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心理养育 厚植向善力量

2023-12-30梁晓丹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家长

梁晓丹

摘   要:儿童的健康成长既包括機体上的发育,也包括心理上的健全与成熟,而后者往往易被忽视。“心理养育”就是要求家长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针对儿童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心理建设,为儿童生活幸福和事业发展奠定基础。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五大心理营养,家长作为心理养育的主要参与成员,需要了解儿童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心理营养,并根据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给予满足,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使儿童的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长和绽放。

关键词:心理养育;家长;五大心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3-0034-02

“心理养育”的概念最早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提出。作为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的专家,她在对大量个案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孩子出现行为或心理问题多数是在12岁至18岁,且大多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她提倡:孩子出生后母亲一定要亲自抚养;6岁之前要对孩子订规则、立规矩,要“立威”于孩子;青春期的教育要以“尊重教育”为主。她呼吁:心理抚养比物质保障更重要,人性教育比智力投资更重要,抓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教育家长。因此,针对不同成长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家长要采取对应的心理教育方式,这是心理养育的核心。

一、儿童成长的五大心理需求

一个人的心理发育和身体发育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人的心理发育需要满足一定的需求,如生存需求、情感需求、关系需求、自恋需求等,这些需求和生理发育中需要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一样,是人体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心理发育同样也需要营养元素,以满足心理发育的需要,如果抚养者关注到儿童心理发育需求,并充分满足了这些需求,那么就能养育出心理健康的儿童,使他们既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又有独立自由的精神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那么,儿童心理发育过程中有哪些心理需求呢?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并结合精神分析原理,笔者尝试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安全感。它是人最底层、最基本的需求,它使儿童有一种安全、放心、轻松的心理状态,它又有一种不被嫌弃的情感依恋,安全感得到满足,能促进儿童脑神经健康生长发育,是儿童未来建立对他人信任的基础,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前提。二是价值感。价值感意味着“我有用”,是儿童自信和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当儿童做出一件事,得到了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他会认为自己很有用,很有价值,成为他继续做得更好的动力,价值感体现了人的生存需求,是能够在竞争中获胜进而更好生存的需求。三是成就感。成就感意味着“我很棒”,它是人的自恋需求,满足这一需求,能促进自尊自信人格特质的形成和发展,能激发儿童的创造活力和独立思维,进而享受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乐趣。四是快乐、自由和美好的体验。这是人的情感需求,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追逐快乐、自由、美好是人的天性,它使人变得有趣、洒脱、乐观、坚强。五是亲密、温暖、彼此尊重的关系。这是人的关系需求,也是情感需求,健康、温暖的人际关系令人愉快,满足快乐、美好的情感体验,能够使儿童形成热情、分享、合作的人格特质,它能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建立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幸福感、合作能力和抗挫能力。

二、心理养育的实施

家长应当了解儿童不同生理阶段所需要的心理营养,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满足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心理学上,将18岁成人之前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0~3岁、3~6岁、6~12岁、12~18岁。不同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同、情感需求不同,家庭教育的着重点也就不同,家长要善于抓住儿童情感的每个关键期。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经常变换照看者。李玫瑾教授提出“孩子出生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其内涵就是要求父母应当做好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担负起孩子的教养责任。3~6岁阶段,父母要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父母在此阶段的主要职责在于给孩子定规矩,立规则,让孩子逐渐树立起规则意识,让孩子懂得只有在他(她)能够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其需求才会被满足。父母要勇于对孩子说“不”,因为在6岁之前对孩子说“不”,孩子最多是哭闹一番,可是若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长再严厉管教,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做出过激反应。孩子通常会在12岁左右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成长转折的关键期,儿童多会出现如独立、尊重意识增强,逆反心理突出,同伴影响力上升,性意识觉醒等心理表征,面对这些变化,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关注、理解、支持与鼓励,切记过于唠叨。

同时,家长要学会根据孩子学习成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角色,做好规划者、引领者、陪伴者、旁观者等角色转变。小学一到三年级,儿童的自控力普遍不强,这个阶段家长最需要耐住性子,做好规划者,有意识地帮助儿童培养习惯;小学四到五年级,儿童的主动性开始增强,这个阶段,家长可以从规划者转为引领者,邀请孩子参与到养成好习惯的规则制定中来,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小学六年级,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早期,他们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这个阶段,父母可从引导者的角色转化为陪伴者,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心理变化上,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孩子一起适应小学到初中学习节奏和生活的变化;初二到高三阶段,儿童完全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他们自主意识非常强,如果此时父母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态度强硬,就很容易激起他们的叛逆心。所以,对待青春期的儿童,父母的角色可从教育者转变为旁观者,从侧面给孩子建议,多鼓励、多尊重、多肯定。

精彩的生命一定有强大的心理支柱,让我们关注儿童心理发育和需求,给足儿童心理养育,培养儿童内在强大而稳定的心理素质,为儿童的人生插上高飞的翅膀!

本文系201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重点课题“0~20岁各阶段父母上岗教育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902040101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做一名“粗糙的”家长
焦虑家长如何自救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美国家长 最怕家访
家长给钱哄孩子培优上课可奖5至20元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