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练就基层网格化管理基本功

2023-12-28

学习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网格化网格基层

●汪 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党中央的科学决策不仅为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具体工作实践的基本遵循。网格化管理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信息和服务,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必须练就的基本功。各地党委政府应着力优化服务网络,提升智治水平,以问题为突破,以强基为导向,推进网格化管理走深走实。

一、现阶段网格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要素网格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起到“底座”作用,就像人的神经末梢一样,灵敏地接受城市乡村每个角落、每个细胞的信息,并迅速向中枢神经传导,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各个层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及时有效地作出反应。反之,如果神经末梢的信息传输本身是不准确的、迟滞的、有大量缺失的,中枢神经的协调配合就将无从谈起。当前我们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未能充分发挥出网格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作用。

一是重战时轻日常。后疫情时代,各地都认识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极端重要性,但调研发现,很多地方仅仅将基层社会治理作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措施,存在“应急时期紧一紧,缓和后松一松”的应急心态。事实上,基层社会治理涵盖了公共服务、矛盾化解、城市管理、慈善救助等多元维度,是从各个方面高效精准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如果只将其限定为简单的应急事件处置,那是绝对违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应有之义的。

二是重处置轻预防。基层社会治理事项繁杂,但治理力量相对薄弱,很多基层单位忙于解决眼前“急事”,反而对网格中打基础、管长远的“要事”考虑不多。根据“海因里希安全法则”,一个重大事故发生之前必有29 件轻度事故和300 件潜在隐患,这个法则说明重大事故的发生都是由轻度事故或潜在隐患慢慢积累发展而来的。这提示我们,基层社会治理不能满足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被动应答模式,还要充分发挥事前预防预警功能。

三是重鼠标轻脚板。近年来,各地对智能治理平台的设备投入与软件建设比较重视,依托信息化如火如荼地展开社会治理工作,但在拥抱数字化社会治理的同时,不应摒弃传统工作方法的优势。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山区村,由于所辖面积较大、治理空间开阔,一定范围内存在信息治理盲区。在这些地方,如果完全依赖“按按键”“动动手”,是不可能全面准确掌握一线治理信息的。同样在城市社区,因为有些小区人群比较密集、人员流动性大、社会阶层组成结构复杂、民生事项事务繁多,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如果网格员仅满足于在办公室里填数据写材料而不到治理现场,就难以发现隐患、解决矛盾。事实证明,“大数据+铁脚板”才是正确选项。

二、以完善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功就是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好网格作用,社会治理质效将会大大提升。2016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全科网格规范提升工程”,将分散的社会管理服务事项统一纳入到“全科网格”中,进而最大限度地整合行政资源、公共服务资源、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增强综合治理能力,实现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2021 年,山西省出台了“1+8”系列制度指导全科网格建设,全面规范网格员招聘、薪酬、职责、考核、培训和专属网格等工作,为网格员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提供制度保障。实践证明,网格建得强、建得精细,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功就练得扎实;反之,如果仅有零零星星的治理品牌却没有规范化常态化的治理基础,就只是徒有一身“花拳绣腿”的功夫。

一要协调各方,打通社会治理信息服务平台,真正做到“服务一张网”。线上由省级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搭建统一的社会治理平台,融合基层常见管理服务的板块,通过综合指挥中心实现治理数据共享,让群众办事不必上“七网八网”,而是一网通办,进而从源头上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同时,信息工作平台要汇聚网格内的人、事、地、物、组织等基础信息,并通过职能部门的数据和一线网格员管理台账迭加更新。以网格员实时巡查、系统实时反馈更新、多部门联动处置,实现“信息及时掌握、措施即时落地、问题限时清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一张张“服务网”可以改变各自为政的多头管理状态,真正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成为现实。

二要按照人口规模适度、服务管理方便、资源配置有效、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规模。要将所有涉及基层社会治理的事项全部纳入网格管理,推行网格“分类管理”机制,以街道(乡镇)为单位,把矛盾纠纷数、安全隐患数、警情数等高于乡镇(街道)平均数的村(社区)设定为重点网格,其他等于或低于平均数的设定为普通网格。可根据重点网格和普通网格的具体情况,在网格员配置、工作巡查频次和重点事项处置流程上进行区别,并针对性强化相关力量。此外,应形成网格之间同频共振、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治理合力。村(社区)治理单元应当对网格内无法有效解决的事项,通过建立例会、会商等常态化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在村(社区)内无法解决或无权限的事项,应及时汇报至上级部门协调解决。乡镇(街道)也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强化网格之间联动的过程监督,及时回应需求,最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良性互动格局。

三要充分发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信息指挥部”的作用。建设基层治理综合服务系统,将网格内房屋、人员、服务数据等入库入图。网格员通过治理服务App 完成基础信息采集后,要不断进行日常巡查,收集更新社情民意、安全隐患、矛盾纠纷等治理信息。信息受理以后进入综合服务系统,伴随事项推进自动生成“受理—分析—流转—处置—督办—反馈—考核”的信息闭环,形成信息掌握灵、问题介入早、矛盾化解快、服务群众优的网格治理模式。

四要以网格员“铁脚板”支撑网格信息动态化。基层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是以数据不断更新为基础的,但一线治理数据的获得目前并没有更加智能化的方法,真实、可靠的一手信息往往只能通过网格员亲耳听、亲眼看和亲手查才能获取。尽管众多“互联网+”的工具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更便捷更高效的治理途径,但仍然无法完全取代为基层治理带来治理温度的“铁脚板”。实际上,服务基层群众的密度、实度只有通过“铁脚板”的厚度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为此,应充分发扬网格员在基础信息收集、入户巡查走访、调解矛盾纠纷、发现安全隐患等服务工作中的“铁脚板”精神,真正将治理触角延伸到群众。要探索网格员平安实训基地试点,提升其识别微小隐患和辨认前期风险的能力,根据各个基层单位所在地实际情况,将基层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建筑工地、瓶装燃气销售点、劳动密集型厂区、机械加工生产车间、出租房屋、商铺、快递寄存点、危废仓库、餐饮厨房、食品生产小作坊、大型农贸菜场、校园等事故高发领域的工作场景进行小规模现场还原,与职能部门或相关单位联合预设典型隐患风险点,进行事故场景还原与突发事件处置及应对流程训练。通过现场教学、经验传授、能力比武等方式,使基层网格员能够及时发现隐患、应对风险。

猜你喜欢

网格化网格基层
用全等三角形破解网格题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以党建网格化探索“户长制”治理新路子
基层在线
反射的椭圆随机偏微分方程的网格逼近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重叠网格装配中的一种改进ADT搜索方法
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化解难题,力促环境监管网格化见实效
基于曲面展开的自由曲面网格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