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2023-12-30刘凯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学英语教师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路径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英语教学;融合难点;路径
一、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古代先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察万物之源得出的许多治国之学、为人之道、修身之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智慧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高度契合。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内在的“基因密码”就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我们要深刻领悟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时占比较大的一门学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同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更加具体、细致的指导和政策保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难点
到底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李宗桂在《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着积极历史作用的、至今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下,初中英语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意识明显加强,但因为各种原因,目前优质的融入并不多见,其融合难点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占比过低,其融入流于形式
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确实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但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只是利用图片或视频单方面介绍,常常作为导入昙花一现,其课堂占比很低,课堂的主旋律仍为英语国家文化,所谓的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像是引出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手段罢了。同时,学生没有适当的课前准备,也缺乏课中充分思考及跨文化交际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形成这样的印象,在英语学习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外国传统文化做铺垫的,而这是极不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违背了英语新课标的教學目标要求。
(二)对学考(即中考)研究不深,盲目忽视中华传统文化
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视语言知识,常常将课堂变成语法和习题讲坛,其目的大都是提升学生考试成绩,却忽视了中考英语试题命制始终遵循课改精神,素材选择以立德树人为第一原则,并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近三年中考试题为例,2022年江西的阅读理解B篇介绍了丝绸的发现和传播,旨在引导学生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有完形填空B篇,通过讲述两次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王亚平的追梦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激励学生不惧困难。又如2022年北京书面表达题创设了“李华给英国笔友Chris回信,介绍中国相关礼仪”的交际情境,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用英语做事情、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因此,英语学考并不是一味地考语言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学考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许多教师仍未意识到这一点,陈旧的观念难以转变,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障碍。
(三)教师自身传统文化修养不足,手段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不足,也成了一大阻力。许多初中英语教师从大学至教书阶段,专注于英美文学,并未重视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因此,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课中,常常缺乏真实情感的带入,而是生搬硬套,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本课内容建立实质性联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其融入手段也是以说教为主,让学生感到乏味且唐突,未能真正实现向学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路径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辨析能力,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对于立德树人意义非凡。许多初中英语教师也很认同并愿意付诸实践,只是暂时缺乏方向和路径。因此,以下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教学的路径略做探讨。
(一)充分研究挖掘教材,循序渐进,合理补充
在2013年教育部审定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科书(Go for it!)中,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全册5本教科书均有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单元,具体分布数据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七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相对较小,因为学生还处于初学阶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感知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中华传统文化,并鼓励学生表达,如亲戚的称呼以及中国饮食;而在八、九年级教科书中,由于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在逐步提高,教科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占比也相应大幅度提升了,并且内容更有深度,形式也包含了对话、图片、听力、阅读等,需要学生去思考理解,跨文化交流,并形成文化自信,主动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循序渐进,更有利于学生真正去感知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要注意循序渐进,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能感受的具体文化为起点,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逐渐加入一些寓言故事、文学故事,以及需要学生更多思考的文化对比的内容。
同时,还有很多单元都可以找到合适的融入点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局限于上表中的这些单元,教师也应该结合单元话题,合理发掘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点,如在七年级下册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也可以将“背着母亲上学”的故事以视频的形式与学生分享,让同学们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并珍惜当下优良的学习环境。
(二)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兼顾课内外
按照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对这三方面的教育内容进行合理选择编排,做好调查,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选择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融入课堂;课前也可以让学生适当讨论,使之对该主题有自己的理解,也可鼓励学生查阅相关书籍或者网络资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话可说,进而引起共鸣,内心产生文化认同。
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节活动、英语海报制作、英语话剧比赛等,都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渗透其中,譬如在端午节前夕,就可以让学生用英文谈谈自己的端午节故事或者今年端午节假期的计划,在中秋节前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文画中秋”英文手抄报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主动承担起用英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英语课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产生文化认同及文化自豪感,进而真正在实际生活中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向世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提升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素养,鼓励教师实践创新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学吸引和内生动力对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吸引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的魅力。因此,要想在日常初中英语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并不断提升自我,从而真正呈现出有吸引力的课堂,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其学习动力。最终,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为行,真正肩负起用英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在教师个人层面,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素养,可以从日常阅读入手,如阅读中华经典名著,尤其是教育部推荐的初中生课外读物中的中华经典名著,可以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停留在读的层面,更要去理解,联系生活,指导实践,启迪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学校管理层面,要积极为教师提供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机会,如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传授传统技能,或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会;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学习研究,大胆实践创新,改进教学策略,多融入符合新时代背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只有在大胆的实践创新中,才能发现自身不足,并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李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探索[J].文学教育(下),2021(5):84-85.
[2]陶芳铭.初中英语教科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0,21(3):47-52.
[3]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81-86.
[4]李宗桂.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J].学术研究,2013(11):35-39.
[作者简介]刘凯(1992— ),男,江西南昌人,南昌市复兴外国语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