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槟城蓝屋:造一宅护爱人一世无忧

2023-12-29凤尾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3年12期

马来西亚槟城乔治城莲花河路有一栋富丽堂皇、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宅,它是当时世界十大豪宅之一,因其外墙被一种植物的汁液涂抹成了蓝色,从而得名为“蓝屋”。虽然现在“蓝屋”是马来西亚的名胜古迹,但它最初是大名鼎鼎的南洋首富张弼士为其第七房太太陈锦宝修建的住所,在它的背后,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生活所迫远走他乡

1856年,广东大埔县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灾难,残酷的战乱和自然灾荒让人们食不果腹,流离失所。15岁的张弼士决定和几个老乡一起下南洋,寻求生路。此时的他刚新婚一个月,父亲叹口气,说:“你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留下你妻子一人如何是好?”

张弼士眼含热泪,不舍地说:“可我必须得走出去才有希望。您就放心吧,我一定会活出个人样来,把全家人都接过去。”

1857年,张弼士跟随几个老乡漂泊到了印尼巴城,并在此落脚。张弼士只读过三年书,初来乍到,语言不通且身无分文。最初,他在码头以出卖苦力为生,夜间便栖身于船尾。张弼士勤劳肯干,性格耿直,酷爱学习,为了与洋人沟通方便,学了多门外语,给过往旅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有一次,一位名叫何家埔的华商雇张弼士帮忙搬运货物。仓促间,何家埔竟遗落了一个精致的木箱。张弼士将其捡拾并保管,转眼两个月过去了,何家埔也没有前来寻找。有人劝张弼士据为己有,还让他把箱子打开看看里边是什么贵重物品。张弼士严词拒绝,坚决要等着物归原主。

不久后,何家埔再次路过此码头,抱着侥幸之心,打探丢失箱子的下落,谁知,刚好碰到张弼士,他一眼认出何家埔就是当日丢失箱子的人。

何家埔祖籍广东,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多年前移居马来西亚。原来,木箱里有500两的真金白银,等他发现时已经遗失一个月之久,何家埔也早已打消了能寻回的念头。所以能失而复得,他非常高兴,提出要酬谢张弼士,却被婉拒。

何家埔见张弼士年少英俊,谈吐大方,举止得体,不卑不亢,于是便将他带到马来西亚自己的纸行做事。

最初,何家埔安排张弼士在账房打杂,通过观察,他觉得张弼士手脚勤快,人又老实,便叫他做了管账先生,与自己的女儿何晓婷一起工作。

17岁的何晓婷长相标致,秀外慧中。朝夕相处中,她对张弼士产生了好感,两人私下订了终身。于是,何家埔便顺水推舟,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有了岳父的帮助,张弼士如虎添翼,先后开办了玻璃厂、纺织厂、酒行等,逐渐在商界崭露头角。

几年后,何家埔去世,张弼士靠着岳父留给他的第一桶金,开始雇用华人在当地开办垦殖公司。他先后创办了茶叶、橡胶、药材等5家垦殖公司,生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随后,张弼士靠着自己的冒险精神和对商机的把握,又开办了矿务公司,房地产、中药材业务遍布整个东南亚。为了货运方便,他还在1886年的时候,创建了裕兴轮船公司,这样一来,他的货物再也不会被运输耽误了。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30多年间,张弼士经营的企业风生水起,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获得了惊人的利润。在成为东南亚首屈一指的富豪后,张弼士仍然拥有很深的家国情怀。

1891年,张弼士在出席法国领事举办的酒宴上,人们都在大肆赞扬法国的葡萄酒。法国领事听了很高兴,于是开始和在座的各位领事兴致勃勃交谈起来,知道张弼士来自于中国,他故意用嘲讽的语气说:“如果用来自中国烟台的葡萄来酿酒的话,酒的味道并不会比法国的差。可惜啊,你们中国人永远没有这个能力。”

张弼士虽然很生气,但还是疑惑地问他怎么知道山东烟台的葡萄酿的酒更好喝,自己一个中国人都不知道。法国领事这才道出真相,原来,当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的时候,法国的士兵们就曾品尝过烟台的葡萄,他们用压榨机简单酿造出了一些葡萄酒,味道十分香醇。

“可惜啊,这么好的葡萄长在你们中国的大地上,白白浪费了。”

法国领事的话深深刺痛了张弼士,他不卑不亢地说:“你错了,不久后的一天,中国一定可以酿造出最美味的葡萄酒。”

1892年,张弼时前去烟台考察,他发现,烟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真的是一个适宜种植葡萄的好地方。这一刻,他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酿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葡萄酒。

随后,张弼士投资了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开辟了大片的荒山,作为栽种葡萄的基地,为酿造葡萄酒做准备。没有酒司,他就自己想办法,从古书当中去寻找酿酒的方法。结果按古法制作出来的酒并不是国际标准的通行口味。

张弼士不得不花费高额费用在国外寻找酒司,三年间,他寻找了5位酒司,最后都因各种各样的问题没能留下来。

“中国葡萄酒之父”的酒缘

1895年,有朋友给张弼士介绍了荷兰酒司雷德弗。此人吹嘘自己有国际承认的酒司证件,可以酿造出天下最美味的酒来。张弼士信以为真,邀请他前来酿酒。第一批葡萄酒酿造成功之后,张弼士为了宣传自己的酒业,在烟台举办了一场品酒大会。

大家都对展出的红酒赞不绝口,连连说好喝。突然,人群中的一个小姑娘轻轻品了一口酒,对旁边的人说:“葡萄采摘的不是最佳时间,发酵时间欠缺,所以酒的味道不怎么样,在我看来,它缺少了浓度,提纯也不够……”

张弼士心里一惊,小小年纪,竟然对酒有这么深的见解。他不禁认真打量起眼前的小姑娘:披肩长发,身材纤细,眼睛大而有神。

张弼士经过了解得知,小姑娘名叫陈锦宝,刚刚15岁。父亲陈江城祖籍山东烟台,早年携家属移居马来西亚,在马来西亚槟城开了一家酒行,对酒颇有研究。

陈锦宝是陈江城唯一的女儿,也是他的掌上明珠,陈锦宝很小的时候,陈江城就发现她是一个品酒天才,仅靠着“闻”和“看”就能辨别葡萄酒的年份、产地和纯度。所以回国探亲期间,得知有这样一场品酒大会,就带着女儿一起过来了。

张弼士有些不相信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能品出酒的好坏。于是,他请来了英国与荷兰的酒品化验师。化验结果竟然与陈锦宝说的一模一样:葡萄绝对是好葡萄,种得一点毛病也没有。但酒的强度不够,提纯的技术也不够好。

原来,雷德弗的酒司证是假的,他只不过跟其哥哥在造酒坊里做过苦工,就号称自己是酒司。不得已,张弼士又请驻烟台的领事推荐一个技术高超的酒司。

而同时,陈锦宝也走进了张弼士的心里。可是,此时的张弼士已经55岁高龄,比陈锦宝大了整整40岁。张弼士只能把这份爱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不过,自那次相见之后,张弼士曾多次梦到陈锦宝,梦里的她总是在对自己笑。

张弼士新聘请到的酒司来自奥地利,名叫史密斯·梅森。他在酿酒上确实有很深的造诣,刚到烟台就迅速生产出一批优质的葡萄酒。然而,此人很精明,从来不肯多透漏一句关于酿酒的事情,每次发酵配酒时,他一定是将所有人支开。所以张弼士用了很多办法,还是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张弼士寝食难安,他心里清楚,一天没有自己的技术,公司就一天不能发展壮大。

此时,张弼士想到了陈锦宝,或许利用她的聪明和对酒的特别领悟,可以想出史密斯的核心技术。张弼士亲自登门拜访,说明来意后,陈江城欣然同意,因为他和张弼士一样,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陈锦宝早已对这个大名鼎鼎的爱国商人佩服至极,她二话不说,就跟随张弼士来到了烟台。陈锦宝也没有让张弼士失望,她在史密斯身边工作不久,就了解了他有喝酒的嗜好,且醉酒后就开始吹嘘。

于是,陈锦宝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张弼士,他们便一起宴请史密斯,在他微醺时,陈锦宝就故意违心地讲出葡萄酒的欠缺之处,还质疑他不是一个真正的酒司。

史密斯听完非常生气,于是就把自己的工艺方法和酿酒的各种细节,一点点说了出来,想要证明自己的优秀。陈锦宝把他的每句话都牢牢记在心里,然后反复去试验。

就这样,几个月之后,张弼士终于按照陈锦宝提供的信息,酿造出了与之前一模一样味道的葡萄酒。于是这个独门绝技就变成了张弼士公司的核心技术,奠定了一个百年公司的常青基业。

张弼士做事向来追求完美,为了种出最高质量的葡萄,他还分别从法国、意大利、德国多个国家引进了一百多种葡萄品种;接着为了酿造出一流口感的葡萄酒,又从国外引进了压榨机、蒸馏机等世界先进的酿酒设备。之后他还建造了闻名世界的大型地下酒窖,一个现代化的酿酒企业就此产生。

同时,张弼士与陈锦宝的感情也突飞猛进。然而,陈江城得知女儿想要嫁给张弼士时,愤怒地说:“绝无可能,除非我死。我就你这么一个女儿,怎么可能让你嫁给一个有六房太太,年龄比我还大的男人?”

从那之后,陈江城把陈锦宝关在家里,哪里也不让她去,只要张弼士一出现,他就让人关门,还把张弼士的张裕葡萄酒从自己的酒行撤了下来。

陈锦宝因为父亲的阻挠,急火攻心病倒了。身体本就虚弱的她,开始夜不能寐,食不下咽,人也迅速消瘦下去。陈江城为她寻遍名医却不见好转,眼看着女儿一天天虚弱下去,陈江城束手无策。

得知陈锦宝患病的消息,张弼士心急如焚,带着德国的医生朋友,敲开了陈江城家的房门……

张弼士的出现,让陈锦宝很快康复。此时的陈江城知道已经无法阻止两人,只好默许。不过,张弼士向陈江城保证:陈锦宝将是他的最后一房妻子,他会好好疼爱她,保她一辈子衣食无忧。

“蓝屋”的兴衰沉浮史

1897年,为了给陈锦宝一个家,时任槟城领事与新加坡总领事的张弼士决定在槟城为其建一座豪宅,同时也方便他两边居住。

豪宅开工前,张弼士专门请来苏州的设计师和近百位风水先生测量、画图,历时7年的建设竣工后,他还让工人将兰花的汁液涂在房子的外墙上,那是陈锦宝最喜欢的颜色。因此,当地人都将这座精致恢弘的豪宅称作“蓝屋”。

“蓝屋”的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多平方米。虽然挑高仅两层,但前后有38个房间、5个天井、7个楼梯、220个窗户。

整个“蓝屋”的庭院,透露着中国苏州园林的特色,十分典雅。“蓝屋”室内的建筑主体,是仿照潮州的“四点金”格局的中式大院而建,廊柱为八根。原本只要用四根就够了,因为“四”字不讨喜,故而多加了四根廊柱,成为“发”字。

“蓝屋”的内部装饰又有西洋风味,哥特式的高窗、新艺术主义彩绘玻璃窗、科林斯石柱、斯托克釉彩几何图形地砖、苏格兰风格旋转木楼梯等,各种风格完美结合。

进门大厅铺设的马赛克地砖,是从英国进口的,豆腐干大小的一小块一小块拼接起来;窗户的彩色玻璃从苏格兰进口,由各种颜色镶嵌而成;最为奇特的是窗户上木质的百叶窗,每一片都是人工精细磨制出来,木条打磨成飞机翅膀那样的圆弧形,目的是为了导流室外的自然风。

“蓝屋”建成后,陈锦宝就和张弼士一起搬进来。两个人虽然年龄悬殊大,但非常恩爱,总有聊不完的话题,从葡萄酒到橡胶园,从千疮百孔的中国现状再到以后的发展。他们不仅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担心,更是身体力行为中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898年,张弼士带着陈锦宝等5人从新加坡返回香港时,因为路途遥远,他要求随从买5张头等舱船票。谁知,售票员趾高气扬地说:“我们公司规定,中国人不得买头等舱船票。所以,你们5人中,只有这位德国朋友可以买头等舱,而你们其余4人只能买普通舱。”

原来,这个轮船公司隶属于美国花旗轮船公司旗下,老板是美国人,他们明确规定,只有欧美人才可以买一等舱船票,而中国人无论花多少钱都买不到头等舱。

这令张弼士勃然大怒,他立刻将船票撕得粉碎,并义愤填膺地说:“中国人绝对不能接受如此不平等的制度!你们等着,迟早有一天,我让你们改了这规矩。”

回到家,张弼士仍余怒未消,坐在书桌前眺望着窗外的大海。陈锦宝为丈夫端来一碗粥,劝他:“想开点吧,有些事情我们必须得面对现实。仅凭你我的这点力量,又怎么能改变中国落后的面貌呢。”

张弼士发誓:“吾生为华人,当为中华民族效力,我要开办一家客轮船运公司。让他们瞧一瞧我们中国人不是不可以!”陈锦宝看着眼神坚毅的丈夫,说:“好,我支持你。”

张弼士一边积极联系身边的达官贵人,争取筹集资金,购买一流的船运设备,一边开始翻阅各种资料,学习航线规划和运营管理。他日以继夜,不眠不休地工作,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狮子,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奋力前行。

陈锦宝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怕丈夫太累,就帮他一起查找资料,力所能及地帮他。几个月后,张弼士的裕昌船运公司成立了。他不仅注重设备的先进性和服务的优质性,更制定了与美国船运公司相同的航线规划,却将票价压得很低。

这一策略迅速吸引了大量客流,美国船运公司开始感受到了生意的严重衰退。船运公司老板焦急万分,不得不亲自登门向张弼士赔礼道歉,并废除了那条不让中国人乘坐头等舱的规定。

1900年,陈锦宝生下儿子张远昌。张弼士非常疼爱这个最小的儿子。也是在儿子出生这一年,黄河决堤,他和陈锦宝一起拿出两百万两白银赈济款来救济灾民。

张弼士的晚年是在“蓝屋”度过的,为了陪伴陈锦宝母子,他推掉了很多工作。空闲时间,张弼士教儿子读书写字。张远昌不喜欢读书,对生意更没有什么兴趣。而老来得子的张弼士也不想逼迫儿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在张弼士的观念里,富可敌国的他即便张远昌不工作不努力,也绝不会流落街头,缺衣少食。

为了让爱妻和爱子没有后顾之忧,张弼士在遗嘱中写道:“蓝屋”在幼子有生之年不得易主。另外,他还设立了家族信托为其管理资产,将资产收入按特定比例分给各家族分支。

1916年,76岁的张弼士在巴塔维亚离世。按照他的遗嘱,要安葬于自己的家乡广东大埔。张弼士的葬礼先后在印尼、马来西亚槟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举行,共办了六次,最后才落土为安。

虽然张弼士的遗产足以让八代子孙不愁吃不愁穿,但是他低估了世事变迁和人的消耗能力。随着战争的不断爆发,张弼士的商业帝国开始瓦解,“蓝屋”的状况也同张家的家道一起衰落。

不过短短几十年工夫,除了不能出售的“蓝屋”,屋子里所有能变卖的都变卖一空,并且大宅两旁的房间都被拿来出租,大厅也租给他人做生意,房子变得破旧不堪。

1991年,张远昌去世前六个月,其孙子就开始寻找买家买下“蓝屋”。张远昌过世的同一天,“蓝屋”易手。当时的“蓝屋”,已经看不到昔日的辉煌了,整个房屋和庭院十分破旧。新主人在接手蓝屋后,将原先“蓝屋”内的出租户全部迁出,然后花了九年的时间才将“蓝屋”整修一新。

随后,“蓝屋”以遗产酒店的新身份向世人展示。如今,来“蓝屋”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他们由讲解员带领着游客领略“蓝屋”的建筑风采,在展厅中端详着那些曾经被使用的旧物,同时聆听着这座传奇建筑和它主人的故事,感受它独特的精神。

这座承载着张弼士一生所爱的“蓝屋”,终究没能护住他和陈锦宝的子孙世世代代衣食无忧,但这份深情永远镌刻在了蓝屋的蓝墙之上。“蓝屋”,见证了张弼士人生的巅峰,也见证了张家后来的没落。它像一位屹立不倒的老者,无声地向来往的游客诉说着历史。"""""""""编"辑/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