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实践理路

2024-01-24刘燕茹洪涛

关键词:受教育者创设思政

刘燕茹, 洪涛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P2)为了更好地增强社会成员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仅要通过“输出去”观察信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要让视觉、听觉等参与到该过程中,实现身临其境的体验。虚拟现实(VR)技术是一种由计算机、计算图形学、语音识别学、仿真技术等多种高新技术结合创建虚拟现实环境的技术。本文旨在探讨VR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融合,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循着有温度、有质感、接地气的模式发展,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所助益。

一、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2](P1)。随着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的不断推进,将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用以计算机为核心、传感器及其他设备为支撑而构建起来的虚拟仿真系统所创设的虚拟环境也应运而生。通过将学生和VR技术所创设的虚拟环境的结合而产生了一种“沉浸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实现思政论课走深、走实、走心。

(一)以人机互动提升学习参与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3](P1)青年需要精心呵护和栽培。思政课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但是由于思政课理论性强,难以形成生动化、形象化的体验。因此,应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让其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成为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认知转变的有效方式。

1.纾解学习空间的固化。传统的教学活动都在教室中进行,其空间固定且长久不变,师生难以产生有效的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参与度。VR技术通过创设情境使受教育者产生沉浸感和交互感,在打破学习场域壁垒的同时,实现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有机融合,让学生由感官体验上升到情感与价值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创新思政课课堂模式。思政课是一门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智慧和人格力量的课程。由于以往的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非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未真正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VR技术通过再现旧场景、创设新场景给学生以深刻的认知体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有温度、有质感、接地气。

(二)以沉浸感提高学习效果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 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4](P76)思想政治工作和盐一样既是调味剂更是必需品,是塑造灵魂和涵养精神的源泉。思政课作为原理性内容的讲授型课程,VR技术与思政课的融合,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实现了沉浸式体验,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新颖,让广大学生在深学细悟中凝心聚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素养与自身修养。例如,在智能化的课堂学习中,一副眼镜和一台电脑就可以实现在“实景”中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光辉历程。通过亲临一大旧址,感受伟大的红船精神;通过亲身体验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伟大壮举,深悟伟大的建党精神所凝聚的筚路蓝缕与时代精华。由此,通过VR技术可以将历史事件具象化,予以学生生动的学习体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的“走心”又“入心”,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打造高质量课堂。

(三)以认知和体验创新教学模式

认知源自于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等因素[5](P26)。通常表现为个体在与一定的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个体对所获取的信号进行接收、转化、编码等信息处理加工过程。VR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传感器等建构相关的环境,使受教育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获取知识。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采用直线性的教学方式,即学生老师、课上课下、课程作业。将VR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由直线性教学向立体化教学的转变。例如,在课堂上讲授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包括教师讲学生听、观看主题影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学生对抗美援朝精神的理解是扁平化的。将VR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虚拟的环境,实现强烈的视觉感和代入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面临严峻的局势时,我们党有足够的气魄和谋略战胜一切不和平力量。同时,以史鉴今,让当代大学生树立危机意识,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担当,砥砺不畏强暴的民族风骨,敢于同任何不利于国家和人民的行为亮剑。

二、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教育创新是实现智能技术转化为教育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体现。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思政课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6](P115)。因此,VR技术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

(一)交互性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

交互性是指计算机与用户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换。人与虚拟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换以更自然的方式进行,如屏幕上显示的图标、头的转动、目光追随、手的移动等,人和机器处于和谐状态。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存在又相互作用,各自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又促进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因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与相互转化。

虚拟现实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向度的技术叠加,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投放到技术编织的拟态环境中[7](P40),而是在VR技术赋能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提供技术助力,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动与融合。通过创设全新的物理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的基础上,增设了与虚拟环境中创设的人物、场景的互动。学生可以利用传感设备,通过自己的动作控制,改变感受的内容,在虚拟环境中做出相应的响应。

(二)虚拟性契合马克思主义现实人理论

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也是不断发展的。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P135)。而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也处于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即人具有超越性和发展性,在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通过突破一定的社会关系逐渐走向“个性自由”阶段。现实人的价值要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实现,但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受一定的时空限制,不能随意放慢或快进。VR技术可以再现特定社会时期的场景,以技术手段开拓新的实践空间,为受教育者展现出一个可视、可听、可触的空间。让受教育者获得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历的实践体验。尽管存在虚拟性,但通过对内容和形式的把关,能够确保呈现场景的教育意义。例如:在百年党史学习中,学生可以凭借虚拟技术,坐在嘉兴南湖的红船上,感受中共一大代表开会的场景,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辛与不易;感受中国共产党既艰苦卓绝又光辉灿烂的百年奋斗历程,从而实现从在校学生到特定场景中亲历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党史知识入心、入脑,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

(三)工具性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VR是人机交互的工具,是一种学习辅助工具,是一种认知发展工具。VR技术通过虚拟环境的交互使得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沉浸感,并通过互动进一步促进认知的发展。

实现思政课和VR技术融合的前提是“虚拟实践能够弥补传统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使有限的现实实践活动迈向无限想象的虚拟实践活动”[9](P44)。VR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设定相应的场景,使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场景中根据自己的教育需要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从教育实效性角度看,VR技术为思政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启发性激发受教育者创新性思维

VR技术可以实现可视化、个性化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教学手段的新颖、教学效果反馈的时效性等,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大数据时代,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将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到的信息进行自我消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用VR技术进行思政课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启发性和灌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原则[10](P2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灌输作用,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接班人。启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重要原则,教育者运用VR技术创设一定的教育情景并作用于学生,受教育者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交互作用,产生新的认知,进一步启发思维。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在虚拟场景中做出的反应,进一步将处理的信息反馈于受教育者,即学习—创造—再学习—再创造。通过这一过程的不断反复和推进,使得VR技术充分发挥了启发思维的重要作用。

三、VR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理路

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VR 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有序推进的必然选择。高校教师应该在坚持政治性的基础上,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VR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形成教育合力。

(一)树立信息化理念,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2019年教育部颁布了《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该文件首次提出增设“马克思主义”类别的实验项目[11](P79)。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技术载体的同时,也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优化教师资源的配置,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实现VR技术融入思政课的应然之举。

1.坚持政治性的价值遵循。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点[12](P12)。所谓政治性是指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问题。作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是一门政治性课程,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因此,VR技术融入思政课的前提是要契合政治性的要求。一方面,在VR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坚持并重点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来指导技术的应用。

2.建立健全跨学校、跨地区 VR 技术同课交流体系,推动不同地区和高校的合作[13](P99)。一方面,由于硬件条件的差异,部分学校的技术设备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由于VR技术融入教学要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和磨合,有的教师因不熟悉VR技术,也就不愿进行VR教学。因此,通过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共赢。例如,北京理工大学自2009年至今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虚拟仿真教学体系,推出了“重走长征路”仿真教学课程,成功在智能化思政领域开创了“北理工经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追踪的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制订个性化方案。VR技术和思政课的融合发展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可以让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或者聘请专门的技术研究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二)合理融情造景,增强学习效果

1.科学设置“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程内容为依据,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VR技术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环境。例如,在百年党史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共同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通过VR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可以实现学生与革命先辈的“对话”,感受党的磅礴力量,让书本中的文字“活”起来;可以打破传统思政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打造开放式、沉浸式的教学环境,增加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2.立足学生需求。大数据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推进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14](P60),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举措。因此,在VR 技术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立足学生需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虚拟课堂的学习中,并成为虚拟情景的创设者,在满足其身心发展需要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3.立足本地区红色资源建立VR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各地区红色资源,利用VR技术设计课程内容。例如,长征沿线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引入VR技术进行红色课堂教学,通过3D特效再现长征故事;通过虚拟讲课者打造全新的虚拟与现实的体验感。

(三)坚持“虚”“实”结合,创新教育理念

打造“虚”“实”结合多维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创新的理念引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与发展。“虚”指的是运用VR技术创设虚拟情景使受教育者产生沉浸感和交互感,在与感官情绪的互动中获取知识。在虚拟课堂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处于虚拟场景中,可以让以往课本上的文字和图画“活”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视化、生动化,以开放式、沉浸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是相比于VR技术所创设的虚拟情境来说的,思政课是学理性和政治性统一的课程。讲授其中原理性内容,教师要坚持掌握话语权,用有亲和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方式,避免出现教育者的投入和产出的“剪刀差”。因此,在讲授原理性的内容时,教师应坚持以“实”为主,通过透彻的讲解,加强学生对原理性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涉及情感价值体验类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VR技术打造的虚拟情景,让学生感受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的青年将青春奉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的豪情壮志。

(四)坚持协同融合,形成教育合力

1.在“新”字上求突破。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处于探索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仿真系统还需进一步完善。高校应充分利用技术人才,自主开发具有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软件。例如,广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以高校联盟和校企合作的形式,在充分实现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发出“狼牙山五壮士”“军事理论博物馆”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软件。这不仅发挥了红色文化的教学效果,又推动了思政课的创新。

2.在“深”字上见效果。一方面,基于VR技术创设的教学环境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融入虚拟空间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交互性、沉浸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单向的教育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培养独立自主、自尊自信的当代新青年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信息时代高科技的杰出代表,正在通过逼真的模拟现实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以及思维方式带来深刻影响[15](P59)。VR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要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寻有效的实施方式,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创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思政课“需求侧”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