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形势、问题与策略
2023-12-28周红莉吴兆明
周红莉 吴兆明
(1.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300;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无锡 21412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活动中所具备的教学准备能力、应用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能力,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效果乃至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全局具有决定性影响。我国从“十一五”后期以来,将加快提升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作为重大行动计划,通过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手段全面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2014 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析、技术应用、实践探索三类。尽管价值取向、研究方法与观点各有不同,但均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鉴于此,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与类型特色双轮驱动[1]”发展的新阶段,紧跟数字经济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新形势,直面与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问题,在政策支持、国标研制与培训体系上综合施策,对于服务和支撑我国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面临的新形势
(一)国际趋势:争相抢占数字化人才培养战略制高点
当前,面对经济增长减缓、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等严峻挑战,利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提升公民数字素养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职教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重要举措之一就是纷纷制定并实施数字扫盲框架和战略。如美国的“数据科学战略计划”、欧盟的“人工智能战略”、英国的“数字宪章”等,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潜能打造无界化教学和研究,促进数字化人才培养与流动,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在这一转型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关键着力点:第一,以数字技术为抓手,从关注信息技术本身向关注深度学习与培养高阶数字思维转变,加速提高教育公平、卓越发展与数字包容[2];第二,与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相结合,如欧委会围绕“到2030 年至少80%的人口拥有基本的数字技能”的目标[3],将使用人工智能和数据的道德准则等数字能力作为核心技能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全程,尤其是职前教育;第三,通过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标准等强化数字经济时代高效教学所需的关键能力,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教师信息和通信技术能力框架》、美国制定了《面向教师的美国教育技术标准》等;第四,依托政府平台,以服务为导向,实施具有前沿性、领先性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项目等,如美国的“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PT3)项目、新加坡MP系列项目、欧盟“伊拉斯谟教师学院”项目等。
(二)国家政策:对职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明确要求
为增进职业教育对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提升人才竞争优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强化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2018 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推动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2021 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将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重点任务之一。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22 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融合应用”作为“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 的重要实施手段,为职业教育信息化从偏重“物”的配备转向以“人”为中心提供了指引。随着这些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国家对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方向更加鲜明,目标更加清晰,要求更加明确。
(三)高职发展:教师是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育教学的关键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中,教师是第一资源、主体力量,面临着主体角色、教学模式、场景设置、学业评价等方面的新要求,特别是应具备利用信息技术检索、理解、创造、评价、交流信息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能力。如在人机协同情境下用启发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的教学替代重复性、单调性和例规性教学工作[4],加快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电子演示文稿等低层次教学应用转向学习资源和先进应用系统的开发利用;从关注信息技术本身转向关注教师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学生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促使师生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学习与生活更加高效。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形成基于多种资源平台及新技术增强混合式教学、掌握学生学习行为偏好、促进多元互动、诊断与个性化引导课后学习的基本生态。但从信息技术的加速更新并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形势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还存在诸多问题。2021年9 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全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①”显示,高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总体满意度仅占52.05%。理论研究和现状调查表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面临三大问题。
(一)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国家标准缺位
近年来,国家先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两次修订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中职教师参照执行),2022 年底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的行业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与评价提供了指南,但缺少针对高职教师的配套实施细则。实际上,长期以来,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上,各地各校各行其是,能力标准无序化制定、碎片化设计、随意化实行,教师提升空间受限较大。调查显示,标准缺失是造成教师无法持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教师期望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是以数字教学能力为核心、关注有效教学设计与学生自主学习,包括制定教学策略与设计教学活动(74.73%)、促进学习者参与教学与自主学习(66.46%)、了解与应用数字技术(56.21%)、选择与开发数字资源(53.71%)、培养学习者协作与探究学习的数字素养(52.76%)、评价教学策略与方法(47.09%)。对接信息化2.0 时代对高职教育教学的前瞻性需求,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国家标准已迫在眉睫。
(二)教师数据智慧难以有力支撑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我国高职教师充分利用各类专业教学资源库等“能学、辅教”的平台开展教学,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速度、广度与深度上成效显著,但丰富的教学资源、大规模的学习者、多样性的课程、碎片化的学习、海量多模态的大数据等不断考验着教师的数据智慧。即教师在教学中将多样的、分离的数据转化为以问题为导向、服务教学目的的关联数据,通过融合多种信息、知识、经验、情境等不断内化并致力于优化教学决策、改进教学设计与解决教学问题的高阶能力,是“教学实践经验、数据分析技能、学习科学理论三者的有效整合”[5]。现实状况是,一方面,仍有不少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以技术为导向、在教学中引入新兴技术等,数据素养偏低,缺乏对数据如何用于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或改进教学的科学认知,欠缺解读和分析数据的基本技能,难以有针对性地发现与解决教学问题。如57.06%的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关注资源版权,65.09%的教师很少或几乎没有通过动态数据流分析制定合适的教学评价策略。另一方面,已有的线上教学平台、智慧教学产品等大多关注讲授、考勤、作业、考试等单维度数据,学习分析、数据挖掘、个性评价等技术对教师精准教学决策的支撑不足。
(三)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不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职教师培训体系日趋完善,但培训主题与内容大多偏重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专业教学标准开发与应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尚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其一,已有培训侧重于在职教师,对职前教师的贯通培训不足;其二,教师普遍采用PPT 等手段辅助教学,但主要用于备课、授课、实验、考试等环节,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新技术对系统化教学设计、教师研修、教学监评、教学决策及个性化学习等的应用效果不佳;其三,缺乏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需求与培训效果的精准评估,以及培训所得用之于课堂的反馈回路[6],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标准—实施—评价—改进”培训闭环,切实提升教师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教学的实践能力。调查显示,38.21%的高职教师认为当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不成体系,38.73%的教师认为培训欠缺针对性,超过61%的教师很少或没有利用培训所得开发数字资源,而当前教师急需的培训内容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56.58%)、数字化教学空间创设(45.10%)、数字化教学学情分析(36.41%)等。
三、促进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增进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基于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新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健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顶层设计
其一,提升对数字经济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随着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持续深入推进,高职教师成为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效果的核心力量,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跃升的重要手段和教育强国战略的有力支撑。
其二,强化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制度供给。以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宗旨,以全面提升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导向,制度供给应注重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改革,尤其重点加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专项计划、国家标准、培训制度、考评制度、认证制度等方面的保障与支持,并推进政策的制定、落实、管理、监督等的规范化。如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纳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信息化总体规划和技术规范之中,统一监管和整合,实现“一盘棋”统筹与“一着棋”突破。
其三,搭建高水平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平台。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信息化部门等通力协作,联合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搭建跨界融合、资源共享、多维互动、全面开放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虚实交互与智慧互动。如构建能力测评、反馈与精准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充分开发与拓展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学平台、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在统一专业教学标准和规范、分类整合与检索教学资源、学习追踪诊断与个性化引导等方面的功能,服务教师从规模化、大众化、经验化到个性化、自适应、科学化的“教学革命”。
(二)研制出台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国家标准
国外对教育信息化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十分活跃,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上制定了技术应用、教学准备、课程评估、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专业发展等在内的能力有序提升的标准或框架。如欧盟制定了《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能力框架》,关注数字经济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需求,以“更广泛的专业参与和互动,提升教育者数字能力,推动学生数字能力的形成”[7];美国出台了《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等,重在充分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促进教学差异化、教学模式创新和教育生态重构[8]。而学界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澳大利亚教师和教育领导力标准(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AITSL)、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框架(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TPACK)等,以TRACK 框架最为流行。此种框架整合了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强调整合互通的融合性能力[9],我国不少学者以此为参考,构建职业教育教师的V-TRACK 能力框架。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创新融入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也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国标准的制定推向教育发展急需,需要系统化、科学化研制与实施。第一,建立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国家标准的专项与配套政策,健全标准的制定、实施、管理、测评、监督、反馈等制度。第二,能力标准的体系架构和规范应从技术层面转向生态和人本层面,整合融通高职专业性知识、技术性知识、师范性知识和学术性知识,体现能力发展的系统性、差异化、层次性等特点。如不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有异、方式多元、水平分化,应对应不同的水平、指标、观测点。第三,能力标准的设计应遵循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及产教融合的核心诉求,充分体现高职的高等性、专业性、职业性、教育性特征,融入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内涵与新要求,服务智慧教学需求。第四,联合行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构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引领促进教学创新的共同体,以及注重技术发展和教学融合创新的标准研究和推广新模式。
(三)完善“测评—培训—认证”能力提升培训闭环
近年来,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侧重正从课件制作技术和信息技术基本操作转向以人的成长与价值实现为中心的全面信息化能力提升。对标高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应进一步完善“测评—培训—认证”三位一体的常态化、精准化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闭环,持续增强“靶向发力”。
第一,健全多元主体协作化培训体系与管理机制。当前,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的举办单位主要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等组织、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校级培训是首要途径。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应加强政府主导引领、高校主体实施、社会组织协同、教师自主学习的协作培训与管理。一是建立国家级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平台,提供类别化、模块化、个性化培训,由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强的高职院校承担实施国家级和省级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二是研制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体系,依托国家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设立区域性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中心,组建从国家到省到地方的“金字塔式”培训梯队、咨询服务与指导团队等。三是促使具有代表性的行业企业提供资源与专业服务、共享信息、共建平台、开发或设计培训项目等,学会提供互通互动平台、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培训活动、研制相关标准等。四是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定期培训制度、聘任要求、考核办法等,贯通教师专业发展全程。
第二,开展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测评与认证。一是落实国家《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借鉴欧盟等分阶段分领域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的做法,制定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或标准体系,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多主体协作的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系统,形成多维而可靠的教师群体与个体能力画像、需求诊断报告,教师、学校管理层可有效得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盲区”“短板”等,进而为精准培训提供支持。二是建立政校行企多元主体协作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认证制度。如实施“微证书计划”,聚焦先进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由政府牵头、高职院校与数字化头部企业合作开发教师数字化教学技能培训,侧重短时间、灵活方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三,创新培训课程模块设计与实施方式。一方面,加强培训模块设计与教师能力需求的匹配。基于高职发展需求、学校办学理念与战略、学校教情与学情等,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共性要求,开展基础能力培训,使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化手段,如交互性编辑软件、问卷编制与统计、信息收集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等,以及高职信息化制度标准、数字化应用规范等基本的数字素养;针对不同岗位类型、专业发展水平、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教师,开展分层分类培训,如新形态教材开发、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的科学认知与应用培训。另一方面,采取集中研修、项目实操等形式,线上与线下结合、个人与团队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开展研修,以真实教学问题为导向,从关注上好一节课到关注设计好一个教学单元、模块,通过研究性、启发性、参与性激发教师精进教学设计的内在动机和主动思维,促进将培训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迁移到教学中去。
注释:①2021 年9 月至10 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展了“全国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面向广东、江西、江苏、浙江、湖南等省份的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网络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 117 份。本文数据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