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难教育的狗,只有难沟通的主人
2023-12-28
对话过程中,王静强调了3次,她从事的职业叫犬类行为治疗师,有别于训犬师。“训犬更多是技巧层面的,例如,教狗狗坐下和握手,或者教狗狗表演性质的东西。行为治疗师其实是跟兽医相对应的一种职业,我们的职责是帮助狗狗调整行为,更好地习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则。”
对国内养犬人士而言,犬类行为治疗师仍是一个稍显陌生的职业,从业者寥寥,即便每年都有人考取资格证书,也很难有人坚持从事这个职业。
一
王静从业至今14年,回忆起这些年来打过交道的狗,她将经验总结为:“没有难教育的狗狗,只有难沟通的主人。”
许多主人对犬类行为调整存在理解误区,认为“听话”是一种可以学会的技能,只要把狗送去训练,就能学会“听话”。但实际上,犬类的行为很大程度受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人的影响。
以城市家庭养犬过程中最常见的吠叫问题为例,很多爱吠叫的狗被送到训练中心后,可以很快改掉这个问题,但一旦被送回家,又会回到一听到楼道脚步声就狂叫的状态。王静解释,这是因为狗本质上不具备人类的理解能力和道德观念,无法理解“不应该扰民”的行为准则。对狗来说,听到陌生脚步声意味着可能有危险靠近,不安感会驱使它们吠叫。在此场景下,主人发出“别叫了”的指令,不管语调温和还是愤怒,对狗来说都是一种回应和反馈,会使狗形成“出现脚步声时,只要我狂叫,主人就会理我”的认知习惯。狗在训练中心减少吠叫頻率,不是因为它们意识到自己叫起来会打扰到人,而是因为它们被安置在了相对安静的环境里,且工作人员不会对它们的吠叫进行即时反馈。
王静认为,回归家庭生活后,解决吠叫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是将狗窝安置在远离大门的、相对安静的位置,减少楼道声音的影响。“当然,让主人完全按照我们的建议去做是很难的,因为实际生活场景非常复杂。狗狗一叫起来,主人很难做到不理它,因为会觉得扰民,或者担心楼上投诉,就又会马上跟它说‘不要叫。”对犬类而言,听到陌生声音时吠叫,是其行为谱中会出现的正常行为,类似的行为还有捡拾粪便、啃咬家具等。但因为它们与人类高度共存,生活于人类社会的规则之下,自然而然会产生很多矛盾——狗的行为里提醒危险的吠叫,是人类视角里扰民的吵闹;狗认为正常的进食活动,在人类看来是难以忍受的恶习,以至于衍生出“狗改不了吃屎”的俗语;狗以惯用的方式探索沙发和床单能不能吃,对人类来说留下的是“拆家”现场。
解决这样的矛盾,让不懂规则的狗把自身行为框定在人类社会的规则之下,主人是第一责任人。王静称,调整狗的行为习惯,往往需要主人同时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因为动物不是一件物品,不是一部苹果手机,我设置好它的程序,它就能按照程序来走,动物不是这样的。”
二
王静自己收养了一只流浪狗。据她观察,这只流浪狗应该有过主人,被抛弃后才开始流浪,也就是常说的“流一代”。因为被收养后,它很快习惯了家庭生活,展现出乖巧亲人的一面。
被人类抛弃伤害过的“流一代”,反而比从一出生就开始流浪的“流二代”更容易和人类建立信任关系。因为“流一代”在幼犬时期,曾有过被人类照料的温暖记忆,而“流二代”在3-6周大时,从母亲那里学习到的是躲藏和恐惧。
王静发现,在各大流浪狗救助中心的送养工作中,“流二代”的退养比例要远高于“流一代”。在对人的信任程度上,家养犬、“流一代”“流二代”依次递减;在面对人类靠近的恐惧程度上,家养犬、“流一代”“流二代”依次递增。
除了幼年期从母亲那里习得的记忆外,狗的恐惧感还来自日常生活。即便是和人类一同生活在家庭里,从小没有受过饥寒之苦的宠物犬,也可能时刻处于高度恐惧的情绪中。而这种恐惧感,通常来自惩罚式教导,例如,在狗做错事的时候,主人直接打它,或对它使用会产生疼痛感和不舒适感的工具。
当狗处于高度恐惧和不安时,行为治疗几乎很难进行,王静说:“就像一个人站在二十层高楼的边缘,你只会想我能不能活下去,已经听不进去其他声音了。”而狗的恐惧感,会因为一次次场景再现而加深。
作为宠物的狗,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主人行为的一面镜子。主人有责任感,狗就能更好地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则,成为人见人爱的“毛孩子”;主人易怒暴躁,狗也会恐惧不安,生活在高压之下;主人弃它们于不顾,它们就会从宠物变成“流一代”“流二代”,自身面临生存难题,城市空间的公共环境也会面临矛盾和挑战。
归根究底,这是一场面向人类自身的考试。
(摘自《看天下》刘晚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