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四品”建设

2023-12-29沈鲁黄叶蕊

中国电影市场 2023年12期

沈鲁 黄叶蕊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展现出的一系列新观点与新论断,思想内涵丰富,文化论述深刻。这份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引价值。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时代性、思想性与实践性为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进一步夯实思想品格,着力提升工业品质,自信展现艺术品位以及积极传播国家品牌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对建设电影强国语境下的新时代中国电影进一步实现思想创生、工业创造、艺术创作、品牌创新,擘画了新方向,聚焦了新使命。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新时代中国电影 思想品格 工业品质 艺术品位 国家品牌

2023年10月,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与重要指示批示的一次极其重要的理论总结与思想结晶。这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南与科学武器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着眼于党的二十大以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七个着力”的新要求,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會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新时代以来的当代中国电影无论是在电影工业体量,还是在电影市场的繁荣度,或是电影文化艺术的价值提升方面都获得了长足进展,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代表,成为对内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媒介。习近平文化思想无疑将对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进一步回答“时代所需、使命所系、群众所盼”的必答题擘画出新的方向。而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立场、文化责任、文化愿景与文化实力的一系列守正创新之举也须在“思想品格”“工业品质”“艺术品位”“国家品牌”四个层面快速有效地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新观点与新论断,谱写出当代中国电影由“高原”迈向“高峰”的新篇章。

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夯实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思想品格”

2003年以来的当代中国电影在产业化与市场化改革的政策、方法与路径的共同作用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中国电影生产与传播的体量与影响获得了极大的提升。中国电影再次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重要最大众化最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年度观影人次与年度市场票房都有着客观的进步与提升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业的快速扩容与成长也亟须进一步在电影思想性领域能够有效涵盖包容聚焦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多不同阶层与不同群体的观点与思想。实际上,从党领导的电影事业发展史来看,思想性一直是当代中国电影的主要特征之一。在当代中国的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电影的发展主流在思想性层面总是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与发展愿景密切呼应。在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形象画廊中,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建设文化、改革开放文化都成为电影故事主人公的信仰、道德、世界观与人生观的重要来源。时代与观众常常都是在电影与历史、与当下、与未来的对话过程中达成对政党的信念,对国家的信仰,对发展的信心,对真善美的信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宣传、文化、教育、文艺工作等领域的重要讲话与指示精神都不断强调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艺术的复兴,文艺创作离不开对时代的回应,社会主义文艺的思想灵魂离不开中国精神与中国话语。习近平文化思想则在此基础上更加集中鲜明地提出了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要求,这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思想品格的淬炼与锻造提出了更加实际也更加高远的创作期待。

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方向须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不断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契合点,以中国电影的内在思想品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与情感认同,并持续引导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信念,从而在中国电影参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洪流中能够始终坚守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魂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新时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作品,需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新时代广大中国电影工作者的根本任务。一部电影作品最终呈现的价值观念决定着作品的生命力,它能给予观众思想上的淬炼、精神上的洗礼。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作者要切实守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电影创作的目标与方向。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作者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充分发挥电影“以美化人、以德育人”的功能。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作者要不断创作出能够真正给人以正确精神指引,提升理想信念,启迪思想意识的优秀作品。

二、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紧迫性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品质”

步入新时代以来,加快构建与中国“大国崛起”的“文化软实力”相匹配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具有了现实紧迫性。历经近二十年的高效发展,当前中国电影工业发展迅速,无论是电影工业的生产能力,还是电影市场的消费潜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与拓展。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电影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品质是实现中国电影继续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历史与现实相对话、认识论与方法论相融通的理论站位,再次阐明了着力于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迫切性。电影是工业时代的产物,也是信息时代的产品。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品质是新时代中国电影担负起坚定文化自信与增强文化自觉的基础工程,也是以电影工业为驱动力提升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文化强国建设与民族文化复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的基本价值与基本任务所在。

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面临着全球电影资本的跨国竞争加剧与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媒介生态变迁等新挑战新机遇。资本方面,电影工业在任何阶段的发展都不能离开资本的驱动。当前中国电影工业因应资本竞争的客观处境依然是投融资渠道有限,与电影项目的匹配度也不高。技术方面,当前中国电影业在技术尤其是新技术方面的技术更新能力与人才升级能力都相对滞后。技术瓶颈制约了某些电影创意的实现。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还不够完善,这使得电影制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资源浪费、制作周期延长等问题。各种挑战与机遇都亟须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在一个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时代,进一步在规则意识、竞争意识、技术意识等层面真正建立起更加国际化标准化的电影产品生产与传播机制,同时真正实现更加精确化个性化地管理好电影消费者(用户)的消费预期。客观而言,当前中国电影尚未构建起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电影工业化体系,尚处于作坊式、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过渡阶段。主要以科幻片与神话片为代表的能够较好体现工业水准的电影产品供给不足,品类不全。尽管近年来国产电影年度大制作的“头部电影”发展迅速,但其资金投入体量与工业化的制作水准还是有着长足的进步空间。

文化产业以满足人们的思想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承担着将价值资源转化为现实社会经济效益价值的重任。中国电影工业品质的提升与观众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人民群众审美和精神需求的提高,对电影作品丰富的表现有新的需求,以满足人们对于视听感官的需要。技术美学“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因为它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问题。”[3]“电影工业中对视听效果的追求、对商业类型电影的开发、对制片人中心制的遵循等内容,充分彰显了技术美学中的形式美、功能美、协同美。电影生产体系的紧密、规范、科学、系统,真正体现了工业化生产的特征。”[4]以数字技术支撑的电影技术飞速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迈上了新的台阶。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丢,阵地不能丢。”[5]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电影市场消费潜力充分释放,中国电影的工业品质既是努力探索本土电影工业化的方法与路径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充分保障新时代电影文化事业与电影文化产业行稳致远的一项基础工程。

三、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自信展现新时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品位”

新时代以来的中国电影取得了创作与制作上的许多重要突破,但是当前中国电影的市场业绩与它的文化艺术声望之间还是客观存在着一些“困惑与困难”“僵局与迷局”,都亟待进一步科学谋划主动应对,以利于更加自信展现新时代中国电影百花齐放的艺术新路径。而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的艺术品位,无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还是与世界优秀文化的交往对话都至关重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进一步把握中华文明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系统化理论建构,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自信。[6]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并概括为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回答了如何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重大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实现“创新性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在当前中国电影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在移动互联网多屏竞争的新格局下,面对不断更新迭代的观众群体以及他们不断拓展的精神需求,中国电影亟须进行具有多样化、类型化、精品化、创新化的技术方面和艺术方面的表达。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歷史任务为基点。“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9]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延绵不绝,中华文化传承数千年而经久不衰,这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是人类文明的奇迹。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其首要任务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中国经验,再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10],把文化自信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创新性发展”中才能得以传承与传播,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传播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是新时代文艺创作中坚持文化自信的体现。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精神、传统艺术形态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的“符号资源”与“文化资源”,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再阐述、再生产是新时代中国电影生产的重要方式,“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首先,在电影的主旨呈现中,要尽力挖掘传统文化精神,在“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民族思想道德精髓,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其次,在电影的内容创作中,汲取古代经典文本、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灵感,展现当下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再次,在电影的美学表达中,延续传承经典创作理念,将中华传统美学与数字特效相融合。不断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价值,滋育新时代中国电影创作。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作者要秉持的创作原则是“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11]在全球性的视野之下,电影工作者更应当准确提炼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积极吸收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技术手段与优秀创作方法,并根据时代特征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推动电影创作方式、电影技术手段的变革与创新,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新时代中国电影的新气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叶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固枝荣。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新时代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2]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丰富发展。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自身所处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而不断丰富,通过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从而创新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3]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即从我国文艺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各民族文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借鉴外来文艺中的精华部分,以此来丰富并发展本民族的文艺。“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14]“洋为中用”并不等于一切照搬,而是必须从我国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以我国文艺发展的需求作为借鉴与汲取的基础,对中外文艺思想进行整合并大胆的革新创造,这是延安文艺精神中对待先进文艺经验的态度。以革新创造为根本目的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是延安文艺精神在新时代仍然充满活力的指导方针。“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文艺观念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延安文艺精神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观念的承继,“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15]因此,新时代文艺创作需要正确看待与处理本国及其他文明之间的差异与共性,在尊重其他文明的前提下吸收外国优秀文艺成果。

“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6]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外来文化本土化”的表达,中华优秀文化现代化要适应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的要求,要结合中华民族历史积累沉淀和中国具体实际,这是文化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统一的表达。中国电影的“创造性转化”就是遵循普遍的电影创作生产的基本规律,例如艺术生产规律、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通过学习、借鉴、融合外来的先进电影工业技术手段和创作经验,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

四、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进一步传播好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家品牌”

当今时代是全世界各国人民交往密切、频繁的时代,也是多元文明共存共生的时代,更是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时代。“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17]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开放包容,在立足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引领力、感召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电影是文化走出去和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新主流电影”在海外有效建立起了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形象和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充分凸显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形成了一定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了文化软实力。但与此同时,新时代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尽管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覆盖率较高,但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兼具民族性与世界性、商业性和艺术性共存的精品力作,因此总体呈现出国际话语权不高的现象。国际传播效益与国内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不相匹配,在欧洲、美洲等大规模电影市场中,中国电影的发行率和票房总量都还存在相当大的增长空间。此外,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中因文化差异、语言隔阂而出现的传播障碍是导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竞争力不足的另一个关键原因。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中国电影在文化亲缘性较远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传播时,存在观众接受上的困难与挑战。

当前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途径仍然是以国际电影节或中国官方举办的电影交流活动为主,以“电影节”“电影周”“电影月”“文化年”等不同的影展形式为对外传播模式,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具体实践表现为政府主导着电影对外传播的全过程。近年来一系列影展与交流活动增加了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为海外观众提供了观赏中国影片的途径,同时也引起了海外观众对中国电影进一步认识的兴趣。然而,影展的举办与交流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参与活动的影片的数量规模、播映时间和播映频率十分有限,往往在播映之后的较长时间内难以产生持续的积极效应。在我国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时期,新時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在战略上亟须作出调整。从传播模式上来说,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工作应当借鉴圈层传播的经验,遵照差序格局由近及远、层层推进,先关注具有文化亲缘性、同源性的东亚中华文化圈,再逐渐拓展至当下具有战略合作意义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而推及至世界范围。“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众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18]从传播渠道上来说,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工作要借助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新媒体渠道来开展,拓展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改变受众思维特征与生活方式的新传播形态,观众的观影方式也正在发生改变。新的传播态势和观影习惯要求中国电影必须利用好官方网络媒体渠道,同时不可忽视中外民间自媒体的强大力量。电影企业以及电影从业者要利用好多样化的传播渠道,针对不同渠道的不同优势与特点,建立起多屏化、立体化的传播战略,释放出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极限创造力与扩散力,为新时代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坚强后盾。

文明因交流而灿烂多姿,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多彩。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圈的国家电影在讲述电影故事与传播电影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价值精神是独特的,更是珍贵的。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具有探索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可能性,在文化交融与冲突中不断重构国际传播的内容与渠道,打破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壁垒。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我为主、开放包容,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增加国际话语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19]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

“讲好中国故事”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语境中,提炼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命题。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再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好中国故事”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重要话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当代中国文艺紧密结合的成果。“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习近平文化思想针对当前波诡云谲的世界局势以及未来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做出进一步阐述,“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宣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20]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在国际传播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电影的国际品牌。

“讲好中国故事”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在清晰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立体”的自我描述与自我表达。[21]向全世界讲述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是国际传播的起点,新时代中国电影要聚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首先,要讲述能展现中华文明和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故事。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民族性的经典文学创作和传统民间故事层见叠出,均是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宝贵素材来源。在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中挖掘中国优秀故事中蕴含的文化精髓,有助于世界观众读懂中国的过去,认识中国的现在,关注中国的未来。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关注当下的现实语境,更要回到历史语境中,客观的、合理的为国际观众阐释中国智慧。其次,新时代中国电影要讲述能够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实现了创新与突破,超越了西方所走的扩张殖民的现代化路径,为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方案。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早期选择、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故事;讲好革命先辈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故事;讲好新中国建设与改革开拓创新的故事;讲好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筑就新时代中国梦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全貌,唤起海内外观众的情感共鸣。“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讲好当下的故事,还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所基于的历史传统与基本国情,为观众呈现立体的、丰富的、多样的中国形象。再次,新时代中国电影要讲述能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故事。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各种各样的挑战、问题,国际社会只有认识真正的中国,才能客观的、历史的认识和理解中国。新时代中国电影不仅要讲清楚中国是如何发展与进步的,更要讲清楚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以及战胜困难的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不仅要合理地讲述中国对解决世界问题做出的贡献,也要积极面对、回应国际社会提出的质疑和关注。

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工作中对海外受众研究欠缺,导致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是单向的输出模式,没有获得应有的正面宣传效果,对外话语的质量亟待提升。新时代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工作要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要改变“传者中心”思维,要关注国际观众“想听什么”好故事。一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在故事的创作中要挖掘具有国际传播价值的中国故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为基础,以全人类共通价值观为着力点,选取具有国际传播意义的中国故事,通过激发共通价值体系下的经验和情感来构建身份认同和寻觅人类共情。只有符合全世界人民共同期待的故事,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具备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使海外观众产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从而扩大国际传播的规模,增加传播的潜力。二是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创新话语体系,“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22]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电影要在讲述故事本身的同时,讲述中国人恪守的行为准则,帮助海外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故事背后的中华文化精髓,传达构建人類命运共同体的意涵。

五、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理论创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理论的重要论述,又紧密地结合中国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与时新的真理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繁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文明的世界话语体系,推动中国电影艺术在“思想品格”“工业品质”“艺术品位”“国家品牌”继续攀登新的历史高峰。新时代中国电影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深刻领悟“两个结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取向,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筑牢中国电影的价值体系与思想品格,推动文化产业与事业的共同繁荣。立足新时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实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将中国电影经验提升为中国电影理论,构筑中国电影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国电影力量。

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孕育而来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新的历史起点为我们指明了中国电影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国际视野与文明胸襟注入新时代中国电影事业的方方面面。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电影在继续坚守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将更加果决地把创作目光与产业视域投向全世界与全人类。新时代中国电影将成为凝练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折射出的是更加自信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系统,彰显的是中国人的审美旨趣,传播的是全人类的共通价值追求,最终塑造的是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注释

[1]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6: 3.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5-5 (02).

[3]李泽厚.美育与技术美学[J].天津社会科学, 1987(4): 3-5.

[4]陈旭光,李立主编.新世纪、新美学、新转向[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320-32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7: 185.

[6]陈金龙.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自信[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3, 9 (09): 74-81.

[7]人民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33.

[8]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遠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N].求是, 2020: 23.

[9]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 求是, 2022 (14).

[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求是, 2023 (17).

[11]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6-12-1 (2).

[1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求是, 2023 (17).

[13]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 2016: 203.

[14]毛泽东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63.

[1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 [M].人民日报, 2015-10-15 (2).

[16]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 15.

[17]本书编写组.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M]. 2021: 82.

[1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 2021-6-2 (01).

[19]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N].求是, 2023 (17).

[20]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 2018-8-22 (01).

[21]张毓强,黄珊.中国:何以“故事”以及如何“故事”———关于新时代的中国与中国故事的对话[J].对外传播, 2019 (03): 53-56.

[22]同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