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成果转化途径研究
2023-12-28◇邢恺
◇邢 恺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理论教学、技能传授的重要阵地,企业则属于实践型组织,具备将理论转化为实体产品和实际生产力的能力。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使之相互作用、互为表里,加快学校的艺术设计成果转化速度。对于学校而言,需要积极探寻切实可行、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为学生拓展出更加广阔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空间,促使学生提前适应相应工作,了解市场需求与有关行业发展前景,在理论与技能层面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实现毕业即就业。
一、校企合作下艺术设计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深入贯彻校企合作,充分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思想。应用型本科对学生艺术设计成果进行应用,既是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优化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也可有效缓解当前的技能人才需求困境,加快艺术设计成果由学校向产品、市场转化的进程。校企合作模式强调“深度融合,资源对接,需求驱动,合作共赢”,其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优化校企合作效果。校企合作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选择,将极大地促进教育发展。而且该模式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指导方向,拓宽了教师队伍的来源。学校只要做好专业建设、课程重构、教材优化,便可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运用该模式将有助于明确校企合作的责任和利益主体,切实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1]。其二,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本科教育的社会影响力。校企合作的良性运作可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其实践操作水平。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因此实践教学是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关键,也是提高应用型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地位的重要举措。其三,艺术设计专业与市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以设计创意受市场欢迎的程度是衡量校企合作模式效果的标准之一。通过校企合作的渠道,实现艺术设计成果的顺利转化,并将其推向市场,搭建多种资源整合的广阔平台,打通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市场对接的通道,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教学有效性。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将设计理念与创新思路转换为产品,既可以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市场的认知,增强其适应市场的能力[2],让学生既能够利用企业品牌资源,又可得到一定的资金和技术培养。学校则可以根据与企业合作的经验,探索出有特色的、能满足本校学生需求的艺术设计成果转化路径,并根据实践调研,找出需要注意的事项,归纳出可供参考的经验[3]。
二、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本科艺术设计成果转化路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推进艺术设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从市场与学生两个维度出发,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与展望、艺术设计产品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与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等展开具体分析,以更好地找准艺术设计课程改革与成果转化路径调整的具体方向。
(一)变革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模式限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需要确保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为使得学生的设计创意可以被市场所认可,在教学中要增加市场分析环节,并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滚动形式的内容体系,通过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顺应市场发展节奏[4]。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学校需要从学生群体当前的知识储备、技能、兴趣爱好着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手段等方面展开,并且要将参与式、实践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恰当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授课环节,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将学生所设计的艺术作品推向市场,在市场力量加持下循序渐进地完善课程,让学生在艺术设计成果中接受市场对个人专业能力与审美素养的检验。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调整教学模式,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与企业协同探索有利于本科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成果转化的有效模式。根据实际调查结果,找出艺术设计成果转化阶段的注意事项,归纳有价值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学生艺术设计、创新创业实践的可行性方案中。除此之外,在艺术设计转化为实际成果的阶段,学校应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合适切入点,并在教学组织阶段着重完善教学环节存在的不足,健全课程理论,并基于理论指导逐步完善课程体系。比如,在某次省内进行的绘画竞赛上,笔者联系到市内的某家艺术机构,邀请其中专业的油画教师到竞赛评审现场,由他们对学生作品进行初步评审,然后择日在校内课堂为学生讲解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现专业艺术机构对作品的评判,让更多学生了解到市场对油画作品的欣赏角度。这样,学生的思路能够更加开阔,在了解到专业人士对作品的感受之后,他们会借此更快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这种教学形式为学生的作品走向社会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二)创新课程授课环境,构建“走出去”模式
“走出去”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走进合作企业及艺术创意园区,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艺术设计氛围、了解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中做到理实结合、知行合一,在实践中感受创新创业的艰辛与艺术设计学习成果转化的成就感。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改进当前的授课模式,不局限于单向输出,而实行师生双向互动模式,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更好地启发学生智慧,激发其艺术设计灵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积极拓展专业教学渠道,将艺术主题讲座、艺术展览参观等形式引入教学体系,让学生获得别样的学习体验。学校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启艺术设计的产业化渠道,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艺术设计实践平台,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的成果广泛接受社会、群众的检验,帮助学生及时发现专业学习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其能够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实践水平,在促使艺术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也彰显出自身的价值[5]。此外,要突出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与全面性,使专业理论、实训课题、模型制作、消费心理等课程合理衔接,打造良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具备本科标准水平与职业能力。专业教师也要通过调研的方式,清楚认识到有关行业企业、消费者群体对艺术设计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业务能力、审美素养、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然后结合调研结果重新规划专业理论渗透到设计实践的教学实施方案。“走出去”模式也要与“请进来”模式相结合,面向社会广泛聘请艺术设计工作者、营销人员等走进学校,担任兼职授课教师,用自己的实际工作经历、见识见闻与理论知识相融合,使授课内容更具说服力,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丰富艺术设计实践方面的知识储备,激活艺术创作灵感,以达到理想化的教学成效。专业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要尽量找寻理论和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积累艺术活动经验与教学案例。
(三)依托校企合作,构建适宜的成果转化模式
艺术设计成果转化模式需要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专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如此才能真正为艺术设计成果转化搭建起服务平台,发挥校企合作的联合运营效能。在基于校企合作的设计成果转化模式中,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也可以在经济与技术层面获得企业的支持,加快艺术设计成果转化进程。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学生也可以积累更多人际交往和合作的经验[6]。
学校可以重新分配师资力量,除了学校现有教师和外聘教授之外,还可以广泛邀请成功创业的毕业生和企业营销人员、市场研发人员,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通过多元化途径近距离接触与感知创新创业,初步树立起创新创业意识。在评价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时,不同教师的评价侧重点、评价角度会有所不同,但多数都掺杂自己的主观感受,不能准确反映市场标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未来对市场形势的判断。因此,教师可以从企业真实项目出发,立足于消费者的视角对作品进行赏析,并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作品,结合经济效益分析作品的价值。同时,要丰富考评形式,可以运用评分的方式,也可以邀请企业设计人员参与学生作品的评审环节。由于企业设计人员与学生并不熟悉,所以其评价会更加客观公正。这种评价有利于让学生认清自身的缺陷,引导学生的设计从“训练”走向“真实”,有利于其将个人情感、思想透过作品传递给观赏者,赋予作品更强大的生命力。市场标准往往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实现艺术设计成果转化,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杠杆和桥梁的作用。相较于学生,教师对市场更加了解;相较于市场,其对艺术设计作品的看法更加专业。因此,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作用,帮助学校构建一套完善的艺术设计成果转化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和一些相关企业合作,连通市场和学生,让学生的作品能够流入市场。比如,笔者得知本地要举办一场画展之后,就和主办方进行洽谈,商讨在画展特定区域开辟学生作品展示空间的可能性。在得到同意答复后,笔者安排学生按照策展方的要求对每幅画作写出50 字以内的创作感受,表达其在创作时的心境以及目的等,使观众在看展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应当秉持长远合作的理念,认真对待每一次成果转化机会。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经常告诫学生,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市场的反馈,否则将减少作品转化成市场成果的机会。
(四)基于应用,完善人才输送体系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只有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社会生活、个人发展相结合,才能保证理论学习的深入与持久,否则只会让理论学习流于表面。但是,从大量的社会实践中发现,我国高校的人才输送出现瓶颈。一方面,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造成人才输送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的现象,导致人才培养总体结构失衡;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学习观念的偏差,其综合素质下降。为激发学生的艺术设计兴趣,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应做到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支撑,创新职业标准与岗位标准体系,探索富有中国特色、校本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打造“线上+线下”“学习+实训”的成长体系。该方式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对市场人才需求形成深刻的认识,并形成危机意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建立涵盖人才测评、实习实训、职业技能认证、就业推荐、人才招聘等全流程的社会专业人才输送机制,实现学校培养内容与企业现实需要之间的精准对接[7]。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新时代高校应当普遍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合作过程中,学校与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并由此促进学生的艺术设计成果转化进程。高校具有人才资源优势,企业具有设计转化能力,且资金充沛、渠道多元,二者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帮助高校精准把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方向,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要尽快找到合作的具体方式、有效路径,搭建起社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