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3师在阜东
2023-12-27毕天霞
毕天霞
1940年秋,时任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黄克诚率部东进淮海,南下盐城、阜宁,于10月10日在盐城白驹镇狮子口与新四军陈毅部胜利会师。此后,黄克诚率部在苏北根据地战斗、生活了5年。他们在斗争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建立民主政权、扩大抗日武装、清剿土匪顽劣、组织生产自救,领导根据地军民粉碎日伪军多次大规模“扫荡”,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他们与盐阜人民建立了血肉相连的鱼水情,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发生在阜东县(今滨海县)的许多故事亦是广为流传、妇孺称誉。
解放东坎,建立民主政权
时属阜宁县的东坎镇(今滨海县东坎街道),自清代以来,“水陆交通,商贾辐辏,号阜首镇,为邑名区”,堪称阜宁“第一大镇”,史誉“金东坎”。
自1935年,东坎屡遭日军侵占,遭受烧杀抢掠。1940年10月4日,黄克诚率部从两淮、涟水抵达阜宁县佃湖、双套—带。国民党县长徐继泰调部队往夹河渡口等地,企图圍堵八路军,同时召集区、乡、保长,要求每家每户三天内交300块砖头和一副门板,用于构筑堡垒,以负隅顽抗。与此同时,八路军主力已在夜间从陆庄渡口过了中山河,进驻陆庄、徐庄、于庄等地,随后由地下党派人做向导,从大套向外套、辛荡、夹河挺进,转向东坎。队伍接近东坎,遭遇国民党军第2旅和税警团,八路军主动出击,打死打伤敌20多人,俘虏38人。10月7日,八路军第5纵队进驻已收复的东坎。
东坎收复后,黄克诚发出安民公告,宣布八路军是老百姓的队伍、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等条款。东坎大街小巷贴满了“热烈欢迎八路军”“庆祝东坎解放”等红红绿绿的标语,所有商店照常营业,市场秩序井然。随后东坎成立了各界抗日救国会,召开欢迎八路军开辟盐阜地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大会。
10月29日,抗日民主政权阜宁县政府成立。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民主政府号召群众兴修水利、开荒种地,组织生产。从部队抽调同志,组成民运工作队,到农村组织贫苦农民搞借粮斗争,发动群众有组织地向地主借粮,解决冬春断粮的燃眉之急。在短短一个月内,全县借粮200多万斤,救济贫苦农民7万多人,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1941年皖南事变后,黄克诚部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兼任中共苏北区党委书记、盐阜地区参议会会长。
7月31日,数万军民同心协力历时77天,南自扁担港(今滨海县滨海港镇境内)、北至头罾(今滨海县滨淮镇境内),全长45公里、著名作家阿英称之“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群众命名为“宋公堤”的海堤告竣。这座捍海大堤筑起了共产党部队、新政权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的坚不可摧的通道。
9月20日,经中共华中局决定,将阜宁县东北行署辖区划出,建立阜东县(今滨海县),县委、县政府驻东坎。阜东濒临黄海,土地大部盐碱,政府发出开荒改碱、多种粮棉的号召,群众积极响应。每到晚上,几乎家家纺纱、户户织布,到处是纺车的吱吱声,姑娘、媳妇们还唱起动听的《纺纱歌》:“棉花白,稻子黄,根据地里好风光,纺纱车转又转,棉纱细又长,织成千匹布,军民喜洋洋。”
1943年,日寇垂死挣扎,加强进攻,东坎也遭到日伪侵占。12月的一天,第3师8旅某部侦查班长隋中明,带领两名神枪手进入沦陷的东坎侦察。他们潜入东坎油坊的大院,隐蔽在一棵可瞭望前河边敌人的桥南哨所的大树上。
隋中明观察到,敌人吃了饭都去睡觉了,便对两位战士说:“我下去,你们在这里继续注意敌情,伺机配合我行动。”说着撩起长衫落地,直奔河边,趟水过河,悄悄摸进敌营,只见10多个鬼子正呼呼大睡。隋中明迅疾掏出两把快慢机,左右开弓,一阵猛射,10多个鬼子死的死,伤的伤,完全丧失抵抗能力。这时屋里忽然跳出一个日军,赤膊从背后抱住隋中明,两人扭成一团,日军抽刀向隋中明的肋间刺去。隋中明急速转身,刺刀划破了裤子,他甩手一枪,日军应声倒下。他立即抽身冲向桥头,可龟缩在桥头哨卡的两个敌军也闻声赶到,正举枪对准隋中明,但两个隐蔽在树上的神枪手抢先开了枪,敌人应声倒地。
隋中明只身闯敌营打鬼子的消息很快传遍东坎城乡,群情振奋、口口相传:新四军的主力部队就在身边。整个阜东群众的抗日情绪随即高涨。
12月14日,新四军第3师8旅22、24团在阜东县总队的配合下,合围了东坎日伪据点,敌人被迫逃离,途中又遭新四军的伏击,伤亡200余人,被俘100多人,沦陷299天的东坎光复,成为抗日大后方。
攻打季家圩,消灭顽匪顾豹岑
当时苏北一带,尤其在海边,土匪多如牛毛,加上国民党的散兵游勇与地主武装相互勾结,与抗日政府为敌,杀害地方干部,抢掠人民财物。
国民党的“沿海剿共司令”顾豹岑,在八滩纠集地主、土匪、流氓、小刀会五六百人,机枪七八挺,土炮30多门,步枪数百支,组织了反动武装。他们以清朝士绅季龙图的庄园季家圩为据点,在庄园四角设炮楼,在圩门设吊桥,圩子周围还有水面5米宽的圩河,圩坎上长满一丈多高的钢桔子树林,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他们在海上抢商船、渔船,在陆上打劫行人,并在1940年12月组织60多人夜袭抗日民主政权八滩区公所,残害了区长徐锐等11人,影响非常恶劣,严重威胁了抗日民主政权。
1941年1月15日,八路军第5纵队老五团一个连包围季家圩,采取佯攻,进行火力侦察,以摸清敌人的火力点,结果伤亡很大。23日,再次包围季家圩,采取夜袭,又伤亡数人。黄克诚得到报告后,立即命令八路军老五团政委贺大增率全团1000多人于1月31日深夜开赴八滩,召集战士和群众代表开展打法讨论会。众人最终决定2月2日用“土坦克打土圩子”的战术,即用湿透的棉胎堆积在牛车上,战士手持火油火棍躲在车后,几十架牛车一起冲过圩子攀上吊桥,同时用浇了油的棉花和草捆,火烧钢桔林,用整捆手榴弹炸毁碉堡,一举将土匪全部消灭,匪首顾豹岑被当场击毙。群众闻讯,莫不拍手称快。
激战王桥,巩固后勤基地
从1941年10月至1944年12月,新四军第3师在黄克诚的率领下,在盐阜区展开了数百次对日伪军的战斗,仅阜东县境内上规模的就有大西庄战斗、鲍墩战斗、长兴庄战斗、樊集战斗、光复东坎等战斗,其中较有名的属八滩的王桥战斗。
1943年2月底、3月初,日伪军两次侵占八滩,实施“三光”,八滩街商户无一幸免。新四军第3师8旅和阜东县总队两次袭击并收复。
为反击日寇“扫荡”,坚壁清野,黄克诚命令时任八滩区区长韩培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必须在敌人再进攻之前,拆光整个八滩镇。同时允诺:现在拆一个“银八滩”,等将来革命胜利了,还一个“金八滩”!八滩镇300多户商家服从命令,仅3天时间,将八滩街拆个精光。
3月29日,东坎日伪军300多人又一次侵占八滩,并在八滩街东南侧王桥安设据点,但因八滩街已被拆光,敌人来了一无所获,无吃无住,只好龟缩在通济河北岸高大坚固的王家大院。黄克诚又令:趁敌人立足未稳,给以措手不及的打击,拔掉王桥据点这颗钉子。
30日晚,新四军第3师8旅在师参谋长洪学智、第24团团长谢振华指挥下,由阜东县总队配合,深夜向王桥据点的日伪军发起攻击。因王家大院四周为开阔地,易守难攻,新四军采取“合围”“火攻”等战术,直打得八灘镇东南火光冲天,枪声震地。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战斗在天亮按计划结束,击毙日军山本中队长等70多人,生俘200多人,缴获追击炮2门、轻机枪3挺、步枪250余支、子弹数千发,粉碎了日军企图占领八滩这个新四军后勤保障基地的计划。新四军副营长王光汉及48名战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军民并肩,粉碎敌人大“扫荡”
1943年,是整个盐阜区抗战最艰苦的一年。3月,新四军第3师在单家港、陈集、八滩三地打了大胜仗。与此同时,各区小队、民兵在广大农村展开打伪军、捉汉奸的人民战争。群众自动报名参加民兵,各界抗日救国团体帮助新四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做军鞋,可谓处处是战场,人人是战士。
一日,住东坎的鬼子用轻重武器开路,将伪军放在队伍中间,带着抢劫的财物,向阜宁县城逃窜。第24团得到消息,派一个主力连由獐沟区小队配合,在三灶方向打伏击。区小队估计敌人在三灶遭到伏击后,一定会改道由三团湾去阜宁,于是到三团湾,在公路两侧芦苇丛里的堤堰边布下“口袋”。中午时分,三灶响起枪炮声,机枪手榴弹响声震天,伏击部队采取分割包围,将日伪军切成两段,堵住去路,敌人果真折向三团湾逃去,钻进“口袋”,又遭伏击。两处战斗共10多分钟,打死打伤敌人200多名,缴获枪支100多条。
余敌慌乱逃窜,纷纷钻向芦苇丛,正在田里劳动的农民见状,大喊:“捉二皇!”村民张平闻声瞄见几个伪军钻向芦苇丛,赶忙握紧手中锄头,追了过去,大喊:“缴枪不杀!”躲在苇丛里的6个伪军吓得头不敢抬,丢下枪支和抢劫的财物,磕求饶命。张平迅速丢下锄头,捡起枪支,押着伪军交送新四军。
民兵王吉禄,去獐沟街打油,拎着油瓶走在回家的路上,忽听前方枪声大作,以为又是敌人下乡“扫荡”,急忙往家里赶,没走多远,见是区小队正在追击敌人,紧跑几步,发现前面芦苇丛里有晃动,认真一看,原来是个伪军,倒背着步枪,向芦苇深处爬去。他猫腰快步上前,一脚踢在伪军的屁股上,大喝一声:“举起手来!”伪军来不及看,横举着枪站起来,连说“长官饶命!”王吉禄夺过枪,将油瓶揣进怀里,把伪军押往村公所。
3个月的军民团结反“扫荡”,共歼敌1万多人,大大改善了苏北的抗战形势,鼓舞了军民抗战信心和斗志。1945年9月,新四军第3师主力开赴东北前线。
5年间,八路军、新四军帮助阜东群众抗旱排涝、抢收抢种,群众为部队做军服军鞋,送粮送草,组织民工担架队,每次队伍征兵,都出现送夫送子、兄弟姐妹争上前线的感人情景。全县近万人先后参军,部队和人民结下了血肉相连的鱼水情。
(责任编辑: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