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兴化市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3-12-30左西龙王正波陈春生王继汉周有炎

农技服务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兴化市秸秆小麦

左西龙,王正波,陈春生,王继汉,周有炎,王 洁

(兴化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苏 兴化 225775)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无霜期215 d,年均降水量1 000 mm 以上,现有耕地面积12.74 万hm2,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97 万hm2,占比达71.18%,耕地质量总体提升0.5 个等级。兴化市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全市粮食生产以粮食合作社及种粮大户经营为主,通过持续推进粮食类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创建,发展粮食种植类家庭农场2 400 家,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64 家[1],规模化经营占比高。近年来,全市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强价值”的思路,全力抓好“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农”五个关键点,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2年,兴化市入选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并连续十三年获评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

小麦在兴化市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兴化市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下的主栽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 万hm2以上。近年受气候年际变幅较大、种植模式改变、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当地小麦生产面临新挑战。为持续推进兴化市小麦优质高产绿色高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助推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总结兴化市小麦生产概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1 兴化市小麦生产概况

近年在小麦价格上涨、养殖塘口耕地清退复垦新增情况下,小麦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2022—2023 年度,兴化市小麦秋播面积7.05万hm2,2022年度秋播小麦机械机条(匀)播面积达6.2万hm2,占比88.5%,比上年增加11.7 百分点;同年度全市小麦平均产量5 998.5 kg/hm2,总产量42.3万t左右。其中扬麦28 百亩示范方平均单产达10 437.0 kg/hm2,最大单产达10 737.0 kg/hm2,创造了泰州市小麦百亩示范方平均单产、小麦最高田块单产历史纪录。生产布局上,全市优质类小麦占比98.8%以上,中筋、强筋、弱筋小麦分别占比54%、24%、22%。主推小麦品种为镇麦12、扬麦25,种植面积在3.33 万hm2以上,占比51.3%。扩大种植扬辐麦4号、扬麦28、扬麦29,示范种植扬麦33、扬麦39。创建粮油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60个,粮食总产量达124.36万t,位列江苏省第二。

2 兴化市小麦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

兴化市小麦种植品种以镇麦、扬麦、宁麦等系列为主,大面积生产中主栽品种偏多,单一主栽品种面积占比小,部分主栽品种品质有所下降,缺乏综合性状突出,高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强的主栽品种。新品种推广过程中配套栽培技术、适用机具等相对缺乏,农户对品种信息的了解不到位,接受程度慢,品种选购过程中易受商家宣传影响,往往以种子经销商推广销售的品种为主,对品种的甄别能力不强,也造成新品种推广效果不明显。

2.2 播种基础条件不佳

兴化市小麦耕种方式以机械旋耕为主,同时为抢抓播种进度,农户极少进行深耕,大部分麦田浅旋1次后直接进行机械播种,部分田块为提升播种效果会采用二次旋耕后播种。旋耕麦田耕层浅,特别是前茬水稻秸秆还田量大、粉碎程度低、抛洒不均匀的田块,极易形成秸秆架空层,导致播种深浅不一,出苗不整齐、均匀度差,形成弱苗,土壤透风跑墒,后期镇压不到位遇低温时极易形成冻害。近年,秋播期间遇连续阴雨天气,整地及播种质量不佳,存在烂耕烂种风险。

2.3 播期播量不当

兴化市小麦播种适期为10 月25 日至11月5 日,但由于水稻烘干设施不足,水稻成熟后部分农户无法及时收获,在田里晒穗待籽粒脱水后直接入库或现场销售,导致稻茬小麦播种腾茬偏迟。近年来,稻茬小麦晚播面积大的问题较为突出,且秋播期间天气不利造成播期不断推迟,干旱少雨或烂耕烂种时有发生。兴化市大面积生产上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用种量应控制在120~187.5 kg/hm2,但大部分农户适期播种用种量仍达225~262.5 kg/hm2,随着播期推迟用种超量更多;同时晚播小麦从播种至入冬时间短,小麦生势弱,不利于越冬。后期小麦群体过大、苗弱蘖少、综合抗性降低、成穗率降低,极易造成倒伏减产等问题。

2.4 农药肥料施用不科学

生产中农户普遍没有根据田块的土壤肥力差异、种植小麦品种的需肥特性、肥料种类、含量以及施肥方法合理施用肥料,导致小麦养分供需不平衡,易形成前期旺长后期贪青倒伏,综合抗病能力差,单位施肥量较大,肥效低,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出现小麦种植成本增加而产量不增反减的现象。同时大部分农户对病虫草害的认识不足,未能准确区分病虫草害的种类,未有效掌握农药适用范围和正确的使用方法,生产过程中存在用药不合理、用药量大、施用不及时等问题,增加生产成本,降低防治效果,增加作物农药残留,提升了病虫草的抗药性,粗放的管理进一步导致产量不稳定。

2.5 农业配套设施不完备

随着小麦规模化种植的逐年扩大,在小麦收储方面,大多数种粮大户缺乏足够的晾晒场地和仓储用房,小麦产后服务设备及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同时小麦成熟期相对集中,许多种植户不得不采取边收边售的方式,而田头销售小麦因含水量较高,常受到私营粮企的压级压价。另外,农业设施用地审批严格,程序复杂,制约规模种植户的晒场、仓储等设施建设;烘干设备价格昂贵,项目建设成本较高,农机补贴标准较低,种粮大户难以承受和购买,短期内大范围推广应用难度大。

2.6 深加工薄弱

兴化市内小麦加工企业大部分以面粉、面条等粗加工产品为主,精深加工占比低,科技含量低,缺少精加工企业和设备,产品结构单一,深度开发产品较少,产业链条短,不能满足市场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导致兴化优质红皮小麦价值未充分显现,粮食附加值低。同时小麦加工企业规模有限,辐射带动面窄,与当地农户关系不紧密,未结成有效的协作关系和利益共同体,未实现小麦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共享共赢,制约小麦生产效益的提高和种植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2.7 生产所需的人力资本与技术支撑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大部分有效劳动力对外输出,从事农业的生产人员老龄化严重,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缺乏对新的实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严重不足,科技兴农战略队伍支撑弱。同时,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失衡,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落地的核心载体,即乡镇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年龄断层严重,新技术、新产品推广落地难度增大。

3 兴化市小麦生产发展对策

3.1 合理引导布局优势品种

依托种子企业的良种繁育优势,采取优惠政策,增强种子企业大量生产和销售主推品种的愿意,从源头杜绝种子多而杂的现象,确保优势产区种植优势品种。打造优质种子库,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常态化举办种业工作座谈会,帮助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支持建设特色优势种源基地。加大优质品种引进和保护力度,与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推广扬麦25等一批适合兴化市的优良小麦品种,确保良种覆盖率在98.5%以上。

3.2 提升整地质量

根据田间秸秆量加深耕层,推广隔年深耕,增加耕作层厚度,改善土壤结构,做到田面平整、上虚下实、表土细碎。抢抓晴好天气,适期适墒适量播种,播种深度控制在2~3 cm,配合播后镇压及冬前镇压,保墒促发,培育壮苗。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深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持续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积极推广秸秆全量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使全市耕地质量平均等级达2.58。

3.3 发展秸秆综合利用

2022 年度夏收期间,兴化市试点开展秸秆离田及综合利用,推广面积近0.57 万hm2,离田率约80%。秸秆适量离田对提升播种质量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可推广水稻秸秆等副产品资源化综合利用,扩大政策性离田补贴范围,提升秸秆离田比例,对小麦生长和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3.4 提升播种质量

据调查,2022—2023 年度全市小麦包衣剂应用面积约4.35 万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1.7%,比上一年度高10%,可有效预防纹枯病、白粉病、黑穗病等病害和地下害虫,因此应大力推广药剂拌种。同时,大面积生产上适期播种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用种量应控制在120~187.5 kg/hm2,基本苗控制在12 万~16 万株/667m2;迟于播种适期时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1 d 增加基本苗0.5 万~1 万株/667m2,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墒情不足时,播后及时洇水灌溉补墒,促进齐苗。

3.5 科学平衡施肥

全面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深施。根据兴化市土壤特性结合耕整地施足基肥,秸秆还田量较大的田块前期增施速效氮肥10%左右,调节氮碳比,防止秸秆腐熟过程与麦苗争氮。施足基肥,早施苗肥,高产田块结合小麦生长进程及需肥特性,肥料运筹合理氮肥施用比例宜采用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为5∶1∶2∶2 的运筹方式,可根据苗情、密度等施准、施足、施好肥料,配合施用生物有机肥、微生物菌肥、生长调节剂等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小麦抗性,为小麦丰产丰收夯实基础。

3.6 发展生产全程机械化

推广应用适宜当地土壤性质的灭茬、播种、施肥、封闭、开沟复式作业一体机械,以及植保、施肥无人机在后期田间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降低田间机械对小麦损伤的同时提升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力投入,抢抓农时(特别是在赤霉病防治阶段),为后期小麦高产高质夯实基础,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深入实施农机装备提升四年行动计划,推广各类大型农机具、小麦复式作业机、高效植保机等,提升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增加财政补贴投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生产补贴等惠农政策,充分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涉农土地政策调整倾斜,扩大配套机械化烘干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扶持力度,加快粮食烘干合作社建设,鼓励社会面烘干作业余量开展面向农户的市场化服务[2]。加快推进新型社会化服务,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小规模农户提供代耕代种、病虫统防统治等服务。

3.7 提升产业及品牌竞争力

提档升级现有小麦加工企业设备,丰富深加工产线和产品;招商引进加工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小麦深加工企业,全面提升区域小麦加工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小麦产业化经营水平。支持面粉行业龙头企业五得利集团以兴化红皮小麦为原料,每年以高于市场价0.03 元/kg 的价格收购兴化小麦,带动提高小麦整体价格,增加农民收益。引导优质小麦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制定农业龙头企业“双倍增”计划及配套扶持政策,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供销加合作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粮食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和上下游经营主体提升收益[3]。以“千垛百味”兴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为主线,发力线上线下营销网络,加强兴化农产品公众号、抖音号等线上媒体的运营,深化与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的合作销售,不断提升兴化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入开展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牌”同创,以兴化红皮小麦为原产品,鼓励小麦加工企业着眼细分市场,订单式生产麦苗青汁、胚芽粉、麦片等中高端产品。提升兴化红皮小麦的内在品质和地理标志品牌市场影响力,促进兴化市优势小麦产业健康发展。

3.8 加强从业人员与专业技术人才培育

农业农村部门及相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应多点分布建立千亩方、万亩片的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品种引进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配套,加快成果转化,加强培训引导,落实各项田间管理措施,依托职业农民及高素质农民培训班、试验示范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加速职业农民的培育,提升农民专业能力[4],根据地区生产特点及时出台小麦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转变农民传统种植观念,将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定向培养农业技术人员,拓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途径,吸引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靠拢。

猜你喜欢

兴化市秸秆小麦
兴化市拧紧瓶装液化气生产使用“安全阀”
摆放布娃娃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哭娃小麦
做月饼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