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门口的“摆摊江湖”
2023-12-28
今年演唱会数量井喷,朋友圈里抢票成风,一些歌迷追着歌星挨个城市看演唱会。由此,演唱会门口摆摊几乎被塑造成新的造富神话。一阵子热闹之后,演唱会门口的生意能成为稳定业态吗?摊位的短暂利润如何转化为长久收益?
站上风口
到演唱会门口摆摊,一度被视为能够轻松致富的赚钱门道。
“今年站上了风口,销量翻了太多倍。”“送小风”品牌主理人陈贝西做文创扇子的生意,扇面上的花样都需要手写,从4月到现在,她一天都没停过。有时候订单比较急,她从早上开始写,写一通宵,最多500把,第二天胳膊都抬不起来,实在酸痛。
演唱会门口的摊主已成为她的主要客户。一把扇子买来3元,陈贝西设计、写字后,能卖15元,再带到演唱会现场,每把扇子零售价大概是30元。低成本、高回报,销量又好,不少人找她进货,开始尝试参与演唱会门口的生意。
今年4月,陈贝西自己到音乐节试着出摊。“大家都穿羽绒服,我们还在卖扇子,这样都没赔。”
“没想到,真能挣钱。”今年5月,张可没抢到门票,到演唱会门口感受氛围,顺便卖点东西。她用单价不到1元的价格购置荧光棒和发光手环,总共240元的进货,一个斜挎包便能装下,她边走边卖,甚至不需要固定摊位。简单算算,3天,每天卖2小时,张可挣了3000多元。
严如意在外贸行业工作,从7月开始摆摊。她合肥的朋友去看演唱会,发现编发业务非常火爆,“我朋友随手买了一些发带,现场就给别人编,每个编发收费30多元,一天就把演唱会门票挣出来了”。两周后,同一位艺人到南京办演唱会,严如意也出摊了。严如意每个编发收30元,歌迷络绎不绝,她手上编着,几位歌迷在一旁排队等着,利润十分可观。
之前,陈贝西的扇子作为城市文创产品,写上当地方言、特色景点,在景区摊位和文创市集里卖,生意不温不火。为什么到了演唱会门口,写上歌词的扇子一下变得热门?
摊主们逐渐明白,到演唱会门口摆摊,生意秘诀在于挖掘“仪式感”和“追星心态”。“无论是购买扇子、头箍等艺人周边产品,还是选择化妆、编发打扮自己,最终都是为了拍一张好看的、有氛围感的照片。”张可说,把照片分享到社交平台上,是完成演唱会仪式感的重要步骤。
不过,致富的“秘密”很快被发现,也极易被模仿。以文创扇子为例,不断有摊主跟陈贝西反馈:今年5月,演唱会门口还没几个摊位,卖扇子的只有一家,扇子很快卖空;到了7月,演唱会门口的摊位开始变得密集,隔3米便有一个;再到9月,摆摊的区域拥挤得要“爆炸”了,比卖烤肠、卖饮料的都多……
摊位不再具备稀缺性,产品竞争和低价内卷随之而来。陈贝西开始在创新上下工夫,“用的章是自己刻的,用的墨是最好最贵的,里面加了金粉,看起来很亮”。另外,她除了设计字体外,还对扇面进行整体设计,连搭配的扇穗都换成了艺人头像的吊坠。歌手周杰伦的周边扇子,她设计了100多款,几乎每首歌的歌词都涵盖了。“创新很难,我们现在基本到‘顶了。”
产品本身在升级,市场价格却逐渐走低。张可5月开始摆摊时,应援色丝带编成的手环每个卖25元。前不久,林俊杰南京演唱会场馆外,各家摊主四处兜售自家的手环,每个只要5元。张可不断调整销售策略,放弃低价产品,开始从陈贝西那里进货卖扇子,不过卖得多了还是会撞款,按照她原本的定价,每把团扇35元、折扇45元,到现场很多摊主卖的扇子每把只要15元,如此价格刚刚覆盖成本,这让她进退两难。
摊主内卷
演唱会门口的这块“蛋糕”,分的人多了,竞争便出现了。
摆摊向来讲究占地盘,在演唱会门口摆摊尤其如此。刚出地铁口的位置是黄金摊位,但空间有限,人人都想要。为了增强实力,部分摊主开始扩大规模。起初摆摊的都是一两个人,后来个别摊位上支起大帐篷,扯开大横幅,并在网上发布招募信息,招聘兼职摆摊的,会编发、会化妆的大学生都能胜任,每天薪酬100元,有些摊主还给提成。
还有人瞅准机会,开始做“位置”的生意。“南京有几个大叔专门占摊位,他们一般在头天晚上把摆摊的架子支好,他们有很多架子,大货车一车拉过来,能占据90%的好摊位。”严如意说,如果去得晚了,还想在好位置上做买卖,可以跟他们买,每个位置每天100元。
“今天没占到位置,被别人包场了。”苏三是上海的专业化妆师,今年夏天开始接单,化“应援妆”,因为化妆需要空间摊开工具,她一般选择场馆楼下的咖啡店或快餐店。而包场的人是化妆群“群头”,“他们早上五六点就去占位置,那时场馆还没开门,只允许内部人员进出,一般一家咖啡馆的8张台面都会被占掉。”苏三说,“群头”在化妆群里找了15个兼职者,咖啡馆进出的两个门被重点把守,几乎每一个进店化妆的客人都会被抢走。
另一撥参与“地盘之争”的势力是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推广人员,下载“快手极速版”或者“抖音极速版”就能免费送演唱会周边产品。
张可放弃了对线下场地的竞争,转战线上。一开始效果很好。张可还曾潜入艺人的粉丝后援会,在粉丝的兴趣社群里发自家产品广告,后来还尝试组建看演唱会的搭子群。几番波折,群建好了,常有其他摊主潜入,发布自己的摆摊位置和产品信息,张可也无可奈何。
记者采访那天,上海体育场正在开演唱会,苏三没去摆摊,“这两天在演唱会开场前的时间接了别的工作,特意约出去了,不想再去搞位置”。
张可也逐渐感到心力交瘁,今年9月30日,她最后一次到演唱会门口出摊,“最初一批摊主现在都不太卖了,投入这么多精力,回报不理想,没必要”。
长久之计
更严峻的考验是,合法与合规仍是到演唱会门口摆摊的首要挑战。有段时间,严如意的摊位放在马路边,围在摊位周边的人一多,有些妨碍交通。苏三所摆摊的咖啡店也难找,大多数店铺不允许摆摊。
出于保证安全和维护秩序的考虑,“不让摆”是各地城市管理者较为一致的指导意见。
摊主们认为,演唱会的流量能转化为销量,演唱会周边产品的市场规模不容小觑。但这种红利要想持续下去,恐怕管理上得规范起来。
陈贝西分享了她到音乐节摆摊的经验,“音乐节和演唱会不一样,音乐节有固定区域专门举办文创市集”。今年7月15日至7月16日,连岛音乐节在连云港举办,陈贝西评价,这是她参加过的最好的音乐节之一。摊位费几千元,每天却能卖出300多把扇子,日营业额过万元。
但固定区域摆摊不能满足所有人,南京已经开始尝试了。今年9月开始,演唱会门口摆摊的摊主们都被集中起来,场馆外规划了一块场地,专门供他们摆摊使用。不过位置仍然有优劣之分,“最靠近路边的一排摊位,歌迷最先接触,等他们的需求完成了,便不会再往里逛”。严如意尝试了两个月,感觉生意还是难做。
张可则分享了海外娱乐公司的做法:由艺人所在经纪公司出面,在演唱会场馆外售卖衣服、帽子、贴纸、扇子等周边产品,已经成为演唱会的一部分,不少官方设计的周边产品需要提前一晚排队才能买到。不过,国内的发展还不成熟,有艺人曾试水过官方设置周边摊位,但往往摊位位置隐蔽,规模比较小,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如预期。
(摘自《解放日报》巩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