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化学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路径

2023-12-28焦莹

新教育·综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初中化学

焦莹

【摘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跨学科实践作为一个主题,且要求占比总课时的10%,以此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为此,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常态中需要开设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教学,比如与劳动教育的巧妙融合,开辟特有的融合路径,直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初中化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要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而劳动教育却常常遭到忽视,劳动教育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端正的劳动态度,使其热爱劳动及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帮助他们慢慢养成自觉劳动的良好生活习惯。在初中教育阶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学科,同实际生活与工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不少内容都同劳动教育有关,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融合劳动教育,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借助化学发展历史,有效融合劳动教育

1.利用科学家的故事,唤醒学生劳动意识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图文或者视频资料带领学生了解一些化学科学家的故事,唤醒他们的劳动意识,对其进行劳动态度的教育。

例如在进行“氧气”教学时,课本中着重介绍著名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定量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故事,这不仅具有一定的学科教学价值,还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从化学的学科维度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价值与内涵是值得深入挖掘和利用的,设计的思路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路径,即如何通过巧妙而科学的方法让氧气在一个密闭的容器中慢慢消耗,最终达到让内部压强改变的效果,并通过用水来进行替代实验,由此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结合化学研究历程,体会劳动思维魅力

每一个化学原理与定律都是前人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的,也是一个漫长的劳动过程,这是融合劳动教育的一个有效路径。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化学研究历程融合劳动教育,引领学生回顾科学家的研究历程,感受其中智慧与汗水融合的魅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和理念,促使学生创造性、开放性劳动思维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整体劳动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在实践劳动中感受劳动的力量,尤其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融合的力量。

在展开“原子的结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融入“原子结构的发展史”,介绍研究历程: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通过大量实验与分析指出原子是的确存在的,不过他认为每种单质都是由很小的原子组成,且原子无法再分,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基本性质保持不变。后来英国科学家汤姆生1904年提出枣糕原子模型,到1911年盧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再到1913年,在玻尔模型中电子不是随意分布在原子核周围,而是在固定层面进行运动;1926年,量子力学模型出现;时至今日,科学家们仍在继续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如此,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的发现源头与演变过程,让他们树立科学的劳动态度,使其自觉地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把握实验教学契机,积极融合劳动教育

1.依托基本实验操作,培养劳动素养

以“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为例,将化学实验室类比成家里的厨房,从卫生、安全、有序等多个维度进行类比,让学生感受对每个维度的把握和对细节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让学生从美观、有序、安全等维度感受劳动所需遵循的原则。教师可要求学生回到家中用筷子替代化学实验室中的玻璃棒,用酒杯、玻璃杯替代实验室中的器皿,用家里的油盐酱醋来替代实验室中的药品等,让他们模仿一些简单的基本实验操作练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帮家长做饭,在做饭过程中利用调味品来操作练习化学实验室中取用药品的方法和规范,不能把调味品洒出来。这样能够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要求,锻炼劳动技能。如此,教师以基本的实验操作手法为依托,让学生在家务活中进行练习,有助于他们对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使其积累更多的劳动经验,慢慢爱上劳动。

2.开设课外实验探索,收获劳动的快乐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实验一般包括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两大类,为进一步融合劳动教育,教师除做好课内实验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关注课外实验活动的开设,以此拓展劳动教育的资源与空间,提升劳动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应以完成课内实验教学为前提,围绕同一知识主题开设课外实验活动,使其通过亲自体验身边不同物质的属性,感受其内在区别和特性,让他们在实验活动中切实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

在“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教学中,当完成课内学习任务以后,教师可安排课外实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身边的材料来制作酸碱指示剂,比如常见的植物果实、花瓣等,同时让其对家中常见生活用品的酸碱度进行测试,在不断的实验和分析中得出变化规律,即酸性和碱性物质变化的差异。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对选择的植物的种类和部位进行记录和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规律,并制作出了想要的酸碱指示剂。开展这样的课外实验活动,能有效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理,使其积极尝试用不一样的植物当作材料设计实验,不断检测身边物质的酸碱性,当他们得出一定的规律时,就会自然产生喜悦感与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动手实践和劳动的价值所在。这种愉快的学习体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身边物质酸碱性的认知,驱使他们不断探索化学的神奇之处,使其更加愿意发现、提出与解决新的化学问题,使其更热爱劳动,让学生体会到劳动所产生的满足感,从而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巧妙融合劳动教育

1.设计综合探究活动,提升学生劳动质量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围绕所授知识设计综合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科学思维与知识应用能力,还同实际生活联系密切,引领他们参与到劳动中,使其接受更高质量的劳动教育。

比如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综合所授内容安排一个“如何去除油污”的综合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或者搜集一些去除油污的方法,再通过亲自试验对不同的去除油污方法进行点评,让他们借助网络渠道查询资料了解去除油污的原理,同学之间相互分析、交流与探讨。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比等系列思维活动,在不断的碰撞、交流、合作中找出除油污效果最佳的方案和使用范围,并撰写专利申请报告和使用说明书,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使劳动成果物化,并开展展示、评比等活动。这些劳动活动的深入开展,一方面激励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度,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劳动付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获得成长与进步,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2.运用化学知识原理,确保劳动活动安全

初中化学教学涉及到不少物质性质与反应原理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物质性质和反应原理,有助于让学生在生产、生活中树立安全意识,确保相关劳动生产在安全环境下进行,让他们能简单应对部分突发的安全事故,提升劳动素养。

例如在教学“燃烧和灭火”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真实燃烧事件、具体的灭火原理与火灾现场逃生技能设计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有用的灭火方法与火场逃生措施。如果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火情时,学生便能够结合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科学合理地应对火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免因错误操作而导致损失更大,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通过对燃烧与灭火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一些可燃性气体或者其他材料,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样当他们在进行家务劳动时,会更为小心地使用燃气灶、天然气、蜡烛、火柴、蚊香等,使其联想到燃烧与灭火的条件与安全事项,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劳动安全意识。如此,学生通过掌握这些化学知识与原理,既能够保证在安全环境下从事劳动活动,还可以让他们增强自己及家人的安全意识,进一步突出劳动教育的功效。

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融合劳动教育是相当有必要的,融合路径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师应从化学历史、实验操作和生活生产等不同视角切入,生动、形象地教授化学原理,引导学生一边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一边自觉接受劳动教育,实现学科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合作共赢,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捷.项目式学习中的初中化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J].天津教育,2023(09).

[2]李燕,刘江涛.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化学教学的典型案例—“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项目式学习[J].化学教学,2022(12).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初中化学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初中化学课堂个性化有效提问策略
试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瓶颈及解决策略
绿色化学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技巧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化学基础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