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2023-12-30康丽
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视角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诸多传统文化概念中被抽绎出来纳入其内部制度的工作概念。这一工作概念通过教科文组织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各缔约国共同参与的国际化运作,迅速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得以普及。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学界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将其从陌生的国际工作概念转变为炙手可热的理解文化传统在当代进行知识和意义生产的一种方法。这种转变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认知逐步清晰化、深刻化的过程,也是对多边对话、相互尊重、社区赋权等国际理念在落地实践的进程中,同国家或地方层面复杂文化事实彼此抵牾、相互磋磨、逐步调适等事象的呈现和深思。
本期专栏中包含了来自河北Q县与重庆走马镇的两项民间文学类非遗保护个案的田野研究。在同国际保护框架进行对话的基础上,两篇文章都深描了民间文学类非遗在地方保护与传承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不约而同地深入诠释了多元文化主体在遗产化进程中的张力关系,并在各自个案所属地方社会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倾力去发现缓解困境、适应新变的多样化路径。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篇文章不仅是为解析上述“适应性症候”而进行的研究实践,其写作过程也都鲜明地凸显了从以非遗作为对象向以非遗作为方法的范式转变。
主持人简介
康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民俗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俗文化普查与研究中心主任,河北大学燕赵文化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全国非遗名词审定委员会理论分委员会主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中国民俗学会评审专家组成员(2015-2017),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履约专家组成员(2016-2023),2020年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优秀专家。主要从事民间叙事、民俗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性别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各级科研与教育改革项目共9项;出版专著2部、编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理论卷》等4部,在核心刊物(CSSCI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完成省部级、司局级采纳的政府咨询报告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