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文化视域下武术非遗的图像叙事研究

2024-01-24孙毅涵沈伟斌

关键词:武术符号图像

孙毅涵, 沈伟斌

(1.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科技大学 体育工作部,河北 石家庄 050018)

一、文献综述

目前,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对事物“看的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主要体现为对所看事物的视觉性以及直观性等方面的关注,这一改变促进了“视觉文化”的形成。电影、电视剧,尤其短视频等各种图像的出现,使图像凭借强大的传播力、渗透力以及影响力迅速融入大众的社会生活当中。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具有保守性、传统性、排他性等特征,在数字化时代其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境况。综合学界关于视觉文化与武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视觉文化与武术、武术非遗、武术图像等方面。

(一)关于视觉文化与武术的研究

目前关于视觉文化与武术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武术的视觉性解读。龚茂富等[1](P65-68)以武术套路为对象,揭示了武术套路的视觉特性。侯兴羽[2](P27-29)阐述了在大众媒介、审美现代化、消费社会的影响下传统武术所展现的新形态等。二是视觉文化与武术审美研究。马文友[3](P185-190) [4](P88-94)在分析视觉文化发展下武术审美转变的基础上,探讨了传统与时尚、内蕴与外显、技术与艺术、教化与娱乐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同时分析了武术审美意识从古到今的标志性变化。李富刚等[5](P58-64)提出武术审美既要追求深层次审美体验,也要向求新、求异的方向发展。三是视觉文化下武术的出路研究。冉学东等[6](P23-26)分析了现代生活方式以及异域体育形式对武术发展境遇的影响,武术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其在当代表现出强大的生存张力。龚茂富[7](P24-27)从视觉文化的视角,分析了武术文化传播特征及国际化传播障碍,从传播机构、传播内容以及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刘宏亮[8](P464-468)在视觉文化视域下以体认的方式解读了武术的意义。四是视觉文化与武术发展研究。梁潇[9](P48-51)指出武术的传播逐渐转向视觉,并分析了武术传播视觉转向的原因及表现。马文友等[10](P137-140)分析了武术在图像化传播过程、艺术化过程、审美化过程、时尚化过程中的发展路径。

(二)关于武术非遗的研究

目前关于武术非遗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武术非遗的保护研究。胡昌领等[11](P72-78)在研究武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基础上,以太极拳为例,探索了社区系统性保护武术非遗的具体做法。张茂林[12](P14-20)提出建立多元主体共同保护地方传统武术机制,并阐述了其生成逻辑、基本含义以及实施策略。二是武术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阎彬等[13](P7-13)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分析了武术非遗的基本特质,探讨了武术非遗以实现文化认同为目标的发展路径等。三是武术非遗的教育教学研究。童国军[14](P79-82)在探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问题的基础上,对传统武术如何更好地融入校本课程提出相应对策。张奇娟[15](P53-56)以嘉兴学院为例,探讨了岳家拳与嘉兴学院的融合性发展。

(三)关于武术图像的研究

目前关于武术图像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武术动作的图像分析。李志田[16](P56-60)针对传统武术图像增强系统效率低、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设计武术动作三维图像非显著性区域自适应增强软件,增强武术三维图像的效果。二是武术图像的社会性研究。苑城睿等[17](P88-94)从话语分析的视角,探讨了中西结合话语下武术动作的图像编码与解码。刘海金等[18](P63-68)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了武术图像传播失范的规避路径等。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在视觉文化背景下利用图像的再生产来促进武术非遗发展的研究较少。基于此,如何使武术非遗能够利用图像所再生产出的故事性来促进武术非遗的发展与传承,便成为本研究的问题缘起。本文以图像叙事为出发点,在对武术非遗图像叙事形成原因、优劣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如何利用图像讲好武术非遗故事。

二、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的概念与形成原因

(一)图像叙事的概念

图像叙事是叙事学的一个下属概念。 图像叙事包含着“图像”和“叙事”两个主题词, “图像”源自拉丁文“imago”,有“仿照”“拟似”之意,中国古代以“象”来表达所感知到的事物形态。《易·系辞上》有载:“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为之象”[19](P378)。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图像逐渐表现为所观察对象的符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图像被定义为“画成、摄制或印制的形象[20](P1150)。伴随着图像学的出现与发展,图像一词有了更广泛的含义。美国学者 W·J·T·米歇尔从跨学科、跨领域视角将图像分为语言、视觉、造型、认知、心智等五种类型,从而勾画出广义的图像全貌[21](P87-95)。叙事,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叙事与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交流密切相关。同时,叙事必须有叙事媒介,很多事物都可以成为叙事媒介,正如罗兰·巴特所说:“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媒介)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22](P3)。

图像叙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图像叙事以多种传播媒介为载体,以绘画、摄影、影视等图像符号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文化系统中的叙事形式。从广义来看,图像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一种逻辑表述和思维模式[23](P12)。

(二)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的形成原因

1.图像的独特功能和地位的确立

从人类阅读方式的发展来看,发生了从口传到印刷再到视觉的转变。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文字具有抽象性和反思性的特征,是静态的,需要人们一遍一遍地阅读、理解、感悟,而图像是直观的、通俗易懂的,通过图像人们可以直观地接受图像所传达出的信息。由此可见,图像的独特功能迎合了当下视觉文化的发展,逐渐成为大众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

目前武术非遗保护仅仅是一种静态的保存,大众对其知之甚少,而大众是武术非遗得以发展和传播的内在活力。武术非遗若脱离了大众,就缺乏了传承和发展的活力。因此,武术的非遗项目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图像,以一种新的形态呈现在大众的眼前,展现新的生机与活力。

2.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新媒体是一种利用网络科技、数码科技以及移动科技进行信息的派发和接收的信息沟通平台。其核心在于技术的运用和交互性,特点是平台化,导向是人性化,并且这种媒体还表现出创新的形态[24](P5)。新媒体的出现,给图像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空间看,图像的传输变得非常便捷,空间距离遥远的人与人之间可以近在咫尺的交流。从时间看,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新媒体塑造了图像的多元形态展现,通过图像掌握信息,使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逐渐拓展。

武术非遗项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集体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内蕴深厚的文化记忆,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使中国武术不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文化遗产,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的文化生命,助推中国武术实现当代转化和发展[25](P66-72)。因此,武术非遗项目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新兴技术,利用多元形态的图像,充分挖掘武术非遗项目的内在活力,以自身特有的魅力,结合新媒体所塑造的图像,拓宽展现形式,增强吸引力。

3.武术自身的图像传播经验

从历史发展来看,图像作为武术重要的传播载体由来已久。原始社会的武术图像主要是原始先民记录和认识武术的一个工具,岩画与武术的结合反映了原始人民生活中理性和感性的完美融合,并对研究武术文化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6](P77-90)。其中广西花山岩石中的武舞图像、肃北大黑沟岩画中的围猎图像便是最好的证明。到了奴隶社会,武术图像逐渐成为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化的手段,统治阶级利用图像来传播其统治思想,巩固其统治地位,如,与射礼有关的图像。封建社会的武术图像在表达礼教方面进一步扩展,统治阶级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三纲五常等,通过多样的武术图像形式展现出来,如,以武入仕的忠臣形象。近代社会,武术通过图像表达尚武思想。进入现代社会,图像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交流的主要媒介。

从武术的发展进程来看,武术的图像传播自古有之,只是在不同时期所展现的作用有所差异。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对武术非遗进行挖掘保护的过程中,会通过拍视频、录像等方法保留珍贵的文化记忆。由此可见,武术图像对于武术记录、收藏、表达、传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视觉范式的转变

侯胜川按照视觉范式的发展将其划分为四种模式:原始视觉模式、古典视觉模式、现代视觉模式和后现代视觉模式等[27](P130-135)。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武术承载着宝贵的历史文化记忆,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武术非遗还缺乏一定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图像的传播既可以适应视觉范式的转变,又可以将武术非遗以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在大众的眼前,对武术非遗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三、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的优势与不足

(一)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的优势

1.图像叙事能够直观地表达武术非遗的抽象性内容

图像叙事可以用一种象征式的手法将“看不见”的抽象概念用“看得见”的文化符号表达出来。图像的表达方式与文字的表达方式相比有其独特优势,通过具体的图像,不仅可以将武术非遗内部的文化因子进行本体化转化,化抽象为具体,而且符合当下人们的一般认知习惯和认知方式,如,身体符号、服饰符号、兵器符号等。将武术非遗的文化因子寓于“看得见”的文化符号中,更有助于促进大众对武术非遗的理解和掌握。

2.图像叙事能够引导大众对武术非遗的关注

图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交流情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以及了解世界的工具,利用图像讲述故事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图像在故事的讲述者以及故事的倾听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通过图像故事的讲述者将信息传递给故事的倾听者,使故事的倾听者更容易理解。

利用图像,结合特定的武术文化符号,加上武术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讲述,不仅可以使武术非遗项目以一种新样式、新业态展现在大众的眼前,而且能够引导大众主动关注武术非遗项目。

3.图像叙事能够隐喻式地传递武术非遗的价值寓意

隐喻主要是指用一种事物暗喻另外一种事物。关于图像的隐喻,有学者明确指出:“包括照片在内的任何图像的本质都是隐喻”[28](P190)。图像能够更直接地将抽象的价值寓意隐喻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将“无形”的价值理念转变为“有形”的图像,用直观可见的图像来隐喻事物内部的价值理念。

从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维度对武术文化进行考察时,精神维度无疑是武术文化的核心所在。武术文化所内涵的无形的价值寓意是精神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武术“活”的灵魂。因此,图像可以隐喻地表达武术非遗的价值寓意,这无疑为武术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机遇。

4.图像叙事能够情景式地引导大众对武术非遗的价值认同

武术非遗文化具有抽象性、复杂性等特征,大部分都留存于传承人的记忆中,抑或是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笼统的理论阐释,很少被人们所熟知。加之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传统价值观念逐渐发生改变。武术非遗也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对其价值认同也在不断地消解。

利用图像讲述武术非遗故事,将武术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可以扩大传播的受众范围,引起受众的视觉注意,使不同的受众在阐释和理解图像的过程中,了解武术非遗故事,感受武术非遗的魅力,理解故事里的武术文化,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并强化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及价值认同。

(二)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的不足

1.武术非遗图像叙事中感性的突出

武术非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需要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形象表达,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直观的图像符号,通过视觉体验便可快速获取图像信息,通俗易懂,不需要受众过多的深入思考和思维碰撞。但单纯感官上的娱乐并不等于精神上快乐[29](P92-96)。所以,运用图像讲述武术非遗故事,虽有助于大众对武术非遗项目的接受和认同,但由于图像所表现出的感性认知冲击理性思考,消解了大众的理性思辨能力,不利于大众全面、系统地掌握武术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

2.武术非遗图像叙事中娱乐性的放大

随着短视频平台不断发展,娱乐元素逐渐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武术非遗项目的叙事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武术非遗项目的突出特征,借助图像进行叙事,能够契合现代社会与大众的需求,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和时代价值。然而,有些叙事者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将价值观内容过度娱乐化,消解了武术非遗项目的文化因子,使其在图像叙事的过程中缺少了“活”的灵魂。

3.武术非遗图像叙事中虚拟性逐渐替代真实性

图像的虚拟性取决于图像符号的相似性,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图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图像构成的虚拟世界常常让人分不清真假与虚实,进而导致了“脱域”现象的出现,对武术非遗项目的图像叙事带来困扰。武术非遗项目不仅有相关的心法理论基础,还有其相应的体悟性练习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在运用图像表达时,图像的虚拟性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不真实感,从而拉开与现实世界的距离,容易遮蔽武术非遗项目的实践性,降低武术非遗项目的真实性与可信度。

4.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碎片化的冲击

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图像越来越碎片化,碎片化的图像能够满足人们快速获取大量信息的需要。然而,碎片化的图像既不利于系统化信息的获取,也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形成。对于武术非遗项目来说,图像叙事内容的碎片化分散了武术非遗项目的整体性。武术非遗项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而,武术非遗项目传播应遵循整体性思维,保证叙事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四、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的路径

(一)提升武术非遗叙事者图像运用水平,发挥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的优势

在武术非遗项目传承与传播的过程中,传承人是决定性因素,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武术非遗项目传承与传播的效果。随着图像在视觉文化发展中的普遍使用,武术非遗项目利用图像讲述故事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武术非遗由传统叙事转向图像叙事,武术非遗项目传承人从传统叙事者转变为图像叙事者。而运用图像进行武术非遗叙事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图像的叙事优势,完整、准确地把抽象的武术文化转变为生动的具体形象,并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武术非遗图像叙事者必须具备相应的图像运用能力。那么,如何使武术非遗叙事者提升图像运用的能力?

1.武术非遗图像叙事者要转变观念,学习并掌握图像相关知识

武术非遗叙事者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逐步克服对武术非遗传统叙事的过度依赖,创新叙事方式。通过培训,加强武术非遗传承人关于图像相关知识的学习,深入把握图像的构成要素、表达方式及特征,了解图像的价值、功能、叙事方式以及叙事原理,掌握其特殊的叙事规律,积极开展图像叙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强化图像运用意识,促进武术非遗项目与图像叙事的有机融合。

2.武术非遗图像叙事者要加强武术非遗的“编码”和“解码”能力

编码是以特定形式组合并借助符号进行展现的各类意义和信息[30](P12)。解码则是在编码结束后,观众产生的涉及感知、理解、情感、理念或行动等多层面的复杂反应[30](P14)。通过新媒体传递的图像信息揭示武术非遗的深层次内涵与文化意义,需要图像叙事者对各种武术非遗项目的符号进行编码和解码,不仅要理解其价值内涵,更要强调不同武术非遗项目的独特之处。同时也要明确叙事对象身份、生活环境、教育背景、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观众的生活背景、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和职业角色不同,思维方式和理解水平也会存在差异,造成了其应用图像符号和编码方式的差异。通过个性化的编码手段展示武术非遗图像中的文化内涵,可以进一步提升武术非遗项目文化认同度。

3.武术非遗图像叙事者要具有一定的图像创新能力

运用图像对武术非遗项目进行叙事时,武术非遗传承人不仅要具有图像的相关理论知识、图像的“编码”与“解码”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图像创新能力,在保持不同武术非遗项目特色的基础上,拓宽武术非遗图像的表达方式,通过元素的多样化挖掘、图像的多样化处理等方式表达武术非遗项目的文化底蕴,使得武术非遗项目通过图像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出来。

(二)打造新时代武术非遗的图像叙事文本,提升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的品质

武术非遗图像叙事文本是连接武术非遗叙事者与武术非遗叙事对象的桥梁,是武术非遗项目图像叙事的重要载体。构建武术非遗图像叙事文本不仅要体现其特色与时代的融合,还要提升武术非遗项目的叙事质量和叙事效果。在构建武术非遗叙事文本时,文化符号的选择和使用十分重要,其主要表现为具有某种特殊意义或特殊内涵的标示[31](P21)。对于武术非遗项目的符号选择与使用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理优秀传统文化符号

武术非遗项目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子。构建武术非遗图像的叙事文本时,必须深入探索富有意义且代表性强的传统文化符号,借助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创新性转换和发展。

2.精用武术身体文化符号

武术非遗项目作为一种身体文化,身体符号是构建武术非遗图像叙事文本的核心,由身体延伸出的文化符号在武术发展过程中展现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内涵。因而,武术非遗图像叙事文本的构建,不同武术非遗项目身体文化符号的打造也十分重要。

3.利用好地域武术文化符号

武术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武术非遗项目。因此,武术非遗图像叙事文本的构建,要考虑不同地域文化符号的选择,展现不同地区武术非遗项目的不同风格和特征。第四,要选用武术非遗“生活化”符号。社会生活是武术非遗项目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场所,也是传承和发展武术非遗项目的现实平台。运用通俗的生活符号,可以让武术非遗的图像叙事更贴近人民生活,使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武术非遗的价值内涵,增进受众传承和发展武术非遗的意识。

(三)培养武术非遗叙事对象的图像素养,提升武术非遗图像的辨别力

武术非遗图像叙事者既包括武术非遗项目的习练者、继承者,也可以是社会受众群体。对于武术非遗叙事对象来说,若想更好地利用图像叙事,提高叙事图像素养至关重要。叙事图像素养或视觉素养主要是人们通过观察并结合其他感官体验,从而培养出一种集合了多种视觉技能的品质[32](P85-89)。众所周知“看”是人具备的一项能力,虽然每个人都有“视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懂”。“看到的”只是事物的外在表象,“看懂的”才是其内在本质,因此,应用图像讲述武术非遗故事就需要提高叙事对象的图像视觉素养。

一方面,提高叙事对象的“看图”能力。不同武术非遗项目的习练者、继承者以及社会大众都要理性看待图像所传达的信息,敢于批判、否定错误的图像信息,还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认知水平,了解图像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提高叙事对象的“解图”能力。应当理性地理解图像所反映的文化内涵,辩证地对待图像传播,通过图像来客观地理解武术非遗的内容,抵制不良的图像信息。

(四)改善武术非遗图像叙事条件,优化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环境

新媒体为武术非遗的图像叙事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变了武术非遗的叙事环境的同时,也使叙事环境更加复杂,出现了虚假信息等问题,因而要想更好地利用图像进行武术非遗叙事,必须优化武术非遗图像叙事环境。

一方面,充分融合新媒体平台,打造武术非遗图像叙事板块。通过将武术非遗项目制作成特点突出的短视频,讲述武术非遗故事、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等,以优质内容吸引叙事对象的关注。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信息空间的治理,营造良好的武术非遗图像叙事氛围。加强网络信息空间法治建设,强化媒体平台以及媒体人的责任意识。完善图像信息的审核机制,加强对网络信息空间的监督与管理,为武术非遗的图像叙事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五、结语

随着视觉文化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图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工具。从叙事的角度看,传统叙事方式转向图像叙事方式已成为必然。武术非遗项目传统的叙事方式是以口传身授为主,在当下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行叙事方式的变革,即图像叙事。因此,武术非遗项目要在当下能够更好地利用图像讲述非遗故事,则须从叙事的主体—叙事者、叙事的核心—叙事内容、叙事的客体—叙事对象、叙事的载体—叙事环境四个方面多方考量,缺一不可。

猜你喜欢

武术符号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学符号,比多少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有趣的图像诗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武术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