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12-29陈慧玲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学生

陈慧玲

(三明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处,三明 365004)

国际化人才即能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1]。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提供国际合作人才支撑、实现全球协同发展、加强教育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教育影响力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核心任务[2]。

1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站在“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这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悉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可以说,国际化人才培养正成为国家发展、地方建设、高校升级的现实需要。

1.1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需要

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际化人才始终是推动“一带一路”深度建设的关键[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语言、文化习俗上的差别,不同程度制约着政治领域、经贸领域、人文领域的互联互通、对话交流。要想实现“一带一路”的深度互联,开展更大范国、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和复合型非通用语言人才必不可少。2019年,中央制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将“加快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作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任务”的首要目标。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担负着教育强国和提供“一带一路”倡议的人力资源支撑的重大历史使命,为国家发展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国际化人才责无旁贷。

1.2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建设地方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

随着国家创新创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特别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区域性经贸协定的签订,促使我国的本地企业“走出去” 和大量外国企业“引进来”呈井喷之势。这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战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同时更需要基层管理人才和一线技术人员。地方高校具有熟悉本地文化、了解当地产业、富有特色专业、便于产教融合的区位优势,若地方高校在针对性培养产业人才的基础上,能够培养一批既熟悉产业业务,同时熟悉国际业务、掌握熟练外语的对口人才,必将有力促进本土企业加大对外经贸合作,提增外贸收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换上新引擎、注入新动力。

1.3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打造一流地方高校的大势所趋

作为高校五大重要使命之一,国际交流合作有助于正视教育对外开放战略,改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善于将世界一流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等,在充分结合中国实际的前提下进行吸纳借鉴,在较短时间内拉小甚至拉平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4]。受制于经费投入、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等硬件设置,地方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上与国内顶尖院校有着天然落差。这更需要地方高校在硬件先天不足的前提下,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大国际化交流合作力度,通过交流互促将先进理念和国际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办学质量水平,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与发展,让自身建设与国家发展、世界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

2 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2.1 树立更加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

培养理念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决定着学校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需要高校创新大学发展理念,达成国际交流合作与自我发展的逻辑自洽[5]。地方高校应紧跟时代步伐和国家政策,既强化“走出中国看世界”“面向世界育人才”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又立足自身条件和区位优势,把国际化人才培养办出特色。地方高校应依托学校学科布局和自身专业特色,在充分考虑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完善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国际化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拓宽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长期目标战略。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一经确立,一方面,注重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建立健全各项配套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学院管理职责,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注重宣传教育工作,将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深刻认同和准确把握国家化人才培养目标,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世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培养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

2.2 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供给侧优化

2.2.1 构建精品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与课程设计紧密衔接,地方高校应当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课程设计中的“国际化率”。一是融入现有课程。在现有专业课程中,重视加入国际知识、比较文化、通用规则和全球最新研究成果等信息,帮助学生站在全球角度、国际前沿理解掌握专业技术。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教学,走中外学科对比、辩证吸收借鉴的教学路子。二是设计专门课程。开设全球公民、区域文化(欧洲文化、中亚文化等)、公共关系、国际法、跨文化交际等选修课程,定期邀请嘉宾进行国际化主题讲座,不断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三是安排线上课程。开展“互联网+国际化”教学模式,一方面,用好慕课等网课平台学习国外名校优质专业课程,并将学习积分、线上考核情况按比例转化为科目学分;另一方面,充分结合本地特色录制国际化课程教学视频并推送至目标人群,通过网络打破地域、时间藩篱,破解地方高校优质教学资源相对较少的现实难题。

2.2.2 聚拢优质师资力量 针对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特别是国际化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实际,要做好人才培养的“加乘法”。在“加法”方面,要不断壮大本地国际化师资力量,注重创新和完善学校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大力度选派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及中层管理干部赴国外交流学习,丰富青年教师队伍的国际教育经历,促进教育和学术背景多元化;同时,加强“引智”工作,完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加大聘请长短期国外文教和技术专家来校讲学的力度,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具有突出业绩的青年人才。在“乘法”方面,应注重汇合人才、师资,以达到力量倍增效果。如构建本地国际化名师平台,实现校际之间人才共享;成立高校国际化人才孵化室,遴选专业骨干教师和外籍教师,邀请地方外企高管、对外贸易专家、政府外事人员共同加入,聚合人才普及国外文化、国际交往与外贸规则、外企管理方式等专业知识;成立地市翻译协会,与地方高校进行翻译人才培训、国外文献翻译等协作机制。

2.2.3 加大“众筹”教育力度 “众筹”教育,即在校方的专业指导下,依托学生会、交流协会等学生组织开展促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唱主角”。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用好地方高校外籍留学生资源和有出国留学经验的学生资源开展群众性学习交流活动。一方面,依托地方高校网上论坛开设国际文化交流专栏、开通国际文化交流公众号,并定期组织线下讲座、文化沙龙,为学生提供资讯来源地;另一方面,鼓励院校二级学院结合自身实际打造自己的国际化社团,调动外籍留学生和广大师生群体组织诸如“国际美食节”“家乡习俗展”“异国文化节”等校内活动,让师生直观感受国际文化。

2.3 坚持开放办学,拓宽培养渠道

开放办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开放办学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充分考虑自身条件,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开放办学路子,可考虑打造以见学拓展、访学交流、留学深造、竞学拔尖为主要途径的“7+2+1+X”育才模式。见学拓展,就是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安排至少70%以上的学生赴当地具有对外贸易业务的本地企业或具有国际背景的外资企业实习见学,深入一线学习前沿专业知识、国际经贸规则和全球化理念,促进产、学、研结合。访学交流,就是拓展校际合作交流项目,可采取暑期夏令营等短期交流学习形式,安排20%左右的学生,在通过资格考核认证后赴国际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知名跨国企业进行访问学习,切身感受国际文化,锻炼国际交流能力。留学深造,就是加强联合办学力度,瞄准安排10%的学生,采取“2+2”“3+1”等学制赴国外合作院校进行联合培养。通过与国外院校开展学生交流交换、课程学分互认、双学位联合培养等方式,一方面,加大对优秀学生的派出力度与规模,完善学生赴海外留学机制,提升校内具有海外留学经验的学生比例;另一方面,拓展来华留学生招生渠道,提高学生的人才培养水平,丰富学生层次结构,为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再添活力。竞学拔尖,就是鼓励优秀学生广泛参加国际赛事、国际志愿者服务,在竞赛交流、问题解决、实践探索中提升综合能力。

2.4 完善人才培养服务保障和体系支撑

2.4.1 完善培养管理体系 成熟的管理机制与管理制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只有建立一套贴合地方高校办学实际的较为先进的管理体系,国际化人才培养才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力量上,形成校领导负总责抓总体规划设计、国际交流与合作部门抓统筹协调和对外合作、二级学院抓人才培养具体落实的三级领导力量,确保领导有力、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制度机制上,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顶层设计,规范国际化项目管理规章制度及内部工作流程,形成一套校院联动、部门协作、共谋发展的管理机制;在考核上,将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学生人才培养国际化、课程专业建设国际化、科研技术发展国际化等目标纳入二级学院考核体系,明确二级学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大选派中青年管理骨干赴海外高校管理岗位学习,形成国际化的管理氛围和管理梯队。

2.4.2 优化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放管理和使用的前提[6]。人才评价专业性上,地方高校人才评价应在严格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辩证参考国际标准,吸纳借鉴国际先进人才评价和考核方法,在考评组织上体现出先进性和国际性;评价内容上,注重在专业考核、期末测评中加入国际化知识的考评内容,同时既注重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也注重考察跨文化交流沟通等综合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向国际化人才努力;考评组织上,坚持守正创新,在运用好理论笔试、研究答辩等传统考核形式基础上,吸纳外资企业高管、外事人员等地方用人单位专家作为考核组成员,并将实习表现、赴外交流反馈作为成绩参考,实时跟进社会需求和国际趋势完善评判体系,促使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紧跟社会、国家和全球需要[7]。

3 小 结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应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确立多元培养体系,从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国际化课程设置、丰富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拓展国际交流渠道、健全国际化管理服务机制、搭建国际化职业发展平台等途径,多措并举,共同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才能有效提升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国际化人才学生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才云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赶不走的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学生写话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