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骂护士就要蹲监狱?中国网红大闹新加坡

2023-12-29佘济清

知音海外版(上半月) 2023年12期

新加坡滨海湾的一栋高档公寓里,两名保安在大厅里发现了韩菲紫,她蹲在地上,醉得厉害。

韩菲紫29岁,中国籍,第五次入境新加坡,这次已经停留了三个多月。工签上,她的职业是公司文员。实际上,她的工作场地是酒吧。

保安搀扶着韩菲紫,打算送她回屋。据后来新加坡警方所述,在等电梯时,韩菲紫推搡、威胁了保安,还爆粗口辱骂对方五次。

这是10月3日晚发生的事。虽然保安当场报警,但在警方公布调查结果前,这起事件看起来只是一个小纠纷。

韩菲紫也不会预料到,10天后,她的名字将被新加坡卫生部长和驻华大使馆的微博提及。而她本人将站上法庭,“对保安人员使用侮辱语言”成为她的第一项罪名。而她面临的指控,一共有六项。

“按闹分配”,水土不服

警方接到报警电话时,是10月10日凌晨。

报警人是一名护士,称自己“被患者辱骂”,地点是新加坡中央医院。两名调查人员抵达现场,见到了韩菲紫。这是她一周内第二次见到警察。

韩菲紫和调查人员的对话,被她自己用视频录了下来。她声称:自己的脚被车轧伤,在急诊部等了3个小时,没有得到救治;医院不愿意提供治疗,因为她不是新加坡公民。韩菲紫情绪激动,她要求调查人员去抓捕肇事司机,要求警察自证身份,并伸手抢夺公务人员的证件。视频中,她多次在警察面前说脏话。

根据媒体“新加坡眼”对当地法规的解释,韩菲紫在视频中的指责均不属实。新加坡医院当然对外国人开放。她等候治疗的时间长,是因为中央医院急诊部非常繁忙,每天看病人数在200到400人之间,因此实施了分级制度,韩菲紫的轧伤属于较轻微的病情,需要延后处理。

而前来调查的警察负责的是“辱骂护士案”,和交通肇事案是两个孤立案件,后者由交通意外组负责;警察有出示证件的义务,但根据个人隐私相关法规,在录制视频时有权不展示。

虽然韩菲紫的几条控诉都未切中要害,但她大吵大闹的行为,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斗争策略”。新加坡时尚媒体“一点时新”撰文分析,韩女士抢夺警察证件,在公务人员面前毫不避讳地爆粗口,是想要显示强势。

当时的韩菲紫意识不到,辱骂护士和公务人员,会成为她的第二条和第三条罪名。

录制视频,展示脚上的红印,在视频留言中写下“不管是华人还是华裔都不是好欺负的”,可能也是韩菲紫的“博弈技巧”。《联合早报》点评,她想煽动民意,引导网民指责新加坡警察。

两段共11分钟的视频放在抖音上,她在这个平台有26万粉丝,内容主要展示奢侈品、度假村和舞蹈训练。刚来新加坡时,她给视频的配文是“不同世界的人,才会相互吸引吧”。

但韩菲紫和狮城的缘分即将走到尽头。后续调查发现了她更严重的罪名——使用虚假材料,申请与实际工作不符的工签。

新加坡工签分为三类,韩菲紫申请的不是最高级的SP类别,而是次一等的WP类别。SP工签要求申请人的月薪达到一定数额,2023年的标准是5000新币(约人民币27000元),WP则没有这类要求。

普通文员的月薪基本不可能达到SP的申请门槛。明面上,韩菲紫的收入不高,但她住的滨海湾公寓是黄金地段,旁边就是字节跳动的新加坡办公室,一间公寓的月租金可达6800新币。韩菲紫的收入是怎么来的?

检察官最终提出了六项控告,包括公共场合滋扰、辱骂安保、公共服务人员和公务人员、工签造假和从事与准证不符的工作。所有罪名加起来,最多可判8年徒刑,罚款6万新币。

“保姆国家”

在仅有5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韩菲紫连续辱骂保安、医护和警察的行为很快占据了当地头条。为了澄清事件,新加坡驻华大使馆也在微博面向中国网友发布了卫生部、警局和医院的声明。

中央医院的声明透露,双方起冲突是因为一件更小的事——韩菲紫拒绝佩戴口罩。新冠疫情后,新加坡要求进入就诊区域必须戴口罩,至今仍未取消。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则在Facebook上力挺医护人员,表示“每一位医护都必须得到尊重”“当局的立场是零容忍”。

新加坡处理医患矛盾时主要依据的是《防止骚扰法》,保护对象是公共服务人员和公务人员,医护也包括在内。许多英联邦国家,如英国、新西兰和南非,也有类似法律。

韩菲紫承认了指控中的五项。她通过视频道歉,谈到医院那晚的行为,她说自己车祸后“心情非常痛苦”,在工签上造假,是因为有三位亲人罹患癌症,她只想拼命挣更多的钱。

10月25日,新加坡判处韩菲紫40天监禁、罚款600新币(约合人民币3200元),吊销签证,永久禁止在新加坡工作。

韩菲紫受到的惩罚比顶格判罚要轻。新加坡网友在论坛Reddit上表示,政府考虑到外国人不熟悉当地法律,会酌情轻判。

因为几句粗口就可能被罚上千新币,这种“小过重罚”的规定非常有新加坡特色。

2020年,一位前保安拒绝在公交车上戴好口罩,并辱骂了提醒他的司机,被罚款3000新币。

2022年10月,一位孟加拉籍油漆工躲在楼道内吸烟,被罚款500新币,接近他一个月的工资。

2019年4月,一名本地男子在新加坡最繁华的乌节路吸烟,他的一只脚迈出了吸烟区,被罚款200新币。

最著名的相关法规可能是新加坡的“口香糖禁令”。新加坡完全禁止口香糖入境,私贩口香糖最高可被罚款10万新币。

以下行为在新加坡也可能导致三位数以上的罚款:乱扔垃圾、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进食(地铁上也禁止喝水)、把榴莲带上公共交通、22点后在公共场合喧哗、喂鸽子等任何野生动物。最新的例子,是在食阁(社区食堂)用餐后必须归还餐具,出台于疫情期间。

新加坡政府的事无巨细,为它在国际上赢得了“保姆国家”的绰号。

这个称呼指的是“政府过度保护个人,或过度干预个人的生活选择”。最早出现在1965年的英国。一些政策,比如对含糖饮料征重税,被批评者称为“保姆政策”。10月4日,英国首相苏纳克提出逐渐提高合法吸烟年龄,最终达到全面禁烟的设想,也引起类似争议。

“保姆国家”的支持者认为政府的最终目的是个人福祉,而反对者则声称,人有犯蠢的权利,不应活在乌托邦里。

不过,新加坡政府更多地将“保姆国家”看作赞美,而不是讽刺。

1987年,时任总理李光耀在接受《海峡时报》采访时表示:“我毫不后悔地说,如果我们没有干预非常个人的事务——你发出的噪声和吐的口水,你如何生活和说话,我们就不会取得进步。”

新加坡国父补充道:“如果新加坡是一个‘保姆国家’,那么我为培养了一个‘保姆国家’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