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原则审思
2023-12-29段光鹏
段光鹏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原则审思
段光鹏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将现代化发展优势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话语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亟需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为突破西方的现代化话语裹挟,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在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中明晰发展方向,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政治性;要在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统一中提升理论自觉,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学术性;要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相统一中探索发展规律,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科学性;要在独立自主与兼容并蓄相统一中消弭话语隔阂,坚守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道义性。只有从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和道义性的基本原则出发,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由“他塑”走向“自塑”。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道义性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潮流和趋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1。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遵循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性的社会变革发展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建设实践,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化话语实践,在两者的彼此互动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与独特优势。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发展机遇和文化语境,积极构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解释力、支撑力和引导力的话语体系,将现代化发展优势及时有效地转化为话语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作为百年大党亟需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问题展开了系统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分析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原因,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成果的话语保障需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话语凝聚需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话语支撑需要三个方面进行了概括[2]。二是梳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程,从雏形期、确立期、发展期和完善期四个历程进行了概括[3]。三是明确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功能,从话语阐释功能、话语整合功能、话语导向功能和话语标识功能进行了概括[4]。四是阐明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举措,从中国式现代化政治维度话语的亲和力、学术维度话语的解释力、生活维度话语的吸引力三个维度进行了概括[5]。
先行研究已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问题进行了富有创意的理论探讨,却鲜有涉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原则的反思。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不能停留在话语概念、范畴层面的创新,又不能简单囿于话语内容的整合,而是要从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和道义性的原则出发,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解释力、传播引导力和国际认知度。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模式,在根本属性规定与原则上涵盖的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和道义性之间呈现出高度相关、互构互嵌的紧密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政治性提供基准和指向,学术性提供学理支撑和衔接作用,科学性提供原始养分和真理尺度,道义性提供思想共识和可信表达。四者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殊途同归,在话语生成、话语表达、话语共振的传递中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一、政治性:在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中明晰前进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探索、实现现代化的智慧、力量和汗水。无论是现代化目标的设定、步骤的设计,还是路径的选择、实践的推进,都有赖于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主体力量的中国人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不是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现实目的的抽象建构,而是旨在实现话语主体价值观念向受众客体思想内心的渐进深入,影响并引导受众客体的基本决策和情感认同。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然不是“无主体的漫无目的”的活动,就要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流、历史进程与比较优势等,还要揭示中国共产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人的问题,要在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中明晰前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并非去意识形态或去政治化的言说,其话语内容的创新、话语风格的培育、话语形态的转化,要紧紧围绕政党主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进行,以此为基石体现其政治性。
一方面,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突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政治引领作用。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统筹布局、协调推进,需要强大的先进政治力量的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22。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得以走上正轨、接续推进的决定性因素和最显著优势。“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6]无论是制定科学规划、擘画宏伟蓝图,还是凝聚人心力量、激发奋进动力,中国共产党能够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历史业已表明,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话语实践都需要切实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需要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主体具有强大生命力,能够立足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进程,以更加全面、清晰、明确的语言和更加系统、广泛、有力的表达,规划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具体思路和方向。正是结合新时代新征程的客观境况,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农业经营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概念、新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致力于完成现代化言说方式的彻底性革命。只有充分发挥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适时提出能够适应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政治理论新话语,同时不断通过技术手段、行政手段来增强话语场域的权威,使得能够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相匹配的话语成为主流话语,才能切实掌管话语体系的主导权,采用不同言语、多样话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光明前景,使受众客体理解、接受、认可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人民价值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习近平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7]11。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不是经济增长、创造物质财富,而是把人本身摆在优先和突出位置,为了实现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中就包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1]27。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紧紧围绕现代化事业满足人民需求、符合人民利益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创造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新话语、新概念,致力于通过民意的汇聚、精神的慰藉、增强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与情感依托来打牢群众基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应当特别注重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激发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打造人民群众主体性动力机制,保持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生成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智慧,使理论话语能够牢固扎根于中国式现代化最深刻的实践。积极构建符合时代需要、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与言说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向大众、贴近生活、关注实际,自觉摒弃原先简单阐释的方式,不断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理论、制度、文化成果凝练为具有良好传播效应与深厚现实感召力、凝聚力的话语,特别是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劳动生产中汲取话语智慧,侧重于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重大现实问题,契合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准和思维方式,从中凝练出符合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和语言习惯的现代化话语,运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简洁晓畅、生动活泼的语言,形成最真实、最真切、最真诚的话语表达,做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深邃思想,用生动鲜活的案例阐释深刻道理,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中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深刻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党的宗旨初心的高度一致性,以凝聚、整合、动员个体的力量。
二、学术性:在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统一中提升理论自觉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离不开学术性的理论阐释和科学解读,要体现相应的学术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而不断拓展其内容。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改变了中国学术的既有格局,进而改变了中国发展的道路。在此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实质性地介入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探索之中,成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须臾不可偏离的学术根基。与那些不完整、不科学、不匹配的话语表现为只言片语、自言自语,甚至是胡言乱语不同,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能够不断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时代内容和表达形式。只有牢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固本培元与守正创新相统一中提升理论自觉,现代化的建设实践和话语实践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曾脱离现代化发展阶段、剥离市场化和社会化等现代化要素,不切实际地设计超越资本主义的发展蓝图,使现代化建设遭受严重挫折。然而,正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13,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以新的内涵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为构建反映中国式现代化之重大现实问题和时代问题的学术体系,要通过扎实严谨而科学的学术性分析与阐释,为现代化建设实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提供强大的学理支撑,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制度的有效性。
第一,设置话语议题,提升学术创新能力。话语议题设置的科学与否可以决定受众客体的逻辑思维向度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方向,同时直接关涉到话语体系功能的实现程度。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中心议题服务于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凝聚的内生动力,使受众客体的思想行为自觉主动地向着议题导向的趋势和轨迹发展。将中国式现代化视为话语议题的能动性建构,有利于在把握现代化发展阶段特征中探索现代化发展规律和目标任务,激发学术创新的能力和热情。具体来说,在学术理论层面,要深层触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渊源、发展逻辑和特色优势,注重大众日常生活实践与民族国家的宏大历史实践融合,注重感性经验层面的话语言说与理性层面的科学思考并重,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等问题进行学术层面的分析、研究与论证;在学术对象层面,要确立相关话语议题,紧紧围绕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进行理论阐释和学术研究,对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学理化的凝练、概括与论证,增强凝练学术概念的能力,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概念、范畴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理支撑;在学术参照系统上,要逐步跳出西方现代化学术概念和理论的固定思维范式,扎根中国大地研究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从发展道路高度揭示出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通过强化现代化问题上的独立自主意识,真正建立中国视角的现代化分析范式,彻底打破西方对现代化话语的垄断。
第二,整合思想资源,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当代中国学者深刻洞见现代化建设实践对于理论的渴望,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代化、国外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化等问题的探究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标识性概念和重大理论命题,其所形成的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和思想武器。换言之,在学术理论资源层面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已经拥有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亟待在思想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符合新发展阶段的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的生命力绝非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思辨之中,要对目前学术界通行的话语进行反思和批判,从理论水平高、学术含量高的话语出发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勾勒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学术图谱,会通、融合既有的现代化问题的各类理论资源,在展示学术成就、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关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性问题,在思想积累和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开启理论创新。在学术理论自觉与主体性自觉中,要立足现实变革和时代变换中开启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进行本土化、创新性的学理研究,构建具有主体性的、原创性的现代化学术体系,为新时代新征程探索富有指导意义的学术理论。
第三,放宽理论视野,提升学术表达能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体系必然是熔铸人类文明新形态之精神的。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摆事实”“讲道理”的学术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向世界言说,要求通过深入的学理研究和阐释,打破因循守旧和自我封闭的传统思维,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一是在空间中拓展,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和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以专业研究和特色发展加快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协同研究和创新,为在世界范围生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学术价值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二是在比较中深化,运用学术比较方法将中国式现代化植入到时代要求和社会进步中进行考察,明确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路径和崇高目标,拓展现代化话语实践的内容和思路,在碰撞与交流中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持;三是在现实中超越,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是增进世界整体利益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现代化,既立足当代中国的重大问题,又兼顾人类发展进步的前途和命运关切,进而提出能够引领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学术思想和学术体系。
三、科学性: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相统一中探索发展规律
话语是人类文明及其传播得以可能的中介,是经过选择和包装的历史内容。科学的话语具有鲜明的理论旨向与实践诉求,致力于在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相统一中探索发展规律。科学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本特征,要求话语体系反映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现实及其内在规律。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8]认识规律、阐释规律,并非易事。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是历时性承续和阶段性超越的过程,是沿着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轨迹发展的,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性和多样性。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立足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事实与价值等关系的辩证统一,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如何概括和诠释,理性反思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对策。
第一,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从历史事实出发,探寻事物的本质与特性;从客观规律出发,揭示历史的发展与进步,是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是现代化建设实践进程及其规律的话语表达,内在地体现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从时间进程来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要目标”[9],深刻地体现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五位一体”共生共进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践部署更加成熟。从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的角度,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依照时空进程与发展实际,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与重大成就,揭示本质规律与未来趋势,分析鲜明特色与时代要求,从而深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结构搭建与系统设计的内在逻辑。话语体系本身既是描述客观物质形态与发展状况的工具,又可以通过对现实对象的加工与思维抽象而形成对物质世界本质逻辑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本身既包含对现代化建设实践进程的客观描述,也包含比现代化建设实践更为深刻的话语思考,能够彰显其本质规律与发展逻辑,体现了对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现象反映与本质反映的统一。坚持历史与逻辑辩证统一,就要从发展历史与本质规律出发,在历史进程中认识话语体系的发展逻辑,在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中考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实践与话语实践同步发展。
第二,坚持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与话语实践的同步发展,需要通过对建设实践的阐发来总结理论素材与话语资源,通过对话语实践的分析来透视发展进程与实践特色,以现代化实践与现代化话语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从理论层面出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对现代化实践的解释力,在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与话语资源,形成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理论资源供给链。从实践层面出发,要准确把握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历史阶段、发展成果与时代特色,敏锐捕捉现代化话语实践的媒体生态、传播困境与基本要求,突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时代性与问题性。正是因为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增强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深度和创新力度,打造原创性的现代化概念、范畴、表达,不断推动现代化话语资源库的更新与发展,才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鲜话语成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成就的充分肯定与未来发展信心的生动表达。同时,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的现实需要,提高现代化话语内容、方式、手段等的全方位创新意识,在与时代结合以及对外交流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效能优化升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性研究与实践性发展。
第三,坚持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事实与价值的关系体现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状况与其社会存在价值之间的关系。坚持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就是对客观事物的阐释既要遵循事物本质规律与发展规律,又要凸显“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即将事实与价值相融合,用事实阐释夯实价值立场,用价值阐释强化事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坚持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史、战略规划和目标设定的客观描述,又蕴含属于中国式现代化独有的话语立场与话语价值。因此,既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客观发展历程作为话语阐释的基本对象,尊重现代化发展事实、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客观存在状态与发展实践的话语反映,又要将党性原则、人民立场作为价值旨归,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原则与价值目标的话语反映,推动现代化建设实践和现代化话语实践在事实与价值诉求上发展融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与重大成就表达中彰显话语价值。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价值导向把握发展道路本质,以价值目标引导实践发展,突出立场原则与发展方向,从而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实事求是的表达功能和服务人民的价值功能。
四、道义性:在独立自主与兼容并蓄相统一中消弭话语隔阂
现代化的概念虽肇端于西方,但对现代化的探索和实践却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和共同期盼。近代以降,西方列强凭借现代化的坚船利炮撬开了中国国门,中国在西方文明的胁迫下被动地开启了现代化建设实践。当时中国许多先进分子的艰苦探寻都没有切中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层脉搏而陷入失败。“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10]在西方现代化陷入内在悖谬而不可自拔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克服了后发国家的转型悖论和依附式发展困境,“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6],在西方现代化桎梏之下开辟出了现代化新范式。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内在地要求冲破“以洋为尊”“现代化=西方化”“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的话语陷阱和思想牢笼,积极凸显现代化探索的民族主体性立场,从根本上纠偏、矫正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坐标和实践航向,为世界永续发展再辟通途,体现了深厚的道义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立足全人类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和共同命运,积极弘扬中华文明中蕴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表达对人类的道义关切与价值承诺,实现中国和世界的真正融通,展现了强大的道义力量。
一方面,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系互动原则,积极凸显现代化探索的民族主体性立场。西方现代化理论囿于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合理的先验预设,把西方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和模式作为唯一的道路和模式,不能从历史与理论逻辑的统一上科学、深刻地揭示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趋势。金融危机频发、经济衰退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凸显等乱象表明,自发性、无批判的西方现代化理论在人类进步和发展中不具有普适性。西方的话语和理论是由西方近百年现代化的成果转化而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同样是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孕育而生、自主建构的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导向现代化的一般属性,同时结合民族具体实际进行了体现中国特色的特殊探索,是蕴中国特色于其中而又表现现代化一般规律的一条独创性、内生性的现代化新路。历史实践业已证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逐渐凸显了其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愈发具有从特殊性上升到普遍性的趋向。为打造高品质的、具有引领性的现代化话语成果,要以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研究起点,发掘本土资源承载的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价值,不断挖掘、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以历史故事的道理讲述、借古喻今的话语方式深度阐释中国是如何独立自主地找寻到迥异于西方且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努力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优势切实转化为话语优势,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与自身经济实力相适应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一种西方现代化理论无法解释的新思维、新话语、新范式,同时善用别国受众容易接受的话语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11],推翻西方现代化理论主观任意的独断论前提,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换言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风格,与受众客体的思维习惯、话语表述、理解方式有效对接。因为陷入自言自语、难以形成有效沟通交流的话语,是没有生命力的话语。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促使中国式现代化话语表述符合不同国家地区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做到及时转换、及时调整,选用更恰当的内容、更适当的形式,把别人听不懂、容易引起误解的话语转换为听得懂、听得清晰明白的话语,重点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现代化探索的民族主体性立场,根本立足点是中国人民的自力更生而不是依附别人或掠夺别人,重点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借鉴,能够从根本上体现人类社会关于现代化探索具有多样的可能性,“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12]。
另一方面,坚持本土性与世界性的联系互动原则,弘扬中华文明中蕴涵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文明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既体现着现实发展境况的不同,也彰显着文明价值底蕴的差异。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强制将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文明纳入资本主义文明内部。资本主义文明的强盗逻辑就体现在将资本的触角伸至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枪炮隆隆声中以带着血和泪的方式强迫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附庸国或殖民地,推行所谓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的目的是为资产阶级价值主张的世界观基础和合法性辩护,从而以现代文明的创造者自居来贬低其他文明,以被剥夺、压迫、奴役人民的血泪和枯骨缔建资本主义文明世界。“普世价值”因过分强调西方中心主义而背离当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规律,因唯我独尊、高人一等的心理而无法凝聚不同文明间的价值共识。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13]。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所秉持的价值遵循和核心要素,体现的是多元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和求同存异,没有裹挟任何的狭隘与偏私,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的行为规范与价值准则。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西方“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障碍,摆脱西方长期奉行的霸权主义“丛林法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展到世界维度,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气魄和包容胸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要倡导与坚守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具有价值抉择道义性的话语体系,从话语层面科学准确地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形成机理、鲜明特色和比较优势,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成就与实践效力向世界展示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气派,不断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了解和正确认知,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将在秉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础上,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着造福世界人民的方向正确前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致力于创造出比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更先进的、代表更大多数阶级力量立场的新概念、新范畴与新的话语表达方式,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感染力、解释力和亲和力,“坚定不移提高道义感召力”[14],以期引起共鸣、得到认同和广泛使用,消解不同语境下的文化偏见,呈现出具有世界普遍性内涵与价值维度的新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在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打破西方对现代化的定义、解释和评价的垄断局面,立足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坚持走适合中国自身特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开启了人类新的现代化历史帷幕。中国式现代化创设了打破西方迷思的话语符号,阐明了蕴藏独有特性的话语内涵,树立了昂首迈向未来的话语自信。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着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正逢其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作为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发展经验予以话语建构的产物,需要基于政治性、学术性、科学性和道义性的原则审思,不断提升其解释力、说服力和影响力,担负起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经验和规律上升为普遍性经验和规律的话语使命,形成现代化话语多元并举的世界格局,增强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1-10.
[3] 罗永宽,齐娟.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体系的百年建构与发展逻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1):19-26;51.
[4] 齐道新.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构成样态与功能指向[J].探索,2023(2):1-13.
[5] 代玉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三重维度及其系统构建[J].求索,2023(1):40-47.
[6]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8]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
[9]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84.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4.
[1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12] 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8.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14] 习近平.新起点新愿景新动力——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17(02).
Reflections on the principles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DUAN Guangpeng
(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Constructing a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ing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into discourse advantages in a timely and effective manner is a major issue of the times tha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s a centennial political entity, urgently needs to address. To break free from the encumbrance of Western modernization discourses and construct a modern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e aligned with China's reality. We should clarify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within the unfied framework of party leadership and the main body of the people, thereby upholding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Moreover, we should enhance the theoretical consciousness through the unified integration of maintaining firm ideals and convictions and upholding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breaking new ground, thereby affirming the academic rigor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urthermore, we shoul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al regularities in the unity of practical summarization and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thereby safeguarding the scientific underpinnings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dditionally, we should eradicate discourse barriers in the unity of independence and inclusiveness, thereby upholding the moral integrity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nly by 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academic, scientific and moral nature can we truly promote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o progress from other-construction to self-construction.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political nature; academic rigor; scientific underpinnings; moral integrity
10.13331/j.cnki.jhau(ss).2023.05.001
D61
A
1009–2013(2023)05–0001–07
2023-05-2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1CDJ013)
段光鹏(1994—),男,山东新泰人,法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历史与国际话语权。
责任编辑:曾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