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课程改革研究
2023-12-28向敏
向 敏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电力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为导向,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双元”育人[1]。2020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化》中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3]。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因此,实现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与建设[4]。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支撑并推进了教育改革,因而探索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能够满足现代学徒制育人要求的课程改革,对推动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困境分析
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是以产教融合为办学理念,以培养企业需要的行业人才为目标,基于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式,企业与学校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形成了紧密合作机制的稳定范式[5]。因此,当前的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多设置分段式结构化课程体系,利用不同的培养阶段实现学校、企业不同空间的人才培养转换,通过结构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落实人才培养要求的进阶。符合现代学徒制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体系构建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而课程是对人才培养定位的落地,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发现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主要因素。
(一)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内容脱节,校企联合育人合力未激活
根据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育人特性,通常设置校内课程承担专业知识理论教学,企业课程承担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发挥校企各自的育人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实际上往往是学校课程脱离企业参与,企业课程的开发相对欠缺,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行为缺乏有效的课程支撑[6]。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课程开发主体是基于自身教学条件进行的课程设计,即使是在统一的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养路径、课程体系构建下,也容易出现教学任务选取、课程教学载体选取不一致的情况,从而让学生产生校企学习内容脱节的感受,影响学生转化为学徒的进阶升级。
(二)校企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割裂,“双导师”育人功能未落实
教学实施与组织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与企业两种学习空间的跨越、校内教师教学任务重、企业导师教学与生产兼顾等现状,造成了校企教学组织上联系弱、不系统。建立的校企“双导师”机制在教学实施的具体环节上收效甚微,经常出现校内教师无法有效融入企业课程教学,企业导师也没能真正参与校内课程教学,从而造成“双导师”联合育人功能在直面学生的最终环节没能发挥出预期效用。
二、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改革实践
针对上述问题,满足现代学徒制培养要求的课程改革建设,要立足于课程内容对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校内课程任务对接企业课程任务、课程考核标准对接岗位考核标准的基础,具备工学结合、“双元”育人特征的顶层设计,校企联通的课程内容与资源,多元互通的考核评价方式。本文以面向新能源装备产业的售后服务工程师岗位的校内课程“继电保护”为例,探讨其课程改革研究。
(一)课程重构,衔接校企课程体系
1.岗位任务要求,定位课程结构。售后服务工程师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操守、学习能力、创新精神等通用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及通信应用能力、识读并绘制电气图纸能力、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和常用测试仪器能力等岗位基础能力;电气一、二次设备安装、维护能力,设备故障诊断、调试、检修处理能力等岗位核心能力。校内课程“继电保护”对接后续企业课程“电气二次装调与维修”,承担电气二次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安装、调试、维护岗位核心能力培养任务。“继电保护”作为校内课程,主要承担继电保护原理与基本调试方法的教学任务,为后续企业课程“电气二次装调与维修”进一步培养学徒的现场设备故障诊断与排查能力打下了基础。因此,课程选取企业真实继电保护调试任务为载体,将课程重构为“装置外观检查—装置通用功能调试—保护功能调试”3个能力递进的学习项目。
2.校企融通要求,创设结构化教学组织。校内课程是学生进入企业成为学徒的理论储备阶段课程,企业课程是学生由学徒成长为员工的实践经验积累与实践能力进阶课程,二者需要协同合作、偶烛施明。校内课程“继电保护”在内容模块化重构之后,需以校企贯通为基本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校内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上与企业课程对接的内容及方式,见表1。
表1 “继电保护”课程校企贯通设计安排表
以学习项目“装置外观检查”为例,其基本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继电保护的作用、原理以及基本结构等基础知识。基于校企课程贯通原则,则应考虑学生在进入企业课程之后,应运用该理论知识识别现场不同类别的微机保护装置。因此,设置了识别微机保护装置的任务,要求学生以照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提交他们在现场看到的微机保护装置,并说明其类别及外观各部分的功能,这个任务的评价由校内教师完成并纳入校内课程总成绩。另外,针对后续综合性更强的任务,则考虑由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完成评价。
(二)教育信息化,赋能课程教学改革
1.统一教学平台,推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以信息时代为特征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快速改变传统业态,利用互联网交流资源打破了多媒体传递与线下课程的局限性[7]。对于具有校企“双元”共建、两地跨越的现代学徒制育人方式,应当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优势,打破时空局限,真正落实“双元”育人。
“继电保护”课程“双导师”团队开发了“知识+技能”的双线微课资源,能够满足学生校内学习、企业复习的需要;建立了以继电保护调试工职业岗位标准为依据的题库,满足学生自测、教师考核需要;创建了“继保工程师”园地,满足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发展动态需要,同时发布进入企业的学生完成的优秀工作案例,让校内学生了解企业环境,感受职业氛围,感悟职业责任。基于教学组织设计,还应将后续企业课程的导师加入课程教学平台,既有利于企业导师深入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学习情况,也满足了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对接而布置的延展任务有效开展之需。
2.丰富数字资源,打造“‘三新’入课”生态系统。课程开发立体化工作手册式教材,实现工作任务清晰化、任务过程可视化。同时,考虑到继电保护调试工作带电进行,为确保学生与设备的安全,引入了继电保护仿真调式系统,实现“虚拟环境仿真演练—真实设备实战训练”的能力提升路径。教材相应的数字资源易于根据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变化进行更新,让生产实际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更为及时,满足了教材随技术发展的更新迭代需求。
针对调试工作现场故障复杂的特性,开发了“排故小助手”系统。对于“装置通用功能调试”和“保护功能调试”两个综合性更强的学习项目,其校内基本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保护原理及基本调试方法,而企业课程的重点在于积累继保调试实战经验,提升现场排故能力。考虑到校、企课程的强延续性,设置了开放的微机保护装置排故查询系统,学生可以将学习、工作中遇到的故障及排查方法录入系统,既能够提高继保排故工作的效率,也是对学习的有效反刍。
3.“互联网+大数据”助力考核评价改革。2020年,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8]。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改革中的运用,对于建立合理稳定的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导向、先进的评价手段、个性客观的评价标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9]。
“继电保护”课程的各项评价均源自课程教学平台记录的学习数据。过程评价考查学生课堂表现、仿真演练效果、学习态度等方面,课堂表现分来源于教学平台统计的学生签到、互动积分,仿真演练分来源于对接的调试仿真系统操作,学习态度分来源于学习平台的各项学习数据(视频观看、反刍率等)。结果评价以微机保护调试操作项目为考核方式,通过平台中对操作过程的视频记录提升考核的科学性。增值评价包含了校企课程延展任务的评价、优秀工作案例评选以及“排故小助手”系统贡献度评价。依托教学平台和学习数据分析,能够让各项评价更真实客观,也能有效落实“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的多元评价,以教学评价推进课程对接企业岗位的适应性。
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课程改革路径规划
(一)以校企贯通为原则进行课程重构
校企课程选择的任务载体均应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项目,以相同设备相同标准建立起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根源上的联系。以岗位能力形成为主线,设置校企衔接任务,搭建起校企课程沟通桥梁,避免出现校内课程只关注理论知识、企业课程只重视实践能力的割裂化设置,实现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的共同规划、接续实施。
(二)以教育信息化为门径打造校企互联云平台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因学校、企业两地空间而造成的天然壁垒。搭建具备校企共建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涵盖课程教学微课中心、技能训练中心、企业文化中心。微课中心包括微课视频、习题测试、文档教学资料等全套课程资源包,并与立体式活页教材数字资源相配套。技能训练中心分为虚拟演练和实战训练两个板块,为学生提供安全的技能进阶训练环境。企业文化中心涵盖企业职业规范、进入企业课程的学生优秀工作案例展示、企业生活文化活动展示等。三个中心从学习三维度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资源更新实现“‘三新’入课”,通过企业文化浸润实现立德树人。统一的教学平台,实现了教学设计一脉相承,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组织互通互联。
(三)以校企互通考核评价为抓手实现课程诊断与改进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要树立评价对象多元观,综合考查行为动机、过程、结果、改进等方面,充分发挥评价的鉴定、激励和导向等多重功能[10]。要实现学习全过程的考查,则需依托有学习过程记录与分析功能的智慧评价系统,该系统应能满足校企双方教学过程参与者的多元评价需求,也要能实现课程关键知识技能可评可测的需求。在设置评价标准时,应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职业精神、职业品质的考核,发挥考核评价的立德树人导向作用。同时,考核评价结果应作为课程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形成课程动态诊改机制。
综上所述,从课程结构出发,构建立体化课程资源空间,创设智慧考评系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课程改革建设,将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