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

2023-12-30谢小玲何锦轶覃川峰

西部中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情志气机腹痛

谢小玲,黄 适,何锦轶,王 凯,覃川峰,龚 纯

1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2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上常见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的无器质性病变的疾病。西医学中根据粪质情况把IBS 分为便秘型(constipati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腹泻型(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混合型(mix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M)、不定型(unclassifie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U)四种类型。在中医学中可参考“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等章节中关于病因病机及诊疗思路的论述。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消化门诊就诊患者中IBS占半数以上[1-2]。受访的工人每月不得不矿工8天,IBS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产效率[3]。同大多其他消化系统疾病一样,IBS 发病机制尚未探究清晰,西医临床治疗时缺乏特效药,且复发率高。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BS 中逐渐显现其优势,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防治IBS 的机理,以期为后续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进行阐述。

1 中医对IBS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对lBS 病因的认识由于思想体系的不同,中医学中并没有与IBS 完全相对应的疾病名称,不过对于该疾病的认识我们可以参考“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等章节中关于病因病机及诊疗思路的论述。

1.1.1 外感邪气 《黄帝内经》中将外感邪气描述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四时不正之气。此六气就是现在大多人认同的六淫之气。由于外感邪气致病具有地域性、季节在内的独特特点,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循三因治疗的指导原则。与IBS较为密切的致病因素主要为“风、寒、湿”三邪。

在六邪中,风邪往往最先侵犯人体,它可与其他邪气间杂,而共同致病,例如与寒、与湿一起就会形成风寒、风湿,从而使病情更加复杂。关于风邪与腹泻的关联,各位医家有着不同的看法。郭霭春等[4]认为:“风在肠中,上熏于胃”;明代李中梓[5]认为:“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邪气留连,乃为洞泄”,认为泄泻与伏气有一定关联;明代王肯堂[6]则道:“(戴复庵)飧泄者,水谷不化而完出,湿兼风也”,他认为泄泻与风湿二邪有关。风邪侵犯人体,留滞胃(脾)肠,导致脾虚湿郁,胃肠清浊不分,水谷不化,从而引发泄泻、肠鸣等症状。关于寒邪与腹痛、腹泻的关系,《素问·举痛论篇》归结为“寒气客于小肠”,寒气凝结小肠,气机阻滞,不通而痛。《金匮要略》中也对寒邪致病的特点做了描述,即“雷鸣切痛”。寒性凝滞、寒性收引,当寒邪克于胃肠时,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壅塞,则易引起泄泻、腹痛的临床症状。

1.1.2 饮食失宜 中医对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有着详细的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揆度以为常也。”这是对于食物消化吸收过程的高度凝练概括。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水谷精微的充养,而饮食是后天水谷精微化生的来源。关于饮食致病,张仲景认为:“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由此可知饮食失宜是疾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饮食失宜主要包括过饱、过饥、食用不洁、味道及食物的偏执等方面。脾胃为饮食物在体内消化的主要场所,贮存的食物需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才能被吸收;为精微物质化生的源头,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可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饮食失宜时,最先受损的就是脾胃功能,当处于功能失调状态时,清气不升,浊气不降,小肠不能泌别清浊,易发生腹痛、腹胀、泄泻等疾病[7]。张晓洁等[8]发现喜食辛辣、油腻的学生更易罹患肠易激综合征。

1.1.3 情志因素 《黄帝内经》中将情志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与先天禀赋密切有关,禀赋不同,情志亦不同。随着对于情志致病认识的不断加深,到明代,张介宾已单设“情志九气”一篇来阐述情志与疾病。据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与情志相关的医案就有296 例,涉及的疾病种类竟高达60种[9]。气对于正常生命活动是必须的,“出入废则神机灭化,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的变化可导致诸多疾病的产生。而情志活动和气机的变化又有着直接关联性,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情志失调可引起气的升降出入异常,从而引发疼痛和胀满感;当气机阻滞日久波及人体水液代谢时会出现瘀血、痰饮等有形之邪。情志因素致病与五脏中的心、肝、脾密切相关,叶天士还归纳出以肝胆、心、脾为核心的辨治原则[9]。肝木曲直,具有向上生发之性,与上焦肺之肃降功能结合形成龙虎循环,调畅全身气机,为气血津液正常运行提供动力保障。若情志失调,肝失条达之性则会产生诸多疾病,比如“瘿病”“积聚”;心统率神智活动、脾胃为气机升降的中转站,此二者与情志致病密切关联。IBS-D虽分为四个证型,但临床上诊断最多的还是肝郁脾虚型。

1.1.4 劳倦虚损 劳倦虚损在三因学说中属于内伤病因,乃人体阴阳气血失调,正气亏虚所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症状较轻的劳倦,二为症状较重,损及脏腑的劳损。主要临床表现为倦怠乏力、面色无华、形容枯槁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个“虚”字就深刻表明了肌体低能量状态与发病的关系。张介宾认为,四时不正之气侵犯人体,若肌体功能状态充沛,则发病的概率大大降低。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影响其他环节。“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可见劳倦虚损会导致正气的消耗,并影响其他代谢循环。肾、脾胃分别为先、后天之本,劳倦虚损最终会导致脾肾亏虚[10]。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脾脏是平衡肠道菌群的重要因素[11],肠道菌群的失调被认为是IBS 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

1.1.5 病理产物 病理产物这一说法在中医中提及的较多,泛指由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功能失调所致的病理结果,包括痰饮、水湿、瘀血等。从古至今就流传着“百病多因痰作祟”“怪病多痰”的说法。王清任在原有瘀血理论的认识上,总结提出了五十余种瘀血病证,为后世治疗瘀血病证提供了经验[12]。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土亏虚,上不能输津液于肺,下不能输津液于肾和膀胱,虽身兼要职,却无法发挥中转之功效,致使水液代谢失常,严重时更致痰饮、水湿、瘀血生成,而新生成的产物又加剧了脾虚的状态,痰饮与脾虚相互影响,往复循环。中医在治疗IBS 时也多用白术、茯苓等健脾药[13],以期补益脾气,调畅气机,从而疏通经络气血。

1.2 对lBS病机的认识IBS的病位主要在大小肠,与五脏中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素问》将其归结为脾胃,认为:“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明代张景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泄泻与小便不利有关,水谷分则泻自止。姚乃礼等[14]认为,脾胃强弱、气机调畅与否尤为重要。王勇[15]认为,IBS与脾肾两脏亏虚、肝郁气滞有关,并据此创制了具有兼顾调理三藏作用的固肠丸。刘启泉[16]认为,本病与肝、脾密切相关,以调和肝脾为治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吕林等[17]根据临床实践更是总结凝练出本在脾胃、标在肝郁的说法。周颖等[18]认为,心胆相通,可主断情志,枢调气血,故IBS 的病机与心胆有关。虽然对于该疾病病机的认识各医家各有侧重,但都重视健脾和胃,调畅气机。IBS 的中医发病机制,可总结概括为各致病因素使脾土虚弱,气机升降失调,肠腑传导失司,清浊不分。

2 中医治疗

2.1 中药复方孙大娟等[19]在痛泻要方的基础上加入陈皮、柴胡、党参、茯苓等组成加味理肠饮,并以此方治疗IBS,治疗后患者整体内脏感觉阈值升高,总有效率为90.0%。卢璐等[20]使用疏肝饮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杨秋蕊等[21]利用网络药理学对胃肠安丸进行分析,发现了31 个活性化合物、102 个预测靶标,其中与IBS 相关的靶点有84 个,核心靶点31 个;发现胃肠安丸治疗IBS 主要与多巴胺能突触、5-羟色胺能突触、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有关,可调节胃肠动力、提高内脏痛阈值。张建峰等[22]研究表明,经痛泻要方灌胃的大鼠肠道菌群在门水平中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种群丰度增加,纲水平上梭状芽孢杆菌纲、拟杆菌纲、杆菌纲的丰度增加,目水平上梭菌目、乳杆菌目、拟杆菌目的丰度增加,与模型组、西药组相比,痛泻要方组菌群数量及结构更接近正常组。刘倩等[23]利用Meta 分析检索了纳入的14 篇文献,1240 例患者,分析发现逍遥散加减方可降低患者腹痛、腹胀积分,总有效率90.94%,而对照组为73.17%。潘克明[24]将82例肝郁脾虚型IBS-D 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四磨汤,治疗后发现,患者各项症状积分明显降低(P<0.05)。综上可看出中药复方在改善IBS 患者腹痛、腹泻、腹胀及焦虑状态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2.2 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因其简单方便、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副作用少逐渐被大众认可并推崇。张海艇等[25]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63例脾虚湿阻型IBS 患者加用中药脐贴,临床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复发率降低。赵志红[26]将105 例IBS-D 患者分为西药组(52 例)、西药+穴位埋线组(53 例),治疗两月后加用穴位埋线组的总有效率为88.46%,西药组则为64.15%。李浩等[27]将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神阙穴隔药饼灸组、口服匹维溴铵组,治疗4 周后,药饼灸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口服西药组为73.3%。虽然中医外治方法多种多样,但罹患IBS 的人群中超过半数的人在治疗方法上更倾向于针灸,众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也报道了针灸对IBS功能状况的积极影响[28]。大肠节段神经节分布的位置与传入刺激的神经节段大致吻合,针灸局部能有效刺激足阳明胃经、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腹泻、腹痛症状[29]。毛文姣[30]治疗80例IBS-D患者,半数采用针刺,半数口服匹维溴铵,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2.5%,西药组总有效率57.5%(P<0.05),针刺组各症状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陈璐等[31]在“调神健脾”法的指导下针刺百会、印堂、天枢、上巨虚等穴位治疗IBS-D,治疗后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Shannon 指数、Simpson 指数升高(P<0.05),且各症状积分及严重程度总积分也不同程度降低(P<0.05)。汪飞等[32]在文章中对穴位埋线+艾灸、穴位埋线+针刺、穴位埋线+耳穴进行了举例阐述。虽然中医外治采用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殊途同归”,在治疗IBS 方面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3 综合疗法单一治疗方法或多或少存在局限性,多种治疗方案的结合具有互补性,也值得尝试。章浩军等[33]将60 例符合太阴阴结辨证的IBS-C 患者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枳术理中汤+中药足浴治疗,一组口服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疗程结束后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0.0%,而另一组只为73.33%(P<0.05);停药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也有显著差异(P<0.05)。为了研究痛泻要方加减联合艾灸治疗IBS-D 的疗效,周毅等[34]将肝气乘脾证IBS-D患者分为观察组59例(中药+艾灸)、对照组58 例(服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2 周后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88%、55.17%,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8.14%、72.41%(P<0.05);治疗2 周后观察组、对照组大便性状改善总有效率 分 别为69.49%、41.38%,治疗4 周后分别为84.75%和41.38%(P<0.01)。中药复方结合中医外治法可达到“内外兼治”的疗效,当临床疗效不显著时,可采用此综合疗法。

2.4 其他治疗方法IBS 是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饮食、运动、心理等非药物治疗因其临床效果好、经济实惠逐渐被大众重视[35]。低短链碳水化合物饮食可明显缓解患者腹痛、腹胀症状,对于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和活动障碍也有一定帮助[36]。HALMOS 等[37]在治疗IBS 中首推此法。李齐菲等[38]通过大量文献检索也发现,低发酵饮食有助于减轻IBS 患者腹胀的症状,与其调节胃肠动力、维护肠道微环境稳态、提高循环5-羟色胺水平等有关。慢跑、瑜伽、八段锦等运动疗法可明显减轻IBS 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改善患者焦虑状态[39-40]。心理社会因素是IBS 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41]。正念疗法是心理疗法的一种,晏妮等[42]、贺菊芳等[43]研究发现,正念疗法可改善腹痛、腹胀等临床症状,改善焦虑状态,但是该疗法的长期疗效仍需系统研究。此外,治疗IBS 中,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应被重视起来,甚至在某些时刻应作为首选。

3 小结

中医对IBS 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囊括了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等各个方面。中医对于IBS 的病因病机认识综合了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且脏腑定位明确,涉及肝、脾、肾、大小肠。治疗理论上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4]。治疗方法“内外兼修”、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并举,既有内服中药方剂,亦有中医外治法,甚至还涉及饮食、运动、心理等非药物治疗。临床表明中医药治疗在改善IBS 患者局部症状、调节焦虑状态、降低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足之处:1)在对IBS 的诊断治疗过程中缺乏统一判定标准;2)现有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的研究,且缺乏对于中药治疗的安全性研究;3)中医药治疗疾病的靶点、作用机制仍需不断探究。

猜你喜欢

情志气机腹痛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