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动机、底盘的车辆检测与维修技术分析

2023-12-29刘小娟夏运东

专用汽车 2023年11期

摘要:从发动机、底盘两个层面梳理了车辆运检技术;以新能源车辆为特定车型,从电路检测、底盘故障分析两个视角,分别使用电子检测技术、图形检测技术获取新能源车辆的性能情况,并给出相应的运维技术;结合当前车辆检修运维各项技术的实践情况,引入车检运维新技术,即智能检车、数字车检等,以此全面完善车辆运检技术内容,保持车辆运行的安全性。

关键词:发动机;电子诊断;底盘

中图分类号:U472 收稿日期:2023-07-31

DOI:10.19999/j.cnki.1004-0226.2023.11.031

1 发动机启动程序的检测与运维

1.1 故障检测

在车辆检测与维修过程中,当出现启动设备运行有异常表现时,需查看蓄电池电压的正常性,排查“电池极柱”“导线”相连状态,检查各开关的功能情况,判断起动机的运行问题。比如,开启起动机后,起动机并未相应运行,需查看故障码,查看油箱、油路等多个位置。参照油路电压情况,逐一查看启动程序、中控程序的运行情况。当发动机持续运行量大于15万km,会增加ECU故障的可能性。此时,需检查传感设备、压力调节设备的性能,参照启动程序的运行情况,综合确定故障问题[1]。

1.2 故障运维

车辆发动设备运行出现异常情况时,需检查电池电量的正常性,比如电池损坏、油质不高等。针对电池损坏问题,运维人员需改用新电池。针对油质不佳引起喷油器发生堵塞的问题,运维人员需清洗喷油设备。多数情况下,采取每年清洗一次的形式。如果喷油器存在性能问题,进行更换处理。如果各处部件均无损坏、堵塞等问题,考虑是车辆ECU开焊形成的故障,对于ECU进行针对性维修处理。

2 发动机电控程序的检测与运维

2.1 故障检测

人工检测方法要求检测人员拥有一定的电控程序处理经验,选择恰当的技术测定故障。可采取观察法判断车辆性能的正常性。比如,在启动电控程序时,车辆喇叭并未响起,仪表灯并未给出相应的读数。产生此种问题,判断是“蓄电池没电”,重点查看蓄电池的功能情况。设备检测方法,此技术使用次数较高,检测质量较高,检测结果符合实际故障情况。当电控程序运行出现故障时,可使用检测设备,利用静态数据流,综合确定故障位置,找出故障原因。天气较冷的情况下,如果电控程序有故障,需重点查看喷油嘴、火花塞各位置的情况。如果并未出现跳火问题,可使用专业设备,综合测定故障问题。参照设备反馈的故障数据,间接明确故障类型,给出相应的维修方案[2]。

2.2 故障运维

车辆电控程序有异常问题时,可使用智能自诊断平台,精准获取故障问题。针对燃油、点火两种程序,需仔细查看电池、传感设备的运行情况。参照检查结果,给出运维修理、零件更换等处理方法,并查看真空管、控制阀运行情况,排除组件磨损、损坏等问题。如果发动机存在加速无效问题,需查看燃油管路的正常性。如果存在管路变形问题,给予更换处理。

3 发动机冷却程序的检测与运维

3.1 故障检测

a.过热故障。使用红外测温设备,准确获取冷却程序的温度。参照测量结果,判断冷却程序运行的正常性。如果测量仪给出的温度结果,与冷却程序的实际温度,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冷却程序散热能力不强,会引起发动机温度升高。

b.漏水故障。测定漏水问题时,如果油底壳位置有积水,说明汽缸结构有故障表现,可判断是“汽缸垫磨损”“汽缸盖不牢固”两个因素。如果有蓝色烟雾冒出,推断是汽缸垫密封性欠佳。

c.节温设备故障。冷却程序中,节温设备是较为关键的部件。节温设备能够自主控制发动机温度。当发动机处于高温状态时,节温设备会启动阀门,给予降温处理。如果节温设备有性能问题,会引起发动机失去温度调节功能。如果节温器失效、开启时间较早,会引起发动机保持“低温状态”,间接增加了油耗量。

d.冷却液检测方法。查看冷却液外观时,需保证“液体透明”“未发生沉淀”“不存在异味”等问题。查看车辆冷却装置的各个管路接口位置,排查管线外渗问题。可采取压力检测法,在散热器中添加冷却液后,使用检测仪,泵压参数设计为137 kPa,借助压力值的变化,判断冷却液外渗情况。表1所示为冷却液冰点的技术特征。

检测人员可参照冷却液冰点技术特征,判断乙二醇冷却液的故障。

3.2 故障运维方法

a.针对发动机温度较高的问题,运维人员需查看“散热装置”的运行状态,判断冷却液容量的充足性,测定机油性能,包括“机油量”“机油黏性”。结合检查结果,作出运维决策。必要条件下,卸除节温设备,开启节温设备的阀门,测定此时的发动机温度。

b.当发动机存在漏水问题时,认真检查散热设备、水泵等组成的含水量。利用荧光检测设备找出漏水点位,采取加压形式准确获取漏水方位。依据检查结果,给出设备运维、组件更换的处理方法。在运维结束后,仍存在渗漏水的情况,需制定大修方案。如果发现排气管位置,有白烟冒出,需卸除缸垫、缸盖,给予相应的密封处理。在发动机温度较高时,可借助触摸形式,综合判断水箱的运行情况。

c.如果冷却液水箱的各点位温度有差异,说明节温设备有故障问题,需进行更换处理。查看节温设备的操作阀门、弹簧性能,如有结构变形、性能失效、构件污物等情况,需相应做出清洁、更换等处理。

d.更换冷却液。使用一般类型的冷却液,其可用时间为2~3年。如果使用性能优异的冷却液,其有效期可达4~5年。

4 新能源车辆的检测与运维实践分析

4.1 电子诊断技术

电子诊断技术是指使用智能检测技术,全面测定车辆性能,帮助检修人员找出故障问题,给出相应的运维处理,以此缩短新能源车辆的运检用时。电子诊断技术,作为全新的检测技术,具有检测效果高、检测速度快等特点[3]。

4.2 测定电控系统

油电混合类型的新能源车辆,油压稳定性不足,是引起电控程序运行异常的关键因素。油压较高、油压较低等表现,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车辆功率大小。为有效解决电控故障问题,使用电子技术动态获取车辆情况,分析车辆相关数据,给出完整的检修方案。检测中,运维人员可使用电子检测技术,全面获取ECU、执行单元、传感程序的运行情况。参照各组成单元的运行数据,准确排查车辆故障问题。

4.3 测定电力电池

国外在测定车辆性能时主要借助较多的译码器。然而国内尚未全面建成检测体系,因此要求运检人员掌握相关的技术内容。比如,在车辆运检结束后,需在0~45 ℃条件下,进行车辆充电。如果周边环境温度低于0 ℃,或者高于45 ℃,则不可充电。例如,一款新能源车辆,出厂时间为2020年,电池可用时间的平均值约为7.5年,运行电压介于200~400 V之间。使用电子诊断技术,处理电压故障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数据发现:新能源车辆运维之前,电池电压的浮动量较大,介于180~510 V之间,使用电子检测技术运维后,准确判断故障原因,运维处理后电压参与介于200~400 V之间。参照电子检测技术的电池电压测定结果,推测单体电池存在连接不牢固、混有杂质等问题。经过处理后,能够减少电压浮动异常问题,保持电池电压变动的规律性。

4.4 测定电路情况

新能源车辆选配的电池容量较高,其线路容量不高。如果负载参数较高,极易出现线路故障问题。一些车主使用电子装置会增加车辆线路运行的负担量,形成潜在的电路风险。在运检实践中,运维人员需规范使用电气诊断技术,全面测定电池各处的故障问题。检修期间,需使用故障测定仪器检查线路,判断ABS状态。如果在车辆运行期间,ABS发出警告信号,判断此电路程序存在故障问题。此时,运维人员可使用数字仪表,测定DLC3位置的电压参数。利用报警信号的具体表现,给出故障码参数,以此消除故障。

5 车辆底盘检测与运维

5.1 底盘故障表现

a.部分车主选择钢制底护板,装在车辆上。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并未及时给出运检措施,致使出现螺丝松动问题,极易增加钢制底护板掉落的风险。

b.变速设备出现跳挡现象时,会增加行车风险。产生跳挡问题,主要是轴承磨损形成的结构变形问题。如果未能给出有效运维处理,极易降低车辆齿轮啮合效果,形成变速装置跳档问题。

c.车辆挂挡失效。车辆挂挡有故障时,主要是拔叉轴结构改变,在车辆遇见路障时,无法准确进行换挡、改变车速,增加了行车风险。拔叉轴结构变化,是指车辆运行期间,互锁装置的结构有所改变,引起车辆变速装置出现异常,有碍于同步器运行。

d.方向盘故障。当车辆方向盘出现角度偏移问题时,将会降低车辆行驶的平稳性。运维人员可采取“外倾角调整”“摆正前轮位置”等措施,以此校6rU04wgy0NGDTnRQSkrbuQ==准方向盘角度,消除故障。

5.2 图形检测技术

图1为车辆底盘情况的技术流程图。图2为测定的SUV车底影像的反馈图,其中图像检测分辨率设计为700 cm×340 cm。

使用车辆底盘检测方法,以图形检测技术为基础,建立车辆底盘立体模型。比如,在计算机平台中,使用图形检测技术,用于获取SUV、面包车两种车型的底盘影像。影像分辨率共有两个方案:a方案是1 300×340;b方案是700×340。表3为两个分辨率方案、两种车型的底盘图像获取、故障排查用时情况。

由表3发现:b方案分辨率的底盘影像与真实情况更为贴合,且分辨率较低,能够快速获取底盘影像,有效缩短故障排查用时。

5.3 底盘维修技术

车辆运维期间,需有效清除底盘表面的杂物,定期抽检车辆各组件的性能,排除零件脱落、构件磨损等质量问题。要重点检查变速器,如若变速装置内部的液压油,表现为棕黄色,说明液压油处于变质状态,应更换液压油。要检查制动设备的弹性装置,如果出现性能问题,可能会出现制动设备拉索无序、弹簧松散等问题,致使制动器失效。为此,在检修期间,需保证制动器周边各组件连接的稳定性,防止出现制动器故障。

6 结语

在国内车辆产业发展视域下,车辆检测、车辆运维的各项技术获得了有效利用。车主、车辆管理者需加强运检技术利用,及时排查用车风险。需要借助图像检测、电子检测等先进技术,全面简化车辆检修流程,以此显著提高车辆运检能效。

参考文献:

[1]刘摞.现代汽车维修特征及维修技术应用[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22,12(11):153-155.

[2]张情.基于电子诊断的现代汽车维修技术[J].汽车与新动力,2022,5(3):79-81.

[3]赵亮.现代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分析[J].内燃机与配件,2022(1):149-151.

作者简介:

刘小娟,女,1987年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