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与民族融合现象探索

2023-12-29李志勤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0期
关键词:民族融合宗教信仰

李志勤

摘 要: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民族融合现象的存在,促进了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发展,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融合的历史进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文章加深对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民族融合现象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推进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关键词: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民族融合;文化交融;宗教信仰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37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文明瑰宝之一,同时也承载着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印记。北魏时期的墓葬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融合现象,墓葬形式、陪葬品、宗教信仰和墓葬地的选择都表现出多元性和包容性。通过对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与民族融合现象的探索,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1 研究背景

1.1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历史背景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历史背景丰富多彩,从太原北出的蒲州道、上党、交城,是北魏皇家陵寝,到大同南出的祁州道、左云、天镇、广灵、浑源,是北魏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的陵墓。这些墓葬的规模和建造精度表现了北魏时期人们对于生死的认知和特定文化觀念,如对宫廷文化的追求和崇拜、对死亡的重视和敬畏、对佛教和道教的信仰与融合。

1.2 民族融合在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表现

首先是北魏帝室与当地汉族、匈奴族、鲜卑族等民族的融合。北魏时期,由于政治统一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平等交往,当地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形成了北魏时期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在墓葬中,可以看到汉族、鲜卑族和匈奴族等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如北魏贵族墓葬借鉴了汉墓的建筑形式和陪葬品,同时也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元素。

其次是北魏佛教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在墓葬中,可以看到许多佛教文物、壁画、石刻等,同时也融合了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如墓室内的彩画、布施图案、棺木上的彩绘、陪葬品和铭文等,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当地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在对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研究中,民族融合现象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深入探索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特殊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概述

2.1 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情况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是中国北方历史遗存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研究北魏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墓葬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如下:大同地区共有北魏墓葬4000多座,其中大同县占了绝大部分。这些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和文物,这些墓葬和文物的发掘出土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依据。

墓葬的研究可以从墓主人的身份、陪葬品的品类和特征、形制、装饰等方面入手,透过墓葬了解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宗教、艺术的发展水平。同时,墓葬也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现象以及佛教文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2.2 墓葬的地理分布和特点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主要分布在今天山西省北部,包括大同市、阳高县、灵丘县等地。这些墓葬的特点在于规模庞大、艺术精湛等,展示出了北魏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面貌。

首先,大同地区北魏墓葬规模大。其中以晋阳官属墓葬为代表,如大同南郊的薛寂墓、赵孝成墓等。这些墓葬的规模庞大,石头和青砖的建筑材料,以及雕刻精细的石雕、砖雕等艺术品,都彰显了当时的壮观气势。

其次,大同地区北魏墓葬艺术精湛。墓葬中的壁画、浮雕和石刻等艺术品展示出了北魏时期的艺术特色和精湛技艺。墓葬中的艺术品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表现出了汉族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

3 北魏墓葬与民族融合的现象分析

3.1 北魏墓葬的主体特征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与民族融合现象中,北魏墓葬的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墓制上体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二是墓葬中的陪葬品和艺术品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首先,北魏墓葬的墓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北魏墓葬中采用的大多是中国传统的方形或长方形墓穴,与汉族墓葬的墓制非常相似。同时,一些墓葬中也出现了汉族的祭祀器物和陪葬品,如金银器、青铜器、陶器等,表现出其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其次,北魏墓葬中的陪葬品和艺术品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装饰图案、文字形式、祭祀活动等方面。北魏墓葬中的装饰图案和石刻中的文字形式,以北方少数民族的图案和文字为基础,同时也融合了汉魏文化的艺术特色。

3.2 民族融合的表现形式

3.2.1 墓主人的身份和族属

首先,从身份上来看,墓主人往往是高官巨贾,乃至帝室亲属。在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出身的士人往往通过科举入仕,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声望。因此,墓葬往往呈现出豪华、精美的特点,如在陪葬品和装饰方面富有特色。其次,从族属上来看,墓主人常常具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混血身份。墓葬中出现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装饰图案、文字形式以及陪葬品,展示了这些墓主人身上的多元文化特点。此外,北魏局势时时变化,墓主人族属的变化也表现了少数民族由排斥到逐步与汉族文化融合的历史变迁。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民族融合现象在墓主人的身份和族属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体现出了中原汉族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

3.2.2 祭祀礼仪的多元化

一方面,汉族墓主人在祭祀仪式上通常采用“三牲”祭祀,即用牛、羊、猪等动物祭拜祖先。在陪葬品上也有“谷物、酒器、玉器”等汉族传统的祭祀物品。但在与少数民族墓主人埋葬位置接近的墓群中,也发现了一些采用少数民族祭祀方法的汉族墓葬。如一些墓主人在墓葬中设置牛头马面、神兽等象征神灵的石雕、砖雕和陶塑等。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墓主人往往采用各自民族的祭祀礼仪和方法,如鲜花、食品、酒器、特殊工具等。例如,在墓主人是鲜卑族人的墓葬中,常发现由石板垒成的圆形火坑,里面放置辽犬的头骨、羊骨以及鲜花等,这是鲜卑族的一种祭祀仪式。

3.2.3 墓中文物的交融

大同地区是中原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的重要地区,因此在北魏墓葬中文物的交融方面也呈现出明显的民族融合特征。这些文物的交融既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和借鉴的体现,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在墓中文物的交融方面,陪葬品的表现最为突出,如象牙雕刻、金属器、玉器、陶器等物品的制作装饰方法或是出自中原文化,或是出自少数民族。但更多的情况是,不同文明之间的融合不是表面上的,而是在实际使用方面的交融与互通。

3.2.4 墓葬中出现的文化元素和宗教信仰

首先是文化元素的交融。墓葬中出土的文物多种多样,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都有所体现。例如,一些金属器和陶器在形制、纹饰上都融合了汉族、匈奴族、鲜卑族等民族的风格,体现了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的一面。

其次是宗教信仰的交融。墓葬中的石雕、铜雕、陶俑等保存完好,有些还带有神位,说明当时的人们信仰多元,汉族的儒教、佛教和北方少数民族的萨满教以及草原部分民族的信仰通过交融产生了过渡和融合。例如,一些石雕和铜雕就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在其形象和传说中也融合了汉族、鲜卑族等多个民族的元素。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民族融合体现在墓葬中出现的文化元素和宗教信仰的交融現象之中。这种文化和宗教的交织融合不仅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也承载了古代民族交往、融合的文化记忆和精神传统。

4 北魏墓葬与当地文化交融的原因

4.1 政治因素的影响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中表现出的民族融合现象主要源于政治方面的因素。在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意识到中原地区的文明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开始加强与中原的接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力度,推动了北方游牧族群与中原文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特别是在大同地区,北方游牧族群掌握着这一区域的政治和经济实权,同时中原地区也成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目标。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地位,游牧族群采取了一系列包容性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接纳中原文化的融入,这使大同地区的北魏墓葬中出现了既有中原文明元素又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现象。

此外,北魏时期的王权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大同地区北方游牧族群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融。北魏王室常常利用中原文明的特长来管理游牧地区,推行汉化政策,加深了当地文化与北方游牧族群的融合程度。

4.2 经济因素的影响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中的民族融合现象,除了政治因素外,还有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北魏时期,随着中原地区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大量人口和财富涌入,对北方游牧民族来说极具吸引力。

此外,大同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是促进民族融合现象的经济原因之一。大同地区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是从中原到北方游牧民族领地的必经之路,同时这里也是各大商道的重要节点。因此大同地区处于一个繁盛的商贸交流中心,游牧民族通过这里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建立经济联系。

在这一背景下,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中的民族融合现象得以形成。游牧民族通过经济手段与中原地区建立起贸易和文化关系,同时又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技术,将其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

4.3 文化交流的影响

在大同地区的墓葬中,可以看到大量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例如南北朝时期流行的天文、历法、方位、干支等知识,反映在北魏墓葬中的卜筮与文具的使用上,说明这些技术被北方游牧民族所习用。同时,在这些墓葬中,还可以看到中原地区建筑和雕刻的影响,如华丽的建筑形制、细致的花鸟纹样、优美的人物造型等,成了北方游牧民族创意的灵感来源。

此外,北方游牧民族在融合过程中也发挥了自己的特色。他们采用自己的古老信仰和生活方式,如崇拜天地神明、崇尚骏马。他们还将个人、家族、氏族的标志和象征,融入墓葬建筑和装饰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中的民族融合现象,不仅是政治和经济因素的交织,文化交流也坚定了这种融合的基础。历史上,文化交流已然是推动民族融合的引擎,值得我们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更加重视。

4.4 社会因素的影响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魏政权逐渐稳定,社会安定、文化繁荣。这种社会稳定为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也为北魏与当地文化的交融提供了土壤。其次,大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人口构成也在民族融合现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同地区地处汉界和北方草原之间,历史上一直是各民族互通有无的重要区域。加之当时该地区的人口构成复杂,包括汉族、鲜卑族、匈奴族等多个民族,因此各民族之间的社会往来十分频繁,也为当地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基础条件。最后,北魏政权也实施积极的政策,促进北方游牧民族与当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例如北魏政府提倡中原文化向北方传播,给予鲜卑族等民族汉字教育的支持,从而增强了他们融入中原文化的能力和意愿。同时,政府还采取了诸如封赏和官职授予等手段,激励北方游牧民族向中原文化看齐,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社会因素是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民族融合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政治稳定、地理位置、人口构成及政策引导等因素都对民族融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5 北魏墓葬与民族融合现象的重要性和意义

5.1 民族融合对历史文化的影响

民族融合对历史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当时的汉族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产生了新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创新,如北魏时期墓葬中的文化风格和艺术表现等。这些文化现象和创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其次,它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多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不可避免的,而民族之间的融合则是一种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方式。民族融合的出现,既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又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

5.2 民族融合对当代多元文化的启示

民族融合对当前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全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现象和文化交流,为今天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参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化交流和融合的本质,为实现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共存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6 研究趋势与展望

6.1 北魏墓葬与民族融合现象的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一方面,可以从文物出土、考古发掘、历史文献等方面深入研究,包括墓主人身份、墓葬结构、墓中陪葬品等与墓葬相关的内容,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文化现象;另一方面,可以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角度对当时社会生态、文化政策等做出分析,特别是将汉族文化与北方族群文化融合的演变历史过程研究透彻,为文化融合和良性互动提供启示。

总之,深入研究富有代表性的大同北魏墓葬及其与民族融合现象,有助于深刻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现象,同时也为今天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提供良好的参考。

6.2 大同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意义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和艺术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保护和传承北魏墓葬文化遗产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艺术、宗教、文学、哲学等方面的认识,深化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最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文化的繁荣。

7 结束语

大同地区北魏墓葬与民族融合现象是中华文化多元性和包容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些墓葬文化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内涵,也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今天的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参考文献

[1]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37.

[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7):4-19.

[3]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师院北魏墓群[J].文物,2008(2):29.

[4]韦正.汉唐之变的实物依据大同北魏墓葬壁画综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120.

[5]大同市博物館.大同市齐家坡北魏墓发掘简报[J].文物季刊,1995(1):14-18.

[6]大同市博物馆,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J].文物,1972(3):20-33.

[7]古顺芳.大同北魏墓葬乐舞俑初探[J].文物世界,2004(6):3-7.

猜你喜欢

民族融合宗教信仰
近四十年来国内辽金民族融合问题研究综述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民族融合视域下的元代民族诗人题画诗刍议
为何用“民族交融”替代“民族融合”?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
“造神” 与“娱神”——论民间宗教信仰与20 世纪小说的政治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