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城县富硒鲜食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023-12-30张晓英

农技服务 2023年11期
关键词:连城县鲜食甘薯

张晓英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1)

甘薯,亦称地瓜、红薯、红苕、山芋、番薯、白薯等,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花青素、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及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合理食用有防癌、通便、养颜、益寿等保健功效[1],被世界卫生组织评选为“十大最佳蔬菜”的冠军[2],被营养学家称为药食同源食品中的“抗癌明星”和“蔬菜皇后”,被美国和日本列为“航天食品”和“长寿食品”。硒是人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3],研究表明,人体缺硒会引发克山病、大骨节病、白肌病等[4-5];膳食硒通过抗氧化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具有保护肝脏和修复细胞的功能,对预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6]。随着人们愈发重视营养健康饮食,市场对此类营养丰富且具有保健功能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增加,甘薯生产逐渐向鲜食、休闲食品加工和全粉加工方向转变,发展富硒鲜食甘薯生产,对提高甘薯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以及打造富硒鲜食甘薯(地瓜)特色产业具有积极意义。

连城县地处福建西部山区武夷山脉南段,为典型的山区丘陵环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造就了具有紫区岩、砂质岩和泥质岩等主要组成成分的土壤层。其土壤土质疏松,富含各种有机质、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尤其富含微量元素硒,含硒土地面积2 567 km2,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9.6%,其中富硒土地面积853 km2,占全县面积的33.1%[7],这一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生产优质甘薯提供了良好条件。2016年连城县被福建省农业厅列入第一批10个省级富硒农业产业开发重点县之一,2017 年2 月获授“中国客家硒都”荣誉称号,连城甘薯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建有省级现代甘薯(地瓜)产业园,同时享有“世界地瓜之都”和“中国红心地瓜干之乡”的美誉[8]。依托当地土壤富硒优势,结合市场对富硒农产品需求的变化,连城甘薯生产与时俱进地推出富硒鲜食甘薯。伴随这一甘薯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甘薯栽培技术也提出新的要求。建立适宜连城县自然环境条件的富硒鲜食甘薯(地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推进富硒鲜食甘薯(地瓜)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连城县富硒鲜食甘薯(地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参考,从种植地选择、育苗、定植、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方面总结连城县富硒鲜食甘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1 种植地选择

种植地要求生态条件良好,周围无工矿企业、畜禽养殖等污染源,远离空气、土壤及水源方面污染,地势高燥;水源充足,水质纯净,排灌方便;沙壤土或壤土,土壤含硒量中、高,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通透性能良好。

2 育苗

2.1 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甘薯品种,如普薯32、福薯604等。

2.2 种薯处理

选择薯形光滑、无外伤、无病虫害、单薯重200~300 g 的薯块作为种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600~2 000 倍液,浸种10~20 min。

2.3 苗床选择

选择干净、无病原菌、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的地块作苗床,起垄育苗,每垄行距约80 cm,高约25 cm,种植沟深约12 cm。

2.4 排种

采用地膜覆盖或温室大棚育苗。选择雨后土壤相对湿度50%~70%时排种,每个种薯间距10~15 cm,覆细土厚度约5 cm。露天育苗时间一般在3 月底至4 月上旬,气温稳定达15 ℃以上时开始排种。

2.5 种苗复育

选用无病虫害的嫩壮苗,剪取长20~25 cm、有4~5 个节的上部嫩壮苗作为种苗,进行复育。复育起垄方法同2.3,栽插种苗2 000~4 000株/667m2,株距20 cm左右。

2.6 种苗消毒

种苗复育后,选用无病虫害的嫩壮顶段苗或二段苗,每段苗带6~7个节为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 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600~2 000 倍液浸茎基部(6~10 cm)10 min后栽植。

3 定植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翻土晒田,翻耕土地深度30 cm 左右,采用高垄,垄宽80~90 cm,垄高30 cm。定植采用平插或斜插方式均可,栽入土层的深度约6 cm,薯苗外露2~3 节、3~4 片叶,其余叶片埋入土中,栽插种苗3 000~3 500株/667m2。

4 栽培管理

栽培前期,定植栽插后实时查苗补栽,去除病苗,弱苗追肥,中耕除草,松土保墒,从成活期至封垄前,中耕2遍;栽培中期,控制茎叶生长,茎生长过旺时,可掐尖、提蔓、不翻秧;栽培后期,块根膨大期需防止茎叶早衰,禁止采叶、翻蔓,保护茎叶,加速块根膨大和淀粉积累。另外,施肥及水分管理要点如下。

4.1 施肥管理

4.1.1 基肥 用有机肥400~500 kg/667m2,尿素10~12 kg/667m2,过磷酸钙25~35 kg/667m2,硫酸钾15~18 kg/667m2作基肥,根据不同地块土壤检测的硒含量加入适量土壤调节剂,结合整地时施入。土壤含硒量≥0.2 mg/kg 时,可施石灰、牡蛎壳粉或钙镁复合素土壤调理剂100~200 kg/667m2作基肥。土壤硒含量<0.2 mg/kg时,可施石灰、牡蛎壳粉或钙镁复合素土壤调理剂200~250 kg/667m2作基肥。

4.1.2 追肥

1)种苗复育期,栽插后15~20 d,施用45%复合肥(N-P-K为15-15-15)7.5 kg/667m2和硫酸钾2.5 kg/667m2。

2)苗期,栽插后7~10 d,追施0.5%尿素6~8 kg/667m2。

3)长薯期,栽插后60~80 d,用0.5%尿素6~8 kg/667m2和0.2%磷酸二氢钾5~10 kg/667m2,每隔10~15 d 喷施1 次,共喷施2~3次。

4.1.3 硒肥 土壤硒含量<0.2 mg/kg时,可喷施富硒叶面肥,在结薯期开始,每隔10 d喷施1 次,共喷2~3 次;喷施时避开强光和雨天,选择无风晴天的早晚进行,喷头与叶片保持35 cm 左右距离,以免产生药害,叶片正反面及茎面均匀喷施,防止滴水。若喷硒后6 h内遇雨,待晴天时重新补喷1次。硒溶液随配随用,不宜久存,且避免与碱性的农药和肥料混用。

4.2 水分管理

薯苗栽插后,晴天应及时浇水;分枝结薯期,土壤干旱时及时浇水,有利于分枝及结薯;薯块膨大期,遇干旱应及时喷水,保持土壤湿润;遇多雨季节,及时排涝,保证田间无积水。

5 主要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防治

5.1.1 甘薯瘟病 严格检疫,严防病薯、病苗传入无病区;发现田间病株及时拔除,并注意把病株挖净,施用石灰或草木灰25~75 kg/667m2进行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取水旱轮作措施。

5.1.2 蔓割病、黑斑病等 薯苗栽插前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或50%多菌灵500 倍液浸泡10 min,或在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600 倍液喷雾防治,每10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次。

5.1.3 甘薯疮茄病 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每10 d喷施1次,连续2~3次。

5.2 虫害防治

5.2.1 蛴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虫 可用90%敌百虫晶体0.5 kg加水溶解,喷于35 kg细土上,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60 kg/hm2,于起垄栽插时进行土壤处理。

5.2.2 甘薯小象甲、甘薯天蛾等 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 倍液,2%阿维菌素乳油1 000~2 000 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 000 倍液等,在晴朗无风的下午进行喷雾防治,每5~7 d 喷施1 次,连续喷施2~3次。

6 适期收获

选择晴天采收,采收后田间晾晒3~4 h,清除须根和薯蒂,操作时轻拿轻放,防止碰伤薯皮。

7 小结

连城县具有发展富硒鲜食甘薯(地瓜)产业的优势条件,在此基础上,从种植环境、品种选择、育苗、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适期收获等方面总结形成连城县富硒鲜食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连城县富硒鲜食甘薯种植提供系统和规范的栽培方法,进而满足连城县富硒鲜食甘薯快速发展对规范栽培技术的需求。通过推广应用科学、合理、规范的栽培技术,推进连城富硒鲜食甘薯的高质高效生产以及相应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同时为确保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及促进品牌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的产业效益,更好发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作用。

猜你喜欢

连城县鲜食甘薯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早春种好鲜食玉米有诀窍
超甜糯鲜食玉米育种有了新路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连城县天然阔叶树林分生长分析与评价
连城县计生协会发放助学金
闽西连城县的牛肉菜肴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连城县成功入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