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记忆理论的遗产桥梁保护及利用研究

2023-12-29李晓云孙月邱明月张春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20期

李晓云 孙月 邱明月 张春琳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步伐也不断加快,大量城市建筑遗产遭到破坏,人们记忆的碎片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缓解城市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尤为重要。基于城市记忆理论,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构建建筑遗产的记忆测评指标体系,讨论如何通过强化记忆符号、构建记忆场来实现遗产桥梁的活态化保护。

关键词:城市记忆;遗产桥梁;记忆测评;记忆符号;记忆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20.011

“城市靠记忆而存”①。建筑遗产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信息,是保护城市记忆、彰显城市精神、宣传城市名片、维系居民情感的重要场域。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2008年成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8年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建筑丰碑、国家名片、文化地标,是武汉市重要的城市景观,伴随城市的发展承载了居民的集体记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更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发展与建筑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一些不合理的旧城改造加快了那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的消失,也加速了城市记忆碎片化的进程。目前,如何加强对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留住城市记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城市记忆文献回顾

关于国外城市记忆研究。在2006—2013年,社会各界逐渐注重对城市记忆的相关研究。国外城市记忆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记忆载体和纪念活动场所的建筑景观,Cudny(2019)指出纪念碑是社会关系、权力、观念、身份以及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集体记忆的产物②;二是集体记忆可以强化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Farthing(2013)指出强大的社会运动利用集体记忆,在民族认同、阶级意识和地区的重大差异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盟③;三是城市空间场所与城市记忆之间存在联系,Altan Bayraktar(2015)认为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城市模式开始消失,这种变化和转变造成了城市记忆的碎片,并使公共空间不再是生活空间④。

关于国内城市记忆研究。从2011年至今,有关旧城改造、城建档案的城市记忆研究开始出现,各地的工作实践注重城市记忆的改造以及数字化处理。国内城市记忆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打造城市记忆空间,李戎(2013)认为老城区作为城市记忆发展的载体,可以发挥景观视觉、精神慰藉的功能来缝补破碎的记忆⑤;二是构建城建档案体系,刘瑞芬(2011)认为城建档案再创城市记忆新价值,正是通过城市记忆工程,城建档案逐渐走入,并不断丰富大众视野,得到了广泛应用⑥;三是保护文化遗产和传承场所精神,顾轩竹(2019)在城市文化遗产设计相关问题研究中,通过相关案例研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为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积极探索⑦。

2 基于城市记忆理论的遗产桥梁测评体系构建

2.1 城市记忆理论阐释

2.1.1 相关概念

城市记忆是在漫长历史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城市记忆的重要内容⑧。城市记忆理论阐释可以从与城市记忆相关的集体记忆、文化记忆、实践记忆的理论内涵进行。“城市记忆”在特定的语境下有着不同的内涵:莫里斯·哈布瓦赫(2002)最早涉入城市记忆研究领域,将城市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刘鑫(2022)提出“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环境及其形态要素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认同后所产生的集体记忆⑨;邱冰(2004)认为“城市记忆”是人们对城市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点的空间视觉形式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认同后产生的集体记忆⑩。

2.1.2 城市记忆构成要素

城市记忆的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主要分为记忆主体和记忆客体两大类。其中记忆主体包括长期生活在城市内的居民,他们是城市历史的创造者、城市记忆的传承者;记忆客体包括城市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各种有形事物和无形活动,其中工业遗产、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等有形的事物以具象化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感知,而城市节日、文化、方言等无形的记忆客体主要以符号、活动等形式来被人们所感知和传承。张晓莉(2007)提出工业遗存往往承载着特别的故事,是一个城市无法估价的文化财富,具有标志城市意象的功能k;周晓冬等(2009)以城市记忆系统为基础,将天津五大道地区的城市记忆要素分为空间、景观、综合感知和社会关系要素四个部分l。

2.2 基于访谈的测评指标确定

城市记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对过去所经历的印象载体,也是未来发展的向导,对遗产进行记忆测评有利于把握其相关情况,对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曹珊等(2012)以北京中轴线为基点,定量测评了居民的城市记忆度m。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以武汉长江大桥为核心的区域建筑景观状况,得到了测量城市记忆度六个层面的标准,并设计了关于武汉长江大桥城市记忆测评的访谈问题。结合访谈回答进一步确定最终的测评指标。从访谈中可以发现,武汉长江大桥在市民心中承担着记忆载体的作用,是儿时快乐回忆的载体、休闲娱乐的场所以及日常生活的背景板,受访者会将长江大桥与周边建筑联系,共同构成对长江大桥所产生的记忆符号,同时受访者对于长江大桥交通功能非常认可,但在保护方面了解较少,普遍认为可以通过打造怀旧空间来强化大桥在现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通过访谈结合前期文献搜集暫定的访谈指标,确定了最终的指标(表1)。

3 武汉长江大桥城市记忆测评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情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武汉长江大桥及周边地区的人群进行随机抽样,得到了265份有效问卷。主要从保护力度、价值体现程度、空间环境状况、居民参与程度、宣传力度以及交通可达性六个方面展开,采取评分量表形式。

3.2 信度分析

分析问卷结果,进一步将问卷划分为三个维度,对于划分的各个维度以及整体采取Cronbach信度分析。量表整体信度系数值为0.893,由探索性分析得出的三个维度,即居民生活感知与长江大桥价值体现程度、大桥空间环境与保护情况、大桥周边景点感知程度,三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值分别为0.831、0.811及0.805,均大于0.8,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高。

3.3 数据分析

描述性分析:对调查对象个人信息進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本次调研的群体主要为女性,集中在19~30岁,说明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90后和00后对武汉长江大桥的记忆感知。在身份上涉及的三个群体比较均匀,使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保护力度分析:保护力度部分分析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于武汉长江大桥的保护规划或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在3~4分;对保护状况的评价主要集中在5~6分,说明大部分调查对象对于武汉长江大桥的保护状况持积极态度。

价值体现程度分析:价值体现程度部分分析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武汉长江大桥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评价在8分以上,说明大桥在此方面的重要程度是民众公认的;在大桥的艺术价值方面,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评价在7.5分以上;在实用价值体现程度方面,绝大多数调查对象评价在8分以上。整体来看,武汉长江大桥的价值体现程度很高。

空间环境状况分析:空间环境状况部分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武汉长江大桥周边的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丰富程度,大多数调查对象的选择为5~6分,说明在这两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生态环境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方面,大多数调查对象的评价在7分左右,说明在这两个方面还需要改善。

居民参与程度分析:居民参与程度部分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调查对象没有或较少参与有关武汉长江大桥的保护活动;对于大桥作为城市名片的认同程度,大多数调查对象的选择为7~8分和9~10分,均分在8分左右,说明大众对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城市名片持肯定态度。

宣传力度分析:宣传力度部分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调查对象对于宣传形式和渠道的丰富程度评价在5~6分,说明在宣传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交通可达性与景点连续性分析:交通可达性与景点连续性部分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大桥对生活的方便程度大多数的调查对象选择7~8分和9~10分,说明大桥提高了民众生活的便捷程度,降低了生活成本;在景点连续性上,最受调查对象所熟知的是黄鹤楼,其余景点的知名度和印象程度较低。

4 结论及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结果分析得出武汉长江大桥目前的状况,便于进一步提出活态化保护建议。首先,武汉长江大桥作为城市名片的认可度高,在居民心中的地位较高;其次,武汉长江大桥与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高,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大桥对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日常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再次,居民参与保护情况较差,多数调查、访谈对象表示很少了解相关保护政策或参与相关保护活动;然后,武汉长江大桥整体宣传情况较差;另外,武汉长江大桥周边的娱乐活动和设施较少,居民希望能够丰富周边娱乐活动;最后,区域景观资源整合情况较差,武汉长江大桥周边仍是以黄鹤楼为突出景观,其余景观的知名度有待加强,各个景点之间没有形成有效关联。

4.2 建议

一是强化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代表的遗产景观的记忆符号作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景观或许在不断变化,但城市的精神内核不会改变,相反会不断强化和发展,并持续书写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武汉人民克服天险、不畏艰难的武汉精神,这种精神内核凝聚在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建筑景观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记忆符号。值得深思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记忆符号的作用对于90后和00后的影响正在减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机会走近大桥,去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无法切身感受到凝聚在其中的武汉精神内核。相关部门应通过不同的途径传递以长江大桥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建筑景观的相关信息,鼓励家长向孩子讲述城市建筑遗产景观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举办相关文化活动、体育赛事,促进城市建筑景观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开展“线上+线上”的多渠道宣传,多企业合作进行城市建筑景观智慧化创新宣传;打造城市建筑景观的文旅IP,依托长江文化、码头文化、知音文化、桥梁文化以及景观本身进行旅游纪念品开发;将建筑景观自身及周遭文化资源转化为实用的旅游产品,应大规模地开发市场;以景观符号为标志,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相关文创产品的研发,既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又可以加强建筑景观符号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在宣传记忆符号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城市记忆内涵、历史和精神的挖掘,避免简单的符号宣传和旅游名片宣传倾向。城市的记忆符号强化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城市旅游宣传和商业宣传,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定位、建筑遗产保护、生态修复以及城市文脉传承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发扬以长江大桥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建筑景观所蕴含的城市历史记忆、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精神,这是最具吸引力的部分,也是传承至今历久弥新的部分。简单的城市名片宣传和旅游活动宣传无法对城市发展、建筑景观保护以及城市精神文化传承起到核心作用。

二是构建记忆场实现遗产桥梁的活态化保护。随着城市更新速度加快,民众对于曾经的大街小巷、古桥老宅的记忆正在慢慢流失,构建记忆场的过程既是对城市记忆的保护过程,也是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和对民众身份特征的保护。通过打造记忆场,增加城市居民对城市历史记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民众发挥主人翁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参与遗产桥梁的保护活动。以遗产桥梁为核心,结合周边居民的生活场所、景区景点、标志性建筑等构建记忆场,打造怀旧空间来强化遗产桥梁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在场所的改造与更新中实现桥梁的活态化保护,着重在于活态化展示传统的生产生活,包括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博物馆等。

同时,以记忆场为活态化载体开展旅游活动,打造休闲娱乐场所,也是对桥梁遗产进行活态化保护的重要措施。武汉长江大桥处于两江交汇处,成了一个天然的文化地标,连接黄鹤楼和龟山,具有纽带作用。通过发挥武汉长江大桥一线穿珠的作用,把武昌的蛇山、黄鹤楼、户部巷等老街区串联起来,构建城市记忆场,营造具有武汉特色的历史记忆场所,强化并突出其文化景观的功能。同时打造休闲景观带,以时光隧道的形式进行串联,再现市民心中的生产生活记忆,构建起民众的地方想象。

注释

①Mumford L.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Transformations,and Its Prospects[M].New York:Harvest Books,1961:89.

②Cudny,Waldemar,Appelblad,H?kan.Monuments and their functions in urban public space[J].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2019,73(5):273-289.

③Farthing,L,Kohl,B. Mobilizing Memory:Bolivia's Enduring Social Movements[J].Social movement studies,2013,12(4):361-376.

④?mmu? ALTAN BAYRAKTAR.Ractions in urban and collective memory and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ace:The harbor example in the kyrenia town[J].?neriDergisi,2015,11(44):291.

⑤李戎,李静.用景观的缝合性修补老城被割裂的时间与空间:对汉口老城区景观改造的建议[J].华中建筑,2013,31(3):50-52.

⑥刘瑞芬.城建档案在“城市记忆”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J].兰台世界,2011(S1):51;陈梅.保护城市记忆档案部门怎么做[J].浙江档案,2011(10):40-41.

⑦顾轩竹.基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設计问题研究:以淮安市都天庙街区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⑧加小双,徐拥军.中国“城市记忆”理论与实践述评[J].档案学研究,2014(1):22-32.

⑨刘鑫.基于城市记忆的工业遗产空间重塑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2.

⑩邱冰.城市历史地段景观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4.

k张晓莉.城市记忆与工业遗存[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3):72-74.

l周晓冬,任娟.基于城市记忆系统的天津五大道地区城市记忆要素分析[J].城市建筑,2009(6):97-99.

m曹珊,段进宇,侯硕,等.从城市记忆度评测看北京中轴线[J].北京规划建设,2012(3):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