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播现象的思考
2023-12-28吴之洲
■吴之洲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音乐类非遗作为非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底蕴深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保护支持。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发展仍然受到传播范围限制,同时面临后继乏人等问题。2021 年11 月,首档非遗文化公益晚会《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在电影频道电视端及全网平台播出。本文便以此晚会为讨论起点,分析其文化内涵,挖掘音乐类非遗文化在传播过程所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
一、《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对非遗文化特色的开发
2021年11月4日,中央宣传部电影卫星频道和天猫国潮联合推出的首档非遗文化公益晚会《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公益以及商业相结合,发布一系列跨界非遗作品,并为非遗主题货品搭建专属会场,让消费者可以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魅力。此次活动,天猫国潮旨在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将非遗与现代潮流艺术相结合,促使非遗文化焕发生机。
(一)《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的主要内容
本场晚会以“我在电影看非遗”“观潮起”“中轴线的故事”为章节排列组合形成了整场晚会。其中“我在电影看非遗”主要通过重现受非遗文化影响的电影佳作,在晚会上以情景讲述的方式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譬如第二个环节里便用京剧谭(鑫培)派第七代传承人白智鑫与于毅合作的传统剧目《定军山》片段引出我国国粹——京剧。随后于毅、扎西平措演绎的歌曲《君生我未生》中融入传统音乐,同时又添加现代流行的音乐元素,国粹与说唱结合,传统与现代对话。此外,还特意提到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让我们感受到非遗不仅仅只存在于历史、典籍中,也是以人为载体的历史活态见证,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以“融合”方式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可以助推非遗文化传播。通过天猫国潮、电影频道、国货品牌以及明星艺人的影响力,整合非遗文化、媒体传播、品牌效应等多方面力量,可以吸引年轻人了解非遗、认识非遗、接受非遗文化、参与非遗传播。晚会共有12 位艺人作为非遗守护人,共同开启明星非遗守护行动——“非遗星守护”计划,目标助力徽墨、苗绣、蓝染印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等发布的《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非遗消费人群扩大,非遗商品消费者规模已经达到亿级,85后和90后成了非遗商品消费主力”。非遗文化融入当代年轻人的生活需求,重新顺应时代消费发展。此次晚会,10 组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联名的非遗作品的呈现,便是在传统文化中融入了现代元素和技术,以更富有现代化的形式和概念适应年轻人喜好,让非遗文化深入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焕发勃勃生机。
二、音乐类非遗文化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的现实问题
《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中所呈现出的传播形式是一种新的尝试与探索,此次晚会努力架构了非遗文化与年轻人的沟通桥梁,采用了年轻群体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让当代年轻人去了解、接受非遗文化,并且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给予它新的力量与青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各式各样的音乐节目、晚会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以音乐类非遗文化为主题音乐节目、晚会出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音乐类非遗文化大部分都是以人为载体,通过人去传播。研究者杨阳认为:“活态或再生产是非遗生存的希望,是非遗生命延续的状态。”非遗文化的延续要看是否“活”在当下,适应当下。音乐类非遗文化是何种原因无法“破圈”,音乐类非遗文化在传播与传承过程中究竟会有着怎样的现实问题,值得深思。
(一)粉丝关注点易受明星利益营销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数据是明星影响力最为清晰的量化指标。粉丝“做数据”可以给明星艺人带来更多的曝光量,吸引潜在的粉丝以及品牌代言,从而使明星艺人的商业价值更大。因此明星艺人背后的公司与其身上的流量并不会让明星仅仅停留或只关注在非遗文化。
1.短暂狂欢,一时热度
2021 年8 月13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其背后充分体现了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工作。而明星艺人作为公众人物,需要为粉丝带来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粉丝也会看明星艺人是否为国家文化做宣传,这也成为粉丝安利艺人的一大重要的因素。明星艺人有机会能够成为非遗守护人,会让粉丝陷入自己偶像是被国家认可的艺人的狂欢中,同时艺人收获更多的曝光量,让其商业价值更高。接踵而来的更是满满的代言与通告,于是很快,非遗文化便被其他更吸引年轻人的代言挤出,所有人的关注焦点在明星艺人的“潮流”品牌代言,而不是“过时”的非遗文化。也因此,非遗文化为明星艺人提供了积极的形象声誉,但反过来明星艺人给非遗文化带来的影响往往是难以持续的。
2.难以“出圈”,受众单一
以官博电影频道融媒体转载次数为例,转载次数超过以万为计量单位的微博共有6次,5次都是与明星艺人相关的微博。在官博评论区一眼望去全是粉丝发言,没有一条是关于非遗文化的讨论。粉丝的盲目点击、留言、传播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将其艺人守护的非遗文化推向一个高峰,甚至为非遗文化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种粉丝的集体狂欢是难以“出圈”的,并不能真正为非遗文化带来长期的发展,从而导致非遗文化也难以“出圈”。
明星艺人的粉丝涉及各个年龄层面,非遗文化传播与明星艺人联手的营销方式确实快速扩大了非遗文化的受众面,明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播,但明星艺人之间存在强烈的品牌代言竞争行为,因此会出现“对家代言的品牌不买,只买自己偶像代言的品牌,只关注自家的行动”等情形,音乐类非遗文化本该是独立于流量之外,呼吁全国上下乃至海外同胞欣赏、传承。但如今与明星艺人合作,主要被辐射影响的群体仅存在于非遗守护人的粉丝之中,就会导致音乐类非遗文化在更广的受众面传播面临一定限制。如在微博、豆瓣等软件的“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话题,大部分讨论围绕明星艺人而展开,晚会主题相关讨论寥寥无几。而这种粉丝的“控评”行为也会干扰到正常用户的观感,会招致公众大反感,也就更谈不上吸引其他非粉丝观众去观看晚会。长此以往,不利于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
(二)传承人需要处理好非遗文化中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中的第二十一条:利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应当尊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防止歪曲与滥用。因此,非遗传承人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使非遗音乐既不失本真,又充满活力。
非遗作品的与时俱进。音乐类非遗文化能否“活”在当下,最重要的是创新力。音乐类非遗文化除了自身底蕴深厚、技艺精湛能得以传播之外,非遗传承人的创新精神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音乐类非遗作品的改编绕不开的成功案例便是谭维维与华阴老腔传承人合作改编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传统文化与现代摇滚相碰撞,让人感到无比新奇与震惊。据公开报道显示,在2016 年的春晚最喜爱的节目投票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华阴老腔一声喊》。这也说明非遗音乐能够顺应发展潮流,符合当代人审美。但音乐类非遗文化被搬上银幕或是得到传播,大部分是经过一定改编,被注入现代化的音乐元素,适应当代审美取向,由此而走进了当代人的生活中。因此,除了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保留原汁原味的非遗音乐外,非遗传承人还需要积极与外界建立联系,将音乐类非遗文化展示给更多人,让非遗音乐广为流传。通过改编,音乐类非遗文化中的一些早期的蒙昧思想、不易于传唱的旋律被剔除,扬长避短、加工改编后,更能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
文化习俗的推陈出新。据了解,华阴老腔只传本宗本族本家男性,而当今社会正处于多元文化交融之际,华阴老腔所提倡推崇的观念已然是相对落后的。但华阴老腔的观念在非遗音乐中也并非个例,如此种种皆导致非遗音乐传承受限,举步维艰。诚然,音乐类非遗文化要坚守初心,非遗音乐文化不能让步于市场、进入大众视野而失去原本的文化底蕴。非遗音乐文化始终需要保持一种格调,不被低俗文化浸染,但并不意味着在音乐类非遗文化传播过程中就要故步自封,画地为牢。中国地大物博,优秀的、后继乏人的、具有重大研究意义的音乐类非遗文化不在少数,国家扶持的确能够改善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现状,但非遗文化的传统习俗不做改变,仅仅靠着原有的方式传承,音乐类非遗文化逐渐会被时代淘汰。这些习俗观念在当今时代已然不适应发展潮流的大趋势,那何不改变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习俗观念,将一些积极的、正向的观念融入非遗文化的习俗中,也使其能够传播得更广、更远、更深。
(三)“网红”的参与对非遗音乐文化产生的影响
2021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显示:“网络视频活跃用户规模达到10.01亿、网络音频娱乐市场活跃用户规模达到8.17 亿,同比分别增长2.14%、7.22%。”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越来越依靠网络空间进行情感传递与信息交流,网络传媒模式的兴起也顺势造就了各类新兴“网红”。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技术改变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播形式。人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制作者和传播者。打破了非遗音乐只限于非遗传承人或业余爱好者的局面,使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播趋于大众化。同时,拍摄一段短视频的成本很低,如抖音、快手等软件,每个视频都是由几分钟的小视频组成,并且拍摄设备仅需一台手机。这也在无形之中给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大大的便利。然而,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1.过度商业化抑制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发展
非遗文化的传播,需要商业性开发,在此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但有调查显示:“多年来,笔者访问非遗传承人时发现,不少传承人纠结于产品卖不出去,而不是考虑怎样把所传承的技艺磨炼得更加精湛,对所有传承人传承状况的评价往往与其经济收入挂钩。”过于迎合大众的潮流追求,提高非遗文化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反而会使非遗文化的发展停滞不前。而红人经济模式会让非遗文化快速得到关注,这种情况下非遗传承人想要与网络红人合作或者自己成为网络红人,从而加快非遗文化传播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殊不知,过度注重非遗文化经济化会导致非遗文化的纯粹性失真。
2.为博眼球,消费用户情怀
一部分的传承人以及非遗文化的爱好者进驻短视频平台后,积极宣传音乐类非遗文化,让非遗音乐被更多人看到。譬如抖音短视频中的416女团利用自身专业所学去弘扬优秀的非遗音乐文化,严格意义上讲,她们唱的并不是纯粹的京剧,而只是京剧唱腔的现代歌曲,但是客观上来说,她们起到了科普京剧唱法、手势的作用,让年轻人真心实意对戏剧艺术产生兴趣。但仍有不少无良网红打着传承非遗音乐文化的幌子,传播所谓的“非遗音乐”,提高自己的热度,同样也是唱《黄梅戏》“爆火”的小潘潘,《黄梅戏》是2010 年慕容晓晓将黄梅戏中《女驸马》选段添加现代音乐元素而形成的一首全新的歌曲,也是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产物。但小潘潘却将这首《黄梅戏》唱出了“新花样”而遭到网友的“炮轰”,但互联网时代下即使只打开视频几秒钟或者是点进评论区说不当言论,也都是在给她增加流量,这也就导致一大批网红看到了“黑红”机会、争相模仿,以“蹭热点”并将热点流量进行商业变现,满足自己的名利心。他们的行为既缺少了对我国历史悠久的非遗文化的尊重与保护,也会使用户对音乐类非遗文化丧失欣赏的心态。
三、结语
非遗传承与发展工作方兴未艾,任重道远。非遗文化虽已经在社会中越来越受关注,但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在非遗音乐的传播中,人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因此我们作为音乐类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始终要保持着对非遗文化的敬仰与喜爱。这样才能既守护根本的非遗音乐文化,又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实环境中,为非遗音乐留有一寸土地,并滋养着新兴音乐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