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了美好的生活:近20年国外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量化考察

2023-12-29商晨阳张平

辽宁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商晨阳 张平

〔内容提要〕以2002—2021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1041篇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文献作为样本,采用Citespace VI知识图谱可视化手段,呈现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科学领域和合作网络等。研究发现: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议题主要包括内涵界定、研究主体、影响因素和测量工具四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指标和模型是主要手段;美国、英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是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主要集中地,中心性的机构和作者并未出现;研究领域以社会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旅游管理学等为主。在此基础上在概念界定、学科融合、研究方法、合作网络等方面对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状况做出评价和展望,为我国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观生活质量;知识图谱;文献计量;共现分析

注: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评价指数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AZZ009)、第十七批东北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自筹项目(项目编号:231017)资助。

“生活质量”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社会提供国民生活的充分程度和国民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生活质量定义为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与关心事情有关的生活状态的综合满意程度及对个人健康的一般感觉,其中包含具有由规范措施(如医疗、住房标准等)来衡量的客观生活质量,以及反映感知或主观幸福体验的主观生活质量。主观生活质量是个人对生活的评价,是評估情感和满意度的过程。随着国际上“福利国家”观点的兴起和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建立,公民基本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客观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阶级状况等方面的不同,公民在主观上的生活感受依然存在较大差异。公民的主观感受是评价国家政策制定和执行效果的重要指标,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团结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主观生活质量研究逐渐进入学界的研究视野。201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将“幸福”概念纳入“国家发展指数”的考核中,2013年3月20日成为首个“国际幸福日”,综合幸福指数成为一些国家制定政策的方针。近年来,世界各国在社会福祉领域的政策实践和学术研究更加关注公民生活的主观维度,产生了大量关于主观生活质量评价的实践。了解国外对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可以为评估公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捕捉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理论知识新动向提供有益借鉴;同时,对指导我国政策创制和基层治理实践,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2002—2021年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1041篇与主观生活质量相关的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了解目前国外学者在主观生活质量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动态,掌握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年代分布、研究前沿和热点、科研合作网络、学科分布领域,描述21世纪以来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全貌,总结学界研究特点,寻找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切入点和空白,进一步完善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理论体系,以推动基层治理和人民美好生活目标的实现。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作为文献检索来源,以“主观生活质量”的英文表述作为检索词,为了研究进入新世纪以后近20年的学术成果,将检索区间确定为2002—2021年,初步得到16730篇样本文献。然后对样本文献进行筛选:首先在“类别”选项卡中,对研究领域进行逐一排查,筛选出与本文研究领域关系较为密切的研究领域;其次,在核心合集数据库的“文献类型”选项卡中勾选论文(article)、会议论文(proceedings paper)、综述论文(literature review),剔除社论材料(editorial material)、图书评论(book review)、书目项目(bibliographic items)等学术性不强的选项,通过以上两个步骤,最终选定样本文献共1041篇。

进行以上操作方式的原因在于:第一,研究的时效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所处时代背景的变化,要求研究与时俱进,故针对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文献进行搜集。第二,来源的科学性,Web of Science是国际上覆盖学科面广,综合性强的学术资源网站,其核心合集收录的文献影响力较大,且覆盖面较广,反映了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较高水平。第三,样本的专业性。筛选与专业相关的论文、会议论文等,可以保证研究与专业学科的契合,增强研究的针对性。

(二)研究方法

科学知识图谱是科学计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运用现代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实现对研究内容的可视化,是学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运用基于Java运行的Citespace6.1.R3,基于文献的共被引分析理论,借助Excel辅助分析、通过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合作共现分析、科研机构共现分析和科研领域共现分析等,反映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态势和发展方向。

二、研究发现与结果讨论

(一)波动上升: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

2002—2021年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年发文量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2002—2021年,国外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态势,年均发文量52.05篇,图中存在两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平缓发展阶段(2002—2015年)和波动发展阶段(2016—2021年)。

2002年以来,对传统主题的重新探索和发展成为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热点,处于上升阶段的现状带动了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平缓发展。以下三点原因值得关注:第一,国家治理理念转变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治理理论逐渐兴起,公共事务管理逐渐侧重于多中心体制,管理走向民主化,公民更加关注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公民的主观感受越来越影响着政策制定和政府施政。此外,公共政策制定中功利主义理论盛行,政府以增进更多人的更大幸福的原则施政,政策的受益者和受害者的幸福感和主观生活质量状况也需要进行评估;2012年以来,联合国在幸福指数讨论大会上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国际上对幸福问题的关注提上议程;随着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加剧,人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度上升,各国在国家治理中也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以处理国内的主要矛盾。国家治理所带来的现实需求,对于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产生了引导作用。第二,研究方法的进步和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带动了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技术的更新,学界逐渐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并运用大数据、实地调研、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等方式分析公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同时众多学者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将已有的分析模型根据时代的新情况进行完善和重新研究,产生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第三,学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公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是医疗保健、住房保障、就业、公平正义等问题依然影响着公民对生活质量的感受,“满足”和“满意”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因此学者开始更加关注人们感知到的或者主观上体验到的幸福感。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和追踪,学者尝试通过对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地区的公民进行调查研究,从主观维度对现有政策的作用开展评估,带动了学界研究的热潮。

(二)核心议题:关键词共现分析

1.高频关键词分析

詞频分析法是在文献信息中提取能够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分析其频次的高低分布,来研究该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研究热点的方法。通过运行CiteSpace V对频次≥40,中介中心性≥0.02的关键词进行提取,得到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分析可以发现,国外对于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健康、收入、性格、效果分析等方面。

2.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共现分析已经被广泛接受为各研究领域文献计量分析的首要方法,基于关键词的共现分析有其特有的优势,即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了解研究领域内的前沿和热点;在高频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之上,再次运行CiteSpace软件,通过调整得到国外主观生活质量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通过对图谱的分析,得到图谱的Modularity Q值(模块值)为0.491,S值(平均轮廓值)为0.7497。一般认为Q值>0.3表明图谱的聚类效果是显著的,S值介于0和1之间,S值越大则聚类的说服力越强,综上表明该图谱的聚类结果真实,具有说服力。通过图2可知,“生活质量”“幸福”“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健康”“满意度”“生活”等关键词的图标较大,在整个图谱中占据主要位置,并与其他关键词具有较多联系。根据聚类分析,本文将10个聚类进一步归纳为四个研究集群,分别是主观生活质量界定、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主体,主观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主观生活质量测量工具。

(1)主观生活质量界定

第一,主观生活质量的概念内涵。国外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定义繁多,没有达成明确共识,部分学者认为主观生活质量与学科内其他词汇具有基本相同的概念内涵,主观生活质量与主观或心理健康、生活的幸福和满足等概念相类似,虽然这些术语在严格意义上存在含义的差异,但是在研究中可以被认为是同义词;此外,主观生活质量也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感受,是用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来衡量的广泛的、全面的概念。

不过在实际研究中,还有许多学者侧重将主观生活质量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并形成了以下两种主流观点:一是结构说。这一观点注重在结构上解释主观生活质量的概念内涵,从不同维度上分析。主观生活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观维度,是与客观生活质量相对的,反映了感知和主观上体验的幸福,其与主观幸福感(SWB)具有一定的差异;学者认为公民的主观生活质量可以通过其自身特点和生活环境两方面来进行了解,主观生活质量是公民对城市环境的特征和生活的满意程度。二是内容说。此观点学者侧重对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领域进行界定,把主观生活质量定义为人对生活的评价,定义为一个包括情感和满意度的判断过程,是一个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相关的生活质量研究相交叉的研究领域;还有学者认为主观生活质量是为了研究不同生活质量水平下公民的社会心理影响,是衡量医学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领域结果的流行指标。在进行具体研究时,学者往往会针对其研究内容的特点,给出偏向于自身研究领域的定义,因此主观生活质量的概念内涵呈现出多样化的状况。

第二,主观生活质量的外延。外延体现了主观生活质量的适用对象,通过关键词聚类和对文献的研读,发现主观生活质量的外延主要包括婚姻生活质量、城市生活质量和工作生活质量等。学者依据美国家庭经济动态调查(PSID)的DUST补充版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包括“伴侣特征、年龄、受教育时间、种族”等多项指标的研究体系,证明婚姻质量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研究城市生活质量时,学者基于城市生活质量的客观特征和主观评价中介作用的阐释,认为在城市生活质量研究中客观衡量标准的差异并不能可靠地代表居民评估的差异;此外,健康和减少病假是个人工作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工作满意度的提升可以促进健康并减少病假的出现。主观生活质量的外延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更加面向现实问题,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

(2)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主体

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的研究主体主要包括青少年、儿童、女性、成年人、老年人等,学界在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阶层的公民进行调研的同时,也对特定群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年龄和阶层上相对弱势的群体引起了学者的关注。2011年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增长率的不断走低,老年人和儿童在社会中的状况受到社会关注,学界针对儿童、老年人的主观生活质量研究明显增多,通过对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发现,2011—2015年,专门研究儿童主观生活质量的文献有16篇,研究老年人主观生活质量的文献有14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主观生活质量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等。例如在对美国儿童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时,学者通过量表和CWI趋势图,对种族、年龄段、肥胖程度、家庭状况等差异进行可视化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儿童主观生活质量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学者对不同行业的公民也给予了一定关注,在研究无家可归者的主观幸福感时发现美国的调研结果和印度的调研结果在社会领域满意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自我相关和物质相关领域的满意度差别不大。还有学者对工人群体给予关注,基于智利全国530名工人样本,在控制了年龄和性别后,发现对自身经济状况的满意度是影响工人主观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对家庭、工作和健康的满意度也对其主观生活质量具有一定影响;丰富的研究主体为主观生活质量研究提供了广阔的视域范围,为知识积累和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归属感、休闲活动和客观生活质量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归纳公民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相关指标,对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研究。不同的生活领域满意度会影响居民感知生活服务和条件的主观生活质量,通过对安全、家庭情况、精神生活等14个领域的测度,学者得出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将有利于提升生活满意度,促进主观生活质量提高的结论;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研究农村青少年的主观生活质量时,学者认为孤独感和社区归属感是影响农村青年主观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提出青少年个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孤独感对于其发育过程中各个领域的生活质量均有显著影响;还有学者对休闲活动如何提升主观幸福感开展研究,认为休闲活动在满足了人们建立社会关系、感受积极情绪、获得知识等需求的同时,提升了不同年龄和性别群体的主观生活质量。学者在研究影响主观生活质量的内部因素的同时,也探讨了外部环境对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例如城市的客观宜居性是影响居民主观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在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中需要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相结合,考察人们选择城市的行为。此外,在研究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时,学者基于立陶宛统计局提供的客观指标和欧洲社会调查数据库(ESS)提供的主观指标构建了主观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物质生活质量、社会和情感生活质量以及生产生活质量等),证明了客观和主观生活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由上述分析可知,主观生活质量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提升公民的主观生活质量,不仅需要提高公民的生活满意度和社区归属感,也需要改善客观条件,使其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同时更要关注存在于影响因素中的各项指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突破公民幸福感不强、满意度不高的治理困境。

(4)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

国外主观生活质量测量工具主要以量表和模型为主,将多维指标作为变量,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学者运用HLY公式,衡量和比较各国的生活质量,并把人均收入、平等、正义等指标也引入其中,建立了一个包括可观察表现(一些被认为是良好生活所必需的条件如经济富裕、健康、民主权利等)和综合指标(如人类发展指数、社会发展指数等)的“衡量国家生活质量”量表;学者将婚姻状况、暴力犯罪受害、失业、身体残疾等指标纳入量表中,构建了包括注意力和可用性、价值和信息的相关性、判断标准和自上而下的偏见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在研究欧洲的主观生活质量问题时,学者运用欧洲共同统计工具,引入EU-SILC量表,构建了一个包括物质生活条件、健康、教育、生产性或有价值的活动、基本权利,休闲和社交、生活环境、安全、生活体验共九个维度在内的量表,以此来建设一套共同的欧盟生活质量指标。此外还有学者根据吸毒者生活质量量表(IDUQOL)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权,充分利用量表中包括药物治疗、教育、家庭、朋友、健康、金钱、邻里安全等在内的22个维度,来证明量表加权分数在衡量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在日臻完善的技术辅助下,主观生活质量的测量工具更加多样化,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化。

(三)定量为主:主观生活质量研究方法分析

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在定性研究方面,学者主要通过对以往学界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主观生活质量与其他研究内容之间的联系,呈现学科中的理论进展;学者参考主观生活质量领域的大量文献,整理亚洲、中东、土著和其他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休闲与生活质量(QOL)的差异,通过定性解释性研究为推动积极的休闲娱乐提供了证据;此外,在参考亚洲晴雨表调查(ABS)后,学者从理论上对亚洲受儒家文化影响国家的公民主观生活质量进行了归纳,并总结出了儒家社会大众对主观生活质量感知的两种观点,即不同阶层公民的价值偏好和价值判断的优先性差异很大、生活质量和客观生活条件是两个分开的概念,为后续进行深度研究提供了参考。

在定量研究方面,问卷调查法成为学界常用的方法,一些学者基于数据变量,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学者根据一般社会调查的数据,将不同的维度和指标进行编码,构建了以工作质量为主要变量,包含中介因素和其他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用描述统计的方式分析了糟糕的工作質量会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收入水平和奖金等会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学者也采用回归分析工具,例如学者在测试生态可持续行为(ESB)和主观幸福感(SWB)的关系时,引入了正念冥想(MM)的概念,用个人和人类福祉之间的回归方程,研究了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不同维度下主观生活质量的差异;学者在比较视角下对于性别、年龄、伴侣情况、子女等指标进行控制,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来研究无业青年(NEET)的生活质量情况等。随着数据建模和统计学理论更加成熟,研究手段更加灵活,在调查农村地区主观和客观生活质量时,学者引入了ISDM指数,用方差分析、Pearson数据分析等多种方法,为研究结果提供支持;此外还有学者运用SPSS中的Marco PROCESS分析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和ESRI Arc Map10/10.1空间分析软件来综合比较客观和主观生活质量,发现整个城市的城市居民的需求和观念在空间上并不统一等情况。近年来定量研究更加成熟,成为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主要研究手段。

(四)合作共现分析

CiteSpace提供了国家合作分析(cocountry)、机构合作分析(co-institutions)、研究者合作分析(co-author)三个层面的合作网络分析,本文将针对合作网络的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限于机构合作网络和作者合作网络呈现并不明显,因此本文仅针对国家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

1.国家文献量频数与共现图谱分析

在CiteSpace6.1.R3中,将节点类型选择为国家(country)、剪裁方法(pruning)选择关键节点和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得到运行结果表格中各国的发文数量、首发年份和中介中心性等,将发文量≥30、中介中心性≥0.01的国家信息进行提取,得到发文量排在前10名的国家情况如表2所示。通过对表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国家呈现出典型的两级,美国以总发文量232篇的数据远远超越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的发文量都在100篇以下,依次为英国、中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等。

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国家共现图谱如图3所示。通过对发文国家进行共现分析发现,荷兰虽然发文量仅有33篇,但是中介中心性为0.1,在整个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表明荷兰与其他国家开展科研合作的程度较高。意大利、中国、西班牙、德国、英国和美国的中介中心性也超过了0.1,凭借较高的发文量和丰富的学术资源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虽然新加坡的总发文量只有9篇,但是中介中心性达到0.04,证明该国在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中占据一定的核心地位。

2.研究机构共献分析

发文量是评价研究机构在特定领域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各国国内都受到重点关注。国外主观生活质量领域内的主要研究机构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迪肯大学以24篇的总发文量在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中占据第1位,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20篇)、伊拉斯谟大学(11篇)、赫罗纳大学(10篇)排在其后,且各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分布较为均衡,前16名的科研机构都在5篇及以上,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分析科研机构的具体情况可以发现,除俄罗斯科学院为非高校机构外,前16名的科研机构均为高校科研机构,比例不平衡。通过分析中介中心性发现,所有科研机构的中介中心性都为0,证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而呈现更多主观生活质量研究领域的新成果。

(五)一枝独秀:学科领域共现分析

学科领域分析是掌握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视角之一,有利于掌握其学科发展优势,并了解研究领域内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文献涉及的学科领域频次进行提取,通过CiteSpace节点分析选择类别(category),对频次≥10,中介中心性≥0.02的学科名词进行提取,得到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高频科学领域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社会科学,其中科学领域主要是社会学(786篇),心理学(197篇),公共管理学(84篇),公共卫生学(32篇),生物医学(29篇),旅游管理学(24篇)等,从时间上看,主要学科的研究起步总体上较早,不少學科的文献以本文截取时间为起点,实际上的研究起步还要早于截取时间,且与前代学者的研究保持了延续性。从学科性质来看,主观生活质量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但是学界在研究中运用了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如生物医学等相关研究,体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流和联系。

通过对科学领域的共现分析,研究中介中心性大小,可以分析学科在整个研究体系中的核心程度。根据表4可知,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的核心科学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社会学领域,中介中心性1.49,是主观生活质量研究最核心的科学领域;二是公共管理学,中介中心性为0.54,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证明此学科相关研究在整个研究领域处于重要连接节点;三是心理学,中介中心性为0.32,处于研究的第3位,在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中是对高频研究学科相关研究空白的补充。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在多学科中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交叉学科研究较为丰富。

三、研究特点和展望

(一)主观生活质量的概念界定有待探索和统一

明确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研究、构建理论体系的基础。目前国际上不同研究者对主观生活质量的认知并不统一:一方面,现有成果将主观生活质量作为研究背景,从宏观视野面向实践开展研究,但是对于主观生活质量的本质却很少进行分析,导致文章立足点不清晰;另一方面,对于主观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词汇之间界定不清晰,在研究中往往进行混用,忽视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之间的区别,产生研究中的认知混乱。需要在研究中进一步明确主观生活质量的定义,在国际研究中形成共识,基于现有的理论和实践构建概念体系,增强研究的规定性和严谨性,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二)研究视角以社会学为主,多学科融合态势有待进一步突破

通过对国外主观生活质量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学占据主流,并且与心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产生密切联系,学科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交叉研究成为重要趋势。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可以发现,科学共现领域排名在前10位的总频次高达1221次,相较于文献总数的1041篇高出17.21%。此外在国外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中,传统学科占比较大,且发展较为成熟,而新兴学科的发展速度较慢,很少出现发文量较高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奠定了整个领域研究的基调;二是此类研究的研究周期不长,处于研究的上升期,学者的思维拓展还不够广阔,需要经历一个更长的适应周期。不过近年来,随着环境科学和商务科学等研究逐渐兴起,学界针对与社会科学结合较为密切的自然学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未来国际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将逐渐与法学、教育学、互联网等领域结合,实现多学科之间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同时面向全球治理中的重大问题,促进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

(三)研究方法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需要走向兼收并蓄

国外学者关于主观生活质量研究已经形成了定量研究为主的主流研究方式,学者往往通过提出问题、回顾前人研究、构建研究假设、运用理论构建模型、结论与反思等步骤开展研究,以求通过科学的算法从数理学角度展示实际情况,对于从客观角度进行主观生活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国外主观生活质量在社会科学研究视域下,运用半结构化访谈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的内容还比较少,学者往往不能够全面地了解研究对象的感知和态度,定性研究还不够成熟,导致研究容易忽略深层次问题,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近年来学科内的理论突破较少,缺乏对于相关文献系统性的了解,影响了领域发展的理论性。未来的研究需要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在研究中既要通过指标和模型分析实际效能,又要善于深入到群众中,通过实地考察,增强研究的实践性,更要鼓励总结前人的理论成果,形成完整的主观生活质量研究体系,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四)科研合作网络尚未形成,机构和作者之间的合作亟待加强

科研合作网络可以通过“国家—机构—作者”的合作网络体现。国家间的合作研究网络已经逐渐形成,部分国家已经在研究中占据核心位置,参与研究体系的国家越来越多,未来将逐渐形成更加稳定的研究体系,国际研究力量将逐渐增强。但是,机构和作者的合作网络均未形成,所有样本的中介中心性均为0,虽然具有一些零散的合作,但是其中典型的机构和作者并未在图谱中呈现,影响了研究体系的建立和国际学术成果的推广。未来科研机构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促进学者之间的合作,推动学术研究集群的形成,同时推动研究走向交叉融合,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国内电子商务学术研究进展分析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研究主题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近十五年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对策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可视化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