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挑战与对策

2023-12-30陈智雄

中国商论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新基建数字经济

摘 要:新发展格局下,发展数字经济是打通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各个环节,助力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流通业数字化转型为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内循环、加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提供了新动能。流通业数字化具有简化流通环节、节省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成本的典型优势,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内部转型能力不足、外部数字平台垄断压制的挑战。因此,本文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提升流通业数字化的普惠效应、完善流通业数字化的共建共享机制等策略,为打造数字流通强国提供了现实途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流通;数字化;新基建;数字普惠金融

本文索引:陈智雄.<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24):-005.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12(b)--05

1 引言

数字技术发展促进了生产与流通的融合,产业数字化与流通业数字化在新发展格局下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网民超8.5億人,互联网普及率超六成,网站数量500多万个,光纤接入用户近4亿,移动通信基站达732万个。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由2005年的2.6万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8.6%。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而数字经济仍保持9.7%的高增长。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与发展形势,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数字技术代表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技术发展方向,在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的同时,能够有效扩大内需。发展数字经济是打通生产、流通、分配与消费各个环节,助力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问题已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流通业的数字化问题。关于流通业的数字化问题,王玉香、徐洪波(2021)实证分析了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指出流通效率的提高对乡镇居民消费扩容的影响大于城市居民,但对城市居民消费质量提高的影响大于乡镇居民。杨海潮(2022)指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加速中国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途径。唐任伍、张景森(2022)强调数字技术完善现代流通体系,使得现代流通体系成为由不同流通方式、流通组织、流通载体、流通技术连接起来的系统,进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林刚、范仓海(2022)认为,网络零售改变了供需结构和流通模式,重塑了流通业价值链的结构、内容与运作方式,加速供应链价值链升级。陈泽楷、郭文星(2022)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带动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周琳、王筱依(2022)从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中观市场运行机制、微观企业经营模式三个层次论述了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受到的阻碍,并分别从政策、技术和行业视角提出相应建议。周若涵(2022)指出,在数字技术赋能下,现代流通体系体现出物流与商流的融合发展,商流驱动物流、物流反哺商流发展,有助于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已有的研究论证了数字技术对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商品服务流通的重要性,但是通常将对流通的理解局限于零售业、物流或市场营销等狭义层面,未基于社会整体生产过程来理解流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总体性思维来分析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优势、内外部挑战与应对策略。

2 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优势

流通业包括但不限于商业、物流、零售业,流通领域是相对生产领域而言的。除了直接生产过程外,经济活动都会涉及流通问题。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实际上也涉及信息、指令的传输,但这种流动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无须归入流通领域。严格来说,所谓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一个主体转向另一个主体的过程,这一主体并不要求是商品或服务的所有者,但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拥有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流通业主要用于实现商品价值,是服务于产业领域的。在工业化中期,生产能力相对发达,流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主要用于扩大产品需求。在工业化后期,流通体系可以发挥先导性作用,开发新的消费需求,为生产提供动力源泉,且生产与流通逐渐融为一体,界限逐渐模糊。无论是哪一阶段,就流通本身而言,流通环节的简化、流通时间的节省、流通成本的降低都是流通效率提高、流通业务发达的体现。流通业数字化是指将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运用于商品流通领域来提高市场效率。数字技术发展引起的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简化了流通环节、节省了流通时间、降低了流通成本。

2.1 简化流通环节、创新仓储供应模式

数字平台作为供需双方的中介,减少了供需匹配的中间环节。数字平台的中介作用使得许多传统的中间商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人们通过数字平台了解商品、雇佣劳动、寻找工作,替代了大多数的线下介绍环节。以农产品流通的数字化转型为例,农产品的传统流通渠道以批发市场为主,即农户将农产品卖给中间收购商,中间收购商将收购到的农产品集中卖到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分销到各地。数字经济兴起后,新零售、新业态发展起来,典型的例子有盒马鲜生、每日优鲜、电商直播等,农产品可以直接通过数字平台被消费者了解到,并通过数字物流系统抵达消费者手中。少数情况下,农户直接将农产品运往农贸市场摆摊销售,但这种销售模式受地点约束,并增加了运输成本。在发达乡镇,企业与大规模的农户签约,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直接为企业提供初级农产品作为加工原料,数字技术的发展加速了这种模式的发展,因为农户不再局限于和周边的企业签约,通过数字平台,即使周边没有初级加工企业,农户也能匹配到需求者。农产品的销售具有较高的时效性,需要较大的客户流量,生鲜电商直播、线上团购为农产品的畅销打开了路子,大大冲击了传统的农产品仓储模式与供应链模式。这种对仓储供应模式的创新并非农产品流通独有的,数字化仓储可以根据订单大数据分析,综合距离、体积、重量等将货物存放在最便捷的地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流通领域所受的物理边界限制,使得生产者可以精准捕获消费者的最终需求,有效降低商品与消费者需求误配的概率,库存商品数量减小到最低程度,并最大化自身的利润。相应地,供应链呈现出网络化、集成化的态势,中小企业的供应链不再局限于特定的上下游企业,可以根据大数据进行优化调整,成为整个流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供应链与产业链的网状联系,使得原本的线性价值链转化为具有多元价值创造节点的价值网络,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都成为价值网络创造的主体,实现了产销合一的共创型产销模式。

2.2 节省流通时间、提升消费场景体验

数字技术催生了线上平台购物、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零售模式,拉近了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打破了流通的时空限制,在带来新的消费场景体验的同时,为消费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互联网用户数量及普及率的快速增长,为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用户基础,海量用户产生了海量用户信息,可作为分析用户消费偏好与消费行为的信息基础。数字技术与流通业的融合,使流通领域的决策模式从“信息——人”过渡到“数据——人”,最终向“数据——数据”过渡。数据成为流通业创造利润的重要源泉,成为一项战略性资源。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线上购物平台改变着人们的购买习惯,快递物流、美团外卖等改变着人们的消费模式。数字技术发展使得线上线下两种消费模式相融合,线下新零售运用人脸识别、虚拟现实、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数字技术打破了产品销售的时间边界、空间边界与产品类别边界,流通业数字化不仅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还节省了生产者实现商品价值的时间,这种时间的节省并未降低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就电商直播营销模式而言,同一主播可以在不同时间代理宣传不同企业的产品,消费者也可以在同一线上购物平台选购来自不同商家的产品。数字技术的运用使得生产者以更小的成本、更短的时间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原来是先产后销的推销模式,现在转化为个性化定制的预售模式,不仅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还降低了产销脱节的风险。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互联共享,一道成为价值网络的创造节点,提升了流通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数字平台的建立使得供需双方信息传递公开化、透明化,形成反馈调节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损失,在丰富商品、服务的同时,提高居民的消费预期。

2.3 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流通数字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生产数字化与消费数字化的黏合剂,生产数字化注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消费数字化集中于饮食、穿着、娱乐、出行领域,重点是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既要维持生产者一定的利润,又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这就必然要求流通数字化相应地降低流通成本。数字技术发展使数据信息的体量、即时性、有效性得以提升,确保了信息在产业之间传递的高效性、完整性与准确性。数据生产要素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大数据技术使得数据直接生成历史经验反馈给决策层,并通过信息系统监督与管理下层员工,简化了信息传递环节,减少了信息传递的成本,提高了信息传递的准确度。结合数据预测模型发挥大数据预测作用,降低仓储成本与管理费用。人脸识别、智能搜索和刷脸支付等数字技术加速推广无人零售模式,降低劳动力成本。流通成本的降低使得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中,进一步从供给侧提高产品质量。数字技术的运用打破了商品流通的地域限制,企业之间建立数字化联系,流通组织的边界被打破,数字平台的构建扩大了流通组织的规模、提高了流通组织的运作效率。流通组织中的各个主体通过网络实现高效互联、信息共享与价值共创,将传统的一元线性竞争关系转化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多元共享共赢关系。数字技术发展改变了企业之间的买卖模式,使得流通主体、流通组织与流通渠道得到创新发展,加速流通、服务、生产的信息化与集成化,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流通平台数字化具有很强的网络效应与正向外部性,不仅使得整个流通行业受益,还打通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堵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 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外挑战

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具有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生产经营效率的优势,许多流通企业在努力进行数字化转型,或将流通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革。根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4—2020年)》,2014—2020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由13.37万亿元增加到37.21万亿元,增长178.31%,其中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2.79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76万亿元,占比由2014年的20.07%增长到2020年的31.6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电商直播超过1000万场,观看人次在500亿以上,活跃主播人数超过40万,商家商品超过2000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数字化是流通业发展的大势所趋。然而,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面临着来自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双重挑战。

3.1 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部挑战

就流通企业自身的因素而言,流通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的问题,导致流通企业“不会转”的主要原因是对数字化转型的认知误区,认为数字化转型仅是对互联网技术的简单应用。许多企业认为流通数字化就是将线下业务转移到线上,实际上数字化转型是全方位、多维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进行改造与升级,导致流通企业“不敢转”的主要原因是害怕面对数字化转型失败的风险与损失,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的数字设备投资,是一个长期收益型的投资,许多企业在维持现有盈利的情况下不敢冒险进行数字化转型,导致“不能转”的主要原因是企业融资能力或现金流不足,以及外部数字基础设施环境的不足。在数字基础设施环境较好的发达地区,流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成本相对较低、收益较高,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阻碍较小。当企业融资能力较差或经营状况不佳时,流通企业没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数字化转型。

3.2 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外部挑战

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相同,在中小流通企业外部,流通業的数字化也面临着数字平台垄断的挑战。随着数字平台规模的不断扩大,平台对资本、流量、技术、数据等资源的掌控力逐步增强,在线上平台购物乃至无人零售的过程中,许多消费者经常遇到“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歧视问题,这实际上是数字平台利用算法规制消费者的行为。数字平台不仅规制消费者,还对中小企业进行控制,因为中小企业越来越只承担产品生产职能,而将流通环节交给数字平台与广大的外卖骑手、物流人员,而骑手、物流人员实际上是在数字平台的控制之下,因此整个流通领域乃至中小企业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被大资本数字平台左右的。相较产业部门与大资本数字平台而言,中小流通企业面临数据收集能力低的问题,大数据被数字平台掌控,可能引发平台垄断,并有可能侵害消费者的隐私,大资本电商平台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进而实现流通资本对产业部门的反向控制。政府需要在流通领域提供公共数据服务,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治理平台经济垄断。2020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数字平台利用数据、算法等优势进行无序竞争的行为提出明确的约束,但对数字平台的限制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否则会弱化数字平台的创新动力,不利于数字平台的健康发展,应在有效监管和包容发展之间把握好尺度。

4 流通业数字化转型的应对策略

流通业数字化的重点是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流通业数字化必须以加强新型基础设施为重要支撑,数字化本身的共享特征及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又要求流通业数字化必须发挥普惠作用,完善共建共享机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政策上的普惠导向能够有效破除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内外部挑战,提升流通业数字化的整体效能。

4.1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撑作用

流通业数字化转型须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数字技术发展以前,传统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是推进流通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数字经济时代,要想推进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就必须加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全域统一的数字网络体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已有10.11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71.6%,2020年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45亿元,同比增长30.1%,如此庞大的数字经济市场须有相应的数字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中国5G基站达到96万个,占全球总数的70%以上;202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为2091亿元,增长率为37%,区块链市场规模达到5.61亿美元。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总投资规模近50万亿元,2020年年内计划投资规模已达8.4万亿元。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大大降低农产品冷链仓储、冷链物流的成本、提升冷链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流通数字化的核心是建立数字平台来收集、处理、传递海量的商品服务信息、物流信息、消费信息,这又要以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高强度的数据处理能力为支撑,应合理规划城市与乡村之间流通的基础设施布局,打通城乡流通节点,实现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速乡镇企业数字化转型。在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须通过数字技术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系统。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农业信息的去中心化,大数据技术可以逐步实现生产者、消费者对农产品数据的挖掘与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充分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智能物流数据中心将大数据技术与流通业深度融合,集中收集、传输流通数据,在提高流通质量的同时,为供应链的智能化生产提供了大数据指引。运用数据资源与数据分析技术优化供应链生产方案,改进原材料、中间品物流运输路线,实现规模化运输。构建城乡全域覆盖的综合信息系统,整合流通过程中的商品、服务与消费信息,在大数据平台上实现数据共享,对产品库存与服务质量进行全景式监控,提高智慧城市流通效率。

4.2 提升流通业数字化的普惠效应

流通业数字化转型须提高流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推进流通业数字化的普惠效应。一方面,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高流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能力。融资困难、资金支持不足一直都是中小企业、农村企业,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农村企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数字金融降低了融资成本,扩大了融资范围,实现了普惠金融效应。许多流通企业在数字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渴望实现数字化转型,但是受到固定资产革新的限制,一旦打破传统模式,就可能由于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实际上,相较产业领域而言,流通领域以较小的成本就能完成數字化转型,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流通企业的融资帮助能够起到实质性效果。在流通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推进数字经济赋能跨区域、跨领域、跨主体资源优化配置和要素融合创新。加强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发展命脉的数字产业中的领头作用,使国有数字企业的发展普惠城市与乡村,打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国,促进不同地区在数字流通领域的协同发展,加速在乡镇布局各类商业网点,构建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国有企业具有大规模资本优势,应在数字化流通领域起先锋带头作用,并从整体布局上引领数字化流通发展在互联网基础设施、现代化流通基础设施及商业配套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普惠支持,削弱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分割弊端。

4.3 完善流通业数字化的共建共享机制

流通业数字化须推进数字流通的共建共享,提高流通业发展的重视力度。流通业数字化应以开放、共享、共建、共赢为原则。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新零售以消费者为中心,突破传统单一的线下消费局限,重新整合信息、服务、商品资源,通过物流协同配送、信息共享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来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产业链与供应链融合形成新的商业流通模式,构建“产品服务+物流+数据信息+场景+社交”的全渠道协同流通生态圈,呈现协同性、集成性、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特征。数字化流通体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包容度与开放性,大数据将企业、政府、居民打造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这种共享既体现在零售渠道、营销渠道、推广渠道、直接渠道的共享上,又体现在仓储、快递、线上购物平台等流通工具的共享上。因此,本文认为应加速数字化流通标准体系的构建,推行可靠高效的流通行业标准与术语规范,加强流通各个子环节的连贯性、统一性与兼容性。建立智慧物流公众信息平台,从信息封闭、数据孤岛状态向信息共建共享转化。强化流通行业数字化在整个数字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树立流通价值意识,打造数字流通强国。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下,流通主体呈现出小微化与多元化的态势,线上平台降低了市场的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多元化的竞争潜能。数字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渗透创造了物流配送、快递外卖、电商直播等新的就业岗位,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缓解了就业压力。流通业数字化过程中当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享发展,提高大众的数字消费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的数字技术能力、提高科研人员的数字研发能力,让数字社会成员一道重构数字化流通主体,加速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与物流的高效运转,将各个领域的人才、资金、资源纳入生产流通领域中,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知,2020(11):4-7.

本报评论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N].人民日报,2020-05-25(001).

王玉香,徐洪波.数字经济赋能下流通业效率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消费扩容提质的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1(16):40-44.

杨海朝.新基建对我国流通数字化转型的推动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6):9-12.

唐任伍,张景森.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功能、作用和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1):3-8.

林刚,范仓海.网络零售对商贸流通业价值链重构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22(3):36-39.

陈泽楷,郭文星.数字经济助推我国流通业高质量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2(6):24-27.

周琳,王筱依.数字经济时代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7):12-15.

周若涵.流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商流与物流融合发展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7):20-23.

猜你喜欢

数字普惠金融新基建数字经济
关于“新基建”下信息通信高校学科发展的探讨
远东智慧能源 掘金“新基建”风口
2019,“新基建”竞争吹响号角
数字普惠金融下的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探索
数字普惠金融的县域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推动脱贫攻坚的优势分析、具体实践与路径选择
肯尼亚M—PESA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
外媒拿中国在西沙“新基建”说事
OECD国家数字经济战略的经验和启示
从数字经济视角解读欧亚经济联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