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培育乡村振兴带头人

2023-12-28齐欢欢梁东兴

学习月刊 2023年9期
关键词:带头人培育精准

●齐欢欢 梁东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培养一支爱农村、懂技术、有担当的人才队伍,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必须推进完善乡村振兴带头人精准培育机制,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供坚实理论基础,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多元化人才支持。

一、精准遴选乡村振兴带头人

乡村振兴带头人精准培育不同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技能培育,它主要针对于能够起到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各领域带头人,旨在形成各类人才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有效支撑新局面。因此,精准培育机制下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1.扎根农村农业,具有内生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带头人是一批爱农业农村农民,与农业农村有着先天性和内生性联结,具有农业情怀和担当精神,志愿在乡村的广阔土地上成就一番作为的人才。因为愿意留住农村,所以他们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去了解乡村发展规划和农民需求,如此才能形成有效的农民增产增收实施方案,进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2.逐渐职业化,具有可持续性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首先表现为农民的职业化专业化,让农民成为吸引人的职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带动的现代化新业态发展,需要乡村振兴带头人具备综合的职业素养,用知识和技能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乡村振兴带头人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从业者。他们需要掌握生物科技、计算科学、网络信息等知识,还要懂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具备经营管理能力。

3.深怀乡土情结,具有带动性

乡村振兴带头人多对家乡怀有浓浓的眷恋,有很深的乡土情结,愿意为家乡和农民服务,带动乡亲们一起创收致富。与市场经营的逐利性稍有不同,乡土社会的熟人关系,使得乡村振兴带头人的产业发展和社会服务不是漂浮于乡村社会表面,而是要深入乡土社会内部,有针对性地、持续性地关注、服务贫困户、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热爱故土的情怀和相互帮扶行为不仅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还可以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二、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现状

乡村振兴带头人是乡村振兴的引领者和主力军,加强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是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要求,然而当前多数地区关于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培育刚刚起步,面临着一些新情况和新挑战。

1.政策积极部署,各地计划推进

自2022 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后,山东、黑龙江、江西、辽宁、重庆等地依托各大高校启动了“头雁”培育项目,计划每年培育600—900 名左右“头雁”,列出政策清单,采取多样培育模式。2023 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支持项目实施方案(2023—2025 年)》,计划每年培养支持500 名左右乡村文旅带头人。乡村法治带头人、电商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巾帼致富带头人、乡村治理带头人等各类人才培养项目也在全国各地有序开展。

2.人才断层明显,回流力度不足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学生、技术人才等乡村精英大量外流,乡村人口呈现明显断层现象,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主体。虽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近几年返乡创业人员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兴主体力量,但由于乡村振兴发展在各地的异质性较为明显,农业生产本身也自然风险大、回报周期长、季节性周期性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回流人才的观望、焦虑等心理负担,造成返乡人才回流强度不够,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培育对象持续减少。

3.知识技能欠缺,接受能力有限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对于生产技术、科技知识以及创新意识、营销能力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要求。“缺少现代农业知识、参与市场能力偏弱、现代管理能力不足等都是产业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学历教育缺乏、服务意识不强、信息技术普及率低等也是基层组织带头人、社会服务带头人以及其他类型带头人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完善乡村振兴带头人精准培育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迫切需要构建精准培育机制,发挥乡村振兴带头人的独特优势,推动乡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振兴。

1.完善培养培训机制,提升培育有效性

首先,明确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培养目标。根据乡村实际发展需求、区域经济特色、人才结构等,打造政治本领过硬、技术水平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经营理念先进、有奉献有担当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其次,加强培训平台建设,拓展培育空间。着重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善用田间课堂、流动课堂、“互联网+培训”等形式,开展体验式、孵化型培育,引导激励各类人才参与。最后,完善培训结束后的跟进服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回访指导,通过信息化手段提供持续指导、在线学习和信息推送等服务。

2.强化分类选拔机制,凸显培育精准性

首先,严格管理带头人选育,把好准入关。科学设置培育对象选拔标准,除有参加培育的主动意愿之外,还需对照相应领域带头人培养目标进行综合素质的考察,最终择优选择培育对象。其次,落实推进个性化定制化培育方案。根据带头人分类、课程性质和发展需求,推进小班式和一对一培育模式,分层分类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个性化和精细化需求。最后,制定各类带头人认证标准。制定完善初、中、高级培育标准,规定完成培育的具体年限,组织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选拔优秀专业人才。

3.健全制度保障机制,提高培育规范性

首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解除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后顾之忧。其次,落实人才优惠政策,给予创新创业人才资金贷款、用工、用地等支持保障,建立专享性人才激励机制,强化服务保障。再次,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和各涉农部门机构的法定权利和职责。

4.推进人才成长机制,加强培育针对性

首先,要因地制宜、因才施教。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培育方案,避免盲目跟风和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同质化。分区域、分层次、分类别培育技术带头人、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头人等,形成现代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其次,构建精准科学、竞争择优、分层分类的人才评价体系。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维度,考察综合素质、技能水平和带动引领作用,分层制定不同级别人才认定标准,实行定期人才资质考核。最后,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构建积极开放的人才长效引进机制,注重各类人才的培育和长期发展,定向培养各类乡村振兴带头人。

5.构建社会共育机制,形成培育系统性

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需要中央和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与财政、人社部门,还有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多个机构协同参与统筹推进。因此要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分工与协作,明确各自的职责,避免培训走形式和重复培训,强化各主体培训内容的衔接,形成系统化培训程序。同时,要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育组织架构,形成政府主导统筹、各部门协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共育机制,积极引导高等院校、互联网平台、社会培训机构等参与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项目的创新研发,在形成多方合力的基础上激发创新活力,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猜你喜欢

带头人培育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肖贤梅 孤岛脱贫带头人
老兵变带头人助农民脱贫致富
精准的打铁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贫困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