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X”群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悦读”的思考
2023-12-2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村实验学校谢紫燕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江村实验学校 谢紫燕
近年来,群文阅读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作为新型阅读模式,群文阅读模式与传统阅读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1+X”群文阅读是指在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需求的基础上,以精选文章“1”为统领(本文主要是指教材中的课文),并拓展延伸相关泛读文章作为群文“X”,通过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心灵敏感度和表达能力,最终促进其阅读能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教师在应用“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时,务必要明确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即便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对阅读理解和感悟不深,教师也要坚持这一原则。同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地改进这种教学模式,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
一、以议题为引线,科学设置群文数量
“悦读”的前提是学生具有充足的阅读兴趣,从“阅读”到“悦读”,对学生而言是阅读能力和兴趣逐渐提高的过程,也是其对文章仔细品读、加深理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1+X”群文阅读并非简单的多篇文章组合,而是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让学生在课内文本阅读时习得某种阅读方法,并迁移到相应的群文阅读中去,学以致用,最终熟练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这才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标。
(一)巧设群文议题
“1+X”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要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水平。如在《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将阅读教学议题设置为“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为学生适时推荐一至两篇简短而有趣的寓言小故事,并让学生阅读后根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模式进行总结,由此锻炼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理解能力。
(二)合理安排数量
低年级学生精力有限,因此,阅读选文的数量不可太多,否则过犹不及。如《妈妈睡了》一文,这篇课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妈妈睡着后美丽温柔的样子,表达了孩子对妈妈深深的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儿童作家张秋生,教师在进行拓展阅读时就可以顺势推荐张秋生的其他作品。由于课文文笔优美,非常适合朗读训练,朗读指导后所剩时间并不多,笔者选择在课上让学生自由朗读张秋生写的同样描写母子之爱的《五颗甜蜜蜜的葡萄》,课后又推荐了一篇神奇有趣的《奇古拉国王的故事》。这样,学生对张秋生的作品进行了初步了解,阅读兴趣得到激发。
结合阅读教学实践,在进行低年级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将选文数量控制在2~3篇,同时文章篇幅不能太长,短小精悍为佳,由此才可充分显示出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体现出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对比性特点,提升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
二、以兴趣为导向,丰富“1+X”阅读资源
学生对阅读资源的辨别能力较差,尤其低年级学生,缺乏科学选择读物的能力。为此,教师需承担起帮助学生筛选读物的责任。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包含很多童话寓言故事,这是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阅读行为更多是“随心而动”,喜欢什么就读什么,这种阅读行为偏向主观,而且阅读后不会对阅读内容产生理性思考。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够让阅读活动具备坚固支撑。
以《狐假虎威》为例,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可先将“狐狸”这种动物的形象向学生进行展示,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体形象之后,再进行文章内容的阅读教学。这样,学生便更容易对文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待课文讲解后,教师可及时向学生推荐相关课外读物,如《狐狸小学的插班生》。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阅读《狐假虎威》对狐狸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此时便会对教师推荐的课外读物形成心理期待。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教学过程。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如“对狐狸的了解和看法”。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学生各抒己见,对这一类问题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教师可利用这种争议,向学生推荐更多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学生在阅读这些文章以后,将会获得更深的印象。在群文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切实保证学生浓厚阅读兴趣的形成。只有产生阅读兴趣,学生才会有更活跃的阅读思考,由表及里,对文学思想、生命感受等进行思考,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阅读兴趣,还能培养思考能力。
三、以结构为依托,运用“1+X”阅读成果
在“1+X”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选材和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教师也不可忽视阅读后的反思,以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灵活运用,由此形成阅读迁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分析的习惯和能力。通常情况下,借助“1+X”阅读成果,可将群文阅读的力量充分显现出来,至于怎样运用“1+X”阅读成果,需要以相应的阅读结构为支撑。
(一)“举一反三”式结构
采用“1+X”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一篇又一篇文章数量的叠加,而是通过整合单篇文章,产生“类文”效果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1+1>2”的教学效果。教师采用“1+X”群文阅读教学方法,能让学生逐渐形成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在阅读中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解读方法、写作手法等。
以《黄山奇石》为例,教师可将其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素材,让学生围绕“黄山奇石”这一核心,结合“文章中提到哪些黄山奇石”这一问题,带着问题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和延伸,展开想象,发散思维,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阅读的发散性思维。阅读课中,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小猪唏哩呼噜》一书,对阅读发散性思维进行练习,可将发散点设置为“唏哩呼噜”,也可将发散点设置为“灰狼老师”。学生在阅读时借助相应发散点,可以让阅读活动更有针对性。若以“灰狼老师”作为发散点,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寻找灰狼老师收到的学费,如烤白薯、窝窝头、胡萝卜、黄豆等。而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灰狼老师”的性格特点,判断唏哩呼噜的朋友有哪些,等等。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学生将会对阅读内容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同时提升阅读能力,锻炼阅读思维。
(二)“分组递进”式结构
此种结构具体是教师将多篇或多组同一类型的文章提供给学生,使学生在多个文本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思考。通过这种阅读结构,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并将思考的、分析的成果应用到写作中去,提升写作能力。教师采用“分组递进”式阅读教学结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且在应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不仅要体现出“X”的力量,还要体现出“1”的深度。因此,学生准确把握“1”的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
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教师带领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充分理解,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然后向学生推荐相似的阅读文章,如《小壁虎借尾巴》《七颗钻石》《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此类童话故事的表达均是“反复结构”,学生通过阅读同类文章,可以巩固已经学习的童话文本写作范式,由此达到群文阅读“1”的深度要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将故事中的情节、场景描绘出来。在对不同文章的绘画内容进行对比的同时,学生能够很容易发现同类文本结构的相似之处。这个过程是帮助学生寻找文章主线,进而更容易解读文本的过程。群文阅读的价值体现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和结果。
(三)“背道而驰”式结构
此种结构的文本群中的选文一般与教材文本在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学生通过对照、比较、分析等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去探究发现群文之间的差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己已有的语文知识对不同文本进行主动、深入地思考。这对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愿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等具有促进作用。
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和课后“阅读链接”中推荐阅读的《自报家门》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风。两篇文章都是描写上学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描写细腻、语言优美,多处运用了叠词和比喻的手法。而汪曾祺笔下的《自报家门》却平淡质朴,简单罗列了一路上的见闻和风土人情。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不难发现,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带来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各有各的优点。“背道而驰”式的选文方式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阅读教学采用“1+X”群文阅读的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着较大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和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活动要立足更广阔的视角,以“大语文”“大单元”理念重新构建阅读教学,发现“群文密码”,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特殊魅力,从而真正实现“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