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融入视角下宁夏移民青年就业状况分析

2023-12-27刘宇晶

今日财富 2023年34期
关键词:迁入地兴盛移民

宁夏生态移民工程极具地方特色且模式多样,这里不仅有将困难地区居民分散安置到生产生活条件良好、闲置土地、宅基地比较多的村落插花移民,也有把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的吊庄移民。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就属于典型的吊庄移民,这里有很多年轻人学历低,也没有一技之长,举家迁移银川后逐渐习惯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愿意像父辈一样种地吃苦。这些人一方面有意愿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缺乏获得这种生活的能力和斗志。

一、相关概念解释

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它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指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对于不同的对象,归属感的维度往往是不同的。

吊庄移民:是宁夏经过多年实践的一种生态移民模式,其特点是在自治区所辖区域内,将贫困人口成批地从一个生态脆弱地区迁至另一个有荒地资源的地区,重建新家园,构建新社区,实现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他们交往频繁,时常聚集,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融入:“城市融入”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实现空间地理上的迁移,同时在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适应城市生活,在心理上对城市产生认同。借鉴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及国内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指标设计,主要包含经济整合、行为适应、文化接纳、身份认同四个融入层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访谈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访谈熟悉历史情况的有关人员,掌握兴泾镇吊庄移民的背景、现状和历史沿革等基本情况。通过走访入户和随机访谈,对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兴盛村有青年劳动力和就业创业需求的家庭进行访谈,梳理归纳并得出结论。

三、兴泾镇兴盛村基本情况

兴泾镇是自治区最早实施“以川济山、山川共济”战略乡镇之一,1983年群众积极响应国家移民政策,从泾源县迁入兴泾镇,2001年移交银川市原郊区管理,2002年11月银川市辖三区重新划界后,兴泾镇划归西夏区管辖。兴盛村和其他村一样,也属于兴泾镇整村吊庄移民,先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固原市泾源县各地向现在的兴泾镇整批移居,村里有很多适龄青年劳动力。兴盛村位于西夏区兴泾镇南部,辖区占地5.8平方公里,分为5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180户3862人,回族人口占比100%。村党支部现有党员65名,其中女性10名,35岁以下党员1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5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2名,平均年龄46岁。全村除在校生和残疾、高龄等人群外,18~60岁适龄劳动力1900余人,男女性比例基本持平,18~35岁的青年劳动力暂未统计。

四、移民青年城市社会融入影响因素

兴盛村移民青年作为本村的“移三代”,同时具备移民和本土的特征,既矛盾又统一,其城市社会融入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个人能力的获得

移民个体是否能融入城市社会与其个人能力情况密切相关,特别是移民青年,在迁入地出生、就学和长大,较其从农村移居而来的父辈而言在个人能力方面有所进步。青年移民比父辈更有勇气融入城市社会,他们有机会通过求学、技能培训、婚姻等方式实现迁入地城市社会的“主动融入”,一般来说,个人获得的能力越大,个人价值实现的程度越大,社会融入度就越高;反之,高度的城市社会融入也会促使个人继续努力以获取更大的能力,激励其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但是移民青年处于吊庄的城市边缘,往往很难取得较大的个人能力,这就决定了他们实现迁入地城市社会融入的过程并不容易。

(二)社会资源占有

兴盛村的移民是整村搬迁的吊庄移民,从迁出地流出到迁入地适应,移民周围的社会资源有所变化,这给他们的城市社会融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青年移民在社会资源占有方面比自己的父辈更有优势。他们自出生以来,迁入地社会交往决定了他们在血缘、地缘、业缘等方面都接触了更多的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移民生活,实现迁入地城市社会的顺利融入。但由于移民整体搬迁后,村落中村民的同质性仍然很高,村落的组织结构(村落聚居)和团结方式(机械团结)并未改变,移民青年在传统吊庄范围内获取的社会资源往往是单一的、匱乏的,历史的吊庄范围及周边的高度同质和聚合也使移民青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城市社会融入倍加艰难。

(三)传统价值观念

通俗地讲,“吊庄”是指一家人走出去一两个劳动力,到外地开荒种植,就地建一个简陋而仅供暂栖的家,这样一户人家分居两处,一个庄子吊两个地方,故称之为“吊庄”,把贫困地区群众整体跨区域搬迁称之为“吊庄移民”,有将村庄直接“吊”过来的意味,而追溯历史,兴泾镇的前身正是移民吊庄。兴盛村的移民是自固原市泾源县迁来的,他们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经过吊庄整体搬迁,移民群体在迁入地同样聚居,观察兴泾镇目前所辖的行政村,“兴盛”“黄花”这些地名在泾源县同样存在,或许一模一样的村名正是整体搬迁不忘故里的具体表现之一。所以,在移民村内,传统的价值观念与搬迁前的旧村别无二致。传统的价值观念既奠定了村民之间社会交往的基础,又影响了居民在迁入地城市社会的融入,青年移民群体同样面临这样的矛盾。

(四)文化接纳认同

整村搬迁而来的兴盛村在对迁入地的文化接纳与认同方面也有所保留,虽然青年移民群体“移三代”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会像父辈一样几乎对迁入地的文化全盘否定,但从小的耳濡目染也让他们不得不在“一边接纳、一边抵触”的矛盾状态中反复拉锯,这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很多村民家中,有些年轻的媳妇往往穿着打扮入时,在个人形象管理方面看不出和城市人有特别大的区别,但仔细聊聊就会发现,她们无论是在生育观念上,还是在个人生活上都与城市女性相去甚远。再者,有家长因为孩子出去“喜欢胡吃”(即食用了禁忌食物),不想让孩子外出务工,详细了解会发现,有的孩子只是吃了一个龟苓膏,因为其父母并没有见过和吃过龟苓膏,也不了解龟苓膏的成分,所以形成了对迁入地从文化符号到具体事物的抗拒。青年移民虽相对父辈而言对迁入地文化接纳认同度较高,但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和环境的影响,这也给其城市融入带来挑战。

五、移民青年就业存在问题

(一)从业条件与就业技能有差距。兴盛村的移民青年因“就近入学”政策的影响,大部分都在本地的移民吊庄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基础较差,所以很多个人学业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未能获得较高的学历文凭和从业技能。而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他们的自身情况,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用工条件,存在劳动力市场中常见的“供需不匹配”情况,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不具备竞争优势,无论是学历还是技能,都与从业准入标准有所差距。

(二)从业愿望与就业现实有落差。按时间来算,目前的兴泾镇兴盛村移民青年群体属于“移三代”,都是在兴泾镇本地出生就学,没有经历过移民前的生活,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更倾向于过上“都市人”的生活,普遍具有“市民化渴望”,因此更希望自己能找一份较“体面”的工作,不想再像先辈一样吃种田的苦。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分层加剧,阶层的上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存在青年有“就业梦”和求职愿望,但在现实中受到打击的情况。这种打击使移民青年群体产生了从业愿望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也反过来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念。笔者在入户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青年都不愿意照看家里的牛,转而去城里“混生活”,以便于有机会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父母也不知道孩子在城里做什么,表示不指望孩子能为家里做什么贡献,只要可以养活自己就行了。

六、移民青年就业融入对策建议

结合兴盛村青年移民在就业和城市融入方面的需求,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帮助移民青年群体尽早就业和更快融入城市,缓解移民青年就业难问题。

(一)依托政府平台提升移民青年融入能力

移民青年就业不能只依靠青年群体自身“单打独斗”,就业平台对其而言十分重要。各级政府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应积极落实公共就业指导、线上线下招聘、职业介绍、劳务等各项就业创业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推荐有求职意愿并符合条件的重点就业群体参加各类招聘活动,移民青年可借助本地公共就业平台求职就业。近几年,随着自治区“三大三强”“两个带头人”工程以及西夏区“六抓六强六促”等行动的开展,西夏区政府有关部门号召“以技能培训促就业创业”,整合科技、农牧、就业等部门培训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引导村民就业创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兴盛村所在的兴泾镇政府对接自治区、银川市和西夏区各级政府及部门,组织适龄劳动力参加农业技术、养殖技术、家政服务、烹饪、电焊、手工编织等实用技能培训,为移民青年个人能力提升做出努力,通过个人技能提升推动其实现迁入地城市社会融入。

(二)整合社会资源构建移民青年融入关系

发挥党组织作用。近几年,兴泾镇结合市场需求根据自身实际开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按照“支部+村集体+合作社+建档立卡户+农户”的模式,千方百计为村民开辟出劳务输出、种植养殖、拱棚蔬菜种植3大增收渠道。就“标杆人物”作用发挥来说,兴盛村现住人员中有政府部门退休返乡的公职人员,还有一些是在各行各业有突出表现的优秀代表。这些行业领域内的“领头羊”,不但自身赢得了财富和荣誉,更积极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他们积极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推动本村问题的解决,吸纳待业青年实现本地就业,为许多移民家庭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为青年移民拓展人际交往、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和进一步实现迁入地城市社会融入提供了可能。

(三)轉变传统观念提升移民青年融入意识

兴盛村由于整村搬迁,村内居民的同质性非常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传统思想深入人心。近几年,随着村(社区)改造,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民住进了楼房,村民的聚居形态有逐渐分散的趋势,居民的思想观念也随着居住形式和从事生产活动经营的多样化而发生变化,传统观念不断被新事物、新思想解构,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大幅提升了移民青年的融入意识。

(四)增强文化认同培养移民青年融入归属

兴盛村的村民经过整体搬迁,保留了对其故里泾源县主流文化——秦陇文化的强烈认同,在迁入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浓厚的秦陇文化特色。这种“文化守护”一方面是保守求稳、思恋故土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对移民青年的迁入地城市社会融入带来了一定影响。因为宁夏南北分属两种文化类型的缘故,移民自迁移后就深陷“由农村到城市,由秦陇文化到塞上文化”的双重不适应交织的困惑。随着在迁入地本土出生的一批移民逐渐长大成年,并在银川接受教育和结交本地朋辈群体,“文化守护”的现象在年轻人中已不多见,“移二代”“移三代”在迁入地文化认同方面已经与银川市民趋同,慢慢从思想上、归属上都逐渐完成市民化过渡和迁入地城市社会融入,获得了较强的归属感。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作者简介:刘宇晶,女,汉族,宁夏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硕士,现为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四级主任科员。

猜你喜欢

迁入地兴盛移民
河南心意拳系列之三:兴盛周家口
迁移创业者:一个分类研究框架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迁移前后移民与土地关系研究
三峡移民后代归属感调查研究
签证移民
论教育在考据学兴盛中的作用
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的兴盛和传承
Immigration移民