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学”联动的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跳水》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3-12-2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孙筱坤戴西洋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31期
关键词:问学三学先学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 孙筱坤 戴西洋

钟启泉教授认为,问题学习的价值在于把教学的中心从学科转向学科群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从而有序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达成教学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任务群的安排要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质就是从“知识中心”向“任务中心”转变,学习任务群不再是传统的语文学习,而是从生活逻辑切入,通过实践梳理与总结语文学科逻辑,形成高效的学习逻辑。所以,我们追求的理想的“三学”联动启智课堂,就是将零散的语文知识有效整合成一条条完整的“知识串”,让学生在“问题链”的指引下,紧紧围绕学习任务群,融会贯通、学习迁移,形成向阳而生的“能力场”。因此,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应基于“先学”“问学”“拓学”联动,实现师生智慧生长,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以《跳水》一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基于“三学”联动的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

《跳水》这篇课文富含哲理,其事件过程跌宕起伏,情节环环相扣,主要讲述了发生在一艘帆船上的故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水手们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孩子转危为安的故事。该故事蕴含深刻道理:事物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引导学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果断行为,遇事不能任性,要沉着冷静、善于分析与判断。

执教教师在本节课中基于“先学”“问学”“拓学”联动,巧妙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开展教学。任务一:梳理情节,以“先学”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任务二:学做侦探,以“问学”紧扣文本,引导学生体会险境,思考是谁将孩子一步步推向险境,并说清原因。任务三:学习推理,在“拓学”部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跳水?能不能用跳海?”,关注作者是怎样制造险境的,又是怎样让其脱险的,再推荐阅读,迁移运用,尝试让学生阅读类似小说。问题引领、情境跟进、任务驱动、学习迁移是本课的鲜明特色,于无痕中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先学”:梳理情节,搭建整体结构

“三学”联动中的“先学”,包括课前先学与课中先学,是让学生带着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通过自学形式,围绕问题链开展学习的活动,旨在让学生将已有知识、生活经验与语文教材连接起来。因此,教师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时,不能堆砌一个个小任务,而要设计基于“先学”、基于逻辑情节、基于搭建整体结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任务,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堂向纵深发展。

例如,执教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播放我国跳水运动员跳水比赛的精彩视频。学生自由交流喜欢跳水比赛的理由后,感受到我国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的瞩目成绩,如此,自豪感油然而生。此时,教师话锋一转:“但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揭示课题,把学生迅速带进上课状态。教师提问:“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和大家交流吗?”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启发学生拿出“三学”联动学习单,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一:梳理情节,自主学习。(1)《跳水》这篇课文是谁写的?(2)课文中写的是谁跳水?(3)这个人为什么跳水?(4)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跳水的?(5)跳水的经过怎么样?结果又如何?在“问题链”的指引下,在“先学”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回顾故事、梳理情节,理解“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这一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厘清课文层次。

总之,教师要发挥“先学”学习任务设计的链性效应,给学生搭建整体故事结构,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概括性。当然,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学的现状,助力学生在课堂上拔节生长。

二、“问学”:学做侦探,引发深度学习

“问学”是“三学”联动启智课堂的核心环节,需要师生指向三维目标,在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群中深度学习、深度探究,建构新知。“问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语文学习始于问题,教师应以“问”促“学”、以“学”带“问”、“问”“学”共生,促发学生深度学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积极搭建“问”的平台,提供“问”的契机,通过“问学”的学习任务单的引导,创设“学做侦探”的任务,让学生在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处发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例如,执教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任务单二——学做侦探时,以“问学”方式提出:“是谁将孩子一步步推入险境?”“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这两问牵动全文,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教师启发学生在学习任务单上先写是谁,再从文中找出依据。学生带着这样的侦探思维思考问题,迅速写出了猴子和水手两个答案,依据分别是猴子的三次逗弄和水手的三次笑。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知道了原来每一次的笑都助长了猴子的气焰,激起了孩子的胜负欲,所以说水手也是将孩子推入险境的“罪魁祸首”。学生也在一次次做侦探、寻找证据的同时,深入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这其实也是一次思维的训练。但是,对于第3个“罪魁祸首”是谁很有争议。学生有的说是孩子自己,也有的说是帽子。很显然,“第3个‘罪魁祸首’是谁?”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立刻引导:“这么多的险境都是谁设置的?”学生终于知道了,原来第3个“罪魁祸首”是作者呀!这个问题又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独特的思维,并直接指向了小说的创作与阅读方法。学生从“船长”“父亲”这两个不同身份出发,触碰他立体而丰富的形象。如果你是现场的水手或那位船长,你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在入情入境的想象中,在切身体察中,在思索比较中,学生更能体悟“船长”的从容果敢和智慧超然。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非常巧妙,条理清晰,通过大任务驱动,解决了本篇课文的重点与难点。

执教教师运用“学做侦探”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深度思考,面对学习重难点和疑惑点,大胆使用趣味式、启发式的追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总之,设计基于“问学”的学习任务群,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启智课堂中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充满生长力量。

三、“拓学”:学习推理,打通学科壁垒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人为割裂学科知识、机械教学、学科教学壁垒严重等现象。融合教学的关键是打破语文学科本位,融合各学科之间知识的联结点,构建有意义的链接,促成学生对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而“拓学”就是把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补充与融合,引发学生学习迁移,破除学科壁垒,让语文教学“持久保鲜”。

例如,执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教学任务三:学习推理时,引导学生思考船长从船舱里出来,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摇摇晃晃时,他是怎么想的。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推理:如果孩子掉在甲板上,必死无疑;如果跳入海中,虽有危险,但有海水作为缓冲还有生还的希望。用枪逼迫孩子跳水,是为了不让孩子惧怕而犹豫,因为犹豫而拖延时间太久,掉落甲板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船长在走出船舱后的所思所想所为了。此刻,学生感受到了船长的沉着冷静和机智果敢。教师继续“拓学”:“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的这些心理活动写出来呢?”学生就明白了,船长从观察到分析再到做决定这一系列活动是在瞬间完成的。此时,学生对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思维过程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就更加水到渠成。

再如,执教教师设疑提问:“题目为什么不是《跳海》,而是《跳水》呢?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再顺势点拨:“跳海更像一种死里求生的无奈,而跳水,与运动有关,平常人也会做。那么,在成年人看来的惊险一跳,也许在孩子的眼中,只是一个好玩刺激的游戏。而经历了这一跳的孩子,也将得到蜕变,真正成长为一个勇敢的男子汉。所以这跳水,对孩子来说是危机,更是成长的转机。毫无疑问,‘跳水’这个题目最契合文本。”经过这样的一次思辨,学生不仅提升了思维,还领略到“拓学”的魅力。

在基于“三学”联动的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与实践中,教师要以学习任务为驱动,以“问题链”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搭建整体结构。引发深度学习,打通学科壁垒来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资源,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问学三学先学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本期主题: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儿童问学课堂的创新实践
初中数学线上教学“三学一练一辅”模式探究
发挥先学先行作用 凝聚青年担当作为
昆山市以“三学三小三结合”赋能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落实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问学”之“圈地运动”——译林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浅谈“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