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进阶的议题式教学探究
——以《法律伴我们成长》为例
2023-12-29浙江省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
王 娇|浙江省杭州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中引入议题,将议题式教学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手段,并明确指出:在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活动推进和思维进阶的渐进性和上升性,以及教学的展开逻辑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使议题式教学顺利展开。因此,开展指向思维进阶的高效议题式教学意义重大。根据布卢姆认知层次理论,学习发展思维进阶的过程是由低阶思维(记忆、理解、应用)走向高阶思维(分析、评价、创造)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而议题式教学正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方式。
一、慎思:聚焦问题析方向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议题式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体验,弥补以灌输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然而,当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仍然存在诸多不利于学生思维进阶的问题。例如:割裂了活动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导致议题与内容脱节;议题的设置没有基于学生的经验水平和认知基础,导致议题空想化;议题脱离具体的生活情境,导致议题的无趣;子议题的设计无思维进阶的梯度,导致议题的无序。基于此,笔者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为例,具体阐释在议题式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指向思维进阶的议题式教学的建构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指向思维进阶的议题式教学的建构路径
(一)活动基于内容
议题活动和教学内容之间不应该是“水”与“油”的关系,而应当是“水”与“乳”的关系。议题活动与教学内容只有彼此交融,才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深入的思考和素养上的提升[1]。
议题活动的设计要基于学科内容,活动是为落实学习内容而展开的。依据《课程标准》,这节课的主题为“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根据这一主题,笔者设置了总议题“特殊的爱,给特别的你”。三个子议题分别对应这节课的三大核心内容:子议题1“向光而行——我们需要特殊的保护”,对应未成年人需要特殊保护的原因;子议题2“逆光而生——谁来保护特殊的我们”,对应未成年人保护的六道防线(即六大保护);子议题3“逐光而进——我们该如何自我保护”,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这一设计立意真正实现了议题活动和学科内容的有效链接,从多要素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议题活动,从而解决了议题无效的问题。
(二)议题基于情境
情境是议题活动的载体,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平台。情境的设置要基于生活,并要善于捕捉热点。《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其中之一就是把时事引入课堂,及时反映社会发展进程。
基于此,这节课以2023 年的全国两会为主线,从两会热词到人大代表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再到帮助人大代表撰写保护网红儿童的提案,两会这一时事热点贯穿议题活动的始终。有了这一主线,这节课的情境之间就有了逻辑关联,从被网暴的湖南某中学百日誓师女孩到全国人大代表对网暴现象的关注,从网红儿童到全国人大代表对网红儿童现象的关注,情境的设置更有整体性。这节课的情境围绕“未成年人保护”这一教学核心内容展开,真正实现了教学情境和学科内容的有效链接。学生通过自主和合作探究的情境化学习,运用学科思维透过情境现象认识到学科本质,利于形成具有整体架构的、逻辑关系紧密的认知结构和高阶思维[2]。
(三)设置梯度议题
《课程标准》指出,在进行议题式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活动推进和思维进阶的渐进性和上升性。梯度化的议题是学生思维有效进阶的前提。因此,子议题的课堂提问和活动设置也需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学生在议题探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发展思维。这节课的子议题的课堂提问和活动设置及其涉及的思维层次如表1所示。
表1 子议题的课堂提问和活动设置及其涉及的思维层次
从表1 可以看出,子议题1 的问题较为简单,问题类型聚焦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涉及的思维层次是凭借生活经验的主观认知和对生活中问题的理解。子议题2 的问题聚焦分析、创造,旨在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运用已有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子议题3 的问题聚焦评价、应用,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笔者尤其重视优化问题的设计,强化问题的指向性、思辨性和开放性,通过“情绪感受—理性辨析—情感升华”的设问梯度,让学生在比较鉴别中发展思维。
二、笃行:依据方向探路径
根据议题式教学设计的总体方向和要求,从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出发,笔者以“特殊的爱,给特别的你”为总议题,创设多元的教学情境,并根据这节课的核心知识点设置结构化的子议题,衔接议题活动与教学内容,层层推进,促进学生思维的逐步进阶。指向思维发展的教学整体立意如图2所示。
图2 指向思维发展的教学整体立意
这节课的导入聚焦全国两会热点,以“呵护未成年人为什么会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十大热词之一”“国家为什么要对未成年的我们进行特殊的保护”这两个问题驱动,引出“未成年人”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子议题1通过创设百日誓师女孩被网暴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话题讨论,学生的评论和网暴者的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的保护”。子议题2通过出示被营销的“网红儿童”漫画以及关于网红儿童的真实事件,设置议学活动“帮助人大代表撰写‘保护网红儿童’的两会提案”,使学生在真实案例的分析应用中学以致用。这两个议题分别选用正向和反向案例进行正反对比,子议题1 中被网暴的百日誓师女孩因为得到了各界的保护,所以能够安心投入备考之中,而子议题2 中“网红儿童”这一现象则是由于保护的缺失导致的。子议题3 呼应子议题1,提出思辨性问题“女孩究竟该不该进行维权”,引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冲突。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给女孩写一封信”环节,以学导行,促进认知和情感发展的融合。这节课的梯度设计如图3所示。
图3 《法律伴我们成长》的梯度设计
三、拆解:优化过程促体验
(一)创设情境,提升思辨活力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要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因此,只有将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议题,才能促进知情合一。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思辨性情境议题的设置,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特质,达成正确的情感共识,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共同进阶[3]。
【教学片段1】
师:假如在某平台的短视频中,你刷到了湖南某中学百日誓师女孩的演讲,你会如何评论?
生:她演讲得非常有激情,我深受鼓舞,觉得自己也要努力学习。
师:确实,听到这些话,我们很难不被鼓舞,然而一些网友的关注点却走偏了,全程关注女孩演讲时的仪态和表情,对女孩展开了攻击,出现了一些刺耳的评论。假如你是这个女孩,看到这样的评论,你有何感受?
【教学片段2】
[情境+问题]有了六大保护,未成年人是不是就能高枕无忧呢?让我们再回到被网暴的誓师女孩。网上关于女孩该不该维权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网友甲认为:女孩身为高三女生,应该安心备考,维权会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非常不值得。网友乙认为:女孩虽然高考在即,也应该在备考之余积极维权,不然以后社会上还是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从法治社会建设的层面上说,女孩维权是值得的。你们同意谁的看法?
以上两个片段分别创设了具有思辨性的情境化问题,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价值认知冲突,创设思维的矛盾点,引导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从主观走向辩证客观。百日誓师女孩的演讲直观上来看是对学生正面的激励,学生看完演讲的感受也是真实的正面的主观反映,这一主观反映与部分网友的负面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学生的固有认知里,女孩被网暴后受到社会各界的保护,理应调整心态、安心备考,因此“女孩该不该维权”这一问题的提出能使学生打破刻板的思维定式。随着议题的推进,学生的思维不应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这些简单的问题层面,而要更多地关注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也是思维进阶的突出表现。
(二)基于认知,促进思维进阶
《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看,青少年在各个阶段的心理发育呈现逐步发展的态势。学生的思维往往需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形象逻辑思维到“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再到“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演变的过程。基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设置序列化的子议题,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使学生在思考中分析,在分析中选择,在选择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从而有效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教学片段3】
[情境]事情发生之后,女孩回应:“在学校的百日誓师活动中,能被学校邀请上台演讲,我觉得非常荣幸。奈何,荣幸却变成了不幸。遭遇网暴的这几天,我每天寝食难安,脑海中经常会浮现这些不堪入目的评论,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严重影响了我的学习和生活。”
[问题]可见,网暴对女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针对网暴问题,20 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声。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罗卫红认为网暴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最容易造成伤害。她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教学片段4】
[问题]在后续的追踪报道中,有哪些主体对女孩进行了保护?
生:教育局、学校、公安部门、微博平台、女孩的爸爸。
[追问1]同学们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很强。同学们知道这些主体分别对应六大保护中的哪一保护吗?
生:教育局、公安部门——政府保护;学校——学校保护;微博平台——社会保护、网络保护;女孩的爸爸——家庭保护。
[追问2]对于六大保护,我们该如何区分?请同学们结合书本和案例内容进行讨论。
[追问3]六大保护都是看主体来认定的吗?有没有特殊的情况?
由誓师女孩的感受到人大代表对网暴现象的关注,情境逐渐铺开,引导学生在思维层面上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知阶段,同时,由人大代表的发言进行问题驱动,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和国家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的保护”。对后续的追踪报道,先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有哪些主体对女孩进行了保护,这些主体分别对应六大保护中的哪一保护”,再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建构起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六道防线的整体认识。从课堂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输出很成功,课堂非常活跃。教师适当地追问利于课堂的生成。比如学生得出“六大保护应当看主体”后,教师接着追问“是不是所有的保护都看主体呢”,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师生对话和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由理解走向应用。
(三)立足实践,迁移运用知识
《课程标准》指出,议题的设置既要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要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议”是形式,“题”是课程知识隐喻。议题必须与现实生活和实事相结合,并进行探究、思考、碰撞、建议、接受等过程。子议题2中,从“如何看待‘网红儿童’现象”到“帮助人大代表撰写‘保护网红儿童’的两会提案”,体现了从探究、思考到碰撞、建议的过程。
【教学片段5】
[情境+任务]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不少儿童被父母推到镜头前当上了“网红儿童”,这一现象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方燕的注意。方燕想就“保护网红儿童”这一话题递交提案。请你根据资料包,帮助她完成提案的撰写。子议题2的学习任务及其评价表如图4所示。
【教学片段6】
[情境+任务]网上有一篇被网暴者如何维权的帖子得到了律师的认可。请同学们依据帖子内容,小组合作,给女孩写一封信。首先,对女孩进行鼓励;其次,告诉女孩有很多人在保护着她;最后,告诉女孩该如何维权。
通过子议题2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六道防线,此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撰写“保护网红儿童”的两会提案,旨在学以致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给女孩写一封信”环节,教师以学导行,激发学生内在的自我保护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用法律手段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四、审问:回顾过程思成效
(一)关注目标达成,丰富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主要涉及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等多个方面,它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这节课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表现性评价贯穿始终。
在教学这节课之前,笔者事先设定好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如表2所示)。它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能否达成,学生是否能建构、会运用、得发展。会建构,即学生是否建构起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六道防线的知识体系;会运用,即学生是否会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得发展,即学生是否能置身真实的情境体悟法治精神,提升法治观念素养。
表2 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
(二)回顾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成效
这节课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组织议题式教学。它依据学生的情感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以“特殊的爱,给特别的你”为总议题,围绕两会中的“未成年人”话题展开对未成年人保护的深入思考。学生通过议题活动探究,凝练法治观念和道德修养两大核心素养。这节课的一条暗线是让法治成为内心追逐的一道光。两大情境正反对比,分别是得到保护的被网暴的百日誓师女孩和保护缺失的网红儿童。三个子议题“向光而行——我们需要特殊的保护”“逆光而生——谁来保护特殊的我们”“逐光而进——我们该如何自我保护”,联结起思维递进的驱动性问题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