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3-12-28马正文
马正文
摘 要:传统民间舞蹈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独特魅力和审美观念。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传统民间舞蹈与其他领域进行结合,通过创新和发展,成为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之一。本文将重点探讨传统民间舞蹈肉连响如何通过与体育的结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湖北传统民间舞;肉连响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1-0-03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先祖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明显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民间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些文化传统正面临着失传与消亡。众所周知,民间文化是一个具有民族和地方文化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对于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肉连响的起源
肉连响是湖北利川市土生土长、以独特的肢体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少数民族地方舞蹈种类。其起源尚无文字记载,但根据本地老人的回忆,肉连响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利川地区。当时,人们经常看到一些人涂满泥巴,活泼地拍打身体,在街头行乞,被称为“泥神道”。这种行为在当时并没有舞蹈的形式,主要是为了赢得人们的欢心和同情,以期得到施舍。随着时间的推移,肉连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民间艺术性质的舞蹈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发展过程中,年长的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通过口述和身体示范,将肉连响逐渐引入土家族乡民的欢庆丰收和市场活动中。舞者根据需要即兴编唱,使舞蹈充满了情趣,如此一来,肉连响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特色且根植于人民群众中的民族民间舞蹈[1]。肉连响的表演以男子为主,舞蹈场地大小不限,表演者通常穿着背心、短裤甚至赤膊上阵,不需要道具或复杂的服装。舞蹈动作包括秧歌步、穿掌吸腿跳、颤步绕头转身、双打、十响、七响、四响、三响等多种形式。肉连响的表演风格生動、诙谐、活泼、自由。在动作的节奏上,注重“圆转”,通过改变身体倾斜角度,使动作柔美而协调。虽然肉连响没有唱腔或伴奏,但舞者口中会发出简短而有特色的声响,并配合舌头的颤动,增添舞蹈的欢乐氛围[2]。
二、肉连响作品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肉连响舞蹈作为利川市土生土长的民间舞蹈种类,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肉连响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保护和传承了利川市的传统舞蹈艺术,还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肉连响舞蹈源于利川市的“泥神道”,通过年长的民间艺术大师吴修富,经由湖北省恩施州青联委员、非遗传承人、利川市肉连响民族文化传艺馆馆长刘守红等人的努力,将泥神道的模仿动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吴修富通过口述和示范,将肉连响的技巧和表现方式传授给后代,保持了舞蹈的原汁原味。通过传承,肉连响舞蹈得以保留并传承至今,成为利川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当地的传统舞蹈艺术提供了保护和发展的平台。肉连响舞蹈的传承丰富了利川市的文化底蕴,并以其独特的肢体表演和节奏感,展现了土家族民间文化的魅力。通过肉连响的演出和传播,利川市的文化形象得以扩展和丰富,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肉连响舞蹈成为利川市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利川市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此外,肉连响舞蹈还与优秀的民歌《龙船调》、民间曲艺《利川小曲》一起被誉为利川的民族文化三绝,进一步彰显了利川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吴修富等传承人通过培训和教学,培养了大量的肉连响舞蹈人才,这些人才在掌握了肉连响舞蹈的技巧和艺术表达方式后,不仅在利川市内展示肉连响的魅力,还在国内外的演出和交流中代表着利川市的文化形象,其表演才华和艺术成就为利川市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光彩,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土家族民间文化,也为当地培养了更多的艺术人才,推动利川市艺术事业的繁荣[3]。
三、传统民间舞肉连响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结合其他舞种,丰富肉连响表现内容
通过与其他舞蹈形式的融合,肉连响舞蹈得以拓展表现范围,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同时也使得我国优秀的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在与其他舞种的结合中,肉连响舞蹈借鉴了秧歌舞、耍耍、跳丧舞等民间舞蹈的动作和韵味,将这些元素融入肉连响的表演中,增添了动感和艺术的层次。肉连响舞蹈在动作上借鉴了秧歌舞的特点,秧歌舞是一种具有戏曲中的行当分工和浓厚武术色彩的舞蹈形式。肉连响舞蹈通过借鉴秧歌舞的动作风格,使舞蹈表演具有力量感和独特的武术韵味,男角的动作粗犷有力,展现出男性的阳刚之美,使得肉连响舞蹈的表现更加多样化,充满了戏剧性和舞台魅力。耍耍舞蹈为肉连响舞蹈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耍耍是一种双人舞蹈,男女每两人为一组,在表演中男角扮演生角,女角扮演旦角。肉连响舞蹈借鉴了耍耍舞蹈的表演方式,男角常常头缠丝帕,腰扎彩带,这些细节的借鉴使得肉连响舞蹈的形象更加丰富多彩,也为舞蹈表演注入了独特的民族风情。例如,2021年9月18日由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创作排演的音乐剧《太阳照进山窝窝》于湖北剧院参加了第四届湖北艺术节优秀剧(节)目展演。该剧取材于恩施州精准扶贫“尖刀班”真实事例,同时融入了湘鄂边区的红色革命故事和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元素,将扶贫故事、红色故事与民族团结进步题材巧妙融合。全剧音乐将恩施地区的宣叙调、咏叹调与民间小调等融合,舞蹈表演中将恩施地区的耍耍、莲厢、肉连响、土家摆手舞等元素巧妙地与剧情结合,体现出浓郁的土家风情。此外,肉连响舞蹈还从跳丧舞中吸取了灵感。跳丧舞,又称为“打丧鼓”,是一种流行于土家族地区的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肉连响舞蹈从跳丧舞中借鉴了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动作特点。跳丧舞表演时常有锣鼓的伴奏,舞者以相合之声加衬词衬句,展现出快节奏和活力四射的舞蹈动作,肉连响舞蹈借鉴了跳丧舞的表演形式和节奏感,使得肉连响舞蹈的舞蹈节奏更加明快,动作更加灵活,富有节奏感和视觉冲击力。通过融合其他舞种,肉连响舞蹈也得以与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舞蹈文化进行交流和碰撞,促进了舞蹈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实现了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4]。肉连响舞蹈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表现方式,保持了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具备了现代艺术的魅力,为肉连响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喜爱这一传统舞蹈形式。
(二)與民族歌舞剧的融合
肉连响舞蹈与民族歌舞剧相融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肉连响舞蹈吸纳了民族歌舞剧的元素和艺术手法,使其更具现代感和表现力。通过与民族歌舞剧的融合,肉连响舞蹈得以在舞台上展现更加丰富的情节和故事情景,以及更加精湛的舞蹈技巧和表演形式,使得肉连响舞蹈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与民族歌舞剧的融合,肉连响舞蹈在编排和表演上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舞蹈动作、音乐伴奏、服饰道具等方面的创新与融合,使得肉连响舞蹈的艺术表达更加丰富多样,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审美需求,融合民族歌舞剧的元素,使得肉连响舞蹈不仅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还体现了对现代艺术的追求和创新[5]。此外,融合民族歌舞剧的元素,肉连响舞蹈实现了舞蹈艺术的跨界合作与交流。通过与民族歌舞剧的融合,肉连响舞蹈在舞蹈艺术领域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了跨界合作与交流。舞台布景、灯光效果、服装设计等方面的跨界合作,使得肉连响舞蹈的演出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跨界合作与交流的实施,不仅促进了肉连响舞蹈的传播和推广,也推动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互补和融合。例如,2013年9月6日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省广电总台、湖北省旅游局、湖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推出的大型湖北地域风情歌舞剧《家住长江》首演,该剧以长江文化为背景,集歌、舞、音、画、诗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展现了具有荆楚文化、天人和谐的道家文化、乐天达观的巴土文化、温润柔美的水乡文化,荣获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
(三)与现代广场舞融合
传统民间舞蹈肉连响通过与现代广场舞的融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贴近民众的生活,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魅力。现代广场舞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舞蹈形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与现代广场舞的融合,肉连响舞蹈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参与和欣赏,在舞蹈动作和编排上借鉴广场舞的元素,还融入了现代音乐和流行元素,使肉连响舞蹈更加贴合当代社会的审美和趣味,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通过与现代广场舞的融合,肉连响舞蹈得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传统的肉连响舞蹈在编排和表演上融入了现代舞蹈的技巧和风格,舞蹈动作更加灵活多样,表现力更强。同时,肉连响舞蹈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民俗特色也得以保留和展现,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6]。此外,融合现代广场舞的元素,肉连响舞蹈实现了舞蹈艺术的大众化和社交化。现代广场舞在公共场所广泛开展,成为人们社交和交流的方式之一。通过与现代广场舞的融合,肉连响舞蹈也逐渐向大众开放,舞蹈表演和练习场所不再局限于特定舞台,可以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展开,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参与到肉连响舞蹈中,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四)与体育结合成为体育舞蹈表现艺术
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将肉连响舞蹈列为竞技类项目,标志着对肉连响舞蹈价值的肯定和认可。这一策略不仅使肉连响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关注,也为传统文化在体育领域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平台。将肉连响纳入竞技类项目,将其与体育相结合,展示了肉连响作为一种舞蹈形式的艺术性和竞技性。传统民间舞蹈肉连响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展示了土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与体育结合,肉连响不仅成为一种文化艺术表演,同时也融入了竞技要素,强调舞蹈技巧和表演水平的竞争性,使得肉连响更加接近年轻一代和体育爱好者,提升了传统文化在体育领域的影响力。体育舞蹈是一种注重形体训练、动作协调和舞蹈技巧的运动项目,而肉连响作为传统民间舞蹈,注重表现土家族的生活、信仰和情感,通过结合体育的训练方法和舞蹈技巧,肉连响舞蹈得以更好地呈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体育舞蹈的规范和要求使得肉连响表演更加规范化和精确,提高了舞者的技术水平和表演质量,肉连响的传统文化元素也丰富了体育舞蹈的内涵,使其在表现形式上更具民族特色和独特韵味。此外,体育作为一种广泛参与的社交活动,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和观众,通过将肉连响纳入体育舞蹈表演中,将传统文化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使得肉连响能够触动更多的人群,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兴趣,在体育比赛和表演活动中展示肉连响的艺术魅力,让更多人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情感共鸣。
四、结束语
肉连响作为一种具有原始性、神秘性和交融性的舞蹈形式,在国内舞蹈比赛中得到了肯定,也扎根人民,使得传承非遗文化融入现代广场舞和体育舞蹈表现艺术中。这种结合不仅使肉连响舞蹈更贴近民众生活和大众审美,也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创新思路,肉连响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我们应该继续支持和鼓励这种融合,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传播,让更多人欣赏、参与和传承传统民间舞蹈肉连响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卢慧.当代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模式创新——评《湖北民间舞蹈实验组合》[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9):2775.
[2]李然.新媒体时代下对湖北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14-115.
[3]李然.高校传承湖北民间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06):129-130.
[4]周思洋.湖北土家族民间舞“滚龙连厢”在学院派民间舞表演中的动律及技巧性[J].戏剧之家,2019(15):109.
[5]高杨文源.论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J].传播力研究,2018,2(15):173.
[6]王莉.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J].戏剧之家,2016(22):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