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2024-01-02卢志渊许旭红黄身发王建福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国际经贸规则课程

卢志渊,许旭红,黄身发,王建福

(泉州师范学院 陈守仁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引言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是,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变,如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推动大变局不断向纵深发展。大变局带来大挑战,也带来大机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如何应对这些新挑战与新机遇,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课题。

一般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有三大核心模块:国际贸易及实务、国际投资及实务和国际金融及实务,除了这三大模块还须具备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国际企业管理、国际物流等知识。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做出相应改革,更注重三大能力的塑造。

一、在新要求中注重培养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中的风险无处不在,我们必须承认并面对这样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和深度全球化下,自然界引发与人为诱发或两者叠加形成的风险层出不穷[1]。在国际经贸领域,就有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等各类风险的划分。在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叠加背景下,中国对外经贸活动中遇到的风险将更复杂和更具不确定性。传统国贸人才培养关于国际经贸活动中的风险教学内容把风险分为经济风险、政治或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等,也分散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课程,风险规避手段主要为投货物运输险、投出口信用险、对经贸伙伴的资信调查、善用远期类金融工具等。针对贸易保护与民粹主义叠加风险的新态势,应该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做出相应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

一是顶层设计方面开设一门集中讲授国际经贸活动风险及防范的课程,集成梳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中的风险与类型、原因,掌握分析风险的基本模型或方法,及时更新国际经贸活动的风险趋势,从整体观上培养学生风险意识与管理能力。例如,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使得美国具有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美国有可能利用这种优势扰动人民币的汇率走向,或者通过对第三国汇率的打压而影响我国在第三国的经贸活动收益,给我国企业的海外经贸活动造成频繁汇率风险。除此,西方一些雄厚金融资本有可能利用复杂衍生金融工具在全球市场针对中国搜寻特定国别目标,设置陷阱,或者形成企业债务陷阱,或者形成国家主权债务陷阱,这也会给我国相关企业造成难预测的市场风险。识别这种经济方面的风险,需要有整体系统联动的专业知识和分析能力。

二是教学内容方面突出讲授国际经贸活动中由政局变化而引发的公共政策风险,这些政策风险很大程度是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直接或间接促发的,因此要具备综合分析东道国政治、社会、市场走向的能力,前瞻性地做出预防预案。例如,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且已取得不少成效,比如已经和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在2020年达到1.3万亿美元。这样的趋势是一些国家不乐意看到的,所以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总会有个别国家持排斥甚至行破坏之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个别国家会利用“一带一路”沿线中的部分国家国内政治力量的变化或竞选周期的窗口,制造事端,给中国与该国的经贸合作埋下潜在的风险。对于这样的风险,需要有公共政策运作与解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三是教学相长方面鼓励学生做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以国际经贸活动风险作为选题对象,特别是关于因某些国家因素而促发的风险或者是由恐怖组织促发的风险,由点及面带动一批学生在操作层面具备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与素质。比如,在金融与社会风险方面,中国着力建设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金融相对脆弱,容易受国际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下行会传导到社会层面。金融的脆弱与社会的动荡等都会给中国的海外投资合作项目或中国企业带来负面影响。诸如此类风险的识别与研究,需要教学相长以提高学生风险管理能力。

二、在新要求中注重培养跨文化视野与开拓能力

在新时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国不仅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也在以更开放的姿态建设或加入符合世界贸易规则、开放、透明、包容的区域自贸协定。在2020年11月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后商务部发言人表态要争取早日启动中欧自贸协定进程,对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持积极开放态度。可以预见,中国的经贸合作伙伴会越来越广,合作会越来越深入。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中的经贸活动与在国内的经贸活动处于完全不同的环境与场景,商务往来能否顺畅与成功常常受到宗教信仰、语言思维、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的制约。由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在语言因素、宗教因素、风俗因素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视野与开拓能力。

1.重新定位“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针对国别文化差异及国际商务礼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开设“跨文化交际”或者“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但高校基本把这样的课程定位为选修课或个性化课程,课程的定位影响了学生对跨文化视野的重视。因此要培养符合我国更深度融入全球化的国贸人才,必须提高“跨文化交际”或“国际商务谈判”课程的定位,可以将这类课程提升为需要考核的必修课,将一些国别文化差异及冲突列为考核重点,或者增加这类课程的总课时,丰富课程内容。

在语言方面,一些词汇的表达及含意存在文化差异,例如,family(家庭)这个词,英语国家的人是理解为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在中国则可以把爷爷奶奶和亲属也包括进来;对日期的表达方式也存在文化差异,我国是按年月日的顺序表达,如“21/11/19”表示的是2021年11月19日。而在欧洲一些国家,“21/11/19”则代表的是2019年11月21日。日期表达的差异在商务合同中若是没有充分沟通,则可能出现失误或纠纷。此外,根据言语中的语境程度不同,对同样的一个词在理解上会存在差异,高语境文化对同样一个词,会有多种意思。例如,汉语的“东西”在不同场合有不同意思,低语境文化则较少有一词多义的现象。我国是高语境文化,在与来自低语境文化背景的商务伙伴或员工沟通互动时容易给他们产生困惑。对于这样的国别文化差异,若提高相关课程定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国际商务活动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突出“跨文化交际”“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跨文化沟通与开拓能力。在风俗习惯方面,因为历史、地理或一些偶然的因素,不同国家会形成风格多样的风俗习惯,也包括体现在对动物的寓意上。比如对狗的寓意,中西方文化就存在差异。西方文化中的“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西方人会用“lucky dog”这样的词来表扬或赞赏某个人,而在中国文化中,由于与狗有联系的成语狐朋狗友、狼心狗肺都具贬义,因此当某人被评价为“lucky dog”时则会感觉尴尬至极。像这样的情形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经常遇到,很适合作为典型案例辅助教学。在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发挥、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都可以提前布置任务,课后学生组成相应几个小组或团队集体准备,分工合作,上课时再由学生汇报已完成的相应任务,教师与学生互动,之后进行点评、总结、提升。

三、在新要求中注重培养国际规则意识与博弈能力

在新时代,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尤其值得关注。二战结束之际,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综合实力主导了国际经济秩序的框架,在国际贸易领域成立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推进成员国贸易自由化,在国际金融领域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同时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负责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经济的复兴、转型。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后来在1976年被牙买加体系替代,美元汇率进入一个有周期的波动状态,但直到2008年,美国二战后构建的国际经济秩序对于参与国际经贸活动的主体来说仍具有较稳定的规则可循,形成较强的可预见性和确定性。美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受到冲击而国际实力下降,并逐渐把中国想象为竞争对手后,开始调整其国际贸易治理理念,要重塑国际经贸规则以维护其霸权利益。为此,针对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注重培养学生国际规则意识与博弈能力。

1.改革国贸专业的国际经贸规则教学内容体系。美国重塑国际经贸规则的一个典型特征是选择性放弃由其一手主导构建的国际经济秩序,利用一些国家经济高度依赖美国的特点,转而着力于构建区域贸易协定平台,意图遏制中国在国际规则体系中权利的增长,由此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如2020年1月与加拿大、墨西哥重新签署的《美墨加协定》(USMCA),由于加、墨两国经济高度依赖于美,协定中被采用了“有条件准入”原则,部分关于国有企业、政府采购透明度、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条款实质是针对中国,比如规定了成员国若与非市场经济国家缔结自由贸易协定时可能受到惩罚的“毒丸条款”[2]。美国还试图与其他成员国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双边投资协定等方式,推行美式价值理论和贸易规则。奥巴马任期内,美国曾在美欧、美日的双边贸易治理层面酝酿更高市场规范和更高开放标准的经贸规则,并计划取得共识后在发展中国家推进[3]。目前,关于国际经贸规则的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实务”和“WTO概论”两门课。但是,美国针对中国发起的逆全球化及力图重构国际经贸规则所产生的连锁反应,若只具备国际贸易实务与WTO规则知识,已远远不能胜任当前国际经贸规则的潮流变化。因此,应该改革国贸专业的国际经贸规则教学内容体系,把区域经济集团及区域经济合作协定也纳入教学内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新的《美墨加协定》《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生效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都是重点学习和掌握的国际经贸规则。

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国际规则博弈立场。种种迹象表明,在这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时期,美国综合国力已支撑不起其向全球提供公平公正的经贸规则等公共产品,相反却是为了遏制中国而固化或创制不利于中国发展的规则。我国一方面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也要展示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重塑。比如在尊重现有国际规则的基础上对一些有争议规则进行包容性升华;积极构建区域或次区域合作机制,除了推进RCEP的生效,也在主动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工作;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到“一带一路”倡议的纲领性文件,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平等、多元、合作”的全球治理核心元素相对接,提升自身国际合作规则创新和引领的能力,形成中国方案[2]。“一带一路”建设中,截至2022年年底,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些文件的内容中体现了中国主张的国际经贸规则,文件精神中也渗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中体现的国际经贸规则既是教学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的载体。因此,关于国际经贸规则的教学内容或授课环节要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敢于斗争的视角引导学生具备正确参与国际规则博弈的立场。

猜你喜欢

国际经贸规则课程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论国际经贸与商务环境下的跨文化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