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的机制探析
2023-12-29向思舟
向思舟 孙 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医院基层党支部是党的各项政策在医院的宣传者和执行者,构建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机制是加强党对公立医院的全面领导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当前政策演进为研究逻辑,通过探讨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的属性优势与现实困境,进而架构起以体现党支部把好政治关和医德医风关为核心的决策参与运行框架,从而推动公益性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更好成效。
一、决策参与的理论逻辑
以党章、党内法规、政策文件为主体的“三位一体”政策逻辑体现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的必然性,彰显决策参与行为的正当性。
(一)党章的严格规定
党章是党内的根本大法,对推进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提供了理论遵循。从目的方面来看,支部要从组织上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能够在医院科室得到贯彻落实;从组织设置来看,将医院作为一类基层单位,体现出对医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视;从定位角度来看,要求基层党支部积极参与科室问题讨论,提出了“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人负责制的事业单位中党的基层组织,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做出决定,同时保证行政领导人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这为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提供了根本政策遵循。
(二)党内法规的具体要求
党内法规是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依据。其中,《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对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做出了具体要求。党支部要落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工作原则;履行“讨论决定或者参与决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要事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的基本要求。在分类指导方面,提出“事业单位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发展改革正确方向,参与重要决策,服务人才成长,促进事业发展”。
(三)政策文件的有效支撑
行业文件对推进基层党支部建设作出了因地制宜的要求。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医院内设机构党支部要着重突出政治功能,参与内设机构重要问题的决策,保证内设机构行政负责人充分行使职权。2018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实施办法》,对参与决策范围进行细化,提出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功能,参与科室业务发展、人才引进、薪酬分配、职称晋升、评先评优、设备配置等重要问题的决策。
二、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的属性优势
基层党支部作为公立医院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参与科室决策有自身明显的属性优势,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政治性引领
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组织的基本单元,对于保证科室正常发展、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有利于保证科室层级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公立医院公益性要求。
(二)监督性保障
科室作为公立医院的中间层级,在医院的治理结构中发挥着枢纽的特殊作用。一段时间以来,科室医德医风建设存在弱项短板,大处方、过度诊疗等医疗乱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有利于强化对科室业务的监督,有利于强化对医德医风的监督,有利于强化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支持。
(三)民主性团结
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是落实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抓手,有利于最大程度调动普通党员的积极性、推进科室民主管理、促进党建与业务融合,以形成“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的健康良性发展格局。
三、当前决策参与的现实困境
(一)原则边界把握不清
少数基层党支部对科室主任有权决定的专业问题,总是行使“越俎代庖”的职能,这种“直接领导”的错误定位使得党支部在科室的正常运行中长时间发挥偏离工作方向的政治功能,导致支部与科室长期保持着貌合神离的工作格局,不利于科室主任发挥专业能力、提供专业支持,是对科室学术建设的忽视和对科室具体工作的摆偏。
(二)讨论范围认知不足
部分党支部存在将决策范围无限扩大或压缩的现象。往往体现为部分医院将“三会一课”等党的建设内容纳入参与决策范围;将“值班排序”等日常事务囊括入参与决策范围;或将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局限于科室年度要点等,而薪酬分配、职称晋升、评先评优、设备配置等重要事项仍按照科室主任“一支笔”决策模式进行。这些现象无效消耗其参与重大决策的精力,削弱了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功能。
(三)运行原理认识不够
一些基层党支部在参与科室决策的机制上长期缺失明确完整的范式标准,此类现象导致很多科室的决策无据可依或漏洞百出,在实际操作中频繁出现关于民主集中制、科室主任负责制、支部书记与科室主任双签字等多方面的问题。
四、以体现政治功能为核心的决策参与机制框架
公立医院应构建充分体现党支部政治功能为核心决策机制框架,明确支部参与科室问题决策的范围、程序和要求。
(一)总体原则
总体原则应当包括制度的制定目的、依据、地位、主体等内容。一是要明确目的。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夯实公立医院党建基础,强化基层党支部政治功能,把好政治关、医德医风关。二是要明确依据。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制度。三是要明确地位。医院基层党支部负责领导和监督科室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严把科室建设发展政治关、医德医风关,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四是明确主体。科室包括医院临床、医技、行政、后勤等部门。
(二)决策范围
参与决策范围应包括科室政治建设、业务发展、人才引进、薪酬分配、职称职级晋升、评优评先、设备配置等重大问题。主要内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的重要措施,结合医院和科室实际,研究提出贯彻执行意见和措施;科室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统一战线等工作重要事项;科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医德医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事项;科室发展规划、重要规章制度立改废、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等重要事项;科室安全稳定重大问题、医疗纠纷、责任事故、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重要事项;研究科室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重点工作质量情况和改进提高措施;科室人才工作规划、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和人才激励保障等重要事项以及人才政治引领、政治吸纳和政治把关的重要事项;科室岗位聘任、职称评定、内部绩效考核方案、职工福利待遇以及关系职工权益的重要事项;科室年度预算申报与执行、重要设备物资耗材购置、重要资产处置、重要资源配置等重要事项;科室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申报、新项目的引进和开展等重要事项;科室及科室以上评先评优、奖励事项申报以及年度考核评价、奖惩等重大问题;需要党支部参与决策的其他重要事项。
(三)参与决策程序
明确参与决策的具体会议形式、组成人员、会议议题确定、参与决策原则、回避制度、保密制度等。在会议形式上,包括但不限于科务会议、科室管理核心组会议、民主管理小组会议等形式,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支部委员应作为固定参会人员参加科室相关决策会议。对于科室主任与党支部书记分设的,重要问题议题上会前应征求党支部书记意见,沟通达成一致后方可上会进行讨论。在决策原则上,实行民主集中制,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决定。如对重要问题发生较大意见分歧,一般应暂缓做出决定。在回避情况上,凡涉及本人及夫妻关系、直系血缘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的利益问题或其他影响决策的情形时,有关人员必须回避。在保密制度上,对需要保密的内容和尚未正式公布的会议决定,参会人员应遵守保密规定。
(四)议定事项执行与监督
明确对会议议定事项的执行、监督、报告、问责追责等要求。对会议做出的重要事项决定,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具体组织实施;会议决定事项在执行过程中确需做出重大调整的,应根据相应程序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决定;党支部应动员党员带头落实会议决定,团结和引领科室职工将会议决定落实到位,应对科室决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发现落实有偏差的,应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决策落实中的重要情况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医院党委定期对参与决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到位、管理规范、成效明显的科室进行激励。
五、决策参与的保障性路径规划
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为确保决策参与机制的健康稳定运行,则需要规划健全的支撑路径。
(一)强化正向指导,优化组织设置
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是落实参与科室决策的首要保障。公立医院应按照应建尽建的原则,全面推进党支部设在科室,确保党组织全面覆盖医院各内部组织机构及所属各单位,以参与科室决策不断拓展党支部对于科室影响的深度,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
(二)抓实队伍建设,紧跟前进步伐
支部书记是基层党支部发挥政治功能、参与科室决策的关键所在。支部书记要有“头雁”意识,敢于、善于参与科室重大问题决策,强化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实施“党建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着力培养一支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支部书记队伍,使之能良性发挥把握总方向、推动协同运作形成合力的作用。坚持对政治和学术“双高双强”标准的执行,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能力培育为关键,探索建立从党支部书记培养锻炼医院领导干部人选的制度,引导基层党支部书记提升政治意识与专业能力。推进内设机构负责人与支委交叉任职工作,实现党建与业务的齐头并进、双向融合。
(三)找准参与重点,强化教育管理
扩大科室党员数量是推进支部参与科室决策的有力支撑。坚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在医疗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务人员中发展党员,根据对象特点采取差异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培育措施,营造充满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科室发展与党员教育环境。完善把骨干医务人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为医疗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对于入党积极性不高的高层次人才,应强化党组织自身的人才吸引力,时刻宣传思想政治建设与职业发展、专业能力一体提升的理念,提高业务骨干党员比例。建立健全医院党员领导班子成员和科室党员负责同志联系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制度,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提高入党积极分子政治素养。加强常态化培养,采取立体式教育宣传方式,充分了解科室“新鲜血液”的思想动态,积极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入党过程中的自身及外部问题,提高基层党支部人才培育的有效性。
(四)健全制度支撑,保证长效稳定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落实支部参与科室决策制度的重要抓手。在组织领导机制方面,坚持把推进公立医院基层党支部参与科室决策机制纳入党组织重要议事日程,推动主体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做到年初有部署、季度有检查、半年有点评、年终有考核;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支部联系制度,加强分类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稳步有序推进建设。在能力提升机制方面,加强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力度,组织开展集中轮训和岗位练兵竞赛,进一步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培育一支“专党务、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参与决策机制的有效性和专业性。党支部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原则,立足于“要求什么就考核什么”,把支部的工作任务尤其是重点任务进行分解。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支部考核标准的制定要注重顺应国家、医院党委政策的变化和要求,结合科室自身学科优势和特点形成考核指标体系。严格推行考核结果与绩效薪酬挂钩,给予执行效果好的党支部政策上的倾斜、物质上的奖励,对不合格党支部进行约谈问责,使党建考核由软约束变为硬指标,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