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苏韵融“舞”之径
——从舞蹈题材及舞蹈元素说起

2023-12-28韦钰

剧影月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身体语言编者观者

■韦钰

文化,这个词在词典里的释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极为抽象的概念。仅仅二字,却涵盖了万千意义,例如人能从某些文化中快速而精准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及精神所在。一个地域的人文情怀、风俗历史是怎么样的,往往能通过一些特定的形式展露出来,而这些特定的形式又是分为万千路径的。舞蹈艺术,便是向世人阐述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用身体语言,以无数个身体姿态、身体动作,将地域文化转变为可视化文化的路径。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一句早已名扬国内外的民间俗语,苏州的灵、妙、仙早已变成佳话,传播在各个地域,即使是从未踏入苏州地域的人,也是在潜意识中将苏州的江南之韵刻画在心尖上、脑海里的。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传播文化的路径,无论是在以往的原始社会,还是后来的工业社会,这种传递媒介在更加丰富的现代社会中,始终被编导们致力于融入灵魂。每一个舞蹈作品,每一个舞者的身体语言中,都蕴藏着编者们缜密的心思与心血,每一个作品都是富有意义的所在,例如诞生于1986 年的舞蹈作品《担鲜藕》,便是以简朴取胜的佳作之一。

作品的开始,伴随着二胡的欢乐拉弦,一位红衣少女肩“担”两筐新鲜嫩藕,行走在乡间小路。乡间小路的尽处,是一大片长满了嫩藕的池塘,微风吹袭的夏季,正是人们采摘嫩藕的时候,红衣少女俏皮地担着两筐“战利品”回家,路上,两担嫩藕幻化成人,与少女一同欢快起舞。作品的亮点,不仅在于作者巧妙地将两筐“藕”设计出变为人形的场景,更是在于将“藕”和“人”融为一体的创作,嫩藕时而变成人类一同嬉戏,时而变回“筐中之藕”,伴随着少女担肩的动作,在舞台上将头埋下,以半蹲的身体造势,将动作集中于脚步的跳跃和姿态,同步在少女的蹦跳之中。以直观视野来看,舞台上简单的三人,看似没有扁担固定,实则也是有一种无形的牵制,将三者融在一个画面之中。舞蹈没有过分复杂的动作和艰难的技巧,即使是整个作品的调度,作者也只是设计了小范围的移动和平移的大致路线,如此简单至极的作品,却在1986 年获得了全国民间音乐舞蹈的一等奖,并流传至今。作品内容简单,但是三人之舞,却以极为普通的“藕”为切入点和主题,借一个俏皮可爱的红衣少女的形象,创造了一个活泼有趣的场面。本作品的成功之处,便是以极为简单、淳朴的元素,生动而又形象地向观者呈现了苏州的一个特色之景。轻巧的音乐、活泼跳跃的舞蹈动作,十几岁的青葱少女,如同水里刚摘下的新鲜嫩藕,给人以深刻印象。这是极为富有苏州特色的民间舞蹈。作品给予观者的深刻印象,强劲有力的舞蹈技巧、炫目华丽的舞蹈服装往往并不是着重点,如何用最纯粹、最原始的身体语言,将最为珍贵、最为重要的精神文化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观者,关乎舞蹈的题材选取,这才是一切舞蹈作品创作的根基。

宣扬苏州的传统文化,用舞蹈的形式将苏韵之美传递出去,除了对于题材的思考和选取,舞蹈表演的形式也是一大值得深究的课题。如今的舞蹈表演形式太过丰富多样,无数的民间舞,都将自己的本土特色融入舞蹈之中,在一众作品中,用自己的民俗特色,给予观者不一样的别致靓色。近年来,马家钦老师致力于昆舞的创造与发扬,使其逐渐成了中国第四大舞种流派。

“昆舞”,顾名思义,昆韵之舞,舞蹈剧目多选用苏州的昆曲,舞者也多以昆曲中的人物形象及装扮演绎于舞台之上,在近十几年的发展演变中,“五指莲花”,成了昆舞的代表性身体语言之一。由于作品的选取带有浓烈的苏州色彩,或许不如山东秧歌、东北秧歌来得热烈欢闹,却在一曲一弦、一拉一推中展现着苏州的雅致风韵。

如同文章前面所言,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是带着极为丰富、极为珍贵的内在,才能在观者心中留存。每一个舞蹈作品的诞生,必然是编者经过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必然是作者体验了一定的生活,进而在生活中得到对某些事物的共识,才能精确地找到灵魂点,再用身体动作,以无声的形式,将其跃然于舞台之上。文章所举的作品《担鲜藕》以及近年来新产生的舞蹈形式——昆舞,皆以向观者传递苏韵之美为主旨。编者分别以舞蹈题材的选取——鲜藕,以及舞蹈元素的提取和新创作——从昆曲中提取“昆”之意,进而与“舞”相融。二者以自身的成功,给予后进的舞蹈编导以启发:优秀的舞蹈作品并不一定是炫彩夺目,往往打动人心的是最为质朴的存在。“如何将苏韵融于舞”,这个命题的根本在于,如何用舞蹈来宣扬苏州文化。由于地域的民俗特征不同,往往存在着文化的差异,而热闹欢快的北方秧歌,为什么总是能吸引住大众的目光,或许是编者多以质朴和真实为创作主旨。苏州这个地域给予人们的感觉往往多是恬静淡雅,如同昆舞一般,多讲究“静”字,这样的喜好好似成了苏州这个地方的全部,但其实如《担鲜藕》一般,灵巧生动,也是苏州的真实写照。在最真实、朴实的题材之上,如何选定舞蹈的表现形式,撇开层见叠出的固态化演出思维和惯用套路,是后进编者们需要思考和深究的一大课题。不追逐于大张旗鼓的浮夸表演,在体验生活后,达到了灵魂的共鸣,用最小、最真实的点,通过日常化、生活化的肢体语言,向观众阐述一段最真实、最原始的事物,摒弃“技巧为大”的观点,精心融入生活——这也许是可供参考的路径之一。

艺术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如今走马观花式的社会文化大流之中,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这是一种被动地向前推进,在这种无厘头地被推进的进程中,对于艺术的欣赏,却成了少有的人们愿意停下脚步细细欣赏、品味的一种存在。朝九晚五的工作节奏,车水马龙的潮流之中,艺术无形中成为连接人们的一种无形牵连。电子媒介的更新换代取代了原始状态中面对面的直观感受,人们坐在家中,便可以享受来自艺术的盛宴,然而艺术是一种充满活性的存在,当人们坐在万千座席之中,俯瞰抑或仰看艺术作品时,已经与艺术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更别提那些因为各种客观因素无法亲临现场观赏的人了,那样,艺术的核心及它被赋予的内容便更加具有疏离之感。每当一部作品成为一颗人们无味生活中灿烂绽放的烟花之时,将有成千上万的人愿意为其停下脚步,为之驻留,在一同欣赏的那一刻,人们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

从作品本身来讲,将地域文化融入作品之中,是为了将地域文化传输到观赏者的心中,加深观者对地域的认知,以作品自身实现文化价值,从一方面来探析,我们可认作一种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宣扬;从另一方面来追寻,或许也可视作为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形式,好的作品可以将地域文化传输到其他地域的广阔土地之上。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人们从以往的原始部落,经过各种历史原因、生存原因,分散于各个角落,可是心却始终是一致的,经过文化的洗礼,中华文明古国演变为56 个民族,即使山高路远,人与人之间跨着千万里的距离,可是当人们感受到舞蹈艺术的力量和接收到舞者肢体之间所传达的情意之时,何不将之看成一种精神体的共存状态,一种凌驾于高山流水、千万距离之上的精神共存呢?

如何将文化以更好的形式融合于舞蹈深处,不仅仅在于将本地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更为深层的意义,是如何通过舞蹈的形式,借以文化之力,拉近人与人心中的距离。编者对于地域文化的深刻认知,不仅要触及当地最浅显的文化,还要先经由自身领悟到地域的文化核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孵化出最为真实的作品,这是一个需要耗时耗力的工程,地域的文化是编者需要用心去感受的。只有如此,才能体会、领悟到真谛,进而用最为质朴的身体语言打动观者之心。

猜你喜欢

身体语言编者观者
端午节观龙舟赛
编者语
编者有话说
编者语
论审讯中身体语言的运用与利用
编者语
光影行者
身体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
心中的景致
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中美身体语言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