用孕酮栓,第7天撤出孕酮栓,第9天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4 小结
综上所述,奶牛场的繁殖管理工作直接影响奶牛繁殖情况,对奶牛场经济效率至关重要。饲养人员应做好奶牛繁殖状况的把控,保证环境舒适,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繁殖流程,严格执行各类繁殖操作。同时,做好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综合提升奶牛繁殖性能,保证养殖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