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研究

2023-12-28李德旭王延明王元戎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双师校企铁路

李德旭 王延明 王元戎

(1.西安汽车职业大学 陕西 西安 710600;2.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21)

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2020 年10 月,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1 年3 月,我国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 年5 月1 日,我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实施。

在政策导向下,高职专业顺应新发展趋势,根据岗位迁移,着力培养对接产业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随着融入世界产业格局的深度增加,我国新兴产业涌现,中国铁路建设也已经向数字化转型,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建设应紧跟国家战略布局,面向就业市场和岗位,增加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为铁路工程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铁路工程类产业发展分析及相关职业新需求

(一)铁路工程类产业发展分析

截至2021 年末,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突破15 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突破4 万公里,仅2021 年全国铁路新增运营里程超过4 000 公里,其中高铁约2 150公里;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5 年,铁路网规模达到17.5 万公里左右。

“十四五”期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处于跨越式发展新阶段。至2021 年初,轨道交通完成投资6 286 亿元,在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投资累计45 289.3 亿元,总长6 902.5 公里,累计有45 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运营线路达到7 969.7 公里[1]。随着我国铁路线路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6年,有望突破12 000 公里。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轨道交通建设市场。

(二)铁路工程类产业职业需求及职业素质新要求

据统计,每增建1 公里铁路需要各类工程技术人员约22 人,其中7 至8 人是新增人员。根据国家铁路网规划,未来几年,每年新投产铁路预计4 000 公里左右,在铁路建设的不同阶段,铁路企业需求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年均3 万多名[2]。

在全球工业4.0 的推动下,我国开始开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在政策指引下,铁路工程逐步开始向智能基础设施、智慧列车、智能运维方向发展,智能建造、智能运营、智能维护等新职业应运而生。同时,对旧职业也提出了新要求。如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求线路、桥隧、轨道、机电等技术人员必须具有运用物联网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使用先进测量安装技术的能力及应用数字建模方法的能力等;在智能运维过程中,要求列车调度员、列车驾驶员、机车检修人员具有运用高级监控系统、控制系统的能力以及应用智能运营与维修关键技术的能力等。新型铁路工程产业进入快速智能化发展期,急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具有核心技术技能和较强学习能力及沟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3]。例如,铁路工程施工类专业要求掌握现代高铁桥梁施工技术、复杂地质隧道施工技术、BIM+GIS 应用、无人机监测、轨道精测精调、工程结构智慧检测等相关新知识。

二、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对接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接轨度不高,不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铁路工程跨越式发展,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设置并未有效衔接产业发展,有针对性的规划专业相对较少,大多数培养路径为以旧专业培养新职业人才,但旧专业人才培养与新职业要求匹配度较低。如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铁道检修技术、铁道信号技术等,主要面向铁路工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交通运营与维护等岗位,但这些岗位多与普速列车岗位相匹配。同时,旧专业改革深度不够,改革后的旧专业培养出的专业人才与创新型人才要求差距较大,新职业要求专业人才具有采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的能力。随着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与运营,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设置应具有行业导向性,取消或者调整与产业发展接轨度不高的专业,设置更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专业,这是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未对接产业升级发展

目前,铁路工程类专业在教学体系设计上一般将课程划分为通识课程、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三个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强调理论性及系统性,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由于铁路工程产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更新迭代周期短,教学体系设计中安排的教材内容存在严重滞后性。教学方法也相对落后,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仍普遍存在于高职教学中。

(三)“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不足

与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相对应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缺口较大,具有3 年以上企业经历或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工匠型”教师基本没有。现有“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不高,包括对产业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知识更新程度不高,对新技术掌握不充分。一些“双师型”教师缺乏企业实践锻炼,从而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铁路工程行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实践性强的特点,而目前“双师型”教师普遍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拘泥于传统教学方法,导致教师不能深入操作实践,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全面的指导。

(四)实习实训条件与实际生产场景差距较大

实践教学活动是高职铁路工程类人才锻炼和提升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为了实施实践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需要创建实训场所和投入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实训场所需要有足够的面积以满足大批学生的实训需求,实训设备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基于此,实训基地的建设投资往往较大,而高职院校建设资金通常有限,因此,实训基地常受条件限制而无法保障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提升。另外,学生依靠自身能力获得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较少、可靠度较低、实习周期短、专业对口低,这使得学生无法在专业实际职业场景中提高实践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水平。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校内外两方面入手,加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缩小与实际生产场景的差距,为完成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条件。实习实训内容应基本覆盖专业所对应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4]。

(五)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协同发展程度较低

铁路工程类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基于企业需求为高职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平台以及岗位技能资源。目前,虽然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开展合作的深入度不够,部分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模式尚未常态化、规范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高校很难得到企业的支持,缺乏相关职业技能培养资源,这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导致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不足、合作发展程度不够、创新能力受限,不能协同发展。此外,由于铁路工程项目施工时间长且过程复杂,学生受限于实习时间无法对整个工程进行全面了解,只能局限在某个实习工种或施工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在职场能力培养上受到限制。

三、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

“十四五” 时期,高职铁路工程类教育要深化改革,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改革必须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满足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为产业发展与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服务。以“三教”改革落地为核心,以办学形态类型化为逻辑起点,以推进产教融合为发展路径,以服务学生成长为中心,高职院校的铁路工程专业应根据产业人才需求规划设置新专业,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完善课程体系,并根据校企合作培养计划进行育人。同时,应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数字化途径为学生教授新知识和新技术,以提升培养高素质铁路工程高技能人才的能力。

(一)建立对接铁路工程类产业发展的新专业目录

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设置影响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影响铁路工程产业发展。为培育出新常态下铁路工程类创新型人才,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应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前瞻性地部署与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专业。高职院校的铁路工程专业需明确专业新目录体系,并建立各类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不断提高校企人才供需契合度。铁路工程专业建设应对接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产业链中的各环节职位需求,以满足行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铁道工程技术专业为基础,构建高速铁道智能建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建造技术、高速铁路数字化运营、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运营等新专业。

通过设置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实现为铁路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在专业设置上应根据铁路工程产业的发展优化旧专业、创建新专业、调整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构建符合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个性化匹配课程模块

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应根据专业特点、市场需求、产业发展趋势、教师教学经验等方面因素,构建符合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核心、选修等课程模块,确保学科知识的全面覆盖性和系统性。学校应通过问卷调查、个性化分析、课程反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并据此设计特色课程模块,极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应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推进专业共享课程平台建设,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例如,为学生提供专业必修课、公共旁听课、跨专业选修课等。个性化需求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匹配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实现交叉多样化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三)内培外引,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2019 年10 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方向。2021 年9 月,财政部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 年)的通知》,提出培养“双师型”教师与建设“双师型”团队相结合。

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培训提高校内“双师型”教师综合能力素质。基于“跨界耦合,能力导向”,高职铁路工程类院校应构建“双师型”人才培训方案,量身制订定向培训计划。应通过国内外访学培训、在线培训、顶岗实践等路径,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立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制度,扩充“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进一步提高铁路工程类专业教师教学水平,落实职业教育对接产业发展,铁路工程类院校应与中铁各工程局、铁路设备制造企业、铁路运输企业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灵活聘请企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或技能大师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院校应制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保障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同时,院校可遴选优秀企业专家,建立稳定的外聘教师资源库,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实现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希望通过产教融合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以及教育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缓解校企合作不协调的问题。产教融合作为解决校企关系、缓解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矛盾的新思路,可充分为企业及高等职业院校提供人才培养、匹配、培训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

1.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产教对接

首先,企业应对自身业务和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明确需要哪些人才。同时,企业通过聚焦产业发展,针对产业中的关键技能、前沿技术等方面进行人才需求分析,预见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铁路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可为学校提供学习案例和场景、参与制定培养目标、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习实训方式方法,使学校避免盲目培养,帮助学校切实制定出符合铁路工程实际岗位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

2.校企双方共建校内生产实训室,为向企业输送人才提供平台

铁路工程类高职院校可积极选择铁路类企业开展合作,建设校内生产实训室。企业确定生产实训室建设的规模、内容和投入计划,学校提供生产实训场地,企业提供相应的实训设备和材料。实训设备应为与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相同或类似的设备,以实现实训过程即生产过程、实训过程即岗位实操过程。通过校内生产实训室实训,企业导师可深入了解学生,为企业寻求人才提供有效渠道。

3.校企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真实职业场景

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企业提供实践机会、真实职业场景和资源支持[5],以使学生获得更优质的职业实践教育,增强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校企合作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应基于“校企融合、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动态发展、示范引领”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目的,把课堂转换为真实职业场景,在实践中教授各类实用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五)借助数字化技术,采用“智能教材”和“智能教法”

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需根据课堂教学特点定制和优化教材,利用数字化技术赋予其更多的交互性、个性化、适应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更加精准、有效地学习。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健全教材管理体制,保障教材质量。“智能教材”应充分结合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建构“数字课程+电子教材”,更加灵活地将学习内容体现在教材中。

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应顺应 “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趋势,推进“智能教法”,有效将生产发展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智能教法”要具有个性化定制的特点,通过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技术,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路线,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支持,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需要。“智能教法”可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平台来实现,智能化教学平台可采用语音提示、图像识别、智能搜索等智能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更便捷、更智能的帮助。“智慧教室”也是“智能教法”的一种渠道,利用智能化技术,可以让教室更加智慧化,如利用投影仪、智能互动黑板、智能音箱等设备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支持工具,通过虚拟化和模拟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铁路工程类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索。

新型铁路工程类产业已进入快速智能发展期,急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目前,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设计、“双师型”师资、实习实训条件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均不能适应产业的智能化需求。着力推进高职铁路工程类专业对接产业发展应采用创新路径,前瞻性地设置产业规划专业,积极构建个性化课程,内培外引“双师型”教师,深化校企合作,采用数字化教材及教法。

猜你喜欢

双师校企铁路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
GSM-R在铁路通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