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野下重庆“统战文化之都”的媒介建构与传播

2023-12-29梁柱俊姚金秋

重庆行政 2023年5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符号模态

梁柱俊 姚金秋 陈 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之力量的决定因素。统一战线是做团结人和争取人心的工作,与文化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重庆具有悠久的统战历史、光荣的统战传统、深厚的统战底蕴、丰富的统战实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在多模态视野下将统战文化以贴近群众生活,为群众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建构和传播,是新形势下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多模态视野下重庆城市文化形象

“模态是现实媒介在长期传播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意义潜势,是用于表征和交流意义的社会文化资源。”[2]“多模态符号学诞生于社会符号学理论”[3]。以社会符号观为基本认知的多模态符号学,将书面语、口语、图像、建筑、音乐等纳入符号资源库,建构了一个多模态的符号体系。随着信息和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给予受众的多元感官体验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Ezquerra Julian E.将这种现象称为信息交流的“多模态”转向。从人类传播发展史可以看出,主流媒介不断更迭,媒介种类不断增多,以语言为单一表意符号的话语模式被多元复合话语模式替代,多模态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系统的主要特征。

建构城市媒介形象的符号类型大致有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两大类。听觉符号包括广播剧、音乐、音频等,视觉符号包括海报、雕塑、书籍、报刊等,混合视听觉符号的有电影、电视、舞台剧等。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的更迭,使城市形象的传播载体愈加丰富,人们借助形成城市意象的媒介也愈发多元,城市媒介形象在多模态化的复合话语之下,呈现着复杂的动态交互关系。

对于城市形象的定义,不同学者的共识在于城市形象有三种呈现方式:实体形象、媒介形象和认知形象。实体形象是指城市本身客观存在的能体现事物性质特征的表象,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媒介形象是城市在媒介中所呈现的总体状况特征;城市形象是公众心中建构的对某一城市的印象,是公众对一个城市的主观感知和心理评判,这一主观感知建立在媒介为城市塑造的“拟态环境”之上。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和策划使重庆在多元文化加持下走上了“网红”之路,一度登上国内热门景点排行榜前列。“网红”重庆不仅在国内媒体平台大量曝光,城市旅游宣传片还曾登上纽约时报广场的广告大屏,国际权威旅行杂志《From mer’s》和《孤独星球》曾将重庆评为“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和“全球十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旅行地”。这座城市的“网红化”一方面来源于政府主导推动和新景点打造者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微博、微信、抖音及海外新媒体等现代社交媒体营造的多模态文化符号传播矩阵。在多元媒介塑造的多模态符号意象之下,重庆城市形象变得愈发多元。

(一)历史文化名城

重庆位于长江上游与嘉陵江交汇处,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是巴渝文明的发源地。据史书记载,大约三四千年前,以重庆为中心的幅员广阔的地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奴隶制部族联盟,古代称为“巴”。辖区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古战场遗址合川钓鱼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湖广会馆、下浩老街、塘河古镇、中山古镇、万灵古镇等历史文化景观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展开了一幅隽永深沉的巴渝历史画卷。

(二)“8D魔幻城市”

重庆多山,参差错落的地势衍生出重庆独特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都市,重庆空间尺度大,旅游功能构建、旅游要素聚集能力强,江城山城交相辉映,穿楼而过、上天入地的轻轨,飞渡长江、纵览城市风光的索道,数量众多、错综复杂的大桥立交,立体魔幻的城市空间布局让重庆成为名副其实的“8D魔幻城市”。

(三)抗战文化之城

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大批文化名家云集于此。他们以文、歌、舞、剧等多种形式,讴歌爱国情怀,痛斥日本侵略者。抗战期间重庆有70多家报纸,900多种刊物。抗战八年物资紧缺,在渝出版社却出版了300多部小说、近百部文艺书籍。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和推动的“雾季公演”共创作演出了242台进步话剧,重庆得以从西部一隅变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抗战文化凝聚成重庆文化标杆,对这座城市影响至深至远。

(四)移民之都

重庆是一个移民城市,移民是重庆最典型的特征,也是形成重庆人兼容开放性格的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使重庆人从古至今在面临家恨国难之时能毅然挺身而出,承担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的使命。

二、“统战文化之都”媒介形象建构要素

多模态化重塑了主流话语的内部结构和语义特征,并且影响现实社会中的权利关系、社会控制、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网络空间的符号交流使符号产生‘超现实’或‘超媒介’趋向,形成了具有共同文化意识的新场域和场所”[4],权势和意识形态在这些新型场域和场所中的‘隐蔽性运作’,这个过程就是符号的‘再符号化’。Idema认为“‘再符号化’指因社会组织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符号模式和符号间关系的重塑,它是人类活动及其意义表征系统在‘历史维度和物质维度的动态变化过程’。这里的符号不仅包括语言符号,还包括视觉听觉方式,符号的空间整合方式和人类行为方式等各类具有意义潜势的符号系统。”[5]

“文化空间”概念即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将城市空间看作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体,“城市空间包括地域结构、设施基础和空间景观三个部分。”[6]“城市文化空间”是指基于城市记忆之上由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场景组成的物理空间及其象征符号系统而成的特定文化场域,“城市文化空间”是由城市几何空间、社会生活空间和“意义空间”组成的综合性场域。在多模态符号视野下,在建构统战文化城市形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符号体系要素。

(一)物理空间符号

从静态结构上看,城市空间是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地理符号作为文化的一种构因,是城市文化意识形成的构因,也是强化城市文化认同的渠道之一。重庆因独特的历史背景,孕育了独一无二的统战文化和抗战文化红色基因。综合运用视觉图像、声音、印刷体式、建筑设计、戏剧表演、电子媒体和电影等多模态传播手段,充分开发重庆统战文化潜力,明晰统战文化资源的内涵与外延,将统战文化与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相结合,实现古今相通,不断挖掘统战文化与主流文化、流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进行再次创作,满足人们日益多元的文化需要。在挖掘重庆独特统战文化历史的基础上,通过打造统战主题影视城、统战旅游联线、统战主题形象建筑,结合时代特色,创作统战系列影视戏剧等手段,树立重庆“统战文化之都”的品牌形象。利用重庆旅游城市优势,将统战文化自信根植人民群众内心,并逐渐向海外扩大影响力。

(二)社会生活符号

人类在作用和改变物质空间时,随之衍生了超越物质空间的“社会空间”。社会空间既包括家庭、城镇、国家、工厂、商场、军营、校园等人类赖以生产和生存的社会实体,也包括人类从古至今所创生的、标志重大社会形态更迭与转变的社会空间,城市地标、建筑、博物馆、文史馆、文创园区等作为一个城市文化符号的集中展现之地,对塑造重庆统战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发布的《重庆热门打卡点地名文化地图》(2023)显示,2023年重庆洪崖洞、朝天门、解放碑等旅游景点热度位列前十,其中洪崖洞、李子坝、湖广会馆、戴家巷、中山四路、老君洞等景区榜上有名,可以充分挖掘此类热门景点背后的统战文化故事进行展示,让人民群众在感受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同时补足精神养料,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此外,重庆的统一战线资源丰富而独特,有红岩革命纪念馆、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旧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礼堂旧址等80多处统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统战文化元素符号,使其与重庆热门景点符号产生“超时空联动”,有助于建构立体综合的统战文化之都文化品牌。

(三)媒介意象符号

人类发展到信息社会以后,生存的社会空间将不再单纯依靠物理空间来支持,而是主要依靠信息和网络进行支配。在信息技术和虚拟技术的加持下,社会空间形态融合虚拟世界、虚拟空间和赛博空间一起进行空间创造、建构和生产。“虚拟空间本质就是赛博空间,即承载虚拟现实、虚拟世界的一种‘适于精神航行的空间’,是人类思维自由想象、构绘和支配的空间,而这一过程,离不开媒介符号塑造‘现实’的结果。”[7]电子和智能媒介技术打造出来的光怪陆离的景观,例如虚拟城市、类比现实、电子游戏等,也可以为全方位塑造“统战文化之都”提供灵感来源,通过虚拟技术可以让人民群众沉浸式观看和具身性体验统战文化,了解统战历史,并且在接收和解释这类符号的过程中形成对城市形象的深层认知。

三、“统战文化之都”媒介形象传播策略

从多模态话语视野来看,多模态符号视野下的多元符号与文字符号一同建构媒介形象,多模态符号的非语言模态意义潜势具有动态性和情境性,大众传媒利用多元符号塑造城市形象,塑造过程就是符号化意义生产的过程,在塑造城市媒介形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符号的特性,以便搭配出最优组合。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受众参与信息传播的兴趣和能力逐渐增强,媒介符号的互动性与聚合性特征愈发凸显,以多元媒介符号为载体利用好统战文化资源,为重庆打造“统战文化之都”的城市形象,不仅有利于增强统战文化自信,还有利于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在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大都市中以兼容并蓄的心态,塑造好重庆在国际国内社会上的正面形象。

(一)坚定文化自信,做好统战文化普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秉承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8]新时代统战文化以“和”为核心,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准则,包含民族团结文化、党派合作文化、宗教融合文化和炎黄“根”文化等基本内容,其精髓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其目的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保证。结合统战文化基本内容,做好统战文化与重庆地区特色文化契合,做好统战文化内涵普及,有利于拉近统战文化与市民之间的心理距离。明晰统战文化内涵,有助于媒介正确挖掘统战文化符号,做好统战文化宣传。

(二)挖掘文化符号,谱写统战故事新篇章

城市形象的建构,离不开以下几个文化符号体系的整合作用。一是语言文字符号。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形象的重要表象,挖掘和整理统战文化史料,有利于增强公众对重庆统战文化城市形象的认同感。二是仪式庆典符号。城市文化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符号,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9]开展形式多样的统战文化纪念庆典和相关活动,有助于提升人们对重庆“统战文化之都”的认同。三是话语范式符号。“话语权、话语体系及话语范式是国家形象塑造、意识形态宣传、道义规则制定的关键环节。”[10]要准确理解新时代党中央统战话语体系范式,善于运用通俗生动、喜闻乐见的话语传播主流价值观、引导社会正能量。

(三)集聚受众力量,打造城市认知新名片

随着融合媒介技术的发展,众包新闻等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和信息挖掘的传播趋势日益显著,自媒体的发展为受众解构官方传播符号,重塑文化符号意象提供了契机。可通过加强舆论引导,充分发挥受众对统战文化符号的“再造”功能,做好统战文化符号的传播。深入挖掘统战文化历史故事和人物故事,在讲好重庆统战故事的同时,还要利用好重庆国际化发展的契机,依托重庆国际传播中心等平台,讲好重庆的统战故事,倾听世界想听到的故事,通过多元传播更好地弥合国际受众的认知差异、更好地满足目标受众的认知需求。

(四)落实技术赋能,形塑多元城市意象空间

利用好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重塑新的媒介生产方式,结合重庆特色,做好与统战文化相关的物理空间符号建构,将统战文化符号渗透进学校、家庭、工厂、商场、军营、校园等社会生活场所,利用好网络虚拟空间,做好意识形态建构与宣传。鼓励媒体运用直播、短视频、AR、VR等手段丰富表现形式,洞悉媒介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技术的变革趋势,以统战文化为本源,生产小而美、巧而精的统战文化传播“爆款”,在每天千万级、亿级信息更新的社交媒体平台中唱响“城市乐章”,在媒体平台上创造更大更多元的城市意象空间。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符号模态
学符号,比多少
“+”“-”符号的由来
镜中武汉:城市形象的传播与认同
刍议沈阳城市形象与效益
变符号
2015年《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栏目的城市形象呈现
城市形象研究路径综述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